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曾侯乙墓竹简 |
释义 | 曾侯乙墓竹简是书写于公元前433年之前的墨迹简册。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同时出土的还有曾侯乙编钟。所出竹简有字简为240枚,6696字,内容为遣策。曾侯乙竹简是自西晋时代发现汲冢竹书之后,截止到1980年,在先秦墓葬出土文字最多的一次。连同出土的铜器、编钟与礼器等铭文一起,这些文字资料是研究这座古墓以及先秦时代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而且在文字学上也有重大价值。 竹简信息【名称】曾侯乙墓竹简 【年代】公元前433年,战国早期 【出土】1978年,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 【材质】竹质,墨迹 【数量】240枚 【形制】长度70-75厘米、宽1厘米,两道编 【字数】6696字 【字体】楚系文字,篆书 竹简详述竹简出土1977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扩建厂房,对土地进行平整,发现一片青灰色土,疑为古墓,并向随州文化部门报告,但未引起足够重视。施工继续到1978年2月,在青灰色土层中又发现一层大石板,其下还有质地更纯的青灰色泥土,遂再次报告。3月19日,湖北省博物馆等组成联合勘探小组进行勘察与钻探。5月11日发掘工作开始至6月28日发掘工作结束。 竹简出自北室,与兵器、皮甲等放在一起。因编缀的绳索朽断与墓内积水,造成竹简散乱。 形制书写竹简共204枚,整简长度为70-75厘米、宽1厘米。上下两道编,先编联后书写。简文墨书,除1号简两面书写外,其他简皆写于竹黄一面。书写从顶端起,不留天头。每简字数不等,最多的62字(简212),最少的4字(简118),总计6696字。 竹简内容竹简内容可分为四类: 一、简1—121号为一类,主要记车马和车上的兵器装备;二、简121—141号为一类,主要记车上配备的人马两种甲胄。三、简142—209为一类,主要记驾车的马。四、简210—215号为一类,主要记马和木佣。 墓主人是曾侯乙。曾侯乙其人于史无征,从墓葬的规模和部分器物规模(如九鼎八簋、大型成套编钟等)判断,墓葬规格不在诸侯墓之下。另据竹简记载,参加曾侯乙葬仪的御者有宫厩尹身份的人,而御车者位当在曾侯乙之下,这亦证明曾侯乙非诸侯国国君——曾国国君莫属。墓葬的下葬年代约在公元前433年左右。 竹简发表1979年《文物》第7期,发表裘锡圭《谈谈随县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一文,对竹简作有介绍和初步研究。 198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曾侯乙墓》,公布了全部竹简照片和裘锡圭、李家浩所撰《曾侯乙墓竹简释文与考释》。 1997年,张光裕、黄锡全、滕壬生合撰《曾侯乙墓竹简文字编》在台北艺文印书馆出版,附有竹简摹本和释文。 2003-2004年,“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课题组对竹简作了红外线拍摄。拍摄时新发现一枚竹简,内容为签牌。 竹简研究内容研究对于曾侯乙竹简内容分类及名称,2009出版的《楚地出土战国简册》(陈伟等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的最终成果)对《曾侯乙墓》(湖北省博物馆编著,1989年)所录内容进行研究,认为有五项内容:(一)入车;(二)甲胄;(三)乘马;(四)欧(原字从巿)马及其他;(五)签牌。 曾楚关系曾侯乙墓的竹简中反映曾、楚关系的材料很多。首先,记载为曾侯乙馈赠车马的有王、太子、令尹、鲁阳公、阳城君、平夜君、羕(从邑)君等。鲁阳公和阳城君都于史可证,是楚国的邑君,前者见《淮南子·览冥》(《墨子》的《鲁问》、《耕桂》两篇称鲁阳君)。平夜君、羕君当亦为楚国的邑君。由此可知,王、太子、令尹是指楚国的王、太子、令尹。这就说明:第一,曾侯乙同楚国的王公贵族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死后得到他们的賵赠;第二,曾国已沦为楚国的附庸,因此对楚王等人的称呼同楚人对楚王等人的称呼一样。 另外,竹简所记葬仪中御者的官衔,有宫厩尹、邻连敖等官名多与楚国相同。例如,楚有宫厩尹,见《左传·襄公十五年》和《左传·昭公元年》。《左传·昭公二十七年》记有“右领”、疑即“右令”之讹。秦汉之际楚地反秦将领有很多当过连敖(见《汉书·功臣侯表》),“连敖”也是楚国官名。 再次,简文所记赠马者也有很多官名,如左尹、右尹、大工尹、太宰等,或屡见于历史文献、或屡见于出土的楚国简牍,亦为楚国官名。如“左尹”、“右尹”,见《左传·宣公十一年》有“楚左尹子重侵宋”等记载。曾国的官名与楚国的相同和相近,显然是曾国采用了楚国的官制,足证楚对曾影响之强烈,它确已成为楚的附庸。 文字资料曾侯乙墓中所出的竹简和各种器物上的文字加起来,总字数为12696字。发掘报告称“曾侯乙墓文字资料的丰富,是自有考古发掘以来所罕见的”,也是截止到1989年“自西晋时代发现汲冢竹书之后,这是先秦墓葬出土文字资料最多的一次”。 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不但是研究这座古墓的各种问题以及先秦时代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而且在文字学上也有很重大价值。 战国时代由于文字的变化非常剧烈,在汉字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去发现的战国时代的文字资料为数不少,但是除了一些零星的传世铜器铭文,能够确定属于战国早期的资料极其罕见。曾侯乙墓是一座时代明确的战国早期墓葬,它所提供的大量战国早期的文字资料,不论对战国文字的研究,还是对汉字发展史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价值。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文字异形”。曾国在政治上附属于楚,在文化上处于楚文化圈之内,曾、楚两国文字的相近。在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里,可以看到很多跟已发现的楚国文字相合的比较特殊的字形。例如:“平”字,见于长沙楚帛书和楚印等。“事”、“间”等字都见于江陵出土的楚简,和一些楚国铜器。 这批文字资料不但数量大,而且具有作风多样的特点。竹简等物上用墨笔书写的文字以及漆书文字,大都写得随意,可以代表当时的日用书体。另外还有“鸟篆”等等。 书法艺术中国书法是以汉字结构为造型的依据,通过线的极为丰富的内部运动,以及由此而来的内在节奏,将丰富的徒手线(点、横、竖、撇、捺、提、钩、折等)集合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东方文化特有的品种。曾侯乙墓丰富的文字资料,除了其内容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它还反映了我国先秦时代书法艺术的高度成就。 曾侯乙墓文字文字总数达12000多个。除竹简外,还有金文、石刻文、木刻文、朱书文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