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建才 |
释义 | 张建才 号风薮主人。1962年11月生于河南信阳。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汉俳学会理事,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草书委员会主任,河南省书画院专业书法家。 中文名:张建才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南信阳 出生日期:1962 职业:书法家 代表作品:《张建才书法作品集》、《张建才书法》等。 1、书法家张建才个人简介个人简介张建才 号风薮主人。1962年11月生于河南信阳。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汉俳学会理事,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草书委员会主任,河南省书画院专业书法家。 书法作品参展于全国第五、六、七、八、十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五、六、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一届行草书大展,全国第二届正书展,全国第二、五届楹联书法展,全国首届、三届扇面书法展,全国首届隶书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中国书协成立三十周年会员优秀作品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第八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河南省第三届“墨海弄潮”展,“世纪之声”河南省艺术大展等。获全国第一届行草书展妙品奖,全国首届行书大展提名奖,全国第二届电视书法大赛二等奖,第四届中原书法大赛一等奖,河南省千秋伟业书画大展一等奖等。出版有《张建才书法作品集》、《张建才书法》等。 曾获河南省青年人才“骏马奖”;河南省首届“五四”文艺作品银奖;河南省人民政府优秀文艺作品奖等。 张海主席为张建才写的(序)序 张 海 《美术报》等一些专业媒体在采访我的时候,曾提出如何评价我在河南的工作。我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和我的同事们一起探索出了一种工作模式,即一个书法水平相对滞后,经济又不发达的省份如何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带出了一支队伍。在这支队伍中,各个年龄段都有一批骨干,骨干的背后又有大量的后备军和爱好者,从而使河南书法事业能长久地保持着活力。三十年来,这支队伍稳步壮大,为当代书坛所关注。其中40岁左右的书家正是伴随着祖国的改革开放、书法复兴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如今这批人已经成为河南书坛的中坚力量。张建才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建才这代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当他们需要学习的年龄,正赶上文革的特殊时期,因而没有得到系统的教育。他们能够走上书法艺术之路,大抵靠的是与生俱来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持不懈的自学精神。改革开放给他们提供了阳光雨露,及时滋润他们干渴的心灵。使他们得以茁壮成长。凭着对书法艺术的一腔热情和敏锐的艺术感悟力,他们全身心地投身到书法复兴的大潮中去,并很快取得不俗的成就。多年来,他们一方面潜心经典,在艺术上打牢根基,一方面认真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做人从艺的优秀品质,从而逐步成为当今书坛的骨干。 建才的个人经历相当简单。他原在基层文化馆工作,1997年调入省书画院成为一名专业书画家。在这个位置上,虽无下岗之忧,然而身上的压力是很大的。建才深知在专业上,不论是创作还是学术,都要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才能和自己头上的光环相匹配。因此多年来他丝毫不敢懈怠,汲古临池,不舍昼夜,下了一番墨池笔冢的笨功夫。同时建才善于学习,他能抓住一切机会与同道切磋琢磨,向师长请益释惑,因此他在书法艺术上能不断进步。多年来,他的作品不断在全国重要的展览中入选获奖,在艺术上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风貌,逐渐为书界所认可。 在重大展览中入选获奖,固然是衡量一个书家水平和成就的标志之一,但不应是终极目标。对于一个书家来说,更重要的是在深入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不言而喻,这种艺术语言和个性风格既要得到业内的普遍认同,又须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建才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他没有陶醉于入选获奖的成就之中,而是不断地警醒自己,沉下来认真思考一些问题,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在奋斗的过程中,建才有过困惑和迷茫,但他能在不断地克服困惑和迷茫中一次次地把自己的书法艺术推上一个新的高度。经过多年的磨砺,建才的艺术风格渐趋成熟,找到了既符合传统精神又契合自己个性的艺术语言。在众多当代书家的作品中,我们能一眼认出哪是建才的作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 对于建才的艺术成就,评论界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如西中文先生认为他具有“能守能变”的特点,“守有根基,变有方略,守不泥古,变不失我。” 李松先生在“根荄洞地方可柯干挐云”中讲:“建才生长在中原这片书法沃土之中,其书风有着中原的原始‘基因’,奔放的情愫与焕彩的笔墨交织交融。他的行草书攫张瑞图之倔强,掇朱熹之情采,演王铎之酣畅,隐‘二王’之洒脱,又挟以章草之厚磔,再获以流荡,遂形成了现在的风格路数。这些从他所创作的条屏和手卷可觅,从其局部笔墨可察。”朱以撒先生在《兰亭诸子批评榜之张建才》中谈到:“张建才的草书极尽可能萦带、勾连,由上带下,有疏有密,使字与字之间的联系,通过游丝而紧密无间。在连绵的同时,我们看到了字与字之间的密不容针,步步紧逼,头连尾,尾衔头,不可抽刀断流。与此同时,张建才又把行距放宽了。在字距紧密的同时,宽松的行距有如通衢大道,豁然开朗,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章法前人也运用过,无疑是书写横幅的良方,它调节了观者的视线和情绪。”“其次是用笔上的调整。许多相对应的笔画显示着差异,时而重按,时而轻提,时而直线长拉,时而曲线蜿蜒,交织在一起。这种相反相成的变化助益了每一个字的形态,在牵扯萦绕的用笔中,是一以贯之的气韵使每一个字既自立,又承先启后。用笔上的连贯在与张建才手法的熟练,不是频频蘸墨,而是蘸一字解决数字,使人看到了不停歇的运动状态。在不停歇中争取变化,赋予每一个字不同之意态。行草书以崔嵬之相展示出来,却又有不少细腻情节,张建才行草书有了自己的特点。” “张建才也想把隶书写得韵味多元一些,因此隶书中的楷法、行书法也进入其中。形式使书写速度加快了,一些笔画的末端扬起,明显地追求活泼。” 黄玉海先生在《墨韵盈纸任自然》中说:“他的书法骨力洞息,率真健豪,体法百变,穷美尽妙,读来粲然盈楮,使人如临画境,如闻清音,于轻重交替、起伏跌宕中充分达到感官与视觉的享受。其作品广涉多体,运笔不拘泥于形态,更重其神韵的汲取,来追求一种灵奇朴素的美感。”“他巧妙地运用笔墨线条疾涩、润燥、扁圆、质感、力度等各方面的差异,表现书法艺术的千势百体、变化莫测,进而传达出微妙的内心感受。其运笔力感凸现,线条劲健而又生动,虽细如丝发而亦圆润,点、划、线间充满着活力和节奏,大有凝神结思,蓄情而发,一泻而出的感觉。从章法上,他很注重通篇结构,引领管带,首尾相应,一气呵成,以巧妙的布白使作品产生出游龙出水,云烟飘动的效果。他十分注重墨韵的美感,常借用笔的变化,以墨寄托情怀,笔中有墨,墨中有笔,力求达到神采与筋骨的巧妙组合。从其部分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他每蘸墨一次,必书至笔枯为止,墨痕丝丝可辨,墨色由浓渐淡、从润至枯,起讫分明,变化自然,显示出一种周而复始、断而还续、起伏交替的墨色韵律。他把炽烈真实的感情渗透到了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之中,随着感情的起伏波动,或紧密,或疏松,墨笔间跌宕起伏的动感,使欣赏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读张建才作品有一种莫名的冲动,他的字里行间不但是技法的表达,更重要地他在传达着一个信息,那就是一个‘情’字,他对书法所用之情,是一种真切的投入,一种由衷的追求。‘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应该说,读懂了张建才的作品也就读懂了他的人品。”我认为以上这些评价是中肯的。他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概话了建才书法艺术的特点,把他们的观点综合起来,大体上就是建才书法的整体印象。“守”和“变”两个字说起来简单,其实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既需要超卓的识见,也需要异乎寻常的韧劲和毅力。在选准了方向之后,尤其需要坚持不懈的专注和执着。当年一位青年向大师请教成功的秘诀,大师并不答言,只是拿着聚焦镜,在阳光下对着一片纸久久不动,直到把纸引燃。大师说:秘诀就在此。建才的成功,也是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再次证明了大师所说的真理。以我的观察,建才对于艺术的持久不懈专注。这正是他成功的秘诀。 从个性面貌初具到真正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包括对风格之树的精心浇灌和仔细修剪,也包括对创新方向的不断校正,更包括基本素养的积累以及人格与艺品多方面的修炼。这其间任何一个方面做得是否到位,都有可能成为大家和平庸的分水岭。创造经典,成为大家,无疑是每个有志书家毕生追求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和滴水穿石的艰苦努力。这不仅是对建才他们年轻人的要求,即使像我们这些年近古稀的老人也概莫能外。 建才的这本作品集,是他在艺术的道路上艰苦攀登的一个缩影。看了这本集子,不觉生出许多感慨,写下来与同道们共勉。刘禹锡《同乐天登栖灵寺塔》诗云:“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干,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让我们“步步相携”,互相勉励,一道向书法艺术的高峰攀登! 2、副主任医师张建才张建才,男,汉族,生于1969年3月,重庆市云阳县人,大学文化,副主任医师,1992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云阳县政协副主席、县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 1987.09—1992.07 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系读书 1992.08—2001.05 云阳县人民医院工作,先后从事内科、普外科、骨科工作,任西外、主治医师,外科副主任、外二科主任; (其间:97.11—98.11,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进修) 2001.06—2005.11 任云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 2005.12—2007.01 任云阳卫生局副局长、县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第十一、第十二届县政协常委 2007.01—2008.05 重庆市云阳县政协副主席、云阳县卫生局副局长、县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 2008.05—现在 重庆市云阳县政协副主席、县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 分管工作:协助分管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联系统计局、物价局、质监局、食药监局等。 2、张建才 新古典主义写实油画的代表生于1964年,辽宁省大连市人 重要参展: 1995年8月 参加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览。 2002年7月 参加辽宁省美术摄影大赛。 2004年7月 第十届全国美展美术作品展. 2006年9月 参加《美术家协会成立50周年大型美术展览》 2006年至今 6年时间潜心新古典主义的全新探索 2012年2月 张建才“东方韵”新古典主义个展在雁巢收藏开幕 2012年2月 张建才为交通银行私人银行部高管开展油画鉴赏培训 2012年3月 “张建才新古典主义油画”与“爱尔兰当代艺术联展”开幕 童年张建才对第一次接触绘画时的印象特别深刻。在四、五岁时,一群孩子在一起嬉闹玩耍,当中有个年龄较长大哥哥,他为戏弄嘲讽对手,用纸、笔画出对方形象,并附上些文字说明,效果极佳。而张建才却被描摹颇像的画面所深深吸引,极感神奇。从那以后便爱上绘画并义无反顾的直走到今天,这一走就是四十多年。估计还要继续走下去。 从艺历程1990年毕业于大连大学师院艺术系,从毕业开始就搞创作直至现在。每年都能保证完成两幅自认较有深度的作品。一直这样,义无反顾,画自己喜欢的。生活简单充实。 求学故事十二岁的时候,酷爱绘画,但不专业,特别羡慕同龄孩子中画得好的,听说他们是在少年宫学习,童年的张建才做梦都想去。在这种强烈欲望驱使下,未经过任何人引荐介绍,独自徒步找到离家很远,需倒三遍车才到的少年宫。蒙头蒙脑地找到正在上课的老师,——“我想学画画!”老师感到很诧异,在当时进少年宫是需要学校的推荐考试的。老师让建才画了一幅素描石膏像(当时还从没见过呢),结果还可以,就被老师收留了。从此开始接触到正规的美术训练。 艺术哲学绘画创作应是情感的体验,不是复制别人的情感。 张建才喜欢西方古典绘画、凝重、唯美、厚重质地。艺术语言多种多样,不管是写实还是抽象性绘画……都有他存在的合理性。选择哪种语言,很大原因是与个人性情有关。张建才偏爱这种古典写实性绘画、唯美、抒情、传统的绘画语言,因为它更能表达心底的那份情愫,使人感到温暖、陶醉、享受。其实选择什么样语言不重要,重要你是否把你那份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并能传导给观众。引起共鸣。 中国写实油画发展到今天,已经涌现出很多优秀的画家,同样也存在不少“赝品”艺术家。原因很简单----艺术市场的影响,经济利益的诱惑是不可抗拒的。有些定性不强的画家就被动摇了,迎合了市场却背离了画家的初衷。张建才属于老百姓讲的“一根筋走到底”的那种人,认为搞艺术的越单纯越好,喜欢活得简单点,腾出时间多想想画。把握住自己,不会迷离艺术的本真。 做一个简单的人。 3、著名的梆子老艺人张建才张建才,(1868-1917年)又名张福胜。山东省郓城人。早年在郓城高调梆子科班福盛班学艺,主攻红脸,后因黄河发水,逃荒至河南归德府,加入当时该地最有名的戏班夏邑三班,因会戏甚多而被誉为“戏状元”。常活动于豫鲁皖交界的夏邑、永城、砀山、亳县、单 县、虞城、商丘、柘城、太康、鹿邑一带。代表剧目有《江夏县》、《泗水王上吊》、《闯幽州》、《两狼山》、《三收何元庆》、《诸葛亮吊孝》等。其平生爱 穿黄马褂,故又名“黄马褂子”。1917年离班去河南永城茴村搭班,当年病故,客死他乡。其较有名的徒弟有孙兆登,唐玉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