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赠王粲 |
释义 | 作品名称:赠王粲 创作年代:三国 文学体裁:古体诗 五言诗 作者:曹植 第一名句:欲归忘故道,顾望但怀愁。 表达感情:自己内心的忧思情。 作品原文赠王粲 端坐苦愁思,揽衣起西游。 树木发春华,清池激长流。 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 我愿执此鸟,惜哉无轻舟。 欲归忘故道,顾望但怀愁。 悲风鸣我侧,羲和逝不留。 重阴润万物,何惧泽不周? 谁令君多念,自使怀百忧。 作品鉴赏此诗作年不详。清人吴淇说:“旧注谓粲在荆州,子建以此诗寄之。今复细玩,乃粲已至邺下。当时魏武欲易储,故子建有罗致群彦,以为羽翼之意。若是在荆州寄赠,定作山川阻修之语,乃云孤鸳在池,则近求非远求矣。”(《六朝选诗定论》)此说近是。大约王粲初归曹操,未任显职,悒郁不满,曹植便写此诗劝慰之。这首诗抒写对王粲的思念之情及劝慰之意,写得委婉深厚,十分感人。 前十句写对挚友的思念。“端坐苦愁思,揽衣起西游。”西游,指游邺城(河北临漳西南)城西的铜爵园,亦叫西园。首二句点出了游西园的缘由:饱尝思愁折磨的诗人再也坐不住了,于是披衣游西园,借以排遣内心的痛苦。这与王粲在《杂诗》中所说的“日暮游西园,冀写忧思情”是一个意思。接着写在西园见到的景物:繁茂的花木绽出艳丽的春葩,澄清的池水激起雪白的浪花。春葩与浪花交相辉映,充满生机活力,这正是春心萌动的季节。“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鸳鸯,喻王粲。用雌雄鸳鸯形影不离象征男女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手法。而这里另翻新意,用“孤鸳鸯”求偶来比喻好友之间的刻骨相思。“我愿执此鸟,惜哉无轻舟。”执,假借为“接’,是接近的意思。好友就在眼前,却可望而不可及,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和苦闷的心情。据《三国志·魏志·曹植传》裴松之注,曹植与其兄丕争为太子,各罗致党羽,明争暗斗,十分激烈。“惜哉”句可能指此,出于政治原因,不便直接表明心迹。“欲归忘故道,顾望但怀愁。”真是一步一回首,一步一伤神。游园不仅没有舒散自己内心的忧思情,反而徒增感伤,别添幽恨。 后六句写对挚友的劝慰。“悲风鸣我侧,羲和逝不留”二句写天色的变化,渲染环境气氛。“羲和”,太阳的代称。凄厉的晚风呼啸着吹过身边,温暖的太阳也迅速地落山了,诗人仿佛置身于一种凄凉、悲伤的氛围之中。“悲风”,在建安诗歌中屡见不鲜,如“临川多悲风,秋日苦清凉”(阮瑀《杂诗》)、“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曹植《杂诗六首》)等,它是当时社会及文人心态的反映。社会的动乱,自身处境的艰难,造成了诗人的一种独特的感受。“重阴润万物,何惧泽不周?”重阴,喻曹操。意思是说:曹操圣明贤能,思贤若渴,泽被万物,你何必要担心恩泽不降到自己身上呢?曹植不便在别人面前称颂自己的父亲,因而用比喻的方式,委婉含蓄而又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谁令君多念,自使怀百忧。”这里的“君”指王粲。如果说上二句是晓之以理,那么这二句则是动之以情。一种关切、宽慰之情豁然轩露。 曹植的诗,从总体上说,“词采华茂”是主要特色,但这首诗却写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这正体现了曹植诗的仍保持着自然本色的另一面。 作者简介曹植 (192-233)三国魏杰出诗人。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年封平原侯,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改为临淄侯。公元221年(魏文帝黄初二年)改封鄄城王。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叡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有少数作品出社会动乱和自己的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后期作品则反映其所受压迫的苦闷的心情,部分诗篇有较浓厚的消极思想。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也善辞赋、散文。作品今存南宋嘉定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 206篇。 王粲简介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初仕刘表,后归曹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