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公者 |
释义 | 张公者,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语言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张公者工作室导师,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四川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书画》杂志副主编,中国传媒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文名:张公者 别名:旭光、弓者,号容堂 国籍:中国 出生地:辽宁兴城 出生日期:1967年 代表作品:《一印一世界》(中华书局)、《艺林人物》(商务印书馆) 张公者谈书画作品用印谈用印自苏轼、米芾在自己作品上钤印开始,书画家在作品上用印逐渐形成风气。某种程度上讲,书画作品用印也是伴随着“文人画”而一路发展的。 自宋元开始“文人画”逐渐占有主导地位。初期书画作品用印,包括米芾、赵孟頫虽然也考虑品的整体美感,但还没有完全脱离作为“信用”与“凭记”的印章的作用。明清时书画家在作品上用印更多的是考虑作品的整体效果与美感。书画作品用印最好、最讲究的是民国时期。20世纪重要的书画家都是眼光极高的用印高手,吴昌硕、潘天寿、黄宾虹、张大千、陆俨少等用印都好。民国时期书画家用印讲究是缘于他们的全面修养。清代用印讲究的是几位会刻印的书画家,包括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今天的书画家在用印方面好坏不一。相对来说,书法家用印要高于中国画家用印。当代很多画家(包括“名家”)多数不懂用印之法。用印是否得体,印章风格如何,印章的选择、朱白的搭配、印文的内容、钤盖的多少与大小都反映出书画家的修养,甚至可以说从用印便可知道其书画水平之雅俗高下,用印不高雅的书画家的作品是不会高到哪去的。 关于作品用印谈谈我的体会: 1.作品中的用印数量不可多。在落款(名)下或侧面钤盖姓名章,姓名章最好是四字白文印,姓名为三个字的作回文,所用名章最好是姓氏在印文中出现,以便于识别。名章下钤大小相同的或字或号或书斋等同样可以表示身份的印章(以朱文为好,与名印形成朱白变化)。书法作品可以在右上钤盖引首章,引首章以长方、椭圆、圆为好,以朱文为好,切勿显得分量过重,而使画面产生“头重脚轻”之感觉。绘画作品题识上不可钤“引首章”——俗。题识是画作的一部分,钤“引首章”便成了另一个“组织”了。画作中根据画面及色彩等可适当钤盖压角章,压角章以闲章为主,不可钤盖名章印。2.名章用印要规范、平正。作为姓名印要以让人识为好,虽说今天用印已不完全是“信用”了,但这个作用是印章永远所具备的。作为姓名要正大、平静、和雅。是对自己及他人的“尊重”。姓名章刻得太离奇,显得不严肃。至于与作品风格的协调,只要印章规范、正大,请高手刻时考虑你作品总的风格取向,一般都会做到协调的。这一点最高手是韩天衡先生,他为陆俨少、李可染、刘海粟、谢稚柳等所作印章风格各异且极为协调同时又不失韩印风格。 3.印泥、钤盖方式要讲究。民国时期江浙书画家用印泥多为朱膘色,偏黄, 很雅,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等如此,与其画风协调。北方书画家,多用偏红 的印泥,齐白石等便是这样,但齐白石印泥不太讲究,印面很少擦净,与其画之 “洁”不协调。倒是乾隆帝等所用印泥是极为好的。钤盖时最好不要直接在画毡上盖,不要把印面上非印文及无用成份印出来。可以选择胶垫、书、桌面、玻璃 等做为底垫,这要根据所用印章的风格及刻印者所制印章的笔道深浅而定。做到 清晰、准确、洁净。 (根据中央民族大学讲课录音整理) 成就曾在“第四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中获奖,在“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中获“全国奖”。多次策划主持学术论坛、书画活动与展览评选,主编艺术类图书。曾发表数十万字的学术论文及创作随笔。 著作《面对中国画》(上海书画出版社)、《坐而论艺》(文汇出版社)、《容堂艺语》、《张公者诗文书画印选》(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作品集有《张弓者篆刻选》(荣宝斋出版社)、《张公者书法篆刻作品精选》(荣宝斋出版社)、《张公者画集》(荣宝斋出版社)、《西泠印社中人·张公者》(西泠印社出版社)、《张公者篆书集词牌百联》(河南美术出版社)等。 张公者评论我没有想到这个批评系列最后一个人物竟然会遭遇张公者。一直以来,公者是以篆刻家的身份活跃在当代书坛的,他入展以及获奖的履历也几乎都是篆刻,因此不仅仅是我,包括大多数同道耳莫能详的也肯定是其在篆刻艺术上的成绩。不过,随着当代艺术思潮的进步,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文明不断趋向于宽松和自由,因此艺术思想和艺术理念也不断具有更强大的包容性,各个门类的艺术似乎也越来越边缘化,这最明显的可能就是书法、篆刻、美术创作者们的从单一不断走向综合,专业的技术要求和技术要素也越来越通化。公者应该算是其中的一位------虽然我没有见过很多他的美术作品,但是先是从篆刻作品开始,这几年也不断见到其书法作品,这说明像公者这样的具有探索和开拓精神的艺术家,单纯的某种艺术技能的表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于他内心抒情达意以及诸多需要,当然也有生活和环境的需要。 公者的印章应该也算另类的一种,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其篆刻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气息和气象,那应该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大胆的开拓和对个性的张扬。从这一点讲,公者是一个具有开拓和探索精神的艺术家,他的内心是不满足的。因此他从一个篆刻家走向一个书法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篆刻家介入书法应该是一条比较便利的事情,自明清开始,篆刻家中不乏优秀的书法家。而且篆刻家介入书法创作,最直接的手段就是书写篆书,这是他们得天独厚的优势,没有人比他们对篆书这种文字有着更深刻的理解。所以,这些年公者示人的基本也都是篆书,看得出他对自己的篆书比较自信。诚然,客观地分析他的篆书作品,的确给人一种比较另类的风格气息:一是他做篆书喜欢少字数的那种形式,窃以为这种章法可能和印章的某篇布局有着某种相似的思维模式,较之字数多的章法可能更容易把握也更容易表现他的创作理念。二是他的篆书结字造型与众不同,错位、合理且大胆的变形、夸张、不平衡等等手法的运用无疑也是其从篆刻技术中挪用过来的,但是却运用的巧妙,使得篆书的有了属于他自己的意图和意趣,从文字的造型上体现了与众不同。三是线条的形质,这一点我认为他依然有着与单纯的书法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现。书法家们的理念是写,作为篆刻家的公者对线条的第一感知应该是“刻”后的线的形质,这一点很重要,同时这也是他与书法家们的区别所在。他将篆书的线条用毛笔写的比较肥厚而又具有石质或者硬质材料的凹凸感,包括一些干笔线条的使用,使在宣纸上的线条有了雄强厚重的苍茫质感。而一些类似楷、隶书的方折线型的地运用,无疑就是篆刻的技术手段,这也是其独具特色的写法----化圆转为方折,因此公者的篆书是篆刻家的篆书,但也是饶有趣味的篆书、有别于书法家的篆书。 行草书是很抒情的一种书体,作为具有强烈抒情色彩的艺术家,公者自然也会涉猎。作为一个极具个性并有着很深厚艺术修养的艺术家而言,他的行草书自然也是个性张扬与众不同的一类,这主要体现在其对外在形式的把握上善于营造气氛和形象。对于他两种风格的行草书,我觉得趋向于行楷的那种风格古拙朴茂,内中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元素。而趋向于草书的那种风格不是很成功,因为除了过度的抒情理念使得字的结构乃至线条的把握显得粗率和潦草,法度的偏离比较严重。这能反映出其对草书这种流动线条的技术元素和技术要求的深入还不深刻。 对于公者这样一个优秀的篆刻家的书法作品,我忽然觉得:作为篆刻家,他们对书法的把握和认识,因为受到训练量的限制,他们对笔墨技法的细节或者局部把握是很好的,这是缘于篆刻这种方寸之间的艺术创作的深刻理解。而对于行草书或者线条流动性很强的书体,那种大空间的谋划和随机应变的操控,不是单纯靠技术的挪用就能把握和完成的,每一个门类的艺术虽然比较接近,但是不同的部分依然需要作深刻的研究理解和大量的训练才能掌握和运用。艺术原理是相同的,技术性却有着区别,这或许就是各个门类艺术的最大区别所在。 公者是一位优秀的篆刻家,但距离一个优秀的书法家还有距离,光靠个性、才情、胆量还不够,还需要技术上的深刻。不过有篆刻的高度,要攀登另一座高峰,不是很难的事情,期待! 学术活动2004年,在钓鱼台国宾馆主持《中国书画》年会 2007年,参加中国美术馆学术论坛 2005年,参加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 2008年10月11日7点浙江卫视《藏家》播谈徐悲鸿(下) 主持“全国书画专业媒体新年茶话会”(2008年12月28日) 2009年1月11日,兴城看望赵老序初先生 2009.1.10.人民大会堂,参加“百花迎春——中国文联2009春节大联欢”上 与杨中良在况尉工作室 2009,3,11 向老师黄君实先生请教鉴定古字画2009,3,27 己丑上巳渤海雅集 2009,3,28,大连 参观“邹涛书画篆刻艺术展”2009,3,31,北京 2009.4.7沈鹏老师宣读祭文 2009.4.7张公者撰书《大雅兰亭序 风流王右军》 2009.4.16“张公者书画篆刻展”在山东潍坊中百美术馆举行 2009.4.19“三羊●泰---王家新、况尉、张公者书法联展 2009,5,28.北京在中国美术馆参加“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书法展” 2009,7,14,西安美院 参加“第三代长安画派论坛” 2009,7,8,中国美术馆参加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阮荣春画展学术研讨会并发言 参加“中日自作诗”二十周年纪念大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