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保仔 |
释义 | 张保仔(1786—1822年),原名张保,江门新会人(有说新安县人),1810年以前广东沿海著名海盗或者华南海盗,到现在仍为人所熟悉的香港历史人物。 生平早年事迹取名“张保”是因为希望他平平安安。而广东人喜爱把“仔”放在姓名后面,所以叫“张保仔”。 父亲张义,以捕鱼为生,因抗清水师勒索,船被击毁。全家失散。张保仔靠渔民抚养,少时习武艺,操渔业。他15岁那年随众出海捕鱼,被海盗郑一掳走。郑一见张保仔聪明机警,收留他在身边。这样,张保仔就被迫“ 落水”,成为“海盗”。因为郑一是同性恋者,竟是喜欢英俊的张保仔,郑一嫂(石氏)也喜欢张保仔,搞出“三角关系”,亦令张保仔在海盗内的地位大大提升,后来当了小头目。有次郑一遇上台风溺死。死后,其妻石氏被属下拥立,续领红旗派为首领。当时女性地位低,为巩固自己的势力,郑一嫂用张保仔为助手。后来张保因和郑一嫂结为夫妇,从此红旗派所有领导权遂交由张保所承继。 海盗生涯张保仔做了船长,早期称霸珠江三角洲,曾经一次击沉葡萄牙海军18艘军船。当年,由于张保仔处事有度、有道,因而深得众人拥戴,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清嘉庆中叶为红旗海盗团全盛时期,他拥领三、四万多海盗及六百艘战船,堪称南中国海最大的武装势力之一,并以沿海岛屿为基地。他经常横行广东沿岸,主要劫掠沿海的运盐官船或外国货船,目的是要粮食、装备和武器。更以香港为根据地,开荒生产,标榜自己为“第二郑成功”。其他商船要经过他控制的地区,也要先交纳“行水”(保护费)。还常与海外华侨往来,使当时荒凉的香港岛兴旺起来,居民达20多万。 相传张保仔饶勇多计谋讲义气,虽然横行南中国海域,但因张保本人出身贫苦,所以特别爱护平民,他们在向乡民购买粮食时,往往加倍给钱。并保证不滋扰贫民和渔户,严禁部下在驻扎地区掠夺。因而得穷人支持,百姓视他为劫富济贫的侠盗。 据说红旗帮有一次在南海与葡萄牙船队冲突,全歼葡队,发现葡舰上的财物全是袭击掳掠中国客船得来,引起张保仔极大愤慨,激发民族感情,于是常集结大队,纵横海上,经常袭击侵犯我国领海的葡、西、荷、英等国船舰,使殖民者提起张保仔都心惊。 嘉庆十四年(1809年)九月十七日,张保仔掳获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囚船主索赎,得款万元及鸦片烟土二箱、火药二箱等物。因而被清政府联合英、葡帝国主义者不断围攻。张保仔多次将清军联军打败。后来,两广总督百龄上任后,改变策略,立“禁绝岸奸策”。尽改粤粮水道为陆运;硝磺各厂改商营为官办;并加紧巡哨,遇“盗”船则炮轰,断绝张保仔的粮食、弹药供给。百龄派口辩能言的张飞鸿向张保仔劝降,张飞鸿鼓起如簧之舌进行欺骗游说,勉张保仔以“大义”,归附清廷。 招安任官经过赤鱲角海战后,张保的红旗派势力锐减。加上两广总督百龄借招安瓦解了海盗间的互不侵犯的均势,令黑旗、蓝旗两派攻打红旗派。后来澳门名医周熊飞作出调停,郑一嫂率领十多妇孺到广州代表红旗派跟两广总督百龄进行前途谈判,加上前辈大哥蔡牵集团失败张失合作依靠,及越南政争趋于稳定不再需借助华南海盗(所谓安南艇匪)助战,于是嘉庆十五年(1810年)2月,张保仔被迫接受清朝政府招安。张保仔出降时,内部分歧,反对投降的队伍相当庞大,骂他中途变节,是叛逆。张出降后,留在香港尚有六七万人,大小船只千余艘,不肯归附。而张保仔又引官兵到处进剿五色帮,他们走投无路,纷纷扬帆奔向菲律宾、北婆罗洲、马来亚等地。这是四邑人近代在契约华工出现之前,流向海外最多的一批华人。根据招安条件,清政府授命张保为封三品武官,派驻澎湖剿海盗。 张保仔投降后,幻想效法梁山、瓦岗寨好汉,作国家的“栋梁”、“柱石”,但反成为朝廷鹰犬,先歼黄旗帮200多人于七星洋,再破青旗帮船舰数十艘于放鸡洋,更于儋州鏖战蓝旗帮,擒首领麦有金。张保仔升官晋爵,由千总衔擢升守备,又从顺德营都司,调任澎湖协等职。但“以怨仇多,不自安。……怏怏而死。”可谓半世英雄,亏于晚节。 评价纵观张保仔一生,有为盗之名,无为盗之实。“张保仔之性,不喜劫其乡人。是以往来香港、澳门各处,专劫欧人商船,夺其军火。”从张保仔的“立法三章”看,就可以看见这帮“海盗”的性质:其法一曰,私上岸者,初犯割耳,再犯死刑;二曰,所得八成归公,二成作奖;擅取公物,死刑;三曰奸淫妇女者死刑。纪律如此森严,又是专门劫掠官船、洋船的举动,充满民族大义。与其说“海洋大盗”,毋宁说是“海上英雄”!(引自《南洋华侨通史》) 后代张保被清政府授命封为三品武官后,家眷亦跟随张保到澎湖定居,育有一子张玉麟及一女。张玉麟后终于澳门。 遗迹相传香港有许多与张保仔有关的遗迹,在长洲、塔门、南丫岛和舂坎角都有张保仔藏金的传说,最为人所知是长洲张保仔洞。不过有人认为张保仔洞极之狭窄,无法埋藏宝物,所以张保仔洞其实只是躲避清兵追捕或放火药的地方。亦流传赤柱舂坎角的一间天后庙神台下,有一专供张保仔遁逃之地道,然现今已被封。 但据叶灵凤于《张保仔的传说与真相》一书中指出,张保仔旗下的海盗势力全盛时期共300艘战舰,7万多名部众。以张保仔的地位及声势,官兵对之犹有所惧,张保仔不可能亦不须藏身于陆上山洞,亦不可能将金银财宝埋藏于陆上,他认为香港故老相传,有关张保仔藏宝之说多为传说,而非真实。 此外,据许地山教授考查,现今香港岛的西营盘是当年张保仔营寨的旧名。然而此说却为香港史学者叶灵凤所否定,指出西营盘之名,纯指开埠初期驻扎在港岛西区一带的英军军营。在港岛歌赋山山腰,有张保仔旧时据守海岛、以青砖和蛮石镶砌而成的堑壕遗迹,而且相传今日荷李活道的文武庙也是张保仔修建的。 沦为海盗原因张保仔为何沦为“海盗”? 自有他的客观原因。张保仔在他的降文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述说:“今蚁等生逢盛世,本乃良民。或因结交不慎,而陷入迷途;或因俯养无资,而充投逆旅;或因贸易而被掳江湖;或因负罪而潜身泽国。其始不过三五成群,其后遂至盈千上万。加以年荒岁歉,民不聊生。于是日积月累,愈出愈奇。非劫夺无以谋生,不抗师无以保命……”讲来不无道理。过去,封建统治阶级所说的“匪、盗、贼”,要作具体分析,更重要的是作阶级分析。如果是有政治纲领、反抗官府压榨、劫富济贫、打击洋鬼子的队伍,我们就要为它正名,应该是起义行为、正义行动。其实,封建社会被指为“贼、匪、盗”的人,大多数是被“逼上梁山”的老百姓。 县志记载新会知县林星章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主编的《新会县志》载:嘉庆十四年(1809年)“五月初九日,海贼郑一嫂、张保将犯境,署县沈宝善亲往江门堵御。十三日贼转入沿窖口。十四日贼劫牛渚湾、复兴圩。”“十五年(1810年)二月初十,海贼毁虎坑水栅,直入长沙,烧铺户二百二十余间。时新会沿海村乡烧劫甚众,九如乡及慕山死者掳者尤多。” 以上县志所记,是否事实,今天无法稽考。但对于称张保为“海贼”,则有解剖分析之必要。 -------------------------- 另有二本较重要的地方笔记: <靖海氛纪>由广东袁永纶所著,因他是广东人,也同时认识当时的兵勇们...因而以第一身记者身份纪绿事情,须多有粗心,未能述全...也多以郭婆带事件为重心...不过,以当时地区跟制...也算是十分详编了...另一小册是由太谷温承志所记下的<平海纪略>,因是出版於他死後的数年,因而可能是同村文人代笔完成的...不过因内文以第一身("我"字记述为主)...因而可算是十分珍贵的资料了... 同时另有二幅史卷图在2000年後出现,1是香港海防博物馆的<靖海全图>,另一是在北京拍卖给私人的<平海还朝图>,都成了近期史学家所留意的图料资源... 对於张保仔投诚後的事情,在网上较少人引用林则徐的二"遗文",都是可以作为"信史"参考的资料! 相关影视作品1973年 邵氏电影《大海盗》狄龙饰张保仔 1993年 峨眉电影制片厂《怒海侠盗》李元霸饰张保仔 1988年 亚洲电视《张保仔》黄元申饰张保仔 1994年 香港电影《黄飞鸿之五龙城歼霸》易天雄饰张保仔 张保仔帆船简介“张保仔”是香港上世纪最有名的海盗名字,船公司以此命名是为了巩固香港的传统形象。 “张保仔”的最大标志可算是以传统的中国红为桅杆,富有浓厚的中国色彩。船上一钉一木均由人手以古老中式造船技巧制造,好些细节都是依据原来的模样制作。 张保仔,又称张保,江门新会人,年少为渔民,后来给海盗郑林海拐带。长大后跟随郑林海练得一身好武艺。郑林海去世后,张保仔做了船长,早期称霸珠江三角洲,曾经一次击沉葡萄牙海军18首军船!。当年,由于张保仔处事有度、有道,因而深得众人拥戴,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最盛时,拥有大船800多艘、小船1000多艘,聚众达10万人。他更以香港为根据地,开荒生产,标榜自己为“第二郑成功”。还常与海外华侨往来,使当时荒凉的香港岛兴旺起来,居民达20多万。 帆船设有两层,上层是开扬的雅座,左右两排设有可供半躺的宽阔沙发,可以写意地一边吹着海风,一边享用饮品。下层是冷气开放的用膳区,放有具浓厚中国色彩的圆桌和椅子,亦设有马蹄形酒吧 门票信息“张保仔”每日提供八次畅游维港服务,由下午一时三十分至晚上十一时半,可分别于尖沙嘴四号码头或中环皇后码头上落,每位收费$150(夜航$180),航程四十五分钟,包括一杯自选饮品。 游览提示由于“鸭灵号”帆船只有每周四和周六运行,且须持有海外护照或通行证亲临办事处报名,对于到香港旅游的短途客人有诸多不便之处。所以如果游客愿意多花些钱,可以选择“张保仔”号帆船,欣赏维港景色。该船每天都会运行,且接受电话订位,也没有证件上的要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