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樟湖蛇节 |
释义 | 樟湖镇:七月七 过“蛇节” 【导语】 七月初七,大部分地方过的是传统“七夕”节,而在南平,民俗大有不同。比如说樟湖镇村民们过的是传统的“蛇节”。 【正文】 一大早,当地乡亲将巨大的蟒蛇和蛇神连公从“蛇王庙”请出巡游,他们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合家平安。村民们每人都拿着一只蛇,相随在踩街队伍中间,场面十分壮观,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欣赏。不少外地游客一大清早就携家带口赶到樟湖镇,与村民们共同庆祝这一年一度的盛事。 (同期)福州游客:这次第一次听说,所以就过来看一下。不会怕,会感觉到蛇在身上缠绕的感觉。 樟湖镇是闽江上游的一座千年古镇,当地乡亲以蛇作为崇拜的图腾,他们奉蛇为神,不打蛇,忌食蛇肉,遇到蛇时还主动为其让路。每年初七前夕,村民们将捕到的蛇存放在蛇王庙里养着,到初七这一天进行巡游活动,游蛇结束后,大家便将小蛇放归大自然,而把大蟒蛇寄养在九峰山动物园。 据了解,樟湖蛇文化节,起源于当地蛇王庙的迎神赛会,是古代闽越文化的传统习俗。2005年樟湖崇蛇民俗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闽北民俗文化的代表—樟湖蛇文化 。 樟湖蛇文化历史悠久,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信仰和精神文化,至今樟湖仍保留着比较原始古朴的蛇王庙,较为完整的游蛇灯、赛蛇神等民间活动,建有蛇博物馆,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特别受到日本、台湾、北京等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 樟湖蛇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樟湖镇村民都要举行迎蛇活动来祈求蛇神永保平安。蛇节分蛇文化渊源、蛇王的象征体、敬蛇仪式、放蛇回归四个部分,形成独特的春秋三祭崇蛇民俗体系。 樟湖蛇王庙。位于樟湖镇东边码头处,砖木结构的清代建筑,为重檐悬山式。该庙与其他庙宇不同之处在于,其檐角处的仰头雕成蛇头,形态逼真。蛇王庙又称“连公庙”、“福庆堂 ”。当地人都不怕蛇?小孩也跟蛇玩得很亲昵?被蛇缠绕是一种吉祥 来到南平延平区樟湖镇这座千年古镇,你仿佛就到了金庸笔下的欧阳锋的白陀山。这里至今保留着古朴的民间文化活动———祭蛇。每年农历七月初七,镇上举行盛大迎神赛蛇活动。昨日,本报记者用镜头记录下了这项已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俗。 凌晨4时30分,镇上东南西北四向都响起礼炮,迎神赛蛇就开始了。6点半,蛇王庙里里外外聚满了人。当地驯蛇能力高超、有威望的长者被称为“蛇王”,仪式由他主持。之前,村民上山捕回蛇后,存放在蛇王庙里的小口瓷罐或木桶里,养到初七这天,以作赛蛇之用。简单仪式后,蛇王向村民分发蛇。只见4名年轻小伙子上前,一人领走一条3米多长50多斤的大蟒蛇,小朋友们则兴奋地冲上去抢个头小的蛇。最大的一条蟒蛇,被封为“蛇圣”,重量超过60斤,人很难控制,得放在笼中由四人推着出行。 76岁高龄的老蛇王陈学宋说,当地人非常尊敬蛇,镇里每个人基本都会“玩”蛇,小孩从小对蛇就有亲近感。驯蛇要讲究技术,抓蛇时,手劲不能大,轻轻捏住,再备上一条湿毛巾,隔上几分钟,给它擦擦,降降温,“你把它们侍候舒服了,它们也就服服帖帖了。”游街开始了,有人抬神像,有人鸣锣开道,有人扛旌旗,小孩们则组成兵器阵和腰鼓队,老人则扮演成官兵、戴枷囚犯等。赛蛇队伍则人手一蛇,或握在手,或缠绕在肩,或盘绕在胸前、脖颈。行进过程中,小蛇还好处理,大蟒蛇由于非常重,走上一段路后得两人合扛才走得动。队伍路过之处,各家各户在门口设上香案,燃放鞭炮,同时在家门口摆上一盆清水,等赛蛇的人把蛇放入水中洗洗,让它清凉一会。游街过程中,居民和游客纷纷走上前去,摸摸大蟒蛇,玩玩小蛇,与蛇来个亲密接触,合影留念。 赛蛇仪式结束后,人们会把活蛇拿到闽江边放生,祈求蛇神给人们带来“平安吉祥,五谷丰登”的好年景。由于蟒蛇是国家保护动物,大蟒蛇则不再放生,而是寄养在南平市区,来年再取回来参加仪式。 樟湖镇位于闽北最南端,地处延平、尤溪、古田、闽清等四区县结合部,是闽江中游最大的集镇。樟湖崇蛇节定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不禁让人联想,崇蛇节与情人节之间有没有什么渊源?“崇蛇节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没有任何关联。”樟湖镇文化站王商书站长说,福建古称“闽”,《说文解字》中有表述“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秦汉时期,闽中各地的先人信奉蛇神为祖先之神。在闽江流域崇蛇文化圈中,樟湖镇完整而原始的崇蛇习俗一直保留至今,樟湖人以蛇作为图腾,他们不打蛇,忌食蛇肉,遇到蛇时还主动让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