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占族 |
释义 | 越南的占族有12873人(1999年),分布在中部偏南的平定、富安等省,另一部分分布在南部的同奈省、胡志明市等地。分布的这两部分地区并不相连。此外,在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亚也有占族。占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传统的民族,形成了当时独具特色的占城文化和占城文明。其语言属于南岛语系。 语言占族语言属 马来-波利尼亚语系 ,与 越南语 所属语系不同。 占城占城是梵文“占婆补”(Champapura)的简称,“补罗”(pur )是梵文“城”。 占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传统的民族,早在公元2世纪就在越南中部建立了“林邑”国,后来又改称“占婆”、“占城”,它们一度十分兴盛,形成了当时独具特色的占城文化和占城文明。占族文化发展的极盛时期是3世纪和14世纪,到15世纪逐渐走向崩溃。古占婆文化从根本上说是农业文化,它接受了印度文化的许多影响。占族的古代建筑可说是举世闻名,世界上许多学者都纷纷前来参观考察。在越南中部地区,建有许多楼阁和多层古庙,著名的有位于广南地区的美山寺、同阳庙,芽庄的那阿神寺,宁顺的诺莫神庙;位于越南中部和西原地区的占婆古塔尤为壮观。 交往占城国在历史上与中国交往甚密,中国北方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之一“占城稻”,又称“小占稻”,就是由占城引进中国的。翻开中国许多史籍,有关占城国与中国交往的记载,多处可见。越南建立起自己的王朝后,占越两国交战频繁,前后经历700年,最终以占城国的失败而告终。一个北起横岭,南至藩朗、藩切沿海,面积比当时的越南大一倍的占城国灭亡,并于17世纪末划入越南的版图。现在的占族居民,是古占城国居民的后裔。 占族是一个分居几个国家的跨境民族,除分布在越南的这一部分占族居民外,在柬埔寨、泰国也有占族居民居住,柬埔寨约有9万人,泰国约有1万人,据说印度尼西亚也有占人,在中国拥有200至400余人的占族人但被中国政府列为未识别民族也有少部分归入回族。他们也都是占城国居民的后裔。尽管占族居民分布地区较广,但他们的文字、语言都是统一的。占语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我国海南省三亚市羊栏区回新、回辉两个乡,大约有回民4000多人,自称乌占。这里的回民有自已的语言,语言学家调查得知,在他们的语言中有许多越南占族的成分。《宋史》卷489载:“雍熙三年(986年)……儋州(今海南省境内)上言:占城人蒲罗遏为交趾所逼,率其族百口来附。”此后还有占人从越南迁到海南岛,史书记载,顺风时,一日可从琼州(今海南省)到占城。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跨国境而居的民族,一是漂洋过海迁移的,二是隔海而居,三是迁到我国后,族称已完全不同。 历史占族历史悠久(祖先来自汶莱),曾经创造灿烂的文明。其地在汉代属于日南郡的象林县,隶属于交趾刺史部,是汉代疆域的最南端。当地土著又称“林邑”。东汉末年(192年),占人区连杀死象林县令,从中国独立,占据了日南郡的南部地区,以婆罗门教为国教,建立占城国,与东汉以顺化为界。至唐代又改称“占婆”、“占城”,国力一度非常兴盛。到15世纪,逐渐衰落,被越南逐步蚕食,1832年 越南阮朝明命帝在顺城镇改土归流。占城完全灭亡。部分遗民仍在越南南部和柬埔寨生活,亦有部份族人迁至今天的马来西亚地区。 占族在公元5世纪就创立了本民族的文字,使其文化能够不断地向外传播和得以保留。占族的民间文学艺术,内容丰富,其中突出的有古代传说和诗歌。居民中广为流传的叙事长诗有《占——巴尼》、《达塔瓦》、《卡林巴让》。占族的民歌和古典音乐,对居住在越南中部的越人民歌和古典音乐亦有很大影响。越族的一些曲调都取材于占族音乐,如越族的饭鼓调、南哀乐、顺化号子等。占族的民间舞蹈有很高的艺术性。民间艺术还有独具特色的石雕、木雕。一些建筑上的浮雕,内容生动,想象丰富,是占族灿烂文化的骄傲。 人群分布目前占族约有7万人,集中居住在中部南区的宁顺、平顺两省以及南部一些地区。占族又称占婆族,占城族,而居民们自称为“占姆”人,他们还被称为“赫衣”人。 居住在越南中部南区沿海的占族人,绝大部分是农业居民,他们善于耕种水田和种植果树。居民们在兴修水利方面,历史悠久,在藩朗平原地区尚保留有一些古代的水利设施,如建于公元12世纪的查尔格灵水坝,建于17世纪的麻兼水坝等。在一些地区还存有许多水库和几何形水渠灌溉系统的遗迹。 居住在越南南部的占族居民,主要以捕鱼、手工织布和经商为主。在历史上,占族就是一个善于捕鱼和航海的民族,曾拥有强大的航海船队,而历史上与中国交往,也主要是通过海路进行。由于航海业发达,造船业也很兴旺,占族居民掌握着很高的造船技术。占族还有一部分居民以经商为主,长期以来,占族商人与越人、寮人、高棉人,以及与东南亚一些国家都建立了贸易关系。 占族男子的装束与当地各族男子相同,妇女装束具有传统特色,如着筒裙,裙后缀有一块布巾,头戴黑色布帽,样式与“孝帽”相同。宁顺、平顺地区的一些年长的男子常蓄长发,布巾缠头,身穿沙笼。 宗教居住在越南南部的占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忌食猪肉;而居住在越南中部南区的占人,又分为两种宗教群体,其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居民信奉婆罗门教,即印度教,忌食牛肉;其余的三分之一信奉婆尼教,又称旧回教。尽管同住在一个地区,但这两部分居民之间界限分明,不能通婚,不能同在一个村寨中居住,不能同桌进餐,等等。由于印度教的影响,占族居民在很早以前就被划分为贵贱不同的两个氏族:“高”和“热”,“高”为平民百姓的氏族,“热”则是贵族和僧侣阶层的氏族。过去占族社会,也像古代印度社会那样分成4个等级:婆罗门修士、贵族、平民和奴隶。 衣食住行占人在12至13世纪以前,有十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占族的语言属马来西亚-玻利尼西亚语。从遗留下来的碑文看,在2至3世纪已有巴利文系统的占文,15世纪伊斯兰教(越南称为回教)传入后,在宗教范围内也使用阿拉伯文。 占人原本是个农业民族,现今在藩朗省还保存着他们祖先于12世纪和17世纪修建的水利工程,现在每个村还有一人专职负责农田水利。但是,现在居住在南部的占人主要从事捕鱼业、手工纺织业和做小买卖,与越人、老挝人、柬埔寨人做生意,农业居于次要地位。在历史上,居住在沿海的占人善于海洋捕鱼,因此,他们有高超的造船技术。制陶业也比较发达,他们不用轮盘,而用手捏制,在地面烧成。 今天,占人的服装基本上与当地人相似,只是妇女的衣服略有不同,穿套头的上衣。占赫雷支系的妇女穿裙。 占人原来分为槟榔氏族和椰子氏族。后来椰子氏族演变成贵族,槟榔氏族演变成平民,这可能是受婆罗门教影响的结果。 占人的音乐和舞蹈也很有特色,尤其是宗教的礼仪和祭祀音乐,如塔的开门礼、祈祷礼。据越南的史籍《大越史记全书》的记载,占人的音乐曾影响到越南的宫廷音乐。过去宗教色彩极浓的乐器,近几十年来已有很大改变,民间的娱乐活动也可以使用,而不受禁。 他们的舞蹈最普遍的是扇舞,是因女演员用扇子做道具而得名。用舞姿模仿表现各种不同的鸟类。其次是有宗教色彩的影子舞,舞姿丰富多彩,有表现划船、跳马等等的动作。总的来说,今天占人的舞蹈虽然已现代化,但还保持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信仰与民俗居住在顺海地区的占人是母系小家庭,但居住在南部的占人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关系,演变为父系家庭,但仍然有不少母系家庭的残余,如所有的占人都是妻方居住婚,即男子嫁到女子家,在妻子家生活,子女跟随母姓,视母系为本家,视父系是外家,无女儿被视为绝嗣。女儿继承母父的财产。允许堂兄妹婚,姑舅表婚,但严禁姨表兄妹婚。 在历史上占人信仰过婆罗门教、上座部佛教、伊斯兰教。现在信仰伊斯兰教和婆罗门教的人数各占一半。 占人中,婆罗门教教徒死后举行火葬,骨灰埋在母方的墓地,其他人则进行土葬。 占人的雕刻艺术和端庄雄伟的塔是闻名遐迩的,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占人的塔具有婆罗门教的风格,远望像短柄的火炬,一座塔是一个火炬,每一座塔又有若干火炬构成。每座塔有好几层,如藩朗省的一座塔有4层,每层呈四方形,四角有4个巨大的柱子,都形似火炬,逐层缩短缩小,直到塔尖。塔是用砖砌起来的,他们的砖很独特,只要把砖头浸入水中,砖头的粉末就会流出来成为粘性很强的胶汁,两块砖头就可以牢固地粘合在一起。占人的塔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历代已故帝王的陵墓,后人把他们神化,现在还为人们供奉、祭祀。另一种是历代帝王为祭神而建造的塔,最早的是6世纪的建筑。占人的塔遍布历史上占族分布的地区,可以说是星罗棋布。现在,保存完好的塔,已成为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