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
释义

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于1928年10月由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创办,校名为工部局北区小学。1957年学校改称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该校占地8667平方米,现有教学班32个,学生1248名,教职工98人。 近年来,学校经过较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两幢主体大楼焕然一新:春华楼呈现出中西合璧的风格,秋实楼庄重严谨,“主动、勤奋、团结、向上”八字校风镶嵌其上,透溢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学校建有大队部、唱游室、美术室、自然常识实验室、电脑室、电子阅览室与多媒体展示厅,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学校成果

在几十年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严谨、扎实的教风,办学水平不断提高。90年代起,学校进行了小学“自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课题研究,致力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自主教育”先后获得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论文评比二等奖、上海市第四届普教系统科研成果三等奖、闸北区第五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教育整体改革推动了办学水平的提高,学校连续七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全国雏鹰大队、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闸北区“双高普九”成果显著单位、闸北区办学先进单位、闸北区先进党组织、闸北区科技教育先进集体等一系列荣誉,在市区享有较高声誉。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学校逐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项目,该校学生曾多次获得新加坡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团体第一名、个人特等奖,少儿京剧演唱参加全国学生汇演,获得优秀奖。此外,学生在科技、书画、体育与学校竞赛中分别获得区、市、全国比赛等第奖。学校在教育改革中不断发展,整体管理与师资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目前,学校已被上海市教委命名为上海市二期课改实验基地、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

学校地址:闸北区康乐路199号。距离中国中小学个性化一对一教育领跑者--优学教育不远。优学教育致力于中国中小学生的文化课课外辅导,采用名师一对一模式,效果显著。(杨浦区辅导中心55092089)优学教育和学校一起携手,为重点中学输送优秀生源.?

童心学校

学校在创办“童心学校”、追求儿童幸福办学宗旨的指导下,以“尊重童心,促进发展”为核心思想,不断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学校大力推进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积极开展双语教学、信息技术教育、探究型课程建设等试验,努力转变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与管理方式,走向教育的现代化。学校大力弘扬“以德为首、以人为本、通力合作、推陈出新”的学校主流主化,整体提升学生素质与办学水平。为把一中心小学办成一所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的全国知名小学而奋斗。

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文理兼容,重在基础”思想指导下的多种类型课程的开发,使学校课程具有了动态性、适应性和选择性。诸如语文的“阅读自习”、英语的“X”课、数学的“智慧海洋”、劳技的“创造天地”等都属于国家课程的“充实型开发”;而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平台,双语的“信息世界”课则让低年级开展问题研究、中年级开展主题策划、高年级进行小问题研究。这类综合课程的校本开发,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

学校评价制度的建设在“童心文化”的引领下,推进了“发展性评价”,目的是“启发自觉、激励进步”,激励学生自主发展。它不仅有具体的阶段性发展目标,注重评价的全过程,而且倡导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注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这正符合‘童心文化’所包含的‘成长与发展’”。学校认为,增强教育评价的形成性和关注评价的评价、增强教育措施的合理性一样重要。

在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学生们可以在学业评价中自己制作“小档案”,由学生自己记载反映多方面进步的各种资料与作品,装订成册,进行展示。“虽然学生进步的速度、程度、方面有差异,但说明了每个学生都在进步”。这打破了“好生”与“差生”的界限,比“竞赛”更有利于鼓励学生进步,“这样的教育措施更具有保健性、合理性。”

建校先生

陈鹤琴,中国近现代教育家。1892年3月5日出生。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人。6岁丧父,8岁入私塾,15岁由姐夫资助入杭州蕙兰中学。1911年2月(清宣统三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同年秋转入北京清华学堂(1928年改名清华大学)。1914年(民国3年)8月毕业。同年考取公费(“庚款”)留学美国,与陶行知同行,就读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1982年12月30日陈鹤琴在南京病逝。终年91岁。

1928 年至1939 年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1928.9),创办多所小学、幼稚园和中学。1939年任中华儿童教育社主席。1940 年创办江西省立幼稚师范学校,并任校长。抗战开始,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下,投身于进步文化活动和抗日救亡工作,任上海市难民教育委员会及国防救济会难民教育股主任,创办救济会中学、儿童保育院、报童学校。 次年,创办《活教育》月刊。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市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 1945 年回沪任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接管外国人所办中小学,创立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后改名上海市立女子师范学校)。 1946 年兼任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校长,生活教育社上海分社理事长。并先后担任中共创办的上海省吾中学、华模中学和报童小学校长、校董事会董事长。1948年4月,赴菲律宾,在马尼拉暑假小学教师讲习会讲学。8月,赴捷克参加世界儿童教育会议。解放前夕,两次遭国民党特务逮捕。 民国38年(1949)5月曾先后两次遭国民政府当局逮捕,经上海五位大学校长联合营救获释。8月,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9月,出席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发起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中华儿童教育社等团体主编《幼稚教育》、《小学教师》、《活教育》等刊物和《幼稚教育丛朽》、《幼稚教育论文集》。 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民国9年,第一个孩子出生,从第一天起,进行连续观察和实验,作详细文字与照片记录,长达808天。14年,发表《儿童心理之研究》,为我国最早用追踪方法研究儿童心理的专著。针对几千年来死读书、教死书的陋习,提出活读书、教活书的要求,影响很大。主要著作有《家庭教育》、《儿童心理之研究》、《幼稚园的课程》、《中国幼稚教育之路》、《教育史导言》等,已出版《陈鹤琴全集》。

校长徐静

徐静,上海市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曾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作为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1928年创办的学校,上海市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既被赋予了众多期待,又不得不面对新时期闸北区资源整合、学校间竞争带来的挑战。

“土生土长”在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的徐静就是在这种境况下,于2003年被正式推到了台前。这位被老师们誉为“充满智慧和灵性”的“掌门人”让这所老校焕发出了新的光彩,使学校“如一艘航空母舰般稳步向前”。

在徐静看来,这得益于经营“童心学校”的实践和探索。

徐静的思路是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人格培养”为重点,以“课程改革”为载体,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为创造型“童心”教师的成长提供优良的“土壤”与“气候”。

“以教育的生命性为价值取向,面向儿童的发展,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价值观、情感和态度,实施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在“童心文化”的引领下,徐静提出了这样的“课程改革观”。

徐静不属于张扬的人,但是与她面对面,你又不能不感觉到,有一种力量蕴蓄在她平和的外表之下。徐静在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呆了17个年头,其间有两次告别讲台的机会:1993年一家房地产公司的盛邀,1999年上海《少年报》的编辑位置,这两次机遇足以改变徐静的命运。但徐静还是把美丽的“童心之梦”交给了讲台,交给了守候的校园。

在很多老师眼里,徐静是“平实的人”,如同“邻家姐妹”般,能够“悦纳别人”又很“善解人意”,她们“愿意跟她说心里话”。但做起事来,老师们又很敬服她,她做事投入,“肯钻研,能力强”,曾是学校语文教学的领头羊;她思维活跃,灵感和创意常常一个接着一个,在她的发展思路引领下,老师们惊喜地体会着这所老校一年一个台阶的变化。

徐静语录:

★“童心学校”不但在儿童观上对儿童心灵持整体观,也在教育观上持整体观。我们不搞把儿童心灵分割的单纯知识教育、智能教育,而是倡导对儿童心灵的整体教育:在生命层面,强调儿童的身心健康的整合;在心理层面,强调智育与情感教育的整合;在精神层面,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整合,从而使童心得到健康成长。

“童心学校”要发展,要突破,必须结合陈先生提出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活教育”要求,创设适应儿童、愉悦身心的校园环境,聚焦张扬学生生命的“活”课堂,创设让学生感悟生命美好的“活”活动和校本课程,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生命质量,让他们拥有美丽的心灵、明亮的眼睛、灿烂的笑脸、自觉的头脑。

80周年校庆

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八十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校友恳谈会,于2008年11月9日下午在学校春华楼会议室举行。参加此次恳谈会的是1980届五一班的毕业生、时任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现任学校领导、教师,大家聚集一堂,共叙母校情、师生情、同学情。参加当天恳谈会的还有《上海教育》杂志的记者一行。

下午一点,原学校党支部书记施南峰、校长孙湘云、大队辅导员陈宝林、教师潘韵华、董维民等老教师就相继来校,并拿出当年的毕业照,与回校的学生回忆过去。80届五一班的校友们也陆续来到学校,参观校园,感慨良多。当同学相聚、师生见面,老教师和校友们脸上洋溢出了无比的快乐,三十年的分隔丝毫没有阻碍同学情谊。

在会场,教师、校友共同回忆学校复校初期的办学条件、教师的投入和学生时代的故事;观看了老校舍、老故事的PPT展示,并观看了学校现在的办学情况;感慨这三十年学校的巨大变化。

在校务办公室的安排下,老教师和校友又回到教室,像当年上课一样,坐在当年的座位、聆听教师的教诲。班主任刘静芳老师手执教鞭,讲述当年的点点滴滴;语文教师潘韵华强忍病痛坚持赶到学校,讲台前的一番话让所有在场的人动容。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也是我校复校三十周年的重要日子。作为1978年复校后首批进入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的学生,1980届的学生见证了学校复校后的辉煌,也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变革。会后,《上海教育》的记者还分别对老教师、校友进行了采访,以期梳理出小学教育对人生的奠基作用与启示,作为对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教育改革的一次盘点。

学校布局

春华楼:

一楼美术室、音乐室、卫生室

二楼教室

三楼教室

四楼教室

五楼大礼堂

秋实楼:

地下室电脑房

一楼广播室、陈鹤琴纪念馆

二楼教室

三楼电脑房、劳技室、教室

四楼教室

五楼视听室

大队部:

大队办公室

大队部

后屋:

体操室

体育办公室

小主人艺校办公室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1:2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