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巴彦托海镇 |
释义 | 巴彦托海镇是中共鄂温克旗委员会、旗人民政府所在地。全镇总面积达543.43平方公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草原城镇,在这里居住着鄂温克、达斡尔、蒙古、汉、满等14个民族。据2003年末统计,人口为24249人,其中汉族6451人,少数民族17798人。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全镇现辖有8个居民委员会,4个嘎查。 巴彦托海镇经济发展巴彦托海镇的支柱产业,多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方针,大力发展乳、肉、草业。科技示范高效奶牛村建设已形成规模,目前仅巴彦托海嘎查就有高产奶牛专业户55户,每户均建有砖瓦结构的采光棚圈139平方米,饲料基地200亩,并配有节水灌溉设施。据2003年牧业年度统计,全镇畜牧总头数达44301头(只) ,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02元。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同时,也加大了对草原生态的建设,加强了对草场沙化、退化的治理,采取草场禁牧、封育、休牧措施。有效地扼制了草原生态的继续恶化,促进了草原的永续利用,使畜牧业不断向生态环保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 城市规划城镇建设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风格,中央大街,标志性大街、索伦大桥、文化广场、博物馆、影剧院、宾馆构成了巴镇建筑格局的亮点。城镇环行路建设初具规模,实现了集中供热、给排水形成管网化,社区建设不断加强,城市功能不断提高,绿化、亮化、净化、硬化、美化工程一年一个台阶。城镇建设和管理逐步步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巴彦托海镇交通发达,信息快捷,民俗浓郁,民风淳朴,有城市的功能,具乡村的朴实,是投资的热土,更是旅游度假人文考察的极好去处。由于近几年内的迅速崛起和各方面的发展优势,吸引了很多外商在此投资发展,同时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游客来此观光旅游,领略草原上的秀美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建设成绩文明建设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曾得自治区五星级文明城镇、自治区级卫生城镇的荣誉称号。2003年又光荣晋升为自治区六星级文明城镇。巴彦托海嘎查的党支部书记乔玉芳获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全国优秀嘎查党支部书记的称号。在2003年,乔玉芳同志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一名代表,荣获了第十三“半月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雅尔斯嘎查的党支部书记金铁汉曾获得自治区级优秀党员和自治区级劳动模范的称号;起到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并充分发挥了榜样的带头作用。 在2010年,巴彦托海镇被国家环境保护部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内蒙古共有9个乡镇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这是巴彦托海镇继全国重点镇、自治区卫生城镇、自治区八星级文明城镇称号后获得的又一重要殊荣。近年来,巴彦托海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生态兴镇”建设环境优美巴彦托海的意识,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绿色工业,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同时,努力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行政区划巴彦托海镇:辖 第一~第八8个居委会;巴彦托海、雅尔斯、马蹄坑、团结4个嘎查。 历史形成1732年,清王朝为加强额尔古纳河一线的边防力量,从布特哈地区遴选索伦、达斡尔、鄂伦春、巴尔虎50佐3000兵丁并令其携带家眷,迁至呼伦贝尔编成左、右两翼索伦八旗军戍边驻防。朝廷任命清将达巴哈为左翼总管,管辖正白、正蓝、镶黄、镶白4旗;博尔本察掌管呼伦贝尔总管关防兼右翼总管,管辖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同年夏初,由博尔本察、达巴哈二人奉命带领戍边官兵抵进呼伦贝尔草原海拉尔河与伊敏河汇流处附近驻防,左翼总管衙门设在伊敏河西岸胡吉日托海(今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亦称“南屯”);右翼总管衙门设在西屯(今海拉尔西南军用飞机场)。 左翼四旗在额尔古纳河通往俄国道路边界一带设防,驻牧于伊敏河东、锡尼河北、大兴安岭西、北至额尔古纳河。右翼四旗在哈拉哈河喀尔喀蒙古边界一带设防,驻牧于哈拉哈河右岸,伊敏河西至呼伦湖之间地带。博尔本察、达巴哈二人进驻呼伦贝尔之始,就划分驻牧区域,安营扎寨,布防戍边,大兴产业,奋勇效力,为开拓和保卫边疆呼伦贝尔打下了坚实基础。 1742年,随着北部边境战事趋缓,清廷将索伦八旗的达斡尔人遣回布特哈地区时,敖拉哈拉登特科莫昆的先祖范察布、郭布勒哈拉满那莫昆的先祖奎苏二人由于任职为军中笔帖式未能获准迁回故里,与其家眷留居于呼伦贝尔。1784年,索伦左翼旗在胡日吉托海(今巴彦托海)建成了呼和庙,该庙便成为索伦左翼旗的重要宗教场所。呼和庙不仅传播宗教,开展宗教文化活动,而且还开展行医治病、扶贫济困等慈善活动,发挥了保护民族文化、维护边疆稳定的重要作用。1802年(嘉庆七年)嘉庆皇帝亲笔赐名广慧寺。1803年,居住在哈日巴图鲁松林(即海拉尔西山松林)东南图库连诺尔地区的范察布后裔倭克精额与奎苏后裔泰庆阿迁至“胡吉日托海”(今巴彦托海)定居。此后达斡尔莫日登氏珠善一族、敖拉氏酷热浅、鄂嫩氏博斯呼浅、鄂温克族敖拉氏白亚格尔人等先后迁居“胡吉日托海”,形成了达斡尔、鄂温克、蒙、汉等民族聚居的屯落。 日伪时期(1932年)废止索伦八旗制,设索伦左、右翼、额鲁特、布里亚特等四个旗。1933年合并各旗成立索伦旗,胡日吉托海编为苏木。1946年改称巴彦托海苏木,1958年改称南屯人民公社,成为鄂温克族自治旗人民政府所在地。当年居住在黑龙江省甘南县达斡尔苏都日哈拉绰日格勒村和金克日哈拉梅斯勒村等地的达斡尔人陆续迁到巴彦托海。1978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巴彦托海人民公社。1980年改称巴彦托海镇。如今巴彦托海镇已经发展成为多民族团结和谐、共同发展进步的现代化城镇。 清代驻守于呼伦贝尔边陲的“索伦八旗”兵以善于骑射、骁勇强悍而威名远扬,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击列强入侵,保卫边疆,奠定中国版图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民国时期,巴彦托海人在争取民族平等,反抗军阀统治,抗日救国等斗争中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巴彦托海人民积极投身于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又谱写了光辉灿烂的新篇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是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创造了辉煌成就。 富饶的河湾——巴彦托海于1802年形成屯落至今,只有208年的历史。虽然她的历史并不悠久,但却创造了足以让世人震撼的辉煌。崇高的民族精神,独特的民族文化,必将激励着新时代的巴彦托海人创造更加光辉的未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