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曾经沧海难为水
释义
1 诗词

曾经沧海难为水,元稹绝句,语出《孟子尽心上》,意译:曾经接触过大海,从此就觉得,其他的“水”若是跟“海水”相比,哪里算得是“水”。

作品名称:曾经沧海难为水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处:离思五首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元稹

简介

曾经沧海难为水,元稹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

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

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原文

离 思 五 首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释义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句直译为白话不易通顺,这里仅意译:

曾经接触过大海,从此就觉得,其他的“水(如:江河湖之水)”若是跟“海水”相比,哪里算得是“水”!(其他的水已经吸引不了作者了)见过巫山的“云”以后,顿时觉得,除了巫山的云,其他的“云”还能算是“云”么!(作者对其他的云已经没兴趣了)或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上眼了

其中:“海水”指代自己的爱妻韦丛,其他的“水”指代世间其他的女子,即:自从我遇见了我的爱妻,觉得其他的女子都算不得女子。“巫山云”指代自己的爱妻韦丛,其他的“云”指代世间其他的女子,即:自从我遇见了我的爱妻,觉得其他的女子都算不得女子。

文中句句体现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英语解释"Having ever seen a vast ocean , one may not content himself with a pond of water."。

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曾经沧海难为水”可以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出处

“曾经沧海难为水”语出《孟子 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

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以为,悼亡而曰“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点评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赏析

此为诗人悼念亡妻韦丛(字蕙丛)之作。其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妻子的忠贞与怀念之情。诗的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

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是意隐喻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写。元稹的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就全诗情调而言,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

唐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前两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

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曾经沧海难为水”可以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曾经沧海难为水”语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

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以为,悼亡而曰“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著名诗人,字微之,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早年家贫。举贞元九年明经科、十九年书判拔萃科,曾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遭到贬斥。后转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最后以暴疾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与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世称“元白”。

2 言情小说

图书简介

本书讲述了唐代才子元稹深情而至性的一生,以及他的交游和诗歌,展示大唐那一段被遗忘的恣肆、妩媚和风流。

他是唐朝第一才子,亦是古今第一痴情男子。他的神思遐想,催生了最灿烂的唐诗之花;他的风花雪月,象征着整个唐朝的恣肆、妩媚和风流;而他的人生沉浮,也见证了大唐江山的风雨飘摇和日薄西山。

他在曲江之畔,手持辛夷而来。携少女莺莺之思,捧爱妻韦丛之悼,挟才女薛涛之恋……水面波光粼粼,那是他的情心在荡漾,皎洁如同月光。月光清凉,心上分明有字。是否那句: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出版信息

作者:吴俣阳

分类:言情小说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定价:32.8元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一个白衣白发的男人步履矫健地穿行于官署廊外的紫薇花树下,目光坚定而矍铄。这又是多少年过去了?他抬头望着湛蓝的天空,轻轻叹息着,心头却先飘起一股甜甜、淡淡的紫薇清香,一种熟悉的的感动久违而来。

他倚在紫薇树下,佝偻着身子,轻轻打开手里紧紧攥着的诗笺,迫不及待地捧读起来。四周一片静谧,他眼里却涌出晶莹的泪珠,滴滴嗒嗒落在诗笺上,迅速洇湿隽秀的字迹,却不忍伸手拂试。

第1章 长相思(1)

第1章 长相思(2)

第2章 花非花(1)

第2章 花非花(2)

第2章 花非花(3)

第3章 薛涛春望(1)

第3章 薛涛春望(2)

第3章 薛涛春望(3)

第4章 何时最是思君处(1)

第4章 何时最是思君处(2)

第二部分

从洛阳回长安半个月了,五岁的小元稹仍沉浸在东都的繁华绮盛中不能自拔,一闭上眼睛,龙门石窟那一座座大大小小的佛像便在他眼前跳来跳去,就连做梦梦到的也都是烟雾缭绕的香火和川流不息的善男信女。那到底是个什么地方?他心里有着太多的疑问,为什么爹娘会带着全家人千里迢迢从长安赶往那里跪拜?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会出现在那里闭目上香祈祷,口里念念有词?为什么他们说的话他都听不懂?为什么……他还太小,还不知道佛是什么,也搞不明白什么是念经,只能从早到晚都趴在窗口,用双手托起双腮,望着院里的辛夷树愣着神默默揣测着。

第5章 倾没的大厦(1)

第5章 倾没的大厦(2)

第5章 倾没的大厦(3)

第6章 辛夷花(1)

第6章 辛夷花(2)

第6章 辛夷花(3)

第7章 夫的书房(1)

第7章 夫的书房(2)

第7章 夫的书房(3)

第7章 夫的书房(4)

第8章 经及第(1)

第8章 经及第(2)

第8章 经及第(3)

第8章 经及第(4)

第8章 经及第(5)

第9章 感遇诗有感(1)

第9章 感遇诗有感(2)

第10章 清都夜境(1)

第10章 清都夜境(2)

第10章 清都夜境(3)

第10章 清都夜境(4)

第三部分

心灯飘泊在心灵的港湾,所有的想念都放飞在思绪的空间。当最后一道斜阳沉入夜幕之际,漫步在西河县护城河岸边的元稹,却未能像他想象中的样子活得那么潇洒淡泊。十六岁的他在外诸翁郑云逵的推荐下,来西河县当录事已半年有余,有了俸禄,虽然微薄,但养活自己却绰绰有余,每个月都还有赢余寄给远居凤翔的母亲,按理说他不应该再有任何烦忧了,可管儿无助的眼神却不断在他眼前闪现,时已至冬,管儿到底有没有穿上足以御寒的棉衣?有没有吃上一口热气腾腾的饭食?

第11章 西河绝恋(1)

第11章 西河绝恋(2)

第11章 西河绝恋(3)

第11章 西河绝恋(4)

第11章 西河绝恋(5)

第12章 花下莺声(1)

第12章 花下莺声(2)

第12章 花下莺声(3)

第12章 花下莺声(4)

第13章 白衣裳(1)

第13章 白衣裳(2)

第14章 雪夜相逢(1)

第14章 雪夜相逢(2)

第14章 雪夜相逢(3)

第14章 雪夜相逢(4)

第14章 雪夜相逢(5)

第14章 雪夜相逢(6)

第14章 雪夜相逢(7)

第四部分

在古今中外的故事里,“英雄救美”的桥段总是少不了的,古罗马诗人奥维德更是建议年轻人将自己的意中人带到竞技场去约会,好似只有在危险的环境中才能使人们迸出更加绚烂的爱情之花。

人的一生很漫长,亦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若有幸搭救一位妙龄女子,并非每个人都能遇到的事,它需要在一种特定的场所和机会下方会酝酿而成,所谓可遇不可求,而元稹在普救寺就实实在在地救过一位妙龄女子,并让他的人生拥有了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

元稹亲自操刀的传奇《莺莺传》明确交待了这次“英雄救美”的前因后果。“……是岁,浑瑊薨于蒲,有中人丁文雅,

第15章 兵乱(1)

第15章 兵乱(2)

第16章 压墙花(1)

第16章 压墙花(2)

第16章 压墙花(3)

第17章 肠断回文锦(1)

第17章 肠断回文锦(2)

第18章 夜深闲到戟门边(1)

第18章 夜深闲到戟门边(2)

第19章 欲曙

第20章 古决绝词(1)

第20章 古决绝词(2)

第五部分

还记得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里的唱词吗?“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香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文词优美、委婉细腻,清新俊逸,如春风入怀,令人久久不忍释卷。难怪清初有评论家说:“读《西厢》,必须扫地读之,不得存一点尘于心中。必须烧香读之,致其恭敬。必须对雪读之,资其洁清。必须对花读之,助其娟丽。必须与美人并坐读之,验其缠绵情也。必须与道人对坐读之,其解脱无方也。”

第21章 西厢记(1)

第21章 西厢记(2)

第22章 莺莺传

第23章 琴韵(1)

第23章 琴韵(2)

第23章 琴韵(3)

第24章 婚娶

第25章 入华居(1)

第25章 入华居(2)

第25章 入华居(3)

第六部分

公元803年秋,深夜,一轮明月清泠泠地悬在空中,四周一片寂然,书房里依旧充满了冬日阴霾的浓烈气息,冷而空寂。他守着失落,内心强烈地向往着如果或者假如。如果此刻莺莺会陪他坐在书房里,给他捧上一杯清茗,该是怎样的心情?假如母亲郑氏不那样固执,那么此刻,一袭白衣白裳的莺莺定会站在窗下守着一轮明月,回过头浅浅淡淡地望着他笑,若是那样,又该是怎样的心境?

第26章 天坛上境(1)

第26章 天坛上境(2)

第26章 天坛上境(3)

第26章 天坛上境(4)

第26章 天坛上境(5)

第27章 制举试(1)

第27章 制举试(2)

第28章 上阳白发人(1)

第28章 上阳白发人(2)

第29章 江楼月(1)

第29章 江楼月(2)

第29章 江楼月(3)

第30章 女校书(1)

第30章 女校书(2)

第31章 江花落(1)

第31章 江花落(2)(大结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7: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