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寨头保卫战
释义

寨头保卫战是太平天国革命期间,发生在贵州省三穗县寨头苗族反抗清军镇压的战役。在重重镇压下,农民起义坚守长达十三年。苗寨寨头也因此而得名——“千里苗疆门户”。

历史背景

贵州在1854年至1874年二十年的时间里,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先后爆发了多次各民族农民大起义。由于这些起义发生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历史上也称咸同贵州各民族农民起义?《贵州近代史》第38页 。然而居住在贵州省三穗县“千里苗疆门户、千户苗寨”的寨头苗族人民也受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以当地人万官保牛(史称甘保玉)为首领积极投入了张秀眉领导的贵州苗族农民起义之中。

相关人物

万官保牛(1826—1868),出生于贫苦的苗族农民家庭,尽管家庭贫苦,但从小爱好习武学艺,故而学得一手好的武艺。亦因其性格豪爽,同时又爱打抱不平,因而在方圆几十里内的寨邻小有名气……当时官府便委任他为寨头的“捕快”小小官职。(《三穗县志》)。自他担任“捕快”这一职务之后,为当时寨头的社会稳定履行职责,保一方平安,被当地称为“嘎雷溜”,意即地方大官员。

战斗经过

咸丰五年(1855)四月三十日,苗族农民在台拱(今台江)张秀眉、九大白、李洪基等的领导下,在台拱蚂蚁寨(今台江县台盘村平水寨)高举义旗,“千里苗疆,莫不响应”,声势浩大,夺地攻城所向披靡。张秀眉为了扩大队伍,壮大力量,张秀眉及其将领包大肚、九大白、李洪基等人亲自到寨头与万官保牛联系。

张秀眉委任万官保牛为大将,负责镇守苗疆东大门寨头,并作明确分工:张秀眉驻台拱、九大白驻镇远、李洪基驻古州(今榕江)、金干干驻凯里,一切听从张秀眉的指挥。

咸丰六年(1856)八月下旬,苗族义军在张秀眉的领导下,攻下黔东南的门户镇远(《三穗县志》),然后义军分两路展开。东路攻柳霁,占天柱,出邛水,经青溪、思州、玉屏直抵湖南的晃州、会同、靖州。西路万官保牛率部跟随张秀眉东进湖南,在会同白马溪、沙滩一带歼灭湘军3000余人,气势大振。(《三穗文史资料》第二辑)攻打湖南会同之后,震动了清廷,于同治四年(1865)春,清廷任命兆琛为统帅,李元度,周洪印为副统帅,率湘军20000余人入黔。兆琛率军踞玉屏、青溪。这时,官保牛率2000余人将邛水城(今三穗县城)包围,兆琛得知邛水城被万官保牛部所包围,十分恐惧,而且他认为寨头“尤为逆苗之坚巢深窟,危如剑阁,险以阴平”。(《咸同军事》)哟于是即令周洪印于七月四日星夜从天柱移师瓦寨、长吉,与邛水城掎角之势,之后转入攻打寨头。

同治四年(1865)七月上旬,兆琛率大军攻打寨头前哨阵地——青洞桥头。为了保卫寨头,万官保牛便在青洞桥头、寨里、颇洞一带布防。当时,官保牛在寨头召集四方苗军头领会议,号召苗民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应者不计其数。

在第一道防线的桥头、寨里两屯深挖战壕,支架木棚,垒砌砖石,然后在屯外插上竹签,“据险扼守”。七月中旬,苗军10000余人与兆琛兵部在桥头、寨里激战三日,苗军英勇善战,大获全胜,史称桥头大战。在这次战斗中,苗军头领绞巴那虽然光荣牺牲,阵亡将士近300人,但却重创了敌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苗军打死了湘军参将廖得胜、周仕能、任镇西、邹逢源等,参将孙继发、唐寅清等也身受重伤,损失极为惨重,结果兆琛率兵溃败退缩邛水城内。

桥头大战之后,兆琛尝到了苗军的厉害,于是据城施计出击。不几日,又出兵攻打桥头,只因苗军防守严密,攻而不破……兆琛攻了数月,不但没有进展,反而损兵折将,只好龟缩在邛水城内,长期不敢出城……同治六年(1867),清廷以兆琛“久攻寨头不克,实属有负委任”之罪,将其革职查办,(《平黔记略》)载:“兆琛讳败为胜,营官见贼不战”,另派席宝田“统领援黔军务”。

席宝田进入贵州后,他吸取兆琛的深刻教训,变换了战略战术,尤其是采用了“雕剿法”这一毒辣手段,他告诉部下说:“往日官兵败则去,今日则深入寻找,此痴军也,汝曹谨备之。”(《贵州近代史》第53页)。同治七年(1868年)四月十五日,率大军从邛水城(今八弓镇)猛攻寨头。

自兆琛桥头大战溃败退往邛水城后,官保牛从青洞至寨头,沿途层层设防线,步步为营。青洞桥头第一道防线是席宝田首攻的阵地,10000余人的苗军自然在这里作了严严实实的防守。席宝田攻了数日没有进展,只好退缩城中聚议,设法攻破。不几日,席宝田又率湘军众部突击,先用火炮轰击,然后兵随炮尾步步猛攻,而且使用都是洋枪、洋炮。武器尽管如此悬殊,苗军凭着保卫寨头的那股坚忍不拔的勇气,还是英勇不屈,与之激战,坚守阵地,给席宝田进攻增加了难度,结果席宝田整整攻了十天才把桥头攻破,寨头保卫战的第一道防线失陷了。青洞桥头前哨阵地被攻破后,苗军立即退缩台网(今台烈)安营扎寨坚守。在台烈安营扎寨坚守的同时,万官保牛又令部下在钉耙塘挖壕筑墙,安营设卡,作了充分的准备。青洞桥头前哨被湘军攻破之后,这对苗军的防守带来了极大不利,为了保卫苗疆东大门寨头,万官保牛便即令部下头人到剑河、台江、施秉等地四十八寨求救增援,老谋深算的席宝田便施展了“奇兵合击”的战法战术,将四十八寨援兵切断。情况十分危急,万官保牛只好率部撤出台烈,退守钉耙塘,台烈扼守之战又失败了。

钉耙塘位于邛水城(今县城)的西南部,距县城17公里;居寨头北面,距寨头4华里,中间有一条小溪,小溪上边为水塘(今是水田),两边是弯弯曲曲的山梁,犬牙交错,形如钉耙,故得名钉耙塘。因地势险要,官保牛就将此地作为寨头保卫战的最后一道防线。万官保牛部从台烈撤出之后,便在早已准备的防线钉耙塘与湘军对阵。山梁上那一米多深的壕沟和那筑成的土墙,显得阵地非常坚固,席宝田率部的湘军面对这坚固的战壕也有几分惧怕。如何攻破呢﹖席宝田的战术是先用火炮猛攻,后用步卒猛扑,与第一、二防线的打法相似,万官保牛与席宝田交锋两次,自然也有所悟。苗军凭着这有利的地形,也用炮来还击,并从山头朝山下放滚木及石头,使得在山脚下的湘军举步维艰,不能跨越钉耙塘半步。

席宝田用硬攻不行,便改变战术。“席宝田挑选部分勇士抄小路攻占附近马鞍屯和螺丝屯,又派湘军参将苏元春绕道从镇远酌松柏洞攻占报京和猴子屯(今三穗县与剑河交界处),切断台拱、剑河等地的援兵,再加上又收买苗军头人万猫勾作向导,另派500多名火箭手跟随杨昌魁从寨头屋脊进入,居高临下,集中火箭射烧寨子房屋,致使寨头寨内多处起火”(《三穗文史资料》第二辑),席宝田见时机成熟,于是才率众部从正面发起强攻。这时,万官保牛率部的苗军阵脚有了慌乱,……万官保牛不得不率余部将士突围。当他们行至寨头上坝河边的龚凉革(地名)时,便遭到湘军的伏击,万官保牛的腿部中弹重伤,可他仍然裹创杀敌,于同治七年(1868)四月二十七日壮烈牺牲,寨头终于被湘军攻陷了。

历史意义

从此,在“千里苗疆门户寨头”镇守时间长达十三年(1855—1868)之久和三年(1865—1868)苗疆东大门的“寨头保卫战”宣告结束。与此同时,寨头也因此而得名——“千里苗疆门户”(《咸同军事略》)中记叙:“寨头者,苗疆之门户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1: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