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巴乌节
释义

巴乌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欢庆和祈望狩猎丰收。该节日在农历正月十五举行,流行于云南鹤庆县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

节日简介

“巴乌”意为“打猎归来。巴乌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活动,没有固定节日。旧时人们狩猎归来收拾猎 物,兽头给狩猎的指挥,兽皮给猎获人,肉则烧烤,其间兽头前、兽皮跟、人从,围火堆重现打猎动作。肉熟以后,众人分食。后来逐渐演变成固定的节日。节日中的巴乌舞由十二面木鼓、十二面铊锣和十二支唢呐(闰年各用十三件)组成乐队伴奏,由三十六名年轻女子披上虎、豹、熊、鹿、虎子、兔、狐等的毛皮或者头插锦鸡和各种鸟雀的羽毛。装扮成飞禽走兽,围绕火堆踏歌起舞,表现各种动物的姿态,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猎手们则手持弓弩或钢叉,将“猎物”围住,朝“猎物”们旋转的相反方向,表演各种狩猎动作。节日期间,还要进行耍龙灯、狮灯、白鹤灯等活动。

历史考察

旧时,每到旧历正月十五日,鹤庆县东、西山区的黑话人(彝族支系),都要欢度类似汉族的闹花灯节的“巴乌”节。 “巴乌”是民族语,译成汉语即猎归之意。 黑话人的“巴乌”’节,原是一项欢庆狩猎凯旋归来的的祭招仪式。过去,逢村泰中的猎人捕获到野兽,便要跳“巴乌”舞。歌舞时,由捕获到猛兽的猎人在歌舞场中当众把猎物开剥。将兽头砍下,交给狩猎的组织、指挥者,把兽皮剥下交给两个狩猎同伴,再把打整干净的猎物交给主持活动的“阿布” (即一般德高望重的老大爷),由他任命助手在火堆上烧烤猎物。随即,拿兽头的双手将兽头端在胸前,在前头引路,拿兽皮的把皮披在身上,紧跟拿兽头者,绕火堆表演所扮之兽酌各种动作、形态、踏歌起舞。所有猎人在捕获猛兽的猎人的带领下,尾随扮兽者,表演捣猛兽的各种动作。持火堆上的兽肉烤熟,人们停止歌舞,围火堆同吃野味。

后来,“巴乌”舞逐渐演化成定时举办的传统节日。节日上表演的“巴乌”歌舞也更为精采。届时,由十二面木鼓、十二面泛锣和和十二文明呐(闰年则各用十三件)组成的乐队同时奏乐,由三十六个女青年,分别披上虎、 豹、熊、·鹿、魔子、兔、狐的毛皮和头上插上锦鸡及各种雀鸟。羽毛,装扮动物飞禽。挠火堆踏救起舞,表现各种动物积飞禽的姿态,并摹仿各种动物和飞合的呜叫之声助兴。猎手们手持管箭或钢叉,将“猎物”围住,朗“猎物”们所旋转的相反的方向踏歌而行,表演狡猎的各种动作。乐队和围观的群众围在圆圈的最外层,奏乐呐喊。整个山乡,木鼓声、傻锣声、欢歌声此起彼伏,歌舞者的手腕及胸腔上都系有响铃,”随着歌舞者的动作变化,发出有节奏的声响,使整个歌舞场增添了古朴朗风韵;气氛浓烈财纂观众将各自带来松子、核子、核桃雨点似的朝歌舞者捆去,更加强了炽烈的气氛。*‘ 近年来,黑话人伪“巴乌”节更丰富多彩了;所不向的是跳舞,不再披兽皮鸟羽;而是舞耍纸棚镑扎的龙灯、狮灯、白鹤灯、欢庆新春。

其他节日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走百病

也叫游百病,散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莱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他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份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愉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0:4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