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锦芳
释义

清代文学家

人物简介

张锦芳(1747-1792年) 字粲夫,又字花田,号药房。广东顺德县龙江乡人。

清代乾隆年间,黎简、张锦芳均以诗书画全能而驰名岭南艺坛,双峰并立,各具特色。

张锦芳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明敏悟、博学多才,青年时代即以诗书画俱佳闻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被选为优贡,就读于京师国子监,得到当朝名流纪晓岚、钱大昕、翁方纲的赏识。

乾隆四十五年(1780),他33岁中广东乡试解元,乾隆五十四年(1789)42岁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在京三年,因病辞官回乡疗养,乾隆五十七年(1792)病逝,享年45岁。

以诗、书、画名世。与同县胡亦常、钦州冯敏昌合称诗界“岭南三子”,后来又与同县黎简、黄丹书与番禺吕坚并称“岭南四家”。

人物性情

张锦芳性情温和谦让,很重亲情,兄弟六人,手足情深,互敬互爱,亲密无间。弟弟张锦鳞富于才情,文思敏捷,可惜英年早逝,张锦芳万分悲痛。时间消逝并不能减轻思念之情,只要有人提起弟弟的名字或作品,都会悲从中来,泪流满面。为了实现弟弟的遗愿,张锦芳集资刊印其诗集《少游草》,并请著名诗人钱大昕、李文藻、黄仲则写序跋,稍解思念之痛。张锦芳在京的第三年,传来大哥逝世消息,悲痛欲绝,哀伤成疾,不得不辞官回乡。这些都体现他至情至性的气质。

人物成就

张锦芳诗的成就很大,深受名流器重,凌扬藻《国朝岭海诗钞》中说:“京中人罔不知有药房(张锦芳)者。钦其品,重其学,不第以诗也。”翁方纲对张锦芳的诗作了较中肯的计价:“才力富健,气韵深醇。”

张锦芳创作大量诗歌,整理成册的有:《逃虚阁诗钞》6卷、《南雪轩文钞》2卷、《南雪轩诗余》1卷。

张锦芳的书法亦负时誉,他通晓《说文解字》,喜爱金石碑帖,洞悉书学源流。楷、草学钟繇、王羲之,小字近王宠,隶宗《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苍劲严谨,行学赵孟頫。现顺德博物馆藏有他的《隶书轴》、《行书四言诗轴》、《行书七言条幅》、《行条四屏》、《行书横幅》及《行书册》;广东省博物馆藏有《诗稿册》及《隶书千字条幅》;广州美术馆藏有《隶书轴》、《隶书十言联》、《草书轴》、《行草书诗册》;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有《临汉碑隶书轴》、《行书横幅》;佛山博物馆藏有《行书大轴》等。

张锦芳的画同样出色,擅画山水花卉兰竹,尤以梅花最有名。《岭南征略》说他:“ 山水花草兰竹无不入妙,写梅尤工”。他画山水树石皴点多用焦墨,气韵逼真,画梅则枝干挺秀,极为清润。他为好友黄丹书画兰花,并在画上提绝句:“王孙羞与哙等伍,轩鹤自避家鸡群;萧艾丛中见翘楚,始知泾渭本来分。”书画双碧,很受赞扬。他的作品,人们争相收藏。现顺德博物馆藏有他画的《凤仙花图》,省博物馆藏有《墨梅图轴》,《山水扇页》,广州美术馆藏有《兰竹轴》、《花卉轴》,佛山博物馆藏有《仿王元章梅花轴》。

张锦芳嗜艺如命,告病南归途经江西时,遇风翻船落水,他居然连命都不顾,双手仍然高举王元章画的墨梅和一方古墨砚。在他的影响下,子侄中出了几位画家,其中以侄儿张如芝的造诣最高,成为嘉(庆)道(光)年间广东画坛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民国广东代省长

人物简介

张锦芳,(1854—1921),字荔园,广东省高州城东郊下苍地村人。他青年时期,正值法帝国主义侵略越南进逼中国之时,决心投笔从戎,光绪元年(1875年)秋往广西龙州在边防军先后任营书及帮带,初与法军作战失利,后随冯子材在镇南关、凉山等战役中重创敌军,立下战功。

光绪十一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天津条约”后,越南割让于法国。越南人民的反法运动风起云涌。张受任五军参赞,留越收集旧部,以武崖、知里一带为根据地与越南人民配合共同抗法七年之久。在中、法双方派员划定中越边界过程中,张暗中帮助清朝划界副使王之春解决棘手问题,为边界的确定作出贡献。

光绪二十年(1894)归国,先后任广西迁江县知县、候补通判、宁明州知州,对肃清匪乱,维持地方治安,巩固边防有显著政绩。

清宣统三年(1911年)至民国八年(1919年)先后任广东右路巡防队第十八营管带、阳江县知事、广西岑溪县知事、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筹款员、东莞县知事、高雷道尹、兼警卫军第一二三营统领、粤海道尹兼新编陆军游击司令,民国八年(1919年)六月至九年(1920年)四月代理广东省长。目睹当时军阀割据,烽烟四起,自忖无能力安定局面,便告老辞职,退隐香港,1921年病逝。

人物作品

著有《荔园诗集》。

张伯驹生父

人物简介

张锦芳(1872~1942),张镇芳的弟弟,张伯驹的生父,字絅庵,今项城市老城乡阎楼村人,晚清禀生、中华民国众议院议员、政事堂存记、道尹。

因其兄张镇芳不论在前清还是在民国,都是炙手可热的人物,先后担任过长芦盐运使、直隶总督、河南督军,所以他们张家在项城也算是赫赫有名的官宦大家。他当选为众议院议员后,也算有了“官场”身份。但他为人能顺应潮流,明辩大是大非。一般人家对张家“大帅府”自然望而生畏,他却深恐子弟家人因此而飞扬跋扈,所以管教甚严,而对乡邻极为尊重。

他未去北京前,二儿子张家骙在县文昌宫上学,和县城(今秣陵镇)北街张之勤的儿子张文钰同窗。一天,张家骙故意问张文钰“是那里张”?张文钰则有意炫耀地说:“是北街牌坊底下的张”;文钰又问他是什么张?他说:“是牌坊顶上的张”。二人互相口角,愈争愈多,最后竟然打了起来。当时“山长”没了法:一个是河南督军的侄儿,一个是文昌宫的老山主(文昌宫是张文钰的先人张承恩捐款修的)后人。不论处罚谁,都不适当,只好各说几句不了了之。

虽然张文钰的祖上张承恩,在明嘉靖年间任过登州别驾,但论财论势,彼张家都远不能与此张家比。张家骙认为院长不给自己扶理,是看不起他们这个张家,回家后就愤愤地向父亲说了此事。不想张锦芳听了原委,不仅不为他扶理,还严厉斥责了他一番。并让下人套车,拉着家骙又去了北街张之勤家,不是去吵架,而是赔情道歉。

壬子年(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张镇芳任河南督军时,不仅杀害了革命党阎子固、朱丹陛等,还继续逮捕青年学生。身为张镇芳胞弟的张锦芳,却反其道而行之,极力保护青年志士。如项城的阎凌云、汝南的阎秀峰、马应坦、王懋官等。据汝宁府知府张子晋撰写的《絅庵先生纪念碑》碑文中说的:“自清末逮民国初元,汝南改办一切公益,得公赞助之力居多,其他排难解纷造福於汝人者,殆不可以数计,而尤以解脱阎姓冤狱为最,汝人不忘公惠。”清项城县令朱名昭(翰林)撰写的(絅庵先生懿竹碑》记载:“各省戒严,党祸益烈。汝南阎秀峰、马应坦、王懋官等牵连阎子固案内,先生极力剖白,咸得无恙。”从这碑文记载中,可见先生保护革命青年的行为于一斑,为一时乡里所称道。

张锦芳未入政界逐鹿,是个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吟咏风雅的地方名士。在诗文创作方面,他也很虚心,曾两次走访名士朱飞仙,以求切磋借鉴。朱飞仙是位不求功名,性格很怪,不慕权势,其书、画、诗被称为“豫东三绝”。张锦芳慕名前往,第一次因朱飞仙外出没见到,仅留下了名片。第二次见到时,朱飞仙正在菜园劳动,朱见到张锦芳后也不让进屋,开口便问:“你找我有什么事?”张锦芳说:“听说朱先生诗作的很好!想跟先生和和诗。”朱飞仙问道:“你的诗属于哪一家?”张锦芳谦恭地说:“我是乱凑杂学,说不上什么家。”朱飞仙说:“你不入家,跟我和什么诗?”转身又种菜去了。张锦芳受到冷遇后,不胜感叹地说:“真清高名士也!”遂驱车而回。

人物作品

其实,张锦芳的诗作造诣很高,在天津和许多名人唱和。所著《修竹斋引玉咏》问世后,很受世人欣赏。其中《项城八景》、《高丘寺八景》、《南顿八景》等诗,记录旧时项城风貌,很有文史价值。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0:5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