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扎多紫堇 |
释义 | 简介品名藏名:嘎吾丝浓 汉语拼音ZADUOZIJIN 拉丁名1.Corydalls zadoiensis L.H.Chou.;2.C.trach-ycarpa Maxim.;3.C.melanochlora Maxim. 特征中药材基原为罂粟科植物扎多紫堇或糙果紫堇和暗绿紫堇的全草。 动植物形态1.扎多紫堇:多年生草本,高5~10cm。块根长条状纺锤形5~10根,先端变细呈尾状;块根长1.5~7cm,直径2~4mm,黄褐色。叶全部基生具长柄, 上部较粗,基部细弱,铺散地面;叶片轮廓肾形或卵圆形,长1.5~2cm,宽1.5~2.5cm,三出羽状深裂,裂片又2~3裂,小裂片椭圆形或倒卵形,先端圆形或截形,略呈覆瓦状排列,无柄。花葶1~3,短于叶或与叶略等长。总状花序顶生,密集呈头状,径1.8~3.2cm;苞片二型,下部者倒卵形,长1~1.3cm,宽3~5mm,全缘,间或条状分裂,上部者披针形或狭倒卵形,长1~1.2cm,宽0.2~0.25cm;花梗细长,约长1.1~1.2cm,着生在花之中部;萼片2,细小膜质半圆形,丝裂几达基部;花天蓝色先端略带紫色,长1.5~2cm;花瓣4,二轮;外轮唇形较大,其上方一片前部平展,长1.5~2cm,先端具突起的尖头,上面鸡冠状,距长0.7cm,急下弯或伸展,明显短于瓣片,外轮下方一片中部缢缩,先端具突起,下部呈囊状,与上方一片呈鸡嘴状吻合;内轮二片较小,短圆形紫红色,先端愈合处呈鸡冠状突起,基部两侧微具瘤状突起,爪细短与外轮花瓣贴生;花柱略短于子房,长3. 5mm;柱头扁平二裂,缘突起呈齿状,被花粉所覆盖;子房狭椭圆形,长5mm。 2.糙果紫堇:多年生草本,高20~35cm,全株无毛。块根纺锤形,粗壮,肉质,集生于茎基。茎丛生稀单生,下部渐狭,基部较细,上部粗壮,具少数分枝,有明显纵棱。基生叶少数,具长柄,叶柄上部粗壮,下部2/3渐狭,叶片轮廓阔卵圆形,长2.5~3(~6)cm,二至三回羽状分裂,末回裂片椭圆形或长圆形;茎生叶1~3,互生于茎上部,叶柄长10~35mm,向上渐短,茎顶部近无柄,叶片轮廓长圆形,与基生叶近同形。花序总状;花多数,排列紧密:苞片下部者扇形羽状全裂,上部者扇形掌状全裂;花梗长4~5mm,短于苞片;萼片2,极小,半圆形,缘呈撕裂状,白色膜质,早落;花瓣4枚,乳白色或灰白色,顶端紫红色或紫褐色,长10~15mm,2轮,外轮2瓣较大,或唇形或椭圆状卵形,中间凸起,呈鸡冠状,高约2mm,两侧紫红色,前面一瓣平展,后面一瓣基部成距,距圆锥形,长20~25mm,顶端稍向下弯,内轮2瓣较小,具爪,顶端倒卵形,雄蕊6,花丝连合成2束,具3脉,下部紫色,花药椭圆形,黄色;子房上位,椭圆形,长3~4mm,褐色,密被小瘤状突起,胚珠2列;柱头2裂,蒴果狭倒卵形,长约1cm,宽约3mm,具多数淡黄色小瘤密集排成6行纵棱。 3.暗绿紫堇:纤细无毛草本。根多数簇生棒状,由上往下逐渐变细,黄褐色,长3.5~8cm,两端密集细长的须根。根状茎短,具鳞茎,灰褐色;鳞片多数,卵状三角状,长1.1~1.8cm,宽0.5~0.8cm,覆瓦状排列,肉质。茎发自鳞片叶腋内,1~5条,高11~18cm,呈花葶状,仅上部具叶,下部裸露并向茎部渐狭。基生叶2~4,长5~13.5cm,具长柄,叶柄下部逐步变细,叶片轮廓卵形或狭卵形,长1.5~3cm,宽0.9~1.7cm,叶背灰绿色,析出物呈网状或单粒状,叶二回羽状全裂,一回裂片约3对,彼此覆压或近邻接,具柄或近无柄,小裂片又2~3深裂或浅裂,狭卵形或倒卵形,顶端圆或钝;茎生叶2,与基生叶同,无柄,生于茎上部近花序处,总状花序4~8,密集成头状,长1.5~2.2cm;苞片通常扇状,长1.4cm,宽1.1cm,具短柄,指状分裂,裂片条形,宽约1mm,间或小裂片又2裂;花梗约生于花之中央,短于花瓣;萼片2,白色膜质,宽约3mm,卵圆形或半圆形,边缘呈不规则的撕裂;花瓣天蓝色,4片2轮,外轮上片长2.1cm,外侧具鸡冠状突起,先端有一小尖头,距圆筒形,长1.2cm,宽0.3cm,末端圆形,向下弯曲,长于瓣片,蜜腺红褐色,长达距的弯曲处,外轮下片长1.1cm,背部具膜质翅,爪条形,长0.6cm,宽1.5mm,内轮二片,瓣片先端吻合,顶端深紫色,背及外侧各具一条鸡冠状突起,另一侧具囊状突起,茎部略狭,两侧具刺状耳,爪上部略宽,向下逐渐变细;雄蕊6,长0.6cm,2束,束体呈瓶状;子房线形,花柱短于子房,顶端微弯;柱头类长方形,二裂,具7~8个乳突。 动植物资源分布 1.扎多紫堇:分布于青海东南部的扎多、治多以及昂欠的林区。 2.糙果紫堇:产于西藏、青海、甘肃西南部、四川西北部、云南西北部;陕西亦有分布。 3.暗绿紫堇:分布于青海东部、甘肃西南部至四川西北部等省区。西藏东部和东南部可能有分布。 动植物生态环境1.扎多紫堇:生于海拔4200~4900m 的灌丛林缘、河滩及高山石砾地。 2.糙果紫堇:生于海拔3200~4350m的高山草甸、高山砾石地、岩石缝隙、圆柏林下以及水沟边草坡。 3.暗绿紫堇:生于海拔3800~5000m的高山草甸、流石滩。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1.扎多紫堇:花期7~8月。 2.糙果紫堇:花期7月,果期8~9月。 3.暗绿紫堇:花期6~7月,果期7~8月。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7、8月份,在开花盛期采集全草,洗净根部泥上,除去根叶,晾干。 药用部位以全草入药。 药用生药材鉴定性状鉴别: 1.扎多紫堇:本品根呈纺锤形,多数,集生于茎基,肉质,长20~40mm,直径2~3mm,表皮棕褐色或棕黄色,断面淡黄色或类白色、气淡、味微涩。 2. 糙果紫堇:本品为干燥全草。根纺锤形、圆锤形或细柱状,簇生于短缩的根茎上,长1.5~7cm,直径1~4mm,表面棕黄色或棕褐色,有细皱纹,质脆,易折断、断面淡褐色,角质样。地上部分皱缩成团,且多破碎。基生叶具长柄,柄基枯缩成线状,叶片多回羽状分裂。花茎纤弱,具细条纹,基部枯缩成线状,黄褐色,花多数,集生于葶顶成头状、囊管状,先端唇形,深蓝色,具黄色斑块。气微,味苦。 3.暗绿紫堇:本品皱缩成团。根状茎短,具鳞茎,灰褐色。根棒状,多数簇生,细圆锥形,黄褐色,两端密集细长的须根,质脆易折,断面平整,灰黄色,散布多数小圆孔。茎花葶状,向下渐狭。叶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叶片轮廓呈卵形或狭卵形,具长柄,叶背灰绿色,呈二回羽状全裂,一回裂片约3对。总状花序4~8朵花,密集成头状:苞片扇状,指状分裂;萼片白膜质,边缘呈不规则的撕裂;花瓣淡蓝色,略呈唇形,外侧具鸡冠状突起,先端有一小尖头,距圆筒形。气微,味苦。 显微鉴别:1.扎多紫堇根的横切面:细圆柱根的横切面类圆形,周围有深浅不等的密波齿。皮层外侧的细胞外壁微木化,细胞无定形,交错排列。皮层细胞排列紧密。内皮层为一环切向延长的小扁条形细胞。导管群于中央成平行两行或围成椭圆形环。筛管带在导管群外作半径向伸展。本种薄壁细胞内充满淀粉粒。 纺锤状根与细柱根的不同点,在于皮层窄,中柱外侧常呈大裂腔,维管束以圆心为界,分成两群,向两端伸展,各自形成新的环状形成层环。 2.扎多紫堇茎的横切面:横切面类圆形。表皮1层,皮下有厚角组织数束。皮层细胞间隙内有的含灰黑色物质。外韧维管束4个(少有5~7),环列于基本组织中,束中形成层明显,各束外围的细胞,壁上有不规则的点状增厚。髓部多见有裂腔。 3.扎多紫堇的叶表皮:气孔不定式,两面皆有分布。表皮细胞近等径多角形,大小不等,细胞核明显。上表皮细胞侧壁念珠状,下表皮细胞壁呈重叠状。 4.糙果紫堇块根横切面:表皮1列,细胞扁平或不规则。皮层组织4~20列,细胞扁平。中柱宽,约占块根面积的1/3,外韧型维管束3个,排列成鸡趾伏,韧皮部呈锐角三角形,尖端筛管群呈断续排列。束中形成层不明显。次生木质部中导管直径大,不等径多边形。薄壁细胞延长,交错排列,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维管组织周围尤多。 粉末鉴别:1.扎多紫堇粉末:黄绿色,味苦。粉末中可见类长方形、棱形、类方形的薄壁细胞,细胞壁不均匀略增厚,并作波状弯曲,在胞壁和胞腔中含有黄棕色的颗粒物。花粉粒类球形,表面具密集的不规则突起,直径21~30μm,萌发沟三条。木薄壁细胞类长方形,胞壁微弯曲,作不均匀增厚。叶碎片下表皮细胞类方形、类长方形,胞壁平直,厚化并呈重叠状,壁上附有小晶体;上表皮细胞呈念珠状增厚,分布有不定式气孔,副卫细胞4~6个。淀粉粒众多,细小,单粒类圆球形,脐点隐见,层纹不见,直径7~10~15μm,偶见由2小粒复合的复粒。 2.糙果紫堇粉末:黄褐色。淀粉粒众多,以圆形为主,少盔帽状,直径5~23μm,脐点不明显。导管少见,螺纹、梯纹或网纹,以纹导管为主,直径12~62μm。薄壁细胞常见,呈多边形或四边形,充满淀粉粒。 中药化学成分暗绿紫堇内含乙酰紫堇灵(acetylcorynoline,C(23)H(23)O(6)N)、紫堇灵(co-rynoline,C(21)H(21)O(5)N)等生物碱。 中药剂型散剂。 药物配伍檀香,洪林,蒂达,牛黄,石灰华,红花,榜嘎,扎多紫堇。 药性苦、寒。 功效清赤巴热。 主治瘟病时疫,火烧伤,赤巴病之热症。 选方檀香100g,洪林150g,蒂达150g,牛黄1g,石灰华250g,红花150g,榜嘎150g,扎多紫堇150g。以上除牛黄外,共研细粉后加入牛黄粉末。气微香,味苦。能清热解毒。用于新旧热症引起的发烧、口渴、口苦、咳嗽、胸胁疼痛。 考证本品为当日丝哇之一种,历史详见该种之引载。《晶珠本草》指出,本品花蓝紫色或蓝色带有斑点,生长于雪线以上者称嘎吾丝浓,列为上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