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战略审计 |
释义 | 战略审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审计学科已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由经营审计向战略审计转变,是西方内部审计发展的十大趋势之一,面向21世纪的内部审计应以战略审计为重点。实施战略审计,能够提高战略决策和战略执行的效率、可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实现组织价值增值的功能、可以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然而,对于战略审计的概念、学科属性、发展动因及其历程、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研究前景,却仍缺乏系统深入的讨论和梳理,限制了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概念界定是企业战略控制与评估的重要工具,通过评估、监督,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清晰的概念界定是理论研究的前提,拥有公认且被广泛使用的基本概念是一门学科成熟的表现。战略审计(strategic audit) 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这部分地说明它作为一门学科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学者们和实务工作者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使用“战略审计”这一概念: (1)战略审计是计划过程的重要工具,是公司制定战略之前必须实施的准备工作,包括对于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过去战略实施效果的评估等等(Martin Shubik,1983)。 (2)战略审计是公司战略控制与评估的重要工具,可以用于评估公司的管理绩效(Hunger,J.DWheelen,T.L,2001)。 (3)战略审计是一种咨询服务,是公司战略绩效的一种诊断工具。持这一看法的主要是咨询服务公司,例如麦肯锡咨询公司。 (4)战略审计是一种具有公司整体观的管理审计,可以提供对于公司战略态势的综合评价(Wheelen,T.L.Hunger,J.D.1987)。 (5)战略审计是公司治理过程中的一种正式机制,是正式的战略考察过程,它同时对董事会和管理层施加约束;战略审计应主要由公司的独立董事来负责执行,是独立董事参与战略管理过程的主要方式。上述定义反映了人们对于战略审计的不同理解。提出这些定义的主要是管理学者和管理界的实务工作者,在他们的眼中“ 审计”与检查、考核、评价等词基本同义,而不一定需要具备独立性和技术方法方面的特殊条件。因此,在审计学者的眼中,管理学者对于审计“一词的使用经常是不那么严格的。综合上述观点,我们从审计学者的角度将战略审计定义为:由独立人士对各层次的战略管理活动以及战略管理的全过程所进行的分析、评价与监督。对于这一定义,我们进一步解释如下: 1.战略审计的主体必须具备独立性,即他们应相对独立于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与战略管理过程没有直接的利益联系,也不承担相应的责任。我们认为,没有人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工作,审计活动丧失了独立性就不能称之为审计。尽管有的管理学者将管理者对于战略的自我评价也称为战略审计,但我们认为那不是审计。只要符合独立性方面的要求,由独立董事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审计人员、咨询机构等都可以成为战略审计的主体。 2.战略审计的对象是各层次的战略管理活动和战略管理的全过程。战略一般划分为三个层次; 公司层次战略、事业部层次战略和职能部门层次战略。战略审计应能覆盖各层次的战略管理活动,特别是公司整体层次的战略管理。战略管理过程一般划分为确定公司使命和目标、明确战略意图、分析公司内外环境以确定公司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以及公司相对于这些机会和威胁的优势与劣势(即所谓的SWOT分析)、制定并选择战略计划、实施战略计划与评估战略效果。战略审计应能深入战略管理过程的每个环节,对于战略选择的合理性评价和对于战略实施的有效性评价是战略审计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应成为战略审计的重点。 3.战略审计的职能是分析、评价与监督。评价与监督是审计的基本职能,通过战略审计,应能得出公司战略选择合理性和战略实施有效性的评价结果,并监督有关的责任人认真履行与战略管理有关的受托责任。我们之所以将分析也列入战略审计的职能是因为战略分析对于战略审计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它是战略审计的核心环节,准确地进行战略分析是进行战略评价和战略监督的前提。 实施战略审计的意义1、提高战略决策和战略执行的效率 2、帮助企业实现价值的功能 3、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学科属性学科属性的判断对于一门学科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准确地判断战略审计的学科属性,有助于我们找到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更为有用的研究工具,从而将战略审计的研究推向深入。战略审计应主要纳入管理审计或者绩效审计的范围。审计学按照其审计对象和采用的技术方法的不同,可以划分为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两个部分。财务审计主要是审查公司的会计资料和内部控制系统,评价公司提供的财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公允。管理审计则是对公司的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进行直接的检查和评价。战略管理活动是公司内部最高层次的管理活动,也是最为重要的管理活动,对于战略管理的审计自然应纳入管理审计的范围。目前,大多数学者持这一观点(Wheelen,T.L.Hunger,J.D.1987;Hunger,J.D Wheelen,T.L,2001)。同时,由于绩效审计是审计发展的高级阶段(廖洪,2003),也是管理审计的一部分,战略管理又是公司经营和管理活动绩效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战略审计因此又可以归类于绩效审计。 战略审计的方法和内容战略审计应能覆盖战略管理的各个层次和全过程,因此战略审计的内容应包括所有与战略管理有关的资料,既包括财务会计资料,也包括其他非财务资料,且非财务资料与财务资料相比可能重要性更高。审计的范围则应包括公司的所有管理层次和所有重要经营事项,重点是评价战略制订所依据资料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以及评价既定战略执行的有效性,主要指向战略业务单元和各个职能部门,即公司总战略的执行部门。 从内容上看,战略审计是对企业对影响企业全局、重大、长远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如企业的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等进行审计,包括审查公司的战略地位、战略原则、财务战略层次、战略种类、战略实施和战略管理等。从过程上看,为保证战略主观设想的科学性、可行性,要对战略的制订过程进行管理;为保证战略构想能有效地贯彻执行并达到预期目标,要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管理;如战略实施周期长,战略条件变化快,还要对战略条件进行监控管理,以便战略的调整和实施,因此要审计企业的战略管理体系、战略行为表现、战略条件变化和战略态势表现。 战略管理体系审计 审查企业在战略管理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情况,包括:1、战略管理制度的存在性审计,即战略管理体系在企业中是否有正式存在;2、战略管理程序的正确性审计,即比照案例,根据实效,分析战略管理体系是否正确;3、战略管理组织的一致性审计,即与企业境况是否一致,体系内部是否一致。 战略行为审计 这是战略审计的重点,分战略内容审计和战略实施审计。对于内容审计:1、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业务运营战略和职能保障战略的存在性审计,即关于上述三个层次的战略,在企业中是否存在明确的官方表述;2、正确性审计,即关于三个层次的战略,审查企业在一定战略条件下的重大对策措施是否正确;3、一致性审计,即主要评价战略作为一个整体,三个层次战略之间是否相互支持。对于实施审计,可分为实施问题和实施效果的有效性审计,即在三个层次战略实施过程中障碍的多寡、能否克服以及比照健康的“战略态势”指标和过程战略目标,审计战略实施的实际效果。 战略条件审计 这是战略审计的基础,是跟踪型审计的主要监控内容,以监控变化为目标。外部战略条件包括:宏观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环境)、微观环境(供应商、客户、县有竞争者、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中观环境(需求状况、供给状况、行业表现、行业趋势);内部战略条件包括:资源要素(人力、财力、物力、市场、技术)、管理要素(企业文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能力要素(供应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研发能力、公共关系)。战略条件的快速变化、企业系统和策略不再有机协调、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埋怨争执等,都会导致企业最终调整战略行为。因此,企业需持续、客观、专业并着眼于变化,企业战略条件的变化直接影响企业的优势、劣势、市场机会及环境威胁,从而导致战略假设变化,进而影响企业文化包括企业三个层次战略的选择。 战略态势审计 主要从业务布局的兼顾性、经营能力的长短性、资源配置的贯彻性等三方面现状审查企业的“健康”状况,保持良好健康的战略态势是战略审计的目的,是战略管理工作和战略审计工作的出发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