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军红
释义

张军红,男,1957年出生,原大力集团董事长,湖北省襄樊市首届十大经济风云人物评选提名奖获得者。

张军红,1957年出生,原大力集团董事长,大力集团拥有北京大力浩然工业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大力技术中心、襄樊大力工业控制股份有限公司、襄樊创新源电气有限公司、襄樊大力特种电机有限公司、深圳大力嘉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襄樊华顿开关设备有限公司、襄樊大力机电技术有限公司、襄樊大力空调工程有限公司等数个全资和控股公司。湖北省襄樊市首届十大经济风云人物评选提名奖获得者。

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有一个成功的领路人。

作为襄樊市首批五家高新技术企业之一,全市首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全国从事大中型电动机起动、调速和经济运行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推广工作的佼佼者,湖北襄樊大力工业控制股份有限公司无疑是一家业绩显赫的企业——这里有与著名学府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创办的“电机与控制研究开发中心”;

这里诞生了全国第一台液体电阻起动器、第一台液体电阻调速器、第一台高压笼型同步电动机软起动装置……

这里拥有10多项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省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获得多项省级、国家级科技奖励……

大力公司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不仅畅销全国30个省、市(区),覆盖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电力、煤炭、机械、市政工程等10多个行业,而且还飘洋过海远销美国、俄罗斯、意大利、伊朗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10年间,企业资产由初创时的3万元增长到3000多万元,销售收入由几十万元增长到近亿元,员工由13人发展到300多人。追寻大力公司迅速扩张的轨迹,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张军红成长的脚印、拼搏的身影、花费的心血、奉献的智慧。

作为这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元老之一,作为全国电动机起动、调速设备研制领域“排头兵”企业的领军人物,作为一个带领同伴搏击市场大潮的弄潮人,张军红与大力公司一同成长,由当年创业时一名血气方刚的青年成长为一名精通经营管理之道的优秀企业家,登上了襄樊市首届“经济风云人物”的宝座。

大潮汹涌,他迎着潮头奔向大海——他毅然扔掉“铁饭碗”,负债创办了全市首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

中等身材的张军红虽谈不上魁梧,但一看就是一个行事果断的人。浓眉透着刚毅,快人快语透出豪爽之气。

也许正是这种性格使然,才有了当年那次“叛逆”,才有了大力公司的创立。

1992年,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张军红所在的襄樊市机电研究与市内一家国企合并。机电研究所技术力量强,人员少,包袱轻,有产品有市场,而那家国企1000多人,欠银行贷款5000多万元。出于对合并后命运的担忧,机电所的职工抵制这种行政干预式的合并。那年35岁、身为机电所经营科副科长的张军红就是抵制合并的积极分子。“与其合并,一人负债几万元,还不如我们拉出来自己闯市场。”在张军红的极力鼓动下,机电所职工集体辞职,决定自己创办企业。

创业是艰难的、坎坷的。当时《企业法》尚未出台,湖北省襄樊市没有批准成立合伙公司和民营公司的先例。公司无法在工商局注册。

找人托关系,几经周折,终于在工商局注册成立了无主管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襄樊传感测控技术研究所。1993年元月3日正式挂牌。名为无主管集体所有制企业实为合伙人企业。包括张军红在内16人,每人出资2000元入股,还有几人拿不出钱来,注册资本只有3万元。在租借的厂房里生产油田测井仪器和传感器,开始销售形势不错。但不久油田发现他们是“个体户”竟不愿与之打交道。在市场形势吃紧的情况下,围绕着以什么为主导产品和发展方向问题,企业内部产生了争论与分歧。好不容易才确立了以电动机的起动、调速和经济运行控制设备为产业主线。

一年的拼搏,他们实现销售收入180多万元,职工年工资6000多元,在当时的企业也算可观的工资。谁知第二年,原来的主管部门又下令要求他们与原来的那家国企合并,因为那家国企的销售直线下滑,有人归罪于张军红所在的研究所,说他们抢了国企的生意。因此,必须合并。在一间会议室里,有关部门的领导向研究所的职工传达合并的指示。所长綦明刚顶不住压力,准备“招安”。但那家国企负责人的一番话却深深地刺痛了张军红的心。那位负责人说:“所长綦明刚是国家级专家,合并后我们一定安排好他的工作岗位。至于其他的人则要视企业的情况再作安排。”血气方刚的张军红立即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说:“我反对合并,我也不需要你们安排。”说完拂袖而去。研究所的10多人都跟着张军红走出了会议室。合并会不欢而散。

张军红要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且自信能够掌握好研究所的命运。1957年出生的张军红由于文革的耽误没能进入正规的高等学校深造,但作为中央电大第二届机电专业的毕业生,仍然掌握了扎实的机电技术。在机电研究所,他作为主要技术人员参与研制的多参数测井仪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经营科主管销售的副科长,常年走南闯北的经历,已具备了相当强的开拓市场的能力和经营管理才能,他相信自己能带领同伴闯出一片新天地。

张军红要以个人名义买下研究所。他与老所长綦明刚反复协商,达成以2万多元买下研究所的协议。那年头的“万元户”还是凤毛麟角,张军红哪有这么多钱。好在老所长信任张军红让他打下欠条,把研究所连人带物地转让给了张军红。这时《公司法》已经颁布,张军红从报纸上复印下来,让大家学习,按照《公司法》起草公司程章和财务、分配等各种管理制度。1994年9月,成立股东大会,选举张军红为董事长。公司注册资本达到51.5万元。在11个股东中,张军红成为最大的股东,拥有股本8万元。这一年企业迅速成长,销售收入一跃突破300万元。从此企业步入依靠科技进步快速发展的轨道,成为湖北省襄樊市首批五家高新技术企业之一,首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

钟爱科技,珍惜人才——他为企业植入永葆青春的科技基因

“襄樊大力,科技启动未来”是大力公司的广告词,也是张军红的经营理念。他把这一理念写在巨幅广告牌上,印在公司宣传册上,融入生产经营之中。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企业的命脉,人才是企业的生命。张军红深谙此道。

作为企业的领军人物,张军红始终高度重视企业的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大力公司通过引进、培养等多种途径打造出一支追踪行业前沿、研发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打造出一支熟悉市场、开发市场能力强劲的营销队伍。这两支队伍已成为企业腾飞的在力翅膀。在300多名职工中,大专以上人员占60%以上,其中享受国家级津贴专家1人,襄樊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工程技术人员140多人。销售人员也由原来的几人扩大到70多人。1967年出生的余龙海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别看小伙子来自农村不修边幅,但搞科研却有一股痴迷劲,张军红打心眼喜欢上了这个年轻人,认定只要好好培养,大胆使用,将来一定能担当大任。于是有意给他压担子,让他承担科技攻关项目。小伙子不负重望,1997年领衔研制的起动热变电阻器,1999年独立研制的油浸式高压起动热变电阻器均获得国家专利,还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大功率电机软起动设备,结束了我国大功率电机软起动设备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张军红精心培养人才,大胆使用人才。余龙海30出头就担任了公司的副总工,现在已是公司的总工兼副总经理,全面负责公司的技术工作。张军红还提议奖励余龙海一辆别克轿车,而他自己使用的则是一辆旧桑塔纳。对于营销人才张军红也是关爱有加。许多企业对销售人员实行住宿、交通等“五费合一”的经费包干办法,张军红说,这样经费包干了销售人员为了节约就会住一些低档宾馆,各方面都会扣克自己,这样既不利于营销人员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企业形象,因此他主张改善销售人员的待遇,对销售有功人员实行重奖。公司每年都要根据销售额评选出“销售10员大将”进行重奖。2003年有3名销售业绩突出的人员每人分别获得了一辆蓝鸟轿车的奖励。

员工们说:“在大力公司你只要是人才就会得到张军红董事长的赏识,他就会给你提供施展才干的平台,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提高生活质量的机遇。”

为了追踪行业前沿,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张军红来到华中科技大学能源学院电子电力系商谈联合建立研究中心的大事。系主任见张军红不仅是一个诚实可信的人,更是一个重视科技具有远大眼光的企业家,是一个值得合作的人。

2002年10月8日,“华中科技大学襄樊大力工业控制有限责任公司电机与控研究开发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大力公司为研究开发中心提供科研经费,免费接受科中科技大学能源学院电子电力系的实习生,大力公司的对外科研合作首选华工,华工每年为大力公司作5次学术报告,每年培养2名技术人员,华工的科研成果优先向大力公司转让。目前研发中心已拥有一批包括2名博导在内的科研人员,有3个项目正在开发之中。

加大高级人才培养力度。张军红提议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开办电气工程硕士研究生班,25名职工将成为首批学员。

大力公司对科研的投入是毫不吝啬的,每年他们从销售收入中拿出5%——7.5%的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实现生产一批、研制一批、储备一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仅近3年他们就投入830多万元,开发了10多项高新技术产品,为企业发展蓄足了后劲。

只有胆识兼备的人,才能成为弄潮强者——他傲立潮头,驾驭企业破浪远航

这是一次极富战略意义的挑战。

1999年,大力公司得到一条信息: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山西海鑫钢铁集团公司引进一台13500KW的高炉鼓风机拖动电机,急需大功率电机起动设备。此前不仅大力公司没有生产过上万千瓦的电机起动设备,全国都无人生产。不怕压力,喜欢弄潮,喜欢挑战的张军红听到这消息兴奋不已:这既是挑战,又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如果战胜了这个挑战,那么企业就会提升一个档次,跃上一个新台阶。正在广州开销售会的张军红与总工余龙海连夜飞赴西安,面见正在那里开会的山西海鑫钢铁集团公司老总。他们满腔热忱地介绍了大力公司的科研实力、产品优势。但人家不相信,说:“你们做过这么大功率的电机起动设备吗?我要的不是可能,而是实实在在的业绩。”上百万元的电机谁敢轻易让人做试验?张军红诚恳地说:“我们的确没有做过,但总得有人第一个来做呀,中国人总不能永远用外国的大功率电机起动设备呀!”张军红决意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席话说得海鑫公司老总连连点头称是,他咬了牙:“好,让你们试一次,只能一次!必须成功!”由于海鑫公司要承担“试验”的巨额风险,因此提出:即使大力公司的设备试验成功了,海鑫公司也不支付任何报酬。也就说大力公司只有免费为海鑫公司生产一套设备,而且只能试验一次,连第二次机会都不给。面对如此苛刻的条件,有胆有识的张军红与总工余龙海商量后,果断地答应了。

大力公司立即组织专班攻关。这套设备的研制受到了省、国家科技部门的高度关注。湖北省将其列入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部列入火炬计划。

2001年5年23日,大力公司生产的13500KW的大功率高压软起动装置在海鑫公司安装完毕。

国家电控配电设备检测中心的专家亲临现场检测,杭州钢铁公司、浙江工业设计院、武钢设计院等单位的专家现场观摩。大力公司董事长张军红、总经理任卫红、副总经理高文广、总工余龙海聚集现场。他们既兴奋,又紧张,成败就此一举。随着操作人员按下起动电钮,现场都有的人几乎停止了呼吸,1秒、2秒、3秒……23. 6秒,电机成功起动运行了。现场掌声雷动,一片欢腾。

亲临现场检测的国家电控配电设备检测中心的专家当场宣布检测结果:起动电流、起动电网压降、起动电阻温升等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试车取得可喜成功!人们涌向张军红等人,与他们握手拥抱,向他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张军红带领大力人在挑战中实现了一次大的跨跃,实现了中国在大功率电机起动技术历史上零的突破,结束了我国该设备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而且价格只有进口设备的1/8。

2002年8月25日,国家科技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国家经贸委节能信息传播中心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联合举办了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襄樊大力公司大功率电机软起动装置——热变电阻器技术推广会。国家经贸委、科技部、铁道部、石化总公司、化工协会、钢铁协会、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钢铁设计院、武汉钢铁设计院、北京冶金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经济日报》、《科技日报》等数十家新闻单位的记者以及有关企业的代表共240多人出席会议。高朋满座,群英荟萃。国家科技部秘书长石定寰在会上称赞,湖北襄樊大力公司研制的大功率电机软起动装置是国家火炬计划实施的一个成功典型,希望这项高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一个前景诱人的市场被敢为人先的大力公司敲开了大门。

精心培育企业文化,全力打造企业灵魂——他说:“没有文化的企业就像没有灵魂的人,是没有生命力的。”

一个企业能走多远,能做多大,企业领路人的文化素质至关重要。与所有企业家一样,张军红也追求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他把提高股东的投资回报率、资本增长率作为经营追求的目标。但与一般企业管理者所不同的是,技术背景出生的张军红对企业文化却情有独钟,始终把培育企业文化当着打造企业灵魂的大事来抓,作为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他带头培育和倡导企业文化。1999年他提议并投入大量心血创办了《大力通讯》和大力网站,为企业文化的成长开垦了第一块苗圃。《大力通讯》和大力网站已成为展示大力企业文化的靓丽窗口。公司生产、科研、经营的重大举措和成果在这里得到及时展示,科研人员的论文在这里发布,用户运用大力设备的经验在这里交流,员工刻苦钻研业务、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助人为乐的先进事迹在这里报道。《通讯》和网站成了领导联系员工的桥梁,成了公司联系用户的纽带,成了员工互相交流的平台。这里既是信息发布的窗口,也是心灵的驿站,文化的乐园。

2002年10月,大力公司员工读着新出版的《大力通讯》分外自豪。因为上面报道了大力公司大功率电机软起动装置技术交流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圆满结束的喜讯,他们看到了国家经贸委、国家科技部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对公司产品和技术实力的高度评介,看到了用户对公司产品的赞誉,一种对企业的热爱便油然而生。张军红说:“员工对企业的自豪感、认同感、热爱感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内动力,而这一切都依赖于企业文化的培养。”

张军红不仅自己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而且还有意识地不断强化整个团队的企业文化意识。今年新年伊始,他就给7个董事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任务,要求每人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题目分别是《论企业文化》、《论合作》、《论团结》、《论发展》、《论人力资源》、《论企业形象》、《论礼仪交往》。张军红要借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升华大力公司的企业文化。

2003年11月3日,襄阳剧院座无虚席,由大力公司承办的首届中国襄樊大力财富高层论坛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国入世谈判主要成员、全国首位WTO研究方向经济学博士、首届十大杰出外事青年、著名经济学家刘光溪教授结合我国入世谈判的曲折经历,纵论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畅谈民营企业如何顺应潮流做大做强的方略,令在场的大力公司员工和全市企业界、学术界的代表大开眼界。刘光溪就是张军红出资请来的学者。张军红说:“就是要请一流的学者为企业员工充电,不断丰富员工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提高企业文化的档次。”参加讲座的听众感叹:“大力公司领导者的眼光的确高人一筹。”

2001年大力公司出`20万元举办了“大力杯”第三届全国武术搏击水上擂台争霸赛。一时间武林高手云集襄樊,武术爱好者风涌襄樊,新闻媒体聚焦襄樊,大力公司声名远播。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的负责人称赞,“大力杯”是三届赛事中组织承办工作做得最好的一次。大力公司人则说,买下水上武术擂台赛的冠名权既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更为了以竞技武士的拼搏精神激发广大员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进取、奋力拼搏的斗志。张军红和他的同事们深知企业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忠诚奉献,团结奋斗,科学文明,创新发展”的企业精神在广大员工心中发芽、生根。

透过公司的企业文化,张军红充满了信心,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3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