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曾进胜 |
释义 | 人物简介曾进胜:1964年出生,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科主任,《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中文版主编辑、《中国卒中杂志》和《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副主编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脑血管病学组秘书、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组长。1994年获中山医科大学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8年从事瑞典LUND大学博士后研究,2002年美国访问教授。现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担任《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主编,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学会脑血管学组委员。一直从事神经病学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专长于脑血管病的预防、急救、治疗和康复研究,在国内首先开创了脑卒中监护工作和脑卒中后神经可塑性研究。已承担或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6项,获广东省、卫生部和教育部科技成果奖13项。已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48篇,其中SCI收录杂志33篇,参与编写专著19本。1994年获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南粤教坛新秀”奖和中山医科大学“文鹏凌夫妇”教学优秀奖;2000年获教育部高等院校优秀青年教师“霍英东教育基金”三等奖; 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是当年中山大学北校区7位候选人中唯一的入选者;2004年入选“千百十人才工程”广东省级培养对象;2006年、2007年被卫生部医政司评为卫生部支援西部地区农村卫生工作“优秀教师”;2007年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008年获广东省柯麟医学奖、广东省千百十人才优秀个人奖。 2009年获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现兼任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主编辑,中国卒中杂志副主编;美国;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中国临床神经科学、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中国临床康复、实用心、脑、肺血管病、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卒中与神经疾病、神经修复与再生、内科理论与实践杂志、全国医学院校七年制统编教材《神经病学》编委;广东省神经内科学会脑血管学组组长,中山大学心脑血管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神经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学会脑血管学组委员,中国卒中中心专家组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监护分会委员,Stroke杂志特约审稿人,美国Stroke学会会员,实用医学杂志特约审稿人,中华医学杂志特约审稿人。广东省药品评审专家库专家,广东省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会员,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会员。 医疗专长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预防、急救、治疗和康复研究,在国内开创了脑卒中监护工作和脑卒中后神经可塑性研究,在脑卒中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分化研究方面具有特色。 出诊时间:周四下午,周五上午。 教学工作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年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脑血管疾病与偏头痛(英文) 七、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 4学时/年 5 500 脑血管疾病新进展(中文) 研究生学位专业课 4学时/年 5 100 脑血管疾病新进展(中文) 全国高级医师进修班 4学时/年 5 150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指导实习生的教学,在查房时将神经病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际紧密结合为学生进行讲解. 将神经病学、神经解剖、血管解剖、康复医学相结合,使学生掌握神经解剖、血管解剖的基础上,学习神经病学。同时指导研究生的课题设计;对每个毕业生的论文进行审核.在实践中对教学进行大胆改革,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1. 2003-2007年,第一负责人,“脑卒中专科化治疗和神经可塑性研究”项目,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2. 2007- 2009年,第一负责人,主持“07校级双语课程《神经病学》”项目,中山大学医学教务处 发表的教学论文 1. 方燕南,曾进胜,代谢综合征与脑卒中.继续医学教育, 2005 2. 姚晓黎,李洵桦,曾进胜,提高教学能力,讲好本科大课.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3. 冯慧宇,方燕南,姚晓黎,车珠江,曾进胜,现代教育技术在神经科教学中的应用.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4. 陈子怡, 陶玉倩, 李洵桦, 冯慧宇, 周列民, 曾进胜,以理论考核分析指导神经科见习方案调整.医学信息, 2009 5. 李中, 王淑珍, 张成,李洵桦, 曾进胜,提高临床神经病学见习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西北医学教育, 2009 6. 张为西,曾进胜,洪华,等.现代教育技术在神经病学教学中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10 获得的教学奖项① 2009年,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② 2008年,广东省千百十人才优秀个人奖,广东省柯磷医学奖 ③ 2007年,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 ④ 2006年,被卫生部医政司评为卫生部支援西部地区农村卫生工作“优秀教师” 主/参编的规划教材1. 主编《脑卒中:新理论与新实践1》(2006年) 2. 主编《脑卒中:新理论与新实践2》(2008年) 3. 主编《脑卒中:新理论与新实践3》(2009年) 4. 主编《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丛书;神经内科疾病》(2010年) 5. 副主编《神经病学》(2009年) 6. 副主编《神经病学》(2010年) 7. 副主编《临床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用书—神经病学》(2009年) 8. 参编《内科临床手册》(2006年) 9. 参编《神经病学》(第2版) (2007年) 10.参编《内科急症治疗学》(2009年) 科研工作一.获得的科研基金 近年进行的科研课题: 1. 美国CMB,69.0万美圆,2000-2005,第一负责人 2. 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急救,广东省联合攻关项目,2004-2007,20万,第一负责人, 3. 大脑皮层梗塞后继发远隔部位损害的机制研究,中山大学附属一院、生命科学院联合课题,2005-2007,10万,第一负责人 4. 放射性颈动脉狭窄、脑卒中和放射性脑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干预随访研究,中山大学5010科研项目,2008-2010,10万,第一负责人 5. Karikerin促进脑梗死后血管再生,广州市科委重点项目(分题),2006-2009,10万,第一负责人 6. EphB2对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远隔部位局部血管新生和神经可塑性的作用,国家自然(30770764),2008-2010,30万,第一负责人 所有主持的科研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来源 起止年限 金额 排名 完成情况 1.Karikerin促进脑梗死后血管再生 广州市科委重点项目(分题) 2006-2009 10. 第一 进行中 2.放射性颈动脉狭窄、脑卒中和放射性脑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干预随访研究 中山大学5010科研项目 2006-2016 100.0 第一 进行中 3.大脑皮层梗塞后继发远隔部位损害的机制研究 中山大学附属一院、生命科学院联合课题 2005-2007 10.0 第一 进行中 4.脑卒中后神经可塑性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 2004-2007 100.0 第一 进行中 获得的科研学术成果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防治和康复机制研究,1998年回国后,在国内首先开创了中风监护工作。近年的主要成绩有: 研究成果 获奖等级 时间 排名 1.脑梗塞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新理念 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8 第三 2.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及其应用 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 第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