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家社区 |
释义 | 1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中韩街道张家社区张家下庄位于中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1.5公里处,张村河北岸,东与董家下庄相连,西与东韩村接界,青银高速公路从村西经过,村北不远处有保张路、株洲路。这里属高新技术开发区,多个高新企业在此落户。现有村民453户,1183人,有张、王、李、孙、栾、公、徐、冯、曲、黄、丁、赵等姓氏,其中张姓约占全村总人口的58.2%。 相传,张氏先祖兄弟三人于明朝永乐年间从小云南乌撒卫大槐树里头迁居崂山西麓,在一块南北靠山,东、西、南三面临河,山清水秀的地方定居下来。当时官方划给大片土地、山林和草场,具体位置为:北至北山阳(枣儿山、长岭以南),南至南山阴(朱家洼北山分水岭以北),东至东河西,西至西河东,南北长约6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中间宽约1.5公里,耕地约2000亩,山峦2000余亩。这在当时可谓要山有山、要水有水,有大量耕地,有用不尽的柴的“风水宝地”。因当时定居地周围生长着大片酸枣树,所以最初取村名“棘林村”,后因与其他下庄村靠拢,改称“张家下庄”。 张家下庄有重视文化的传统。从1951年开始,村里便成立了业余剧团,逢年过节排练节目为村民义务演出,先后排练演出了《小女婿》、《一个志愿兵的未婚妻》、《小二黑》等剧目。现新一代的青年中,已有98%的人达到了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有40多人,出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的2人,驻美使馆参赞1人。该村张春香现任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办公室主任,曾参与接待多起访问我国和出席我国有关重要活动的外国领导人,跟随我国国家领导人出访过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出席过许多国际性会议。张崇纲编写出版了《诗集》、《散文集》、《民间故事集》、《崂山歌谣集》、《崂山谚语集》等13部作品。张云根获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张家下庄的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个体养殖户饲养奶牛多达上百头,日产牛奶2500余公斤,成为远近有名的“奶牛村”。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1.03亿元,人均收入6205元。 根据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文件崂政发[2004]229号《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西韩等18个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的批复》,由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 2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北宅街道张家社区政区人口 位于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方向约6华里处,南天门山西南麓的山谷之中。2004年有居民74户,232人,有张、尹、宋三姓,其中张、尹两姓居多。 村庄由来 清朝乾隆年间,张氏先祖张治祖居民,从莱阳的小双山搬至现今的书院社区,继而又迁至现今的张家社区。之后,尹氏和宋氏分别从沙子口的北龙口社区和北宅的北头社区先后来此定居。因社区北的山坡上有一块上细下粗4米多高的巨大孤石,远看就像是从土里生长出来似的,人们便把村庄名字定为“土里石”。后来改名为“ 兔耳石”;尹氏来的时候,看见一块面积10多平方米的光滑山石,形如土炕,便在石边建房造屋,称为炕石村;后来宋氏来到兔耳石东北的山坡安营扎寨,见那里的山坡形似“马鞍”,故起名为“马鞍子”。1934年兔耳石、社区和马鞍子合为一村,取名张家村。 经济状况 社区经济原以农业为主,有山地90亩,山岚2400亩,因其四面环山,气候温和,光照时间长的独特地理位置,居民便在房前屋后,溪流河边、坡上崖下、田间地头,大量种植樱桃、杏、李、桃等果树,整个山谷形成一条以果树种植为主、特色鲜明的果谷。尤其是种植樱桃、杏树的历史久远,有的樱桃树已有100多年的树龄。改革开放后,加快了旅游业的发展,一年一度的北宅樱桃盛会,社区居民会热情的招待远方来客,让你品茗崂山绿茶,尝以山上野菜为主的农家宴。2004年该社区经济总收入345万元,人均收入4353元。 社会事业 社区投资硬化了进社区道路,解决了社区居民出行难的问题。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每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积极参与书院小学的改造建设。全社区儿童已较高质量地实现普及学前和九年义务教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