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集
释义

一、地名张集

1.蒙城县张集村

张集,位于安徽省蒙城县范集工业园区,是一个行政村的,东邻许疃镇,西邻坛城镇。80年代称“大张集乡”,境内有“红海”新型建材厂等,以种植小麦为主,203省道穿过其中。有张集街,大孟庄,王庄,徐庄四个聚集地。

2. 单县张集

张集镇名,位于单县城东北25公里处,系苏鲁两省单县、丰县、金乡县三县结合部,幅员78.5平方公里,人口5.2万,辖50个行政村。1941年,该镇马桥村成为抗日民主政府湖西专区所在地,成为单县革命老区之一。

张集镇物产丰富。主要农作物有棉花、大蒜、大葱、玉米、小麦、西瓜、蔬菜、食用菌等,无公害蔬菜面积已发展到2万亩。养殖业以生猪、山头和鲁西南黄牛为主。生猪年出栏量在4万头以上,山头年存栏量15万只,黄牛年存量2万头。

张集镇市场商贸比较发达,基础设施完善。辖区内现有五处农贸市场,是农村商品流通的集散地。单鱼路(单县—鱼台)、单丰路(单县—丰县)贯穿全境,终张路、张马路、张和路纵横全镇,连接周边县份。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东西大街长2华里,500余工商户正式营业。

张集镇招商引资环境优越。现有3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园区一处,水、电、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齐全。

3.湖北钟祥市张集镇

位于大洪山南麓,地处钟(祥)、宜(城)、随(州)三市交汇处,寺沙省道穿镇而过,是钟祥市的“口子镇”之一。全镇版土面积290.9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32万亩,耕地面积3.1万亩,水面1.5万亩,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近几年来,张集镇党委、政府依托本地山林资源和环境优势,大力实施“产业兴镇”战略,全镇已形成食用菌、猪渔配套、绿色大米和林果四大特色产业。2006年,全镇食用菌生产规模木质菌800万袋(桐)、草腐菌30000平方米,产量达到1600吨,产业产值过亿元;生猪年出栏12万头;粮食年产量21800吨,“钟绿”牌绿色大米畅销省内外;水果年产量5600吨,优质柑桔成为北京、山西等北方市场的抢手货。依托特色产业发展规模以上企业四家,其中兴利食品有限公司2006年出口创汇600万美元,“兴利”牌香菇、木耳、花生、板栗畅销香港、澳门、韩国等地区和国家,张集成为钟祥市农产品出口第一镇。

4.河北大名县张集乡

大名县张集(又称张铁集)乡位于大名县城东30公里处,丛峰公路东西贯穿全乡。张集乡是国家级花生种植基地,素有“花生之乡”之称。

据张集村村志记载,张集乡一带早在周朝时就有人居住,现在张集村北街北头,还留有周朝烽火台遗址一处。唐贞观六年,张集附近的十个大村集资捐款修建了一座巨佛寺,称普庵寺 ,(至今仍有废弃的石碑存于张集中学,于2004年,由当地学生宫某和教师田某发掘)以求一方太平,因此这一带还曾叫太平乡。元末明初,太平乡出了一个巨人,力大无比,姓张名大佛,人称大力士。张大佛武艺极高,跟随朱元璋灭元兴明,出生入死。朱元璋称帝之后,念张大佛多次救驾有功,官封御前侍卫大将军。但张大佛乃草莽之人,目不识丁,且惯于流寇生活,不愿居官,屡次请命卸甲归田。朱皇帝见张大佛归乡心切,就赐下万两白银,让张大佛回乡修坟祭祖,修建庄园。并赐上朝芴板,让张大佛随时可以上朝面见圣上。

张大佛回到太平乡修建了自家庄园,取名德集庄,乡里人称张德集或张家楼。然而时隔不久,靖难之役爆发,太平乡也未幸免,乡里百姓死的死,逃的逃,几乎断绝人烟。太平乡里不太平,这个名字渐渐被人遗忘,到明末清初的时候,人们的记忆中就只剩下张德集或张家楼了。 清朝时,张德集是地处山西至山东的唯一官道,是经商贸易者来往晋鲁必经之地,因此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经济贸易中心。其中铁匠铺居多,周边村民都来这里打造农具和生活用品,是冀鲁豫交界一带最大的铁货市场。乡名也由原来的张德集,被清政府正式命名为张铁集,流传到现在就直接称之为张集了。

5.河南省内乡县张集村

此处有一关帝庙,上有石碑书:“明万历间中丞张悌创建关帝庙,不知何时何人改为大王庙,今于民国二十五年二月区长王彬鸠工重建。”明万历间是公元1589建,距今已有400年多年历史了。民国25年是公元1936年,看来这座关帝庙始建于1589年,于1936年重修。

1938年初,为了躲避日军飞机轰炸,建立于1903年的信阳师范100多名师生来到了张集,当时的张集为旧政府内乡县的一个区,驻扎有地方民团,社会治安较好,这是师生到此的重要原因。因为中原地区多数地方受到日军侵扰,一同来这里躲避战乱的还有桐柏淮阳中学、南阳一中和内乡菊潭中学。因为时任民团团长聂相岑热心教育,对外师生的到来给予了大力支持,用不到一年时间,建成了包括两座小洋楼和两座木楼在内的新校区,先后接纳了上千名师生在这里就读。小洋楼的东侧,至今还留有学校为聂相岑表功的“兴学纪念塔”。

当时与信阳师范师生同来的,有一位叫美士达的荷兰女教师,按照她的设计,伪政府征用方圆20多公里的工匠,建成了两座小洋楼。除五间楼由信阳师范使用外,菊潭中学和南阳一中先后使用了九间楼。1945年抗战胜利后,信阳师范从这里迁走,两座楼又被当地的内乡初师、中学和小学所使用,

1946年7月,时任中共鄂豫边区党委书记的李先念,率领红军从大别山突破国民党的包围来到南阳,先后转战新野和邓州,敌人仍然穷追不舍,李先念率领部队来到张集,暂时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李先念在关帝庙大殿召开了重要的一次会议,经过广大指战员的热烈讨论,最后决定兵分两路北上,与刘邓大军会和,而后参加了淮海战役。张集的会议对于当时的李先念和他率领的红军十分重要,它明确了作战的指导思想和行军的路线。

6、湖北省老河口市张集镇

从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襄樊市向西北行45公里,就到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秦巴经济走廊重镇和鄂西北粮仓——湖北国营张集农场。

位于南阳盆地外沿的张集农场,麦浪翻滚之后,处处飘溢着稻谷、玉米之香。该场位于鄂、豫交界之地,版图面积17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2万亩,辖33个行政村,223个村民小组,11000余户,46400人。农场党委一班人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主要工作目标,不解努力,推广优良品种,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丰收年景,赢得了襄樊市粮食生产“状元”的重要称号。处处留下了农垦人勇于创新与艰苦奋斗的足迹,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推广良种良法,争当农业生产标兵。张集农场党委一班人始终把此条措施作为推动垦区粮食生产,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与省市农垦局联系各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到垦区办样板田、试验田,先后推广小麦新品种鄂麦系列、水稻“二优培九”等良种,引导农工群众的应用精量播种、旱育秧、测土施肥等实用科技,使垦区的粮食总产、单产走在各县市的前列,优质小麦、水稻良种普及率达100%,夏粮单产达350公斤,水稻单产达610公斤,年粮食播种面积13.2万亩,总产粮食5600万公斤以上。赢得了上级的称赞与表扬。1997年,被襄樊市授予全市粮食生产一等奖,2000年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十·五”第一批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2003年再次被国家农业部、财政部纳入全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重点建设单位。

水利是农业“命脉”。张集农场党委和垦区人民群众深谙其理。多年来,他们在认真学习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坚持“自力更生,外力援助”的方针,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农业开发项目工程,一方面全力组织垦区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全力改造农业生产条件。先后建起了张集北泵、郭冲泵站、代湾泵站、金家湾泵站等4处大型泵站和72处村级以上小型泵站,使全场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达4万亩以上,形成了田、林、路标准化的良田农业生产格局,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生产的产量。

建市场,促流通,增收入。张集农场根据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精神,大胆尝试,积极在集镇新建了张集粮油交易大市场和粮油收购一条街,大力发展粮油收购大户,全场先后发展了30多个粮油运销加工大户。他们深购远销,把张集所产的小麦、大米远销到新疆、四川、广东等地,有效化解了农民增产的不增收的难题。现在,该场粮食商品率达80%以上,为农工创造了可观的收入。

随着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实施和建设,鄂西北粮仓将更加殷实,张集农场的农民将点“粮”成金,迎来更加幸福美满的明天。

7、山东省郓城县张集乡

又名张鲁集,位于郓城县西北处,隔黄河与河南濮阳市相望。郓苏路和沿黄路在这里交汇,距县城24KM,东距京九铁路15公里,西距德商高速路口6公里,交通便利。辖48个行政村,版图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万亩。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的思想,紧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搞招商引资,狠抓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全乡经济和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发展。 民营经济成效显著。投资2800万元的鲁特模具设备有限公司和投资2000万元的郓城恒泰塑料厂落户县工业园区,隆润纺织、永安纺织、老温州食品厂、三元线业、盛祥木业,恒帮机械加工、秋实面粉加工、禾丰复合肥厂等一批企业在该乡相继建成投产,其中禾丰复合肥厂总投资 5000万元,去年被商务部命名为“万村千乡工程”建设龙头企业,加快了全乡经济发展. 农业经济全面发展.以盛产鲁西黄牛,小尾寒羊而闻名,是全县有名的畜牧大乡,畜牧强乡。同时,乡政府统一规划,营造完善了农田林网3000亩,丰产林15000亩,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农民收入有了极大的提高。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各项事业的腾飞,党的建设、计划生育、文教卫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资源丰富、和谐稳定、投资环境宽松。

二、人物张集

张集 (1868~1940年) 字浩然,人称“浩然大”(“大”,对长者的美称),福建云霄下坂村人。幼读私塾,为人忠厚刚正,乐于助人,在族中辈分高,颇受敬重。清宣统二年(1910年),云霄厅同知朱志松以张姓系云霄巨族,为便于约束委其为张姓族长并授印。民国24年(1935年),国民党一五七师叶刚团驻云霄“剿共”,设团部于溪美陈祠堂,与张氏自治会相近。每天清早,叶带一名护兵到东门楼郊野散步,张则赶1头长3支角和麒麟尾巴的母牛、2头羊、数只白鹅到这里放牧。邂逅中叶知其是张姓族长,也很欣赏那头怪牛,日久甚是相得。是年除夕夜,叶刚团突然包围乌山水晶坪、公田等革命根据地,抓捕群众106人,其中张顺知、张娘对、张亚溪、张永曲等十数人是红军的交通员、接头户。初二日,被捕者家属八九人到自治会求张设法营救。初三早,张集带同张庭芳(绅士,权充随身秘书)找叶要求取保被捕宗亲,叶说:“经审讯,除30余名有“资匪”、“济匪”嫌疑须留下重审外,其余老族长尽可领回。”张答道:“我素知公田、水晶坪宗亲个个安分守法,才敢大胆全部担保。红军要到那里活动,他们也没有办法。要么106人尽由我领回,团长如要留人审讯,我就统统不领了!”叶颇感棘手,说:“老人家勿急,待明日决定吧!”隔天上午,叶派人通知同意全部具结取保。张即到团部门口把人点齐领回。次年秋,国民党强迫乌山居民移民毁村,张姓各村推派代表请张集设法保全房子,张找叶保证,宗亲如期移民,但求不要烧毁房子。叶同意后,各村有的靠亲投友,有的上山烧炭,事件过后才陆续返回。 张喜爱戏剧,创办潮剧怡正兴班,由次子领班,巡回演出于闽南粤东各地,颇有声誉。逝世时,乌山根据地群众派人致祭送葬。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0:5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