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樟林林檎 |
释义 | 樟林林檎是潮汕名果。学名番荔枝,果肉洁白,如膏似脂;果味清润,冠饴胜蜜。樟林林檎名播远近,尤为海外侨胞常念不忘。樟林林檎原产澳大利亚,属番荔枝科落叶果树,小乔木。高约5米,树冠4米左右。每年4月开始萌发新叶、开花、坐果,9月可陆续采摘。一般植后24个月即开花结果,产量逐年提高,树龄30年以上。性喜阳光,宜植于松软沙质冲击土。 简介约200多年前,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县樟林旅泰华侨从国外带来林檎树种,种植于樟林荖巷一带,后逐步扩大种植,成为特产。樟林地处韩江三角洲,背山面海,土质优良,阳光充足,雨水均匀,加上当地人民多年积累的丰富栽种经验,生产的林檎果大肉厚,鳞皮鲜艳呈粉绿色,肉质白色如膏似脂,味甜清醇,柔润甘滑,十分可口。林檎富含果糖、矿物质、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有水果补品之称樟林林檎于1986年已荣获“广东省优稀水果优质品种奖”。 形态特征高达2m,树皮薄、灰白色,树冠球形或扁球形。单叶互生,椭圆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6-17cm,先端尖或钝,基部圆或阔楔形;花黄绿色,1-4朵聚生枝顶或与叶对生,花期5-6月;聚合浆果肉质近球形,径约5-10cm,8-10月成熟时黄绿色,味甘美芳香。 生长习性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要求年平均温度在22度以上,不耐寒;适生于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 樟林林檎的故事潮属所称“林檎”,与《本草纲目》所说的林檎不同,是两种果品。樟林林檎的学名,称之为番荔枝。 据《岭南杂记》载:“番荔枝大如桃,色青,皮似荔枝壳,而非壳也。头上有叶一宗,擘开,白瓤黑子,味似菠罗蜜。”《植物志》则认为:“番荔枝(Anona squamosa)属番荔枝科,常绿乔木,叶互生,披针形,花绿黄色,果实为多数雌蕊集合而成。供食用,味甚佳。” 粤东各县及福建南部,都有个别地方种植番荔枝,但果小蜜差,不如樟林所产。 樟林林檎,为小乔木,株高丈余,也有二丈以上者。树冠圆广,枝叶青翠茂盛。每年清明前后,即生新叶,继而绽蕾开花,花淡黄绿似鹰爪。夏至即可见果。大暑之后,渐趋成熟。寒露一过,已近尾声。霜降开始,即停结果。冬至之后,便开始落叶休眠。此为一般规律。树龄约四十年左右,株年产百斤上下。林檎果实,青翠可爱,浑圆如珠球,以鳞大约浅者为最优。从树上剪下之后,须经三几天,才转化为熟果,这时甜香四溢,其味似蜜体,无论大小,只要鳞瓣大的,便少核而清甜。果实特大的直径可达十多公分。子实黑色如漆,坚硬如檀。在果肉和果皮之间,有一层象脂膏一样的果酱,更加香甜柔润,沁人心脾。因此,乡人旅客,都不忘林檎是故乡的佳果。 樟林的林檎,最佳者产自著巷。该巷位是于樟林北郊。因此地在清代时种植著叶,樟林华侨较多),乡人便改种柑。1918年戊午正月初三日潮汕大地震,1922年壬戌海风潮,柑园大遭破坏,乡人便改种林檎。樟林林檎的成片种植,大量生产,于此时开始。 著巷之所以能够生产高质林檎,应与它的土壤及地理环境有关。该巷园地依山面海,黄土细砂,松软疏水,下面有海虫习层,风日俱佳,与林檎生长的要求相适应;加上果家的精心管理,所以,该地出产的林檎,清润甘香,是樟林林檎的最佳品。 现在因建设需要,林檎基地有所变更。324国道近山部分,便成为林檎的新基地了。虽然地方有所迁移,但距原地不远,故果实质量,仍可保持。 林檎蜜浓质细,有清咽润肺之功。子核洗净晒干之后,捣细过筛,可杀头虱、床虱。小孩子则用它作游戏——“掷林檎核”。 说起樟林林檎还有一段趣话。林檎好吃,但不得其法而食,也会闹出笑话。二十年代洪兆麟的军队、以及后来的日本侵略军,掠夺樟林时,听说樟林林檎之名也想一试,但不懂得果实须待成熟才可以食用,于是从树上摘下之后,用刀剖开,像吃苹果一样,结果涩味满口,一怒之下,挥刀砍树,传为笑柄。也有一些来潮汕办事,当地人送他们一篮子林檎作礼物,结果,在回家路上,把那些软的以为是烂掉的全部扔掉,剩下的带回家用水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