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战争与和平
释义
1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

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不朽名著。小说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那气势磅礴、宏大复杂的结构与严整有序的布局。托尔斯泰以一天才之笔,游刃于战争与和平、心理与社会、历史与哲学、婚姻与宗教之间,主次分明,匠心独具。小说《战争与和平》以库拉金、罗斯托夫、鲍尔康斯基和别朱霍夫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为情节线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十九世纪初到二十年代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

引言

托尔斯泰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问世至今,因其场面浩大,人物繁多,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从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 —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作者对生活的大面积涵盖和整体把握,对个别现象与事物整体、个人命运与周围世界的内在联系的充分揭示,使这部小说具有极大的思想和艺术容量。 这是托尔斯泰创作的第一部卷秩浩繁的长篇小说。 作者把战争与和平,前线与后方、国内与国外、军队与社会、上层与下层连结起来,既全面反映了时代风貌,又为各式各样的典型人物创造了极广阔的典型环境。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形象既复杂又丰满,常用对比的艺术方法来表述,体裁在俄国文学史上是一种创新,也超越了欧洲长篇小说的传统规范。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Л.Н.Толстой,Lev Nikolayevich Tolstoy, Leo Tolstoy,1828—1910),19世纪俄罗斯文学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公认的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西方正典》作者、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洛·卜伦甚至称之为“从文艺复兴以来,惟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对文学拥有“狂恋式爱情”的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批判的文学时代,在他笔下达到巅峰。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上的三个里程碑。百年来,他的作品被译为各国文字,销售量累积超过5亿册,是大师中的大师。

《战争与和平》恢弘的构思和卓越的艺术描写震惊世界文坛,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学名著和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英国作家毛姆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称赞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画精准细腻,景物如临眼前,虽是19世纪的小说作品,但流传至今,却没有任何隔阂感,其中流露出来对人性的悲悯情怀,穿越时空背景,仍旧撼动人心。

内容简要

1805年7月,拿破仑率兵征服了欧洲,法俄之间正酝酿着激烈的战争。然而在彼得堡上层的人们依旧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达官贵人们都汇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宠臣安娜·帕夫洛夫娜举办家宴招待会上。

赴宴的有宫廷官高位重的伐西里王爵和他

漂亮却行为不端的女儿美伦,还有个头高大健壮的年轻人彼埃尔,他戴着眼镜,剪短发,穿浅色的流行短裤和褐色燕尾服。彼埃尔是莫斯科著名贵族别祖霍夫的私生子,从小出国留学,今年20岁,学成回国到首都谋职。他一进宴会厅,对人们议论拿破仑征战欧洲颇感兴趣。在这里,他高兴地结识了英俊而刚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罗皇帝的退职老总司令包尔康斯基的长子,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时,安德烈正应库图佐夫将军的召唤,去任他的传令官,将出国跟征战欧洲的拿破仑军队作战,任即将分娩的妻子和妹妹玛丽再三劝留,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他期望通过这次战争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从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亲那里,委托父亲加以关照。于是他急奔前线,在波兰追上了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总司令派他到联合纵队去任职,并受到了嘉奖。

彼埃尔回到莫斯科,他继承了别组霍夫伯爵身后所有的遗产,摇身一变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成为社交界的宠儿。他的亲戚烈西里早就窥视别祖霍夫家的财产,本想通过篡改遗嘱来谋得,失败后,又处心积虑地要拉拢彼埃尔,一方面为他在彼得堡谋得一个不小的官职,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让已是宫廷女官的女儿爱伦嫁给彼埃尔,以图钱财。结果他的计谋顺利达成,可这桩婚事实在不幸之至。彼尔发现了妻子与好友多勃赫夫之间的暧昧关系,他与多勃赫夫进行搏斗,并幸运的击倒对方,随之与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恶和生死的困扰之中,在加入共济会后,受到宽宏大量的哲学的熏陶,接回了妻子。

当安德烈再次回到总司令身边,俄奥联军对法的奥斯特里齐战斗就要打响了。由于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否决了几位老将军的意见,采取了马上出击的战略,结果惨败。安德烈受伤被俘,途中昏迷,被敌人误以为活不成而丢下,库图佐夫也以为安德烈阵亡,给他的父亲去信报丧。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复了。愈后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沙正好产下一名男婴,但她却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独与绝望之中给妻子最后一个吻,他觉得人生已再无意义,决定终老于领地。

一八零七年六月,俄与法言和,和平生活开始了。

一八零九年春天,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因贵族会之事而去拜托罗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达莎深深地吸引了。但由于秃山老公爵强烈反对,只好互相约以一年的缓冲期,而 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即出国去了。但是,年轻的娜达莎无法忍受寂寞,且经不起彼埃尔之妻爱伦的哥哥阿纳托尔的诱惑,而擅自约定私奔,因此,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婚约即告无效。

一八一二年,俄、法两国再度交战,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于多勃琪诺战役中身受重伤,而俄军节节败退,眼见莫斯科即将陷于敌人之手了。罗斯托夫家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改派去运送伤兵,娜达莎方能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她向他谢罪并热忱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彼埃尔化装成农夫,想伺机刺杀拿破仑,但却被法军逮捕而成为俘虏。其妻爱伦于战火中,仍继续其放荡行为,最后,因误服堕胎药而死亡。

几番奋战后,俄国终于赢得胜利,彼埃尔于莫斯科巧遇娜达莎,两人便结为夫 妇,而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妹妹玛莉亚也与娜达莎之兄尼克拉结婚,而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

精彩对白

【小说】--精彩语句或段落

1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她)的芬芳。

2任何看似愚蠢的东西,它一定也有值得喝彩的地方。

3只要人们没有发现生命的游戏是愚蠢的,他就会期待它,人们一旦能够认识它的愚蠢,便会自杀,这是我将要做的。

4没有人想到,承认与是非标准不相符合的伟大,不过是承认他自己的没有价值和无限的卑劣。

5假使每个人只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没有战争了。

6她们哭,因为她们是朋友,因为她们有好心肠;因为她们从小是朋友,却为金钱这样庸俗的事烦心;还因为她们的青春都过去了……但两人的眼泪都是愉快的。

7生命、生活,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被人感觉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时往往被人忽略的内涵。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其它则是无关紧要的。

8最高的智慧只有一种科学——整体的科学,这科学解释整个宇宙,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要自己获得这种科学,就必须清涤并革新自己内心的“自我”,因此,在认识之前,必须信仰,并使自己趋于完善。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在我们心里放进了上帝的光,它叫作良心

9一个人为他自己有意识地生活着,但他是全人类达到的历史目的的一种无意识的工具。人所作出的行为是无法挽回的,一个人的行为和别人的无数行为同时产生,便有了历史的意义。一个人在社会的阶梯上站得愈高,和他有关系的人愈多,他对于别人的权力愈大,他在每个行为的命定性和必然性就愈明显。

10帝王——是历史的奴隶。

11自信得可以殉道的人,只有德国人才是这种人,正因为只有德国人的自信是根据一种抽象观念——科学,就是绝对真理的虚假知识。法国人自信,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在智慧上和身体上,对于男人对于女人,是同样不可抗拒地有魅力的。英国人自信,是根据他是世界上最有组织的国家的人民,因此他,作为英国人,总是知道他所应做的事,并且知道,作为英国人,他所做的一切,无疑他是对的。意大利人自信,因为他是冲动的,并且容易忘记他自己和别人。俄国人自信,正因为他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想要知道,因为他不相信,他能够充分了解任何事情。德国人的自信,是最坏的,最固执的,最令人讨厌的,因为他以为他自己知道真理、科学,这种科学是他自己发明的,但在他自己看来是绝对的真理。

12好的统帅不但不需要天才或任何特殊品质,他所需要的,是缺少人类最高尚、最好的品质——爱,诗,亲切,哲学的、探究性的怀疑。他应该是克制的,坚决地相信他所做的是很重要的,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是一个勇敢的统帅。上帝不许他有人性,不许他爱什么人、同情什么人,想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

13“是的,爱,但不是那种爱,即因为什么东西,为了什么目的,或者因为什么缘故而爱,而是这种爱,即当我临死时,我看见了我的敌人却仍然爱他的时候我第一次所体验到的爱。我体验到那种爱的心情,它是心灵的本质,它不需要对象。我现在也体验到了那幸福的心情。爱邻人,爱仇敌。爱一切——爱有着各种表现的上帝。爱亲爱的人,可以用人间的爱;但是爱敌人,只能用神圣的爱。因此当我觉得我爱那个人的时候,我感觉到那样的快乐。他的情形怎么样了?他还活着吗?

14用人间的爱去爱,我们可以由爱转为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无论是死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它是心灵的本质。

15历史事件的原因是一切原因的总和,这是唯一的原因。只有在我们完全放弃了在个人意志中探求原因的时候,才可以发现这些我们不知道的规律,正如同只有在人们放弃了地球不动的概念的时候,才可以发现行星运动的规律

16为什么从未留意到这高高的天空呢?不过,如今总算注意到了。我真是幸福,没错。除了这辽阔的天空外,其他的一切都是空虚都是欺骗,除了这天空外,任何东西都有不存在。

17人民战争的巨棒以全部威严雄伟的力量举了起来,并且不问任何人的趣味和规则,不考虑任何东西,愚笨单纯地,却是合乎时地举了起来,落下去打击法军,直到侵略者的军队全部消灭。

18基督徒的爱,对于别人的爱,对于仇敌的爱,比起一个青年的美丽的眼睛在像您这样诗意的多情的少女心中所能引起的情感,更有价值,更甜蜜,更美丽。

19只在我的心中和这个太阳光下有那么多幸福,而这里……呻吟,痛苦,恐怖,和这种不可知,这种匆忙……他们又在这里喊叫了,又都向回跑了,我要和他们一阵跑,它,死亡,就在这里,在我头上,在我周围……俄顷之间——我便永远看不见这个太阳,这个河水,这个峡谷了!……

20你要死了——一切都要完结了。你死了,你就知道一切,或者停止发问了。

21“不,生活并不在卅一岁结束,”安德莱公爵忽然最后地、断然地决定了。“单单是我知道我心中所有的一切是不够的,一定要大家都知道这个:彼埃尔和那个飞上天的姑娘也在内,一定要大家都知道我,要我的生活不只是为了我自己,要他们的生活不是和我的生活那么毫不相干,要我的生活在大家的身上反映出来,要他们和我在一起生活!”

22一个妩媚聪明的妇人的名声那种不可动摇地确定在叶仑那·发西莉叶芙娜·别素号娃的身上,以致她能说出最俗气最愚蠢的话,而大家仍然称赞她的每一句话,在她的话里面寻找深奥的意义,而这却是她自己没有想到的。

23一个人为他自己有意识地生活着,但他是全人类达到的历史目的的一种无意识的工具。人所作出的行为是无法挽回的,一个人的行为和别人的无数行为同时产生,便有了历史的意义。

25战争本就是丧失人性的最野蛮的行为,为何还要想到什么爱、诗、哲学等人类最文明的东西呢?

26“他不会有任何自己的主张。他不会去计划什么的,也不会去做什么的,”安德莱公爵想,“但是他要听一切,要记得一切,要使一切各得其所,不会去阻挠任何有用的东西,不会许可任何有害的东西。他知道,有一种比他的意志更有力、更重要,——这是事件的不可避免的趋向,他能看见这些事件,能了解这些事件的重要性,并且在了解这个重要性时,他能不干预这些事件,能够放弃他的个人的意志,他的个人的意志是另有目的的。

27“啊,我的朋友,近来我觉得活着是痛苦。我知道,我懂得太多。人不适宜尝试善恶的知识的果子……”

28他所感到的意识,是对一切人世的事物的疏远,和身体的快乐的、奇怪的轻飘之感。他不着急,不焦虑,等待着他就要遇到的东西。那个严厉的,永恒的,不可知的,遥远的东西,——他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断地感觉到它的存在,——现在和他靠近了,并且,由于他所感觉的身体的那种奇怪的轻飘,几乎是可能的,实在的。

译本一览

《战争与和平》中文译本:

1931~1933年,《战争与和平》(第一册),郭沫若译,上海文艺书局

1947年,《战争与和平》,郭沫若、高地(就是 高植)译,上海骆驼书店

1949年,《战争与和平》,董秋斯译,上海书报杂志、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人大出版社

1957年,《战争与和平》,高植译,新文艺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1981年,《战争与和平》,黄文范译,台湾远景出版社

1985年,《战争与和平》,纪彩让译,台湾志文出版社

1988年,《战争与和平》,刘辽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2年,《战争与和平》,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外文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年,《战争与和平》,盛震江、廖纲源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社

1999年,《战争与和平》,周煜山译,天津人民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3年,《战争与和平》,张捷译,译林出版社

2010年,《战争与和平》,娄自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目前(2012.02.05)市面上能买到的版本:

01.董秋斯 译本 中央编译出版社

02.刘辽逸 译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

03.草婴 译本 上海文艺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04.盛震江、廖纲源等 译本 中国书籍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

05.周煜山 译本 北京燕山出版社

06.张捷 译本 译林出版社

07.娄自良 译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书本目录

乐天贵族

参加舞会

难忘的一天

公爵与少女

秘密订婚

骑兵尼古拉

快乐的狩猎

伯爵家的悲哀

顽固的老公爵

爱的诱惑

恶魔的招待

陷阱

悲壮的决意

阿那托尔的失败

娜塔莎的绝望

理想主义者彼埃尔

诱拐者的真相

三个条件

安德烈反国

悔悟与死心

法军侵俄

玛丽亚在危难中

紧急的局势

意外的见面

四轮马车上的人

逃出莫斯科

奇怪的言语

暗杀拿破仑的计划

深夜的谢罪

彼埃尔的失策

两封信

悲伤的相会

法军退却了

被捕的日子

为国捐躯的少年

祸不单行

怀念的人们

真正的爱

生与死

天定良缘

坏掉的戒指

成为好妻子

索妮亚

春到人间

2 2010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基本信息

2010图书信息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第4版 (2010年5月1日)

丛书名: 图文珍藏版世界文学文库

平装: 936页

正文语种: 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40212469

内容简介

作品中心主题则是俄国贵族的命运和前途。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可分为两类,一类以库拉金为代表,他们自私贪婪、虚伪堕落,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仍争权夺利、寻欢作乐。在小说中,库拉金是官痞,儿子阿纳托利是恶少,女儿艾伦则是荡妇。另一类是彼埃尔·别朱霍夫、安德烈·鲍尔康斯基和娜塔莎·罗斯托娃,他们接近人民,厌恶上流社会的空虚无聊,经过长期的精神探索,成为社会的精华。安德烈和彼埃尔是探索型的青年贵族知识分子,两人在性格和生活道路上形成鲜明对比。安德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强,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后来投身军界,在严酷的生活面前认识到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人民的力量,最后在卫国战争中献身;彼埃尔性格直爽,感情冲动,缺少实际活动能力,他更侧重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在与人民的接触中精神得到升华,最后成为进步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女主人公娜塔莎个性鲜明,生气勃勃,她与人民和大自然接近,具有强烈和丰富的情感。作者对这几个正面人物投以诗情洋溢的艺术描写,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作者特有的心理描写,这些人物形象性格特别鲜明生动,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这部作品的缺点是在情节中夹杂了过多的道德哲理说教,造成作品在艺术上的某些累赘。但是,这部巨著场面宏大壮阔,结构复杂而清晰,人物丰富多彩且形象鲜明,具有一种大海般恢宏壮阔的美。《战争与和平》是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公认的最光彩夺目的杰作之一。

主要人物

皮埃尔.别祖霍夫,安德烈.博尔孔斯基,娜塔莎.罗斯托娃,尼古拉.罗斯托夫,玛丽亚,安娜.帕夫洛夫娜,瓦西里公爵及其家族,阿纳托利,伊利波特,海伦; 彼得.罗斯托夫,鲍里斯,多洛霍夫等,出现了不少历史人物:库图佐夫,巴克莱·德·托利,亚历山大一世等

编辑推荐

托尔斯泰把一幅波澜迭起又层次井然地向前推进着的历史画卷写得有声有色。既全面反映了时代风貌,又为各式各样的典型人物创造了极广阔的典型环境。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称这部小说为“伟大作家的伟大作品”,说从中可以“更加直接和更加准确地了解俄罗斯人民的性格和气质以及整个俄国生活”,读它“胜过读几百部有关民族学和历史的著作”。

3 1947年日本电影

1947年日本宣传电影

电影封面

日版战争与和平宣传封面:

基本信息:

导演: 龟井文夫

主演: 伊豆肇 / 岸旗江

中文片名:战争与和平

外文片名:Senso to heiwa

更多外文名:War and Peace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年代:1947年

国家:日本

对白:日语

类型:剧情/战争

片长:100分钟

色彩:黑白

上映时间:日本Japan 1947年7月22日

剧情简介: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小柴健一所在运输船被炸沉后,他被中国渔民救活,从此留在中国军队服务。健一的死亡通知单被送到东京的妻子町子手中,町子和健一幼年时的朋友伍东康吉结合了,带着健一的儿子茂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在空袭中,康吉精神上受到了刺激变得失常。日本投降后,健一回到家乡,他没有想到,妻子町子已经与康吉结了婚,他在绝望中要求把茂男交给自己抚养,但是茂男已经和康吉有了感情,健一不得不放弃带走茂男的念头。康吉的精神病有了好转,但他对健一对町子的关系产生了怀疑,冲动之下用手枪打伤了健一的手腕。可是健一并不怨恨康吉,他认为这是战争带来的不幸。康吉被健一的大度所感动。为了让孩子们意识到战争的可憎和残酷,健一到小学任教,为争取和平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幕后制作:

此片是按照当时占日美军的意图拍摄的,是为日本新宪法放弃战争作宣传的影片。但对于两位导演来说,这正是他们想要拍摄的主题,因为在战争期间,他们目睹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残酷和不幸生活。此片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导演龟井文夫把大量表现中国难民的镜头组接在影片中,使日本人民看到了真实的战争残酷的一面,对日本人民的触动很大,因此广大日本人民对此片的评价很高,影片在日本电影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本片曾入选日本名片200部。

4 1956年美国电影

1956版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战争与和平

外文片名:War and Peace

更多外文名:Guerra e pace .....(Italy)

年代:1956年

国家:意大利/美国

对白:英语/意大利语/ 俄语

类型:爱情/剧情/战争

片长:208 min

色彩:彩色

混音:单声道

级别:Australia:G USA:PG Canada:PG Spain:18 Italy:VM18 Chile:18 Argentina:16 Finland:K-14

摄制格式:35 mm (horizontal)

洗印格式:35 mm

导演 Director:金·维多 King Vidor

编剧: 列夫·托尔斯泰 / Bridget Boland / Robert Westerby / 金·维多 / 马里奥·卡梅里尼

/ Ennio DeConcini

主演: 奥黛丽·赫本 / 亨利·方达 / 梅尔·弗尔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 美国

上映日期:美国USA 1956年8月21日

发行公司: 派拉蒙影业公司

剧情简介:

本片描述了在拿破仑指挥军队进攻俄国时大动荡年代中的一段经典爱情故事,是一部史诗般的战争巨片。安德来不顾怀孕的妻子和年迈的父亲,坚持到军队服役。战役失败,他颓丧回家,恰逢妻子难产而死,彼埃尔则在父亲临终前被立为财产继承人,并承袭了其父的伯爵称号,和贵族库拉金的女儿艾伦结婚。婚后不久,因两人性格不合而分居。彼埃尔与罗斯托夫伯爵一家在去打猎的路上,把沉浸在丧妻之痛的安德来也拉去打猎,伯爵的女儿娜塔莎·罗斯托娃对安德来产生了好感。不久,娜塔莎接受了安德来的求婚,订立了婚约。过了一段时间,安德来重返军队。艾伦的弟弟阿那托尔骗得娜塔莎的爱,唆使其与他私奔。俄法战争开始,担任总司令的库图佐夫将军决定暂时放弃莫斯科。在撤退途中,娜塔莎遇到受重伤的安德来,安德来谅解了娜塔莎,但他却因伤势过重而离开了人世。战争胜利结束后,彼埃尔回到了莫斯科,娜塔莎把自己的命运永远的与彼埃尔结合在了一起。

幕后制作:

根据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名著改编拍摄的美国版,论艺术成就虽不及苏联版,但灿灿巨星和好莱坞式叙事手法则更能让本地观众接受这部通俗版本。气质高雅的奥黛丽·赫本饰演娜塔莎和文质彬彬的亨利·方达饰演彼埃尔都是不错的选择,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成为剧情的焦点。但其他有如八国联军的演员组合却难以忠实地重现拿破仑挥军进攻俄国时的大时代动荡,导演金·维多显然大幅度简化了原著的情节和内涵,但战争大场面还是拍得相当认真可观。1967年的苏联版更长达403分钟,据称当时耗资一亿美元。

影片评论:

1.小的时候,看到电影的结尾,历经苦难的皮埃尔和娜塔莎再次在罗斯托夫家的老宅废墟上相遇,一起结伴走过春意萌生的花园时,觉得幸福真的就这样可以永远。

当看到小说后,才发现,年轻勇敢的杰尼索夫战后变成一个保守精明的地主;索菲亚仍不被姑妈罗斯托夫老太太待见;天真可爱的娜塔莎变成一个发福短浅的小妇人,而皮埃尔,我们那单纯善良的皮埃尔,成为了一个循规蹈矩,碌碌无为的小公务员。这就是生活,即没有你想象的那样理想完美,也没有你担心的糟糕绝望。杰尼索夫最终没有如愿和索菲亚在一起,但他还爱着索菲,就如索菲甘愿成为一个老姑娘守在罗斯托夫家终身一样。娜塔莎渐渐变得如小女人般多事刻薄,可她仍被老公皮埃尔如当初的少女一样珍视;皮埃尔似乎忘掉了当初的改革理想,可他仍爱在与杰尼索夫的争论中坚持时代变革的必然。每个人在那场战争中都改变了,可他们又仍然保持着小说开场时的某种纯真和信仰。只有死去的安德烈,永远地成为了一个逝去的时代高贵的象征,活在他劫后余生的朋友的回忆里,活在他的儿子的梦想中。

正如托尔斯泰所野心勃勃计划的,这部小说并不只是一部描述181卫国战争中一群高贵有理想的青年的爱情和遭遇,它是一部关于生活的百科全书,爱情,友情,亲情,对弱者的同情,对正义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难忘当安德烈在社交舞会上望着活泼的娜塔莎自言自语:“当她下一次再回头冲我笑,我就娶她。”

难忘皮埃尔在彗星划过夜空的大年夜对哭泣的娜塔莎第一次告白:“如果我能得到你的一半爱,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难忘那个和皮埃尔一起从大火中救出小女孩的法国中尉乐呵呵说:“我们也是人呀”

难忘多洛霍夫和皮埃尔这一对当初为海伦争风吃醋决斗的仇家,在战场上相遇重归于好时坐在一起,望着卡佳的尸体发呆。

难忘垂死的安德烈在梦中迎娶娜塔莎,当睁开眼后却发现娜塔莎正在他身旁乞求他的原谅。

难忘皮埃尔在教堂的钟声中发现,那个如小鹿般活泼轻盈的娜塔莎,已经变成一个温柔坚强的女人了。。。。。

最难做但必须做的事情,就是热爱生活,即使备受苦难。因为生活就是一切,生活就是你的上帝,热爱生活就是热爱上帝。

----------列夫. 托尔斯泰(引自豆瓣)

5 1968年苏联电影

战争与和平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战争与和平

外文片名:War and Peace;Война и мир

又名: War and Peace / Voyna i mir

导演: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编剧: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 Vasili Solovyov

主演: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 / 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 /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年代:1968年

剧情国家:苏联

制片国家/地区: 苏联

对白:俄语

类型:剧情 / 历史 / 爱情 / 战争

片长:401分钟(英国) / 414分钟(美国) / 427分钟(苏联)/ 263分钟(意大利)/ 453分钟(阿根廷)

/ 403分钟(加拿大)

色彩:彩色

幅面:70毫米宽银幕电影

混音:单声道 70 mm 6-Track

级别:Australia:G USA:Unrated

摄制格式:70 mm

洗印格式:70 mm

上映日期:美国USA 1968年4月28日

剧情简介:

这是一部制作精致、构思严谨的巨片。场面壮阔,气势磅礴,继承了前苏联在拍摄历史题材影片方面的传统,完美地融托尔斯泰原著精神于其中,再现了俄法战争时期俄罗斯大地广阔的历史画卷。影片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重大事件,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来、彼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

幕后制作:

耗时五年,据称耗资一亿美元(当时的价钱)的宏伟巨制,试图极其忠实地复制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战争戏和舞会戏非常出色,但整体水准参差不齐。影片长达六个半小时,在苏联电影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56年的美国版虽然比这部短,但也有208分钟,有奥黛丽·赫本、亨利·方达等主演,也是以战争场面取胜。1973年英国BBC推出750分钟的电视版。

电影花絮:

影片拍摄耗资高达5亿6000万美元,堪称影史上最昂贵的影片。

影片拍摄得到了苏联军方的大力协助,甚至军方试图让片中兵力尽量与实际战役的参战人数基本相同。在世界影史上,本片成为动用临时演员最多的影片之一,超过本片的只有1982年的《甘地传》,参加该片拍摄的临时演员多达30万人。

1981年3月,本片在墨西哥电视一台和二台首次播出,创下了电视台播放最长影片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1958年,好莱坞著名制片人迈克尔·托德(Michael Todd)访问莫斯科,他曾提议联合拍摄本片,但遭到苏联政府的拒绝。

精彩对白:

Prince Andrei Bolkonsky: Natasha... I love you too much. More than anything in the world.

安德来公爵:娜塔莎……我太爱你了。超过这世上的一切。

Natasha Rostova: And I! But why too much?

娜塔莎:我也是!但为什么这么强烈?

Prince Andrei Bolkonsky: Why too much? Well, what do you think? What do you feel in your soul, deep in your soul? Shall I live? What do you think?

安德来公爵: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在你心灵深处感知到什么?我会活下去吗?你是怎么想的?

Natasha Rostova: I'm sure of it.

娜塔莎:当然。

Prince Andrei Bolkonsky: How good that would be.

安德来公爵:那会多好。

Narrator: Enough, enough, men. Stop, consider, what are you doing? Into the minds of tired and hungry men on both sides, a flicker of doubt began to creep. Were they to go on slaughtering one another? Kill whom you like, do what you like, but I've had enough. Yet some inexplicable, mysterious power continued to control them, and the terrible business went on, carried out not by the will of individual men.

旁白:够了,够了,停下吧,你们想想,你们在做什么?交战双方饥寒交迫筋疲力尽的人们开始思考,一丝疑虑开始蔓延。他们还将互相杀戮吗?随便你们为所欲为吧,我已经厌倦了。然而一些无法解释的、神秘的力量在继续控制着他们,灾难扔在继续,个人的意愿无法改变这一切。

影片评价:

1.影片史上最昂贵的影片

1968年前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是影史上最昂贵的影片,5亿6000万美元的投资,即使到了现在,许多美国大片还是望尘莫及。

好莱坞版的《战争与和平》,好像铁了心要把托尔斯泰的名著拍成一部爱情电影,丁香花一样美丽的奥黛丽·赫本,被压缩得几乎只剩下一条爱情主线的剧情……没办法,让美国人去感受俄罗斯的历史,是深刻不起来的。

而前苏联版,其宏大的场面,史诗般的镜头语言,让观者无不清晰地看到俄国人自身对本国历史的切肤感受。

不知有没有受之前美国人的影响,前苏联版的女主角柳德米拉·米哈伊诺芙娜·萨维里耶娃像极了奥黛丽·赫本,除了带点本民族气质,身材更丰满一些,一样的高挑美丽、一样的清纯活泼,表情、动作也有些相似。不过,这并不影响她演技的发挥。《战争与和平》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后,萨维里耶娃更是一跃成为全世界知名的苏联演员。

在那个年代,前苏联电影居然得到了那些充满傲慢与偏见的美国奥斯卡评委们的青睐,不得不说,这部电影拍到了让人无话可说的地步。 (引自11pk影院)

2.美版与苏版的评述

很多年以前,高中时,看完了《战争与和平》,和一位好友谈起书中的人物。他是男生,最爱的人物是娜塔莎。而我,爱的当然是安德烈公爵。

安德烈公爵不可爱。他说。

公爵的确算不上一个可爱的人物。他太完美,太理性,太深刻,太高贵,太冷傲,其实他也根本没必要成为一个可爱的人物。他甚至不完全是个人,他是思想,是质问,是象征,是托尔斯泰创造出来的一个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代表。

但这并不妨碍我爱他。爱一个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虚幻的人,常常和现实生活无涉。只表示一种认同,或者,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追求的某种理想人格的影子。

想起这件事,是因为前些天整理书,又看到了《战争与和平》,两部,81年高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版和89年刘辽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版。都是二十年前的版本了,现在已经很难看得到了吧?只翻看了一下,就进入了当年读这本书时的沉迷与震撼。很想再读一遍,又觉得太费时,于是就想到了看电影这个偷懒的办法。从迅雷上下载了电影,却是1956年美国赫本、亨利·方达版的,看了。男女主角都很美,养眼。但总觉得电影缺少了点儿什么。于是,又用电驴下载了1968年邦达尔丘克的电影。看看这部196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著名影片。

看前苏联电影是相当费时费力的事,我到现在都记得当年上大学时,在大学礼堂里看前苏联那些战争大片的事,五六个小时的一部电影,看得人肚子都咕咕叫。这部邦达尔丘克的《战争与和平》也很长,四集,六个多小时,是上海译制片厂的经典之作。

两相比较,高下立判。

从人物的造型上来说,也许美国版的亨利·方达更帅,赫本的娜塔莎也够漂亮,但美国人太爱他们的明星了,给了赫本太多时间,将一部气势恢弘的名著改编成了一个爱情故事。这个爱情故事,去掉了太多历史背景,太多深沉的思考,太多战争场面,让几个主要人物尤其是安德烈公爵和娜塔莎的性格发展都没有了根基,来得有些莫名其妙。这一方面,除了电影时间短,容量有限外,我总觉得,天性乐观的美国人,在理解那种既深沉又敏感,既理性又感性的俄罗斯性格方面,恐怕是有些障碍的。

安德烈公爵心灵的发展史就是个明显的例子。他一开始雄心勃勃,注重功名,而且十分理性,甚至认为人不必要为了信仰而战。但当他奔赴战场,目睹了死亡之后,奥斯特里齐宁静、广阔的天空却给了他非理性的“天启”,让他顿悟般地感觉到了生命的虚无,转变了思想。后来大橡树的枯荣给予他的,也是类似的启示。这一体现安德烈灵魂转变的重要情节,在邦达尔丘克那里表现的很充分,在美国版里根本没有。还有娜塔莎,安德烈公爵离开后的一年中,因思念而倍感空虚与无聊,是她被安纳托利吸引的重要原因,没有了这个原因,娜塔莎的私奔就显得有些突兀。当然,“活泼的生命是不会犯错误的”,娜塔莎的纯真并没有因为私奔而变丑。

但娜塔莎是不适合安德烈的。他们之间自以为存在的爱情,其实都是一种错觉。安德烈想用娜塔莎活泼的生命力来驱赶自己内心的虚无感,但当娜塔莎答应了他的求婚后,他内心却满是疑虑。“此刻,安德烈心中,对娜塔莎的激情消失了……追求和希望失去了原有的神秘的魅力,只留下对娜塔莎幼稚和软弱的怜悯”。邦达尔丘克的电影里,安德烈脸上迷茫而严肃的表情,很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在爱情这样应该感性的时刻,他心中却全是理性,并在这理性里认清了自己。很多年来,每想到安德烈这个人物,我总想,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女人适合安德烈。每个女人到了他那儿,都会成为另一个丽莎。安德烈不是用来生活的。小说最后,娜塔莎和皮埃尔结了婚,有了几个孩子,终日沉浸在忙碌而快乐的家庭生活中。皮埃尔可以,但你能想象,安德烈公爵会过这样的生活吗?

50年代的亨利·方达、赫本,很年轻,很漂亮,但正象从美国版的电影中看不到俄罗斯广阔的社会背景一样,他们的气质中,也没有多少俄罗斯韵味。这一点,只要和邦达尔丘克版的安德烈和娜塔莎一比较,就一目了然。当然,也许美国人想拍的,只是一部好看的爱情故事。那就无需比较。

皮埃尔是另一位主人公。他和安德烈性格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但他和安德烈一样,对人生和社会有很多思考,所以,看起来如此不同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好朋友。因为他们本质上是相同的。不过皮埃尔更世俗,更生活罢了。

除了主人公,两部电影人物反差很大的,还有安德烈的父亲,老保尔康斯基。这是个很多人都不喜欢的角色。他是个标准的大男子主义者,严重看不起女人,认为女人天生不可理喻,孱弱懵懂,没有思想,能吸引男人的只有外表。他跟安德烈谈到丽莎,很有意思:很难对付是不是?没办法,女人都这样……谁叫她那么漂亮呢。这样的一个人物,在两部电影里形象相差很大。美国版里,是肥胖的俄罗斯农民形象。而在邦达尔丘克那里,则是戴着一头时髦假发的瘦削贵族,让人很容易就想到了十八、十九世纪的法国贵族——了解俄罗斯历史的人,一定会认同这样的形象。

按说,没有理由喜欢这样的人,但很奇怪,我喜欢。原因自己也不明白。此外,我觉得安德烈从某种程度上说,和他父亲很象。

喜欢的人物,还有库图佐夫。这个人物,在两部电影里的形象差不多。表面上,总是一幅浑浑噩噩,昏昏沉沉的样子。甚至在打仗前,别人都在忙碌着奔跑、侦察,他却连开军事会议时都在睡觉。他好象没有任何行动,但实际上,他对一切,目前的处境,敌我的形势,甚至未来的可能,都洞若观火,所以,他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决策,成为了民族英雄。这个人物,倒让我想起了老子的那句话,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拿破仑的几十万大军,就在这样的大智若愚面前,滚滚而来,又黯然溃去。托尔斯泰是在用战争表达他认为的西方文明在俄罗斯的命运吗?

扩展阅读:

1

战争与和平视频信息分享:

2

http://www.11pk.net/gushi/10105/

开放分类:
电影最昂贵电影

6.1972年英国电影

6 1972年英国电影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战争与和平

外文片名:War and Peace

年代:1972年

国家:英国

对白:英语

类型:剧情/战争

色彩:彩色

混音:单声道

演职员表:

导演 Director:

约翰·霍华德·戴维斯 John Howard Davies .....(as John Davies)

主演: Anthony Hopkins

编剧 Writer:

Jack Pulman

列夫·托尔斯泰 Leo Tolstoy .....novel

制作公司:CFS Kosutujak [塞尔维亚和黑山]

发行公司:

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 (PBS) [美国]

上映日期:英国UK 1972年9月28日

获奖信息

1973年 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 最佳男主角

7 2007年电影

战争与和平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战争与和平

英文名称: War and Peace别名: Война и мир

资源格式: DVDRip

版本: 迷你剧

首播时间: 2007年11月

导演: 罗伯特·多恩海姆 Robert Dornhelm

演员: 亚历山大·贝叶尔Alexander Beyer

克蕾曼丝·波西 Clemence Poesy

阿莱索·邦尼 Alessio Boni

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 Malcolm McDowell

托尼·贝尔多瑞利 Toni Bertorelli

汉娜萝蕾·艾尔斯纳 Hannelore Elsner

本杰明·萨德勒 Benjamin Sadler

布兰达·布莱斯 Brenda Blethyn

地区: 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德国,波兰

语言: 英语,俄语:

·影片介绍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1805年至1820年之间,以1812年的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生动描写了在战争中俄国社会的重大事件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博罗季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通过对四大贵族家庭——包尔康斯基、别竺霍夫、罗斯托夫、库拉金以及主人公安德来、彼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以及个人在战争中自我人格的完善过程。影片是一部杰出的世纪史诗,气势非凡。

这部由俄罗斯、意大利、英国、法国、波兰和西班牙6国斥资2600万欧元拍摄的新版《战争与和平》具有鲜明的国际化色彩。导演罗伯特·多恩海姆是罗马尼亚裔美国人,主要演员则分别来自法国、德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等国。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女主角娜塔莎·罗斯托娃的扮演者、24岁的法国女演员克莱芒丝·波西,此前她因出演《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的芙蓉·德拉库尔一角已在世界各地拥有不少“粉丝”。

俄罗斯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的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再次被搬上屏幕。近日,这部由俄罗斯、意大利、英国等欧洲六国倾力打造的四集同名电视电影在俄罗斯电视台黄金时间与观众见面。尽管兄弟台“第一频道”为此专门推迟了由另一位大文豪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改编的电视剧,新版《战争与和平》仍未能逃脱兵败滑铁卢的厄运:不但4%的收视率差强人意,更是遭遇国内民众一片恶评。

国际化创作阵容

拍摄新版《战争与和平》是意大利电视台的主意,后来得到了俄罗斯、英国、法国、波兰和西班牙同行的支持。制作方雄心勃勃,为此心甘情愿投下2600万欧元的巨资,耗时两年,转战波兰、立陶宛、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四国进行拍摄。

尽管新版《战争与和平》不如由奥黛丽·赫本、亨利·方达等好莱坞明星主演的1956年版那样星光熠熠,却也招募了不少欧洲一线明星。女主角由出演《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法国女演员克莱芒丝?波西扮演,而两位男主角分别由意大利性感男星阿列西奥·波尼和出演过《再见,列宁》的德国演员亚历山大?拜尔饰演。

本片导演是罗马尼亚裔美国人罗伯特·多恩海姆,他曾与斯皮尔伯格有过合作,而编剧之一正是《美国往事》的编剧意大利人恩里科·迈蒂奥里则。

众口难调做妥协

 国际化的创作阵容虽可让新版《战争与和平》博采众长,但也易令其陷入众口难调的尴尬境地。影片制片人之一谢尔盖·丘马科夫抱怨道:“我们想让剧本尽量地忠于原著,但后来明白,和所有人达成协议是不可能的事情。”

俄罗斯人原本做了妥协,只要求拿掉那些“非常愚蠢”的情节,但就是如此卑微的愿望也未获满足。克里姆林宫附近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是为纪念1812年战争牺牲者而修建的,但在新版《战争与和平》里,这座还没兴建的教堂已赫然矗立在熊熊燃烧的莫斯科城中。

对此,欧洲同行的解释是,在他们国家,没有人知道这一史实,为忠于原著就把如此凄美壮丽的画面去掉实在可惜。俄罗斯方面希望剧本愈接近原著愈好,但意、法和德等出资大国却希望将新版《战争与和平》拍成通俗易懂的现代华美大片。

一边骂,一边捧

新版《战争与和平》在俄罗斯电视台播放后,遭致俄媒体一片骂声。俄新社认为,失实于原著的情节、提纲挈领式的叙事和颇富争议的选角是影片的三大败笔。《生意人报》建议,如果要看这部电影,最好先完全忘记原著。该报十分惊讶于影片“令人气愤的大胆妄为”,竟然将深色头发的娜塔莎变成了金发女郎。而《共青团真理报》则对有着像007一样性感面容的安德烈和长着让施瓦辛格万分嫉妒的发达胸肌的皮埃尔大表不解。

托尔斯泰的玄孙弗拉基米尔?托尔斯泰也对新版《战争与和平》大为不满:“托尔斯泰的主人公都不像他们自己。娜塔莎本来是乐观的,情感丰富的,但在这里,她却面色苍白,冷漠,而且理性。”

与俄罗斯人“平淡乏味、简直无法看下去”的反应形成鲜明反差,新版《战争与和平》在法、意等国大获成功。在法国播放时收视率逼近24%。观看此剧的华人留学生董铭告诉记者:“拿破仑在剧中不是正面人物,骄横无理,本来很浪漫的爱情就被战争毁灭了,法国人看得都很揪心。”而在意大利的收视率高达26%,每集有600万观众收看。

俄新社报道对此不无戏谑地说,从前西方人把俄罗斯当作“野蛮的地方”,如今他们亲眼见识了俄罗斯人自古就精神高尚、心灵丰富,这也算是安慰了。

影片影评

在邦达尔丘克执导吉洪诺夫担纲的经典之后,那些试图嗅一嗅彼得堡和莫斯科古典气息的同志们,还一厢情愿地认为罗马尼亚裔美国人导演的新版《战争与和平》里娜塔莎是个哥萨克般的黑头发贵族少女,安德烈小王爵忧郁深沉地内心独白,阿纳托利像个光灿灿的大东西花了玛丽亚小姐的眼睛,笨拙圆胖又红润的皮埃尔有颗金子心,金发的沙皇遥遥在马背就征服了罗斯托夫家大公子和小公子,或者从贵族到农民前赴后继与严寒坚忍地赶跑了波拿巴的多国部队……您就大错特错了。

据说,这个山寨版本的《战争与和平》耗资二千六百万个欧元,导演拿手作品是《西部风云》、《摩西十戒》,编剧居然是曾为《美国往事》执笔的意大利人梅迪奥利,男一号波尔康斯基小王爵也是惯演文艺片的Alessio Boni,女一号娜塔莎又是在HP里轧了芙蓉一角的新人,演员呼拉了意大利法国德国俄罗斯波兰一万五千人,动用马儿一千五百匹, 造了六百五十杆老式枪支,十五门加农炮,光戏服就两千四百多件……历时两年,没有功劳也该有苦劳,却一无古典气质二缺俄罗斯雄浑。尼古拉·罗斯托夫、库图佐夫元帅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三位原汁原味俄国人出演,到底未能以一当十挽救这小资产阶级出品的轻薄命运。

我们已经不计较几乎所有的演员和角色都是拧巴的,诸如无视原著的描写,黄毛的娜塔莎黑发的阿纳托利,皮埃尔比多洛霍夫还英俊些,贰拾出头的沙皇由一位五十高龄的功勋大叔来扮演……这些都是细枝末节我们忍耐了。毕竟向伟大的名著致敬,要义是抓住托翁的思想精髓,而且那么多后现代版本的莎剧不也成了对原著的趣味补充吗?

战争的场面,不是没有,奥斯特里兹和博罗季诺两大战役,我们看不清来龙去脉,甚至不知道起承转合,骠骑兵和禁卫军就冲到一起了。很多时间库图佐夫元帅像是个投机倒把分子,而不是以空间换时间的虚怀若谷。不过,这种错觉是因为编剧力有不逮而非演员的表演。

和平?和平就是谈情说爱,暗恋婚外恋三角四角恋。

娜塔莎在十三岁的命名日舞会上就发誓要成为波尔康斯基小王爵的妻子,而阿纳托利追求娜塔莎,也被改造成三流言情剧:由于阿纳托利搞大了驻地一个波兰姑娘的肚子,安德烈小王爵勒令他娶了姑娘息事宁人;海伦恼火娜塔莎跑到她家中指责她对决斗无动于衷,于是库拉金姐弟俩联手策划以勾引纯真少女来报复安德烈小王爵。

我们指望文艺片出身的意大利版安德烈小王爵仍旧内省,用不输给哈姆莱特的独白把家国、正义、宽恕、冲动、隐忍一一排兵布阵,好从中感受战争与和平这人生最伟大的母题,结果,他偷懒了,或者,台词被编剧剔掉了。寥寥几句牢骚,只能当那是牢骚,用英语念白,更毫无质感。

结局很好莱坞。有的同志很宽容,说是奥斯汀式的。可不是嘛,除却库拉金老王爵和尤物姐弟品行恶劣终究不得善终,诸如本该嫁给波尔康斯基小王爵的娜塔莎·罗斯托娃最后嫁给了皮埃尔·别竺豪夫,玛丽亚·波尔康斯卡娅拒绝了阿纳托利·库拉金而垂青尼古拉·罗斯托夫,苦命女索尼亚终配英雄丹尼索夫……草地阳光,绅士淑女,虽然兜了一个大圈子,幸好仍皆大欢喜从此他和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谁还搭理远在厄尔巴岛上囚居的拿破仑呢?

毫无疑问,苏联版本是不世出的经典,而我们的要求就苛刻吗?我们习惯了面容精致而没有营养的古装言情剧,但,请起码认真点儿吧,一八一二年之前的娜塔莎在思念小王爵时,不要弹奏李斯特的《爱之梦》。

啊,对了,在《情迷彼得堡/苦命的娜丝佳》里扮演真人版罗严塔尔的小男爵弗拉基米尔·科尔夫,嗯,确切说,丹尼尔·斯特拉霍夫,据说曾被邀请出演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当时丹尼尔同志正剃短了头发接一个时装片,所以婉拒了,况且他深色头发又要拧巴了沙皇的金发。而《情迷彼得堡/苦命的娜丝佳》里出演皇储亚历山大也就是一世的侄子,那演员担任了尼古拉·罗斯托夫一角,不但成为山寨版里最帅的男角,也最让人放心。丹尼尔同志最终在俄罗斯电视台播放时为安德烈小王爵配音。我要赞赏儿子的好眼光。

最后,作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拥趸,贴一下演员年轻时的照片—— (引自豆瓣)

影片图册

2007版战争与和平的精选图片!

8 现代注释本

《战争与和平》的现代注释[精文]

[英国]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尹宏毅 翻译

20世纪是人类有记载的历史上最杀人不眨眼的世纪。战争所造成的或者与战争有关的死亡总人数估计为1.87亿,相当于1913年世界人口的10%以上。如果算作是从1914年开始,这是一个战争几乎不间断的世纪,其中某地没有发生有组织的武装冲突的时期很少也很短暂。占据世纪主导地位的是世界大战:即国家或国家联盟之间的战争。

从1914年到1945年的时期可以被看作一场单一的“30年战争”,仅仅被20年代的一段间歇所打断——在日本人于1922年最终从苏联北亚撤退和1931年对东北亚的进攻之间的时期。几乎紧随其后的是大约40年的冷战,这一时期符合霍布斯的战争定义,即其“不是仅仅包括战斗或者战争行为,而且包括一段时间,其中通过战斗来进行斗争的意志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是,从冷战结束以来,美军在世界各地所参与的行动在多大程度上构成了这个世界大战时代的延续。然而毫无疑义的是,20世纪90年代充满了欧洲、非洲和西亚及东亚的正式与非正式的军事冲突。世界整体来说从1914年以来一直没有和平,现在也是一样。

尽管如此,这个世纪不能被笼统地来对待,不论是从年代上还是从地理上来说。按照年代顺序,它分为三个阶段: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大战时代(1914年到1945年)、两个超级大国对峙的时代(1945年到1989年)和传统的国际实力体系终结以来的时代。我将把这些时期称为第一、第二和第三时期。从地理上讲,军事行动的影响一直是十分不匀称的。除了一个例外(1932年到1935年的查科战争),西半球(美洲)在20世纪里没有重大的国家间战争(与内战相区分)。敌人的军事行动很少触及这些领土:因此,9月11日世界贸易中心和五角大楼被炸才令人震惊。

从1945年以来,国家间的战争也从欧洲消失了,而在此之前,欧洲曾经是主要的战场地区。虽然在第三时期里,战争回到了东南欧,但是在该大陆的其余地方,它却看来不大可能重演。另一方面,在第二时期,与全球对峙并不一定毫无联系的国家间战争仍然在中东和南亚肆虐,直接产生于这场全球对峙的主要战争在东亚和东南亚(韩国和印度支那)发生。与此同时,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等地区在第一时期里受战争影响比较少(埃塞俄比亚除外,它迟迟地于1935到1936年遭受意大利的殖民征服),在第二时期成为武装冲突的战场,并在第三时期目睹了尸横遍野和水深火热。

20世纪的另外两个战争特点很突出,第一个不如第二个明显。21世纪开始之际,我们不知不觉地进入这样一个世界:武装的行动基本上不再为政府或者其所授权的代理人所掌握,争端的各方除了动用武力的愿望外,毫无共同特征、身份或目标。

国家间的战争在第一和第二时期主导了战争的形象,以致现有国家或帝国领土范围内的内战或其它武装冲突在一定程度上被掩盖了。就连十月革命后俄罗斯帝国领土上的内战以及中华帝国崩溃后发生的内战,也能够与国际冲突的框架相吻合,因为它们彼此不可分离。另一方面,拉丁美洲在20世纪里可能并没有军队跨越国界,但它却是重大国内冲突的场所:例如1911年以后在墨西哥、1948年以来在哥伦比亚,以及第二时期在许多中美洲国家,都是如此。人们一般没有认识到,从60年代过半以来,国际战争的数量相当持续地减少了。60年代中期,内部冲突变得比国家之间的冲突更加常见。国内冲突的数量继续激增,一直到90年代才趋于平缓。

人们更加熟悉的是战斗员与非战斗员之间区别的被侵蚀。上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涉及交战各国的全部人口;战斗员和非战斗员都遭受了损失。然而,在这个世纪进程中,战争的负担越来越多地从武装力量转移到平民身上。平民不仅是其受害者,而且越来越多地成为军事或军事-政治行动的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之间的对比是显著的:在一战中阵亡者当中,只有5%是平民;二战中这一数字增加到66%。普遍的估计是,今天受战争影响的人们当中有80%到90%是平民。这一比例从冷战结束以来增加了,因为从那时以来的大多数军事行动都不是由义务兵军队,而是由小股正规或非正规部队进行的,在许多情况下所使用的是高技术武器,他们还受到保护,以免承担伤亡的风险。没有理由怀疑,战争的主要受害者仍将是平民。

假如战争与和平像这个世纪初那样保持泾渭分明,则20世纪对这两者的著述会容易一些。世纪初,1899年和1907年的海牙公约把战争的规则编入法典。冲突被认为主要发生在主权国家之间,或者如果发生在一个特定国家领土范围内,是在组织充分、因而被其它主权国家公认具有交战地位的各方之间展开。战争当时被认为与和平有显著区别,通过开战时的一项战争宣言和战争结束时的一项和约。军事行动被认为在战斗员之间有明显区别——其特征譬如他们所穿的军装或者显示其属于一支有组织的军队的其它迹象——以及非作战平民。战争被认为是战斗员之间的事情。非战斗员只要可能,就应当在战时受到保护。

过去一贯的谅解是,这些公约并不涵盖所有的国内和国际武装冲突,特别是不包括西方国家在国际公认的主权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进行的帝国扩张所造成的冲突,尽管这些冲突当中的一些(但绝非全部)被称为“战争”。它们也不包括反对地位稳固的国家的大规模叛乱,譬如所谓的“印度兵变”,或者在国家或名义上统治着这些国家的帝国当局有效控制范围之外地区反复发生的武装活动,譬如阿富汗或摩洛哥山区的劫掠和血仇。尽管如此,海牙公约仍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指导方针。20世纪,这一相对的明确性被混乱所取代。

首先,国际冲突与国内冲突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不清,因为20世纪的特点不仅是战争,而且还有革命和帝国的解体。一国内部的革命或解放斗争对国际局势产生影响,在冷战期间尤其如此。相反地,俄罗斯革命后,国家对自己所不支持的别国内部事务的干预变得司空见惯,起码在这样做风险比较小的地方是如此。现在情况仍然是这样。

第二,战争与和平之间的明确差别变得含糊不清。除了个别地方外,第二次世界大战既不是以宣战开始,也不是以和约结束。随后的一个时期不论是从旧的意义上讲归类为战争还是和平都很困难,因此“冷战”这个新字眼不得不被发明来描述它。冷战以来状况的模糊性的一个明证就是中东的当前局势。不论“战争”还是“和平”都没有确切描述海湾战争正式结束以来伊拉克的形势——该国仍然几乎每天都遭到外国的轰炸——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还有以色列与其邻国、黎巴嫩和叙利亚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都是一种不幸的后遗症,其原因是20世纪的世界大战,还有战争的越来越强大的大众宣传机器,以及彼此不相称的和充满激情的意识形态之间对峙的一个时期。这种对峙给战争带来了相当于在以往的宗教冲突中所见到的正义讨伐的成分。

这些冲突与国际实力体系的传统战争不同,越来越多地是为了不可谈判的目的,譬如“无条件投降”而进行。由于战争和胜利都被看作一边倒的,所以对18和19世纪的战争公约所可能强加给交战国能力的任何限制——甚至正式的宣战——都被抛弃。对胜利者坚持自己意志的威力的任何限制也是如此。经验表明,在和平情况下达成的协议可能很容易被撕毁。

近年来,使情况进一步复杂化的是,在人们的公开言论中,“战争”一词往往被用来指部署有组织的力量打击被看作反社会的各种国家或国际活动——例如“反黑手党的战争”或“反贩毒组织的战争”。在这些冲突中,武装力量的两个类型的行动被混淆。一个类型——我们称之为“士兵”——用来对付其他武装力量,目的是击败他们。另外一个——我们把它叫做“警察”——努力保持或恢复一个现有的政治实体,一般是一个国家内部必要程度的法律和公共秩序。并不带有任何必要的道德隐含意义的胜利是一种力量的目的;将违法者绳之以法则带有道德的涵义,乃是另外一种力量的目标。然而,这种区分在理论上比在实践中容易做出,战斗中的一名士兵杀人本身并不犯法。但如果爱尔兰共和军的一名成员把自己看作交战一方,尽管正式的英国法律把他视为杀人犯,则情况如何?

北爱尔兰的活动是像爱尔兰共和军所认为的那样是一场战争呢,还是在违法者面前为了维持英国的一个省有秩序的治理而做出的努力?由于不仅一支可观的当地警察部队,而且还有一支全国性的军队被动员起来对付爱尔兰共和军达30年左右,所以我们可以断定,这是一场战争,但却是一场像警察行动一样有条不紊地实施的战争,其方式把伤亡和该省中的生活中断减少到最低限度。新世纪开始时和平与战争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混乱情况就是如此。它们得到了美国及其盟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军事与其它行动的充分诠释。

现在像整个20世纪一样,全然没有任何能够控制或解决武装争端的有效的全球权威机构。全球化已经在几乎每个方面取得进展——经济上、技术上、文化上甚至语言上——唯一例外的是,在政治与军事上,各国仍然是唯一的有效权威。虽然正式的国家有200个左右,但是在实践上只有少数举足轻重,其中美国享有占压倒优势的威力。然而从来没有任何国家或帝国足够地庞大、富裕或强大,以维持在世界政治领域中的霸权,就更不用说建立全球范围的政治与军事上的至高无上地位了。一个单一的超级大国无法弥补全球权威的空白,尤其鉴于其效力足以使之获得主要国家的自愿接受、被当作具有约束力的公约的缺乏——例如涉及国际裁军或者武器控制的等等。一些这种权威机构是存在的,特别是联合国、各种法律与金融机构,譬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以及一些国际法庭。但没有任何一个拥有除了国家之间的协议所赋予它们的之外的、由于强大国家的支持而获得的或者各国自愿接受的有效权力。虽然这一点令人遗憾,但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却不大可能改变。

由于只有国家才行使实际的权力,所以风险在于,国际机构在试图应付“战争罪行”等违法行为的时候会无效或者缺乏普遍的合法地位。甚至当通过普遍共识而建立世界法庭(例如根据联合国1998年7月17日的罗马协议建立的国际刑事法庭),它们的判断也不一定会被当作合法和有约束力的而接受,只要强国有条件对其加以无视。一个由强国组成的集团可能足够强大,以确保来自比较弱小国家的一些违犯者被送上这些法庭,从而或许在某些地区限制武装冲突的残酷程度。然而这是表明在一个国际体系内权力与影响力的传统行使、而不是国际法行使的实例。

然而在21世纪与20世纪之间有重大差别:认为战争是发生在一个划分为处于有效的政府权威之下的领土地区的世界上,这些政府享有对公共权力和强迫手段的垄断,这种想法已经不再适用。它从来都不适用于经历着革命的国家或者四分五裂的帝国的各个分裂部分,但直到最近为止,大多数新的革命或后殖民地政权——中国在1911年和1949年之间是主要的例外——相当迅速地再生,成为基本上有组织的和正常运转的继承政权和国家。然而最近30年左右,由于各种原因,国家丧失了其对武装力量的一贯的垄断、很大一部分从前的稳定性与权力,而且越来越多地还丧失了合法地位或者公认的永久性的根本感觉,这种地位过去使政府得以把税赋与征兵等负担强加给心甘情愿的公民。战争的物质装备现在对民间组织来说普遍地唾手可得,资助非国家战争的手段也是如此,这样一来,国家与非国家组织之间的力量对比已经改变。

国家内部的武装冲突已经变得更加严重,并且可能继续几十年,而没有任何胜利或得到解决的真实前景:克什米尔、安哥拉、斯里兰卡、车臣、哥伦比亚。在极端的情况下,譬如在非洲的部分地区,国家可能已经基本不复存在,或者譬如在哥伦比亚,可能不再在本国部分领土上行使政权。甚至在强大和稳定的国家里,也一直难以消除非官方的小型武装集团,譬如英国的爱尔兰共和军及西班牙的巴斯克民族和自由组织。这一局面的新奇性通过一件事实显示出来: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在遭受了一场恐怖主义袭击后感到有义务发动一场正式的行动,打击一个很小的国际与非政府组织或网络,而后者既没有领土,也没有一支能够辨认的军队。

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今后一个世纪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平衡呢?我宁愿不就很有可能爆发的战争或者它们可能的结局做出预测。然而不论武装冲突的结构还是解决的方法都由于主权国家世界体系的转变而发生了深刻变化。

苏联的解体意味着,曾经指导了国际关系将近两个世纪、除了明显的例外还对国家之间的冲突行使了一定的控制权的大国体系不复存在。它的消失消除了现在国家间战争和国家对别国事务进行武装干预的一大因素——冷战期间外国领土的边界基本上未曾被军队所跨越。然而即使那时,由于弱小国家的大量存在(尽管这些国家从官方意义上讲是联合国的“主权”成员国),国际体系就已经存在潜在的不稳定性。

苏联和欧洲共产党政权的垮台明显地使这种不稳定性增加。在迄今为止稳定的民族国家,譬如英国、西班牙、比利时和意大利,具有不同程度实力的分离主义趋势完全可能进一步加重这种不稳定。与此同时,国际舞台上民间表演者的数量也成倍增加。有什么机制可以用来控制和解决这种冲突吗?从记录看并不令人乐观。90年代的武装冲突没有一次以稳定的解决而告终。由于冷战的机构、假设与言论的持续存在,所以旧的怀疑未曾消亡,从而恶化了东南欧共产主义以后的分崩离析,使得解决一度被称为南斯拉夫的地区问题更加困难。

我们要想制订一些控制武装冲突的手段,就必须从意识形态和权力-政治两方面消除这些冷战遗留下来的假设。此外明显的是,美国通过单方的武力来强加一种(任何一种)新的世界秩序的努力都已经失败并且必然继续失败,不管力量关系目前如何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偏斜,尽管美国得到了一个(必然短命的)联盟的支持。国际体系仍将是多边的,其管制将取决于几个大国达成一致的能力,尽管其中一个国家享有军事上的压倒优势。

美国所采取的国际军事行动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别国通过谈判的协议已经很清楚。此外也清楚的是,战争的政治解决,甚至美国所参与的战争的解决,都将是通过谈判而不是通过单方的强加于人。以无条件投降而结束的战争的时代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重演。

对于现有的国际机构,特别是联合国的角色,也必须重新考虑。虽然它无时不在而且通常是求助的对象,但是在解决争端方面,却没有明确的角色。它的战略与行动始终任凭不断变幻的权力政治所宰割。缺乏一个被真正看作中立的和能够在未经安全理事会事先授权情况下采取行动的国际中介,这一直是争端处理体系中最明显的空白。

冷战结束以来,对和平与战争的处理一直是即兴的。在最好情况下,譬如在巴尔干地区,武装冲突被外部武装干预制止,敌对行动结束时的现状由第三方的军队来维持。武装冲突未来控制的一个通用模型能否从这种干预中产生还不清楚。

21世纪中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平衡将不会取决于制订比较有效的谈判和解决机制,而是要看内部稳定和军事冲突的避免情况如何。除了少数例外,现有的国家之间的、过去导致了武装冲突的对抗与摩擦今天造成这种局面的可能性减小了。例如现在的国际边界问题上的政府间燃眉之急的冲突相对来说很少。另一方面,内部冲突很容易演变成暴力性的:战争的主要危险存在于外国或者外部军事势力对冲突的卷入。

与贫困、严重不平等和经济不稳定的国家相比,经济蒸蒸日上、稳定而且商品在居民当中比较公平地分配的国家,其社会和政治局势动荡的可能性较小。然而,避免或控制国内武装暴力活动的情况更加直接地取决于国家政府的实力和政绩,及其在多数居民眼中的合法地位。今天没有任何政府能够对非武装民众的存在或者欧洲很多地方人们所长期熟悉的公共秩序的程度,认为理所当然。今天没有任何政府有条件无视或者清除掉国内的武装少数民族。

尽管如此,世界越来越分裂为能够对自己领土和公民加以有效管理的国家以及为数越来越多的领土,其边界是得到官方承认的国际界线,国家的政府则从虚弱和腐败的到荡然无存的都有。这些地区所酝酿的是流血的内部斗争和国际冲突,譬如我们在非洲中部所见到。然而这种地区没有持续改善的即刻前景,如果动荡不定的国家的中央政府进一步被削弱或者世界版图进一步巴尔干化,则无疑会加重武装冲突的危险。

一项尝试性的预测:21世纪的战争不大可能像20世纪的那样血腥。但造成不成比例的苦难与损失的武装暴力仍将在世界很多地方无处不在和泛滥成灾。一个和平的世纪的前景是遥远的。

阅读文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

几颗导弹划过夜空,撕破了宁静,和平的夜。远方的大地在颤抖,那一阵阵的爆炸声好像恶魔的奸笑,久久地环绕在伊拉克的上空。

八岁的阿曼达有着一个幸福、平和的家,他的妈妈是一位“白衣天使”,爸爸是一个小工厂的头头,他还有一个可爱的妹妹,一切都是那么祥和。直到那一天,战火打破了应有的平静。

核——一个本身并不可怕的字眼,但是它与“弹”字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拖着长长的尾巴的杀人魔王,所到之处,一切化为灰烬,夷为平地。在这次紧锣密鼓的核查中,并未查出任何杀伤性武器和生化武器。但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战争,还是爆发了。

几番空袭过后,平民大量伤亡。阿曼达的妈妈已经连续几天没有回家了。在轮番的攻击中,阿曼达的爸爸不幸中弹,在医院里,这对夫妇又相见了。

学校早已停课,阿曼达和妹妹守在空荡荡的家里,十分寂寞,于是便走出门去找妈妈。 走上大街,原本十分热闹的景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毁损的房屋和满耳的哭泣声。他和妹妹来到医院,找到了妈妈,她正穿梭在一个个病床间,几天不见,妈妈瘦了一大圈。在她的病房里住满了受伤的人,在离他最近的一个病床上,一个叔叔正对着摄像机说着什么,忽然,摄像机转向了阿曼达,他突然想哭,阿曼达看了看受伤的叔叔,又看了看深不可测的镜头,突然哭出声来。

最后,妈妈把他俩送回了家,嘱咐他照顾妹妹,接着又返回了医院。当天晚上,阿曼达站在窗前,眺望着妈妈所在的方向,他想妈妈,妹妹也是。突然,他发现一颗流星快速向自己飞来,他闭上眼睛,许了一个愿望:希望爸爸妈妈早点回来。

第二天的电视新闻中,播音员说道:在昨天的空袭中,又有一些平民死亡,其中包括八岁的阿曼达和他六岁的妹妹萨拉……

9 鲁本斯爵士的画作

【画作名称】《战争与和平》(驱离马尔斯的敏耐娃)

【创作者】鲁本斯爵士

【创作年代】1629-1630年

【现存藏处】伦敦国家美术馆

作品介绍

这幅武力与柔情并存的作品在当时充当了和平使者的伟大角色,鲁本斯爵士通过它力图促成英国与西班牙之间的和平

10 《战争与和平》 连环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5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