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国骏
释义

张国骏,男,1962年生,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伤寒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中医药学会理事,天津市精品课程《伤寒学》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与思维研究、中医经方的临床应用研究,指导研究生20余名。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6年,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局级等各级各类课题10余项,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阳明病热证实证转化规律的研究”、国家973课题“通腑泻肺治疗ALI-ARDS大肠证候演变机制研究”,天津市教委课题“四逆散对肝胆系统损害的保护作用及机理研究”等。获中国中医药学会、天津市教委、天津中医药大学等各级奖项10余项,如“伤寒论计算机课件的研制”获得天津市教委课件一等奖,《成无己医学全书》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著作)优秀奖等。编写论著20余部,其中,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创新教材2部,如《伤寒论思维与辨析》、《外感病误治分析》等;主编论著3部,如《伤寒论临床教程》、《成无己医学全书》、《本草纲目大辞典》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如“研读伤寒,首辨要素”、“论《伤寒论》的恒动观”、“明确《伤寒论》原文级别的意义”、“论阳明病热证与实证之兼夹与转化”、“略论《伤寒论》中"伤寒"的多层涵义”等。

临床上善于运用传统中医药理论及中医辨证论治思维治疗以下病证。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习惯性便秘、慢性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后遗症、头颈动脉硬化及狭窄类疾病等;高粘质血症、糖尿病、亚健康状态、疲劳综合征、肿瘤术后杂症等。

著作介绍

《伤寒论临床教程》

《伤寒论临床教程》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介绍了《伤寒论》的基础知识、诊断特色、治疗体系、常用思维和学习方法。下篇切中临床,详细阐述了《伤寒论》的诊治体系,以《伤寒论》的六经病、霍乱、差后劳复病为纲,以各种证型为目,全面阐述证候的形成、表现、鉴别、治疗和预后,并提供了相应的验案、误案,指出诊治时容易出现错误的关键点,并结合原文,使论有依据。整体而言,《伤寒论临床教程》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把握研究内容,力图将《伤寒论》的证候研究系统化、清晰化。《伤寒论临床教程》在编写中应用了病证结合的诊断模式,并建立了“以证统方”的证治体系,使证候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并更加系统化。《伤寒论临床教程》适合于中医药专业的本科生、临床医师、教师及科研人员参考和研究之用。

《伤寒论思维与辨析》

本教材特色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重在体现教育人才;突出“问题教育”的教育方法,即重视辨证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及学习方法的传授;强化本教材作为“提高课”的定位,即突出本科《伤寒论》教学过程完成后的综合提高,融会贯通及发散思维、质疑能力的培养。

本教材的编写,力求突出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突出教材的创新性、研究性及实用性;充分利用本学科疑难问题和争论问题较多的学科特点,力求通过释疑、解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吸收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教改成果,在内容上力求精练浓缩、说理透彻、结论可信。

《外感病误治分析》

编写新世纪创新教材《外感病误治分析》,目的在于为中医药类本科生提供一部内容新颖,科学性、应用性强,重在培养与提高中医辨证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教科书,以求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我国中医药教育的发展。通过总结古今医案中的经验与教训,使学生掌握“正”、“反”两方面的知识,积累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使学生鉴于往误,有资于治道。 本教材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重在体现教育人才;重视辨证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学习方法的传授;突出本科《伤寒论》、《温病学》教学过程完成后的“思辨”特点,以强化本教材作为“提高课”的定位

本辞典收录《本草纲目》原著中的药名、方名、病证(症)名、证候名、人名、书名、地名、别名、简称或简写及其他等10余类词条,共计15178个。本辞典正文前编有词头目录和词目检索表,并于辞典正文之后附有词目分类索引,以便于广大读者使用。

《成无已医学全书》

成无已(1063或1064-1156或1157)宋金时期聊摄(今山东聊城县人)。本书对成无已的两部医学著作给予整理校注,计有《注解伤寒论》10卷《伤寒明理论》4卷(《明理论》3卷、《药文论》1卷)。 《注解伤寒论》对张仲景《伤寒论》原书做了逐条注解和阐发,开后世注释《伤寒论》的先河,也是后人研读《伤寒论》的重要参考书。《明理论》对《伤寒论》中涉及的50个症状进行释义,并从病因、病机、分型、鉴别及治法等方面进行阐发;《药方论》对《伤寒论》中常用的20首方剂从方义、方制、药理、加减及使用注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后世研究《伤寒论》的常见症状及方剂提供了重要资料。

论文题录

[1] 从《伤寒论》看肺肠相关[J]. 天津中医药,2010,(4).

[2] 明确《伤寒论》原文“级别”的意义[J]. 陕西中医,2007,(6).

[3] 谈《伤寒论》原文结构规律及其运用[J]. 山东中医杂志,2006,(1).

[4] 谈《伤寒论》中的恒动观[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4).

[5] 谈阳明病本证的证候分类[J].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5,(2).

[6] 阳明病热证误汗病瘥之思考[J]. 陕西中医,2004,(1).

[7] 论阳明病热证与实证之兼夹与转化[J]. 山东中医杂志,2004,(4).

[8] 论《伤寒论》中“传”、“转”、“属”、“系”的内涵及诊断意义[J]. 江西中医药,2004,(4).

[9] 浅谈“传”经、“经尽”、“再经”、“过经”揭示的辨证意义[J]. 湖北中医杂志,2004,(1).

[10] 略论《伤寒论》中大便“硬”与“溏”之特殊寓意[J]. 四川中医,2003,(11).

[11] 浅论阳明病热证之病势转归[J]. 福建中医药,2003,(6).

[12] 略论《伤寒论》中“伤寒”的多层涵义[J]. 江西中医药,2003,(11).

[13] 《伤寒论》第309条之我见[J].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2,(4).

[14] 《伤寒论》第319条之病变趋势辨析[J].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1,(2).

[15] 太阳病蓄血证的证型初探[J]. 辽宁中医杂志,2000,(9).

[16] 《伤寒论》鉴别诊断法初探[J].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9,(1).

[17] 再论《伤寒论》104条[J].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8,(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4: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