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鸿旭 |
释义 | 中国华侨画院副院长张鸿旭,当代杰出的丹顶鹤画家。中国华侨画院副院长、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家协会理事、澳中文联理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中文名:张鸿旭 国籍:中国 出生地:黑龙江齐齐哈尔市 职业:教授 中国华侨学院毕业院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主要成就:中国画坛百杰之一 个人履历 1963年生于齐齐哈尔,早年受其舅父著名画家杨秀坤影响走上绘画之路,并随其学习中国画,先后毕业于哈尔滨教育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系著名画家吴悦石先生入室弟子,现任中国华侨画院副院长,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家协会理事,澳中文联理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作品多次在国内外举办联展,个展等多种展览,并由毛主席纪念堂,中央直属管理局,中国集邮总公司,中国佛教协会江苏能仁寺等部门机构及私人收藏,曾出版《张鸿旭画集》系《新时期文艺三十年》介绍的68位美术大家之一。为《文艺报》推荐的“中国画坛百杰”之一。 作品赏析创作背景 张氏鸿旭者,当代杰出的丹顶鹤画家也。所谓“杰出”,自然是与众不同,出类拔萃。至于“丹顶鹤画家”,则毋庸赘言,直白的不能再直白了。我之所以强调这两个词语,因为这恰恰是张鸿旭的风采和魅力所在。 张鸿旭出生在丹顶鹤之乡,少年时随舅父杨秀坤(黄胄弟子,著名画家)习画,及长参军接受部队磨砺和军营文化熏陶,依然没有脱离书画氛围。这些经历对他后来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他先是攻人物画,终日谦谦,无敢逸豫。后来山水、翎毛、花卉,他兼收并蓄,广有涉猎,但他最钟情的还是亭亭玉立,翩翩起舞,声震大泽,羽壮蓝天的丹顶鹤。 “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其实,这只是诗人的幻想与寄托罢了。海,是不是龙的世界自不必说。云,注定不是鹤的家乡,它们必然要回到地上生存。可是,近百年来人类几乎践踏了地球上的所有角落,难于找到适合鹤类繁衍生息的绿野仙踪了。然而上帝还是为这些灵禽推开了一扇窗---齐齐哈尔扎龙自然保护区就是丹顶鹤寻找的绿洲和赖以生存的沃土,这里才是它们的家园。天缘巧合的是这里也是张鸿旭的故乡,是他生长嬉戏的地方。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他的灵性,滋生了他的志趣。从部队复员回家,他经常跑到50华里外的扎龙自然保护区与丹顶鹤厮守,每周三、四趟,一跑就是二十余年,春夏秋冬雨雪风霜从不间断,对丹顶鹤的痴迷已经到了难以自拔的程度。在那里,他的灵魂得以净化,心志得以磨砺,情感得以释放。或观察,或拍照,或速写,或素描,跪倒爬起,乐此不疲,终日奔波,与鹤共舞。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路走来,他积累了数以万计的图片资料。由于事务在身,他还做不到每天都去自然保护区,但他却能做到每天必看图片资料,真真是“不可一日无此君”也!由于日观夜想,悉心揣摩,丹顶鹤徜徉、挪让、舞跳、腾翔、默立、顾盼、嗔昵、哀乐等等动作神态,他了然在胸,念念不忘。 正因他下了不知比别人多几倍的工夫。所以一招一式把握的很准确,拿捏得有分寸。 “妙手何人为写真,只难传处是精神”---这是八百多年前词人张孝祥对绘画的精辟见解。可见古往今来一个理,写形容易写神难。在这一点上,张鸿旭的体会无疑是深刻的,实践起来也是得心应手的。我喜欢他笔下千姿百态顾盼生情的丹顶鹤,我欣赏他作品中所流露的韵律美和诗意美,我尤其感动于他对丹顶鹤所寄予的人性关爱!是啊,丹顶鹤这支古老的物种,千百万年来翱翔于蓝天,徜徉于绿野,到处都有它们欢乐的家园。可如今美景不再,风光已矣!今天,它们尚能落户于扎龙自然保护区,可明天又能飞向哪里?每念及此,我深感迷茫。于是,我从张鸿旭的作品中悟出了那绵延无尽的同情与爱恋。你看他笔下的丹顶鹤,一个个闲适恬静,悠然自得,仿佛不愿凌空飞去,唯恐失掉这片家园。它们深情地依恋着沃土,热烈地亲吻着大地,尽情地享受着这份安宁……想到这里,我悲意忽来,怅然之情难以言表。张鸿旭正是凭借艺术家的敏感,牢牢抓取了这样的镜头,以他那饱含深情,缱绻悱恻的笔墨,不厌其烦地勾勒着一个又一个看似寻常却最为奇崛的画面。这种场景,仿佛有一种声音在扣问着人类的心灵,仿佛有一种力量在遏制着迷失的良知。只要用心品味张鸿旭笔下的丹顶鹤,似乎就能体会到这种感觉,萌生这般怜悯。毕竟,人类与自然界的命运息息相关;毕竟,共同面对的前景不容乐观!即使张鸿旭的画仅仅给人一点点这样的启示,我想,对他,也对我,都是莫大的慰藉。 为了进一步深造,张鸿旭于2008年告别妻儿,只身一人来到北京清华美院,投在杜大恺教授门下进修,并成为该校的访问学者。同年,他又拜在著名画家吴悦石门下,成为吴先生的入室弟子。他在北京购置了住房,建立了画室,开始了专心致志的职业绘画生涯。他先后拜访过刘大为、史国良、吴山明、田黎明、卢禹舜等画坛巨匠,在名师名家的指点下,他的绘画又有了新的突破,作品呈现了亦工亦写,虚实相生,飘逸浪漫,富含诗情的风貌。俨然有纵浪大化,戛戛独造之势。“始知丹青笔,能夺造化功。”由此我对岑参的这两句诗有了更深刻的感性认知。在北京这两年近似漂泊的日子里,他甘于寂寞,潜心创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骄人成绩:2008年,他跻身《文艺报》推荐的中国画坛百杰行列;2009年,他被评为“新时期文艺30年”当代美术大家(仅68位),同时作品被选入《文艺报》编辑的《六十年温暖常留心间》一书。其作品及有关他的专题文章还先后被《文艺报》书法美术专刊发表,被中国集邮总公司收藏,被江苏能仁寺张挂等等。目前,他是中国华侨画院副院长,澳中文化联合会理事。 张鸿旭还很年轻,富有活力,正是厚积薄发,屡出成果的时候,当如曾参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矣!衷心祝愿鸿旭像他的名字一样,如鸿鹄展翅,似仙鹤翱翔,迎着旭日,披着霞光,飞向高远,飞向希望…… 地铁系统设计工程师张鸿旭;当代杰出的地铁系统设计工程师,200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78年出生于江西南昌,现居广州市,供职于中华总工会,广州分会。 中国地震局研究员一、基本情况 张鸿旭,研究员,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学专业。从1970年毕业至今一直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断层力学研究室工作。 二、主要研究领域 1、地壳形变地震前兆观测方法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 2、断层形变地震前兆观测与地震预测研究; 3、城市活断层探测与断层活动性观测方法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 4、地面沉降、地裂缝、高边坡、滑坡体等地质灾害监测方法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 5、精密工程变形自动化观测方法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 6、大坝安全自动化观测方法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 三、主要研究成就(含论文、获奖及专利) 1、负责设计MD系列一至三代断层观测仪器,主持设计第四代断层形变观测仪器; 2、负责建立首都圈、新疆南北天山地震带、四川鲜水河活动断裂带等三个断层形变地震前兆观测台网,并开展地震前兆特征研究; 3、主持设计光电类CCD系列智能型精密工程变形测量仪器《垂线坐标仪》、《引张线仪》、《静力水准仪》、《自动传高仪》、《双金属标位移计》、《基岩标分层标测量仪》; 4、主持上海、北京、江苏、浙江、河北地面沉降监测网站自动化监测系统设计与建设; 5、主持完成五强溪水电站、风滩水电站、东江水电站、小东江水电站、岩滩水电站、李家峡水电站相关大坝安全自动化监测研究项目; 6、主持完成上海市大连路过江隧道、北京市城铁下穿隧道、地铁一号线大北窑牵引变电站等重大工程中的安全监测与评价; 7、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 8、合作出版专著1部――《地壳形变数字化观测技术》,2003年,地震出版社; 9、发表论文8篇(其中EI收录1篇); 1)《岩体与基础原位变形监测与稳定性评估》“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vol23(23); 2)《智能型大坝位移监测仪器研制》“大坝安全与堤坝隐患探测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3)《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系统》“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年 Vol.16(2); 4)《胶新铁路沂沭断裂带跨断层地壳形变监测系统方案研究》“铁道标准设计”2004(2); 5)《鲜水河断裂带现今断层运动短周期事件的发现与初步研究》“地壳形变与地震”1996; 6)《深圳市罗湖断裂带活动及建筑物安全监测系统设计》“灾害学’2002, Vol.17(3); 7)《光电垂线坐标仪与引张线仪的工程应用》“水电自动化与大坝观测“2002, Vol.26(1); 8)《断层活动动态观测及其在地震监测和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中国活断层研究文集” 四、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地震学会会员; 中国地震局地壳形变学科技术协调专家组成员(1998-2005) 中国地震前兆台网专业设备指标测试专家组成员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评委会委员(第8届); 中国水力发电学会大坝安全监测专委会委员单位负责人; 全国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网网员单位负责人。 电力行业大坝安全监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行业标准评审专家组成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