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漳州腔 |
释义 | 漳州闽南语漳州腔,一般指闽南语口音的一种。 同时为台湾地区闽南语口音的一种,不过不算台湾优势闽南语腔。圣祖陈元光所率开漳将士绝大部分来自河洛固始,他们通用中原的河洛话,亦称河佬话;故早期戍守闽粤的中原府兵后裔也自称为“河佬”。他们入闽后大都屯居东南沿江、沿海平原地带,河洛话便逐渐成为闽南本土通行的话语,这就是后代流行于漳州、厦门、泉州和粤东的闽南话。如今在闽南话当中,仍保留许多古汉语辞语,如鼎(锅)、面(脸)、伊(她)、走(跑)、箸(筷子)、卵(蛋)、莫(不要)、拍(打)、日头(太阳)、暗暝(夜晚)、滚水(开水)、老伙(老头)、姊(姐)、呷(吃)、困(睡)、裳裤(衣服)、行状(模样、风貌)、虬(卷曲)、乌(黑)、郎(人)等等。 以中原河洛话为源头的闽南话不仅流播于闽南、粤东、雷州半岛、台湾和东南亚地区,还流播到浙江南部、海南大部和江西东北部、广西东部,甚至四川成都附近、江苏宜兴以及湘西局部等地区。据估计,至今海内外讲闽南话的人数约5000万人以上。泉州话为闽南语过去的代表音,闽南历史悠久的地方戏剧中的梨园戏以及南音至今仍以泉州音为标准音。 台湾优势的闽南语腔,是“漳泉滥”,既不是泉州腔,也不是漳州腔。如果把同安腔和泉州海口腔考虑进去,那么这个“泉州腔”的概念基本就涵盖了厦门腔了。不过如果按照目前实际情况厦门市区口音更接近台湾优势腔。泉州府城腔更存古,但是在台湾不占优势,而且逐渐在消失。 漳州腔一般指漳州闽南语,漳州客家语也有一支在台湾影响较大,那就是诏安腔。诏安腔在语音特点上接近粤台片客家的饶平腔,不同于大埔腔、四县腔、海陆腔,广东饶平腔由于使用人口较少,一般归入诏安腔研究(研究籍贯时,饶平腔又并入大埔腔)。按籍贯来看,台湾客家语主要为梅州籍(或说潮州籍,含四县腔、大埔腔、饶平腔)、惠州籍(海陆腔、四海话/四海腔)、漳州籍;闽南语的祖籍则肯定是漳州、泉州两地。台湾的客家族群人口远远比不上闽南族群,但是语腔却比闽南多很多。闽南族群的语腔只有泉州腔、漳州腔两种,客家族群的语腔主要代表性的语腔就已经有四种。广义的漳州腔包括诏安客语腔,但一般漳州腔特指漳州闽南语腔。 漳州客家腔指诏安腔。由于在大陆上诏安就属于福建省,在台湾仑背的四周又都是说闽南语的区域,所以诏安腔客家话受闽南语的影响很大。 漳州来台开垦的祖先,有一半是漳州的客家人、一半是漳州的闽南人,这些漳州客家人所说的客家话是属于闽西系统的客家话,不但与漳州、泉州的闽南话完全不通,甚至与梅州、惠州的客家话也不能通,从族谱的研究所得,他们主要分布在今宜兰县、基隆市、台北县市、桃园县、新竹县、苗栗县、彰化县、南投县、台中县市、云林县、嘉义县、高雄县等地。漳州的客家话与泉州闽南话、漳州闽南话不通,漳州客家话也与梅州客家话、惠州客家话不通,漳洲的客家人从来不知道自己说的是客家话,也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一直以为自己是漳州人,讲另外一种不同的漳州话自居。这种漳州话与沿海一带的漳州话不一样、更与泉州话不一样。尤其漳州府的客家人占漳州来台人数一半以上,但因为漳州、泉州以闽南语为主,漳州客家人所讲的客家话属闽西系统,与梅州、海陆的客家话不能互通,所以误以为闽西所讲的客家话是闽南语的一支,他们也从不知道自己讲的是客家话,久而久之这些客家人通通讲闽南话了,今天台南、嘉义、云林、彰化、台中、桃园、宜兰等县都有许多漳州客变成只会说闽南话的福佬客。直到日据时代,仍以为福建来的称福建人,且都讲福建话(即闽南话);广东来的称广东人,且都讲广东话(即客家话),殊不知福建来的有许多是讲客家话的,广东来的并非讲广东话(粤语广府话)而是讲客家话(粤东语)。 福建移民之中不仅有闽南福佬、汀漳客家,还有不讲福建话(闽南语),而是讲省城话(闽东语福州话)的。一般来说,汉语方言最主要的有五大:粤语、闽南语、吴语、客家语、官话,有时又分出湘方言(湘语源出官话)、赣方言(赣语与客、吴有渊源)这两种,有人认为闽东语是汉语第八大方言,可见闽南语与闽东语差别之大。 漳州潮剧潮剧为漳州地方戏曲主要剧种之一,也称泉潮雅调,潮音戏、白字戏等。现在流布于漳州市的诏安、云霄、东山、漳浦、平和、南靖等县和广东潮汕地区以及香港、台湾和东南亚的华人聚居地区。 漳浦和南靖应该是芗剧占主流,平和也是芗剧和潮剧共存,漳北5县区则是芗剧的天下。广东省内的闽南语区也并非全部流行潮剧,汕尾海陆丰地区以闽南语为主流,且地理靠近潮汕,但只有陆丰部分村镇流行潮剧,海陆丰本地另有白字、正字和西秦三种戏剧。 潮剧本是广东的主要剧种,使用广东潮州府城(今潮州古城)音来唱念。 诏安、云霄、东山三县是属于福建省漳州市的,三县的方言也是属于闽南语闽台片,跟漳州话属同一片区,不属于潮汕片,但是地方戏却叫潮剧(潮州剧),县里有好几个潮剧团,正统戏“漳州调”是没人听的。为何能够在闽南地区长期流传,这其中自有深刻的历史、地缘、语言、民俗等方面的原因。历史上,曾有多次中原地区移民进入闽南潮州一带。如晋未之“衣冠南迁”,移居义安之地(即今潮汕、闽南一带)。唐总章年间,陈政提军南下,大批北方军民南下漳州,明代,浙江一带渔户为避倭乱也曾大量涌入闽南、粤东。所以,闽南粤东族姓有着共同祖籍,存在共同文化积淀。 从地缘因素看,潭潮两地在历史上曾同属一行政区域。古属扬州,后属揭阳,也曾长期同隶广东岭南道。从语言因素看,潭潮同属闽南语系,语音相近,声调相同,(都有十五音,并保留入声)。 从民俗方面看,两地都有演戏酬神风俗,而且,在民间长期流行“潮州歌册”说唱。加上两地文化交流十分密切,广东潮剧团曾长期在闽南演出,闽南潮剧至今乃以粤东为主要活动地区。由此可见,潮剧之所以能在闽南生极发芽并茁壮生长,是有其必然性的。 闽南潮剧自元末明初萌芽,发展至今,已具完整体系与一定规模。不独有四个县办专业潮剧团,(东山、云霄、诏安、平和潮剧团),一个省艺校潮剧班(班址在诏安),还有一百多个民间职业潮剧团活跃于闽南粤东广大城乡舞台。 在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期,为福建潮剧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其标志主要是出现了一大批在福建省有较大影响之创作剧目,连续在本省乃至华东各种评奖上获高奖。代表性剧目有云霄潮剧团之《宝镜篇》、《围城记》,东山潮剧团之《婆母娘》、《白莲之恋》,诏安潮剧团之《节义锁》等。其中,《围城记》一剧曾获福建省第十八届戏剧会演剧本一等奖和优秀演出奖,华东“田汉戏剧奖”剧本二等奖。另外,也出现了一批在福建省内戏剧界比较有影响的优秀潮剧演员,如云霄县潮剧团的陈裕、陈葆玲,东山县潮剧团的曾友禄等,他们都曾经获过福建省中青年演员比赛金牌奖。同时,福建潮剧团也纷纷走出国门到东南亚各国演出,东山县潮剧团,云霄县潮剧团、平和县潮剧团先后到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演出,受到当地观众好评。 但在九十年代后期福建潮剧也出现了“滑坡”现象。主要表现在潮剧活动空间萎缩和剧目质量下降、人才后继乏人等方百。以前,福建潮剧流行区遍布闽南。不独漳州之诏安、云霄、平和、东山、漳浦、南靖盛演不衰,连泉州、厦门戏院也常有潮剧上演,可是到了目前,南靖、漳浦已成了芗剧流行地区,泉州、厦门再也听不到潮剧之音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