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曾本亮
释义

曾本亮,1959年9月30日出生于江西省南康市潭口镇。年幼时得蛔虫钻胆,是一位民间杨氏郎中救其命。1976年高中毕业,同年8月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插队在代卫大队蔗棚下生产队;1979年底服兵役,担任军人委会委员,连队文化教员;1981年退伍分配到赣南卷烟厂工作,先后担任车间挡车工、厂部通讯员、成品库保管员、质管科计量员、企业管理办公室考核员、生产科计划员、销售公司企划部职员、宣传科干事、党办宣传和组织干事、政工科组织干事、人力资源科人事干事等职务。

中文名:曾本亮  服兵役时间:1978年12月

国 籍:中 国 入团时间:1979年6月

民 族:汉 族 入党时间:1999年12月

出生地:江西省南康市潭口镇南街上 毕业院校:江西省委党校函授学院

参加工作时间:1976年8月 工作单位:江西中烟工业公司赣南卷烟厂

高中就读:南康县潭口中学 文学会员:2007年加入赣州市作家协会

参加革命主要成绩:
一、1976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担任公社驻台头和金塘大队“路线教育”工作组成员;
二、服兵役时,担任“文化教员”和“音乐教员”,获年中连队嘉奖;
三、参加工作后,获一次“宣传积极分子”、两次“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 文学写作主要成绩:
一、1995年处女作《小议集报》在《赣南日报》上发表;
二、2000年至2002年连续获江西省烟草系统“优秀通讯员”称号;
三、自1995年起,先后在地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散文19篇、诗歌13首、言论16篇和集报理论文章10多篇。写作况味

——作者自序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一份履历表,只不过选择的目标有所不同,走的路有所不同,其最终结果有的相同,有的近似相同,有的则完全不同。

我打小就生性好动,亦曾经有过许许多多甜美梦想和追求目标。在运动着的平生中,木匠活有所体验也有所建树,至少为家中做过些许家具,有的至今还在使用;打乒乓球虽在中学时进行过专门训练,但因长期收拍,尔后在企业里斩露头角,拿过三次第三名,这项活动至今在坚持;集报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弥补了不少的知识空缺,从而也找到了适合自己写作的灵光点,由此一发而不可收,也由此使自己真正走上了像点样子的“写作之路”,于是乎2000年至2002年连续三年被江西省烟草专卖局评为“优秀通讯员”。眼下的这本似书非书的“拼凑”,以“纬度”计,刚好是三千六百五十个日子;以“经度”量,又是不太起眼的庞杂汇集,与品或质衡量,颇显幼嫩了些。

为什么要拼凑这本“书”?其考虑有三:一是真正出书并非易事,这里要解决书稿、书号以及资力等诸多问题,对此,出书只能是遥远的欲望,条件不成熟而不敢妄为,那就只好拼凑,聊以自慰;二是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而不是东拼西凑的出书,自己尚有漫长的路得往下走,至少要有地级以上权威部门的认可,如果擅自或变相出书,最终也只能讨个没趣,因为书是要给人看的,是要给人评的,拼凑这本书姑且为打点基础的尝试罢了;三是本着对劳动,尤其是对脑力劳动的尊重,自己在不寻常的十年写作中,至少有认知认识,至少能领悟到做好一件事的艰辛,这也是值得庆幸的收获所在。拼凑就拼凑吧,即便是总结,是摸索,是探讨,提高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在这本共收录了在地级以上报刊发表的作品437篇的“书”中,其体裁不拘一格,有消息、通讯、言论、散文和杂文等;其内容不乏广度和深度,可谓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其文风俗而不俗、柔中带刚,有松有驰。在篇幅上大小相间,相得益彰。写作初期的文章多数是“豆腐块”,尔后渐入佳境,文章篇幅也在发生变化,该小则小、该大则大;在形式上文尽所需、恰如其分。在作品里头,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流露均找到了较好的形式加以表露,该采用通讯的不采用消息,该采用散文的不采用诗歌。在内容上贯穿中心,入情入理。所有写作都信奉有感而发,当集报对人民日报创刊号其价格一涨再涨之时,就生发了写《“人民日报”创刊号价值探因》的文章并在《邮政周报》上发表了;当集报入痴入迷之时《我的集报之路》又撰写出来了。特别是“读者来信”犹如天女散花,初露锋芒,游韧有余。另外知识性文章也琳琅满目、星罗棋布,5篇集报文章形成系列,盛开着集报、藏报、订报、阅报、剪报的五朵鲜花而芳香四溢。在标题上别具匠心、引人入胜。数字式《集报八大乐趣》、《十二生肖“吉尼斯”》十分有趣;借喻式《秀峰山下一奇葩》、《新闻亦有色香味》堪称新奇;引典式《敢问路在何方》、《不到长城非好汉》、《天高任鸟飞》历久弥新;时髦式《车间里飞出欢乐的歌》、《最亲还是“当兵人”》、《风景这边独好》、《脐橙节里“赣”烟香》、《欣闻“赣”烟又一春》、《一品“双璧”》等标题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在内容上新颖大方、鞭辟入理。写作要创新,要做到“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方为大手笔、大风范,这是愚人一生的向往、一生的追求。在本“书”的文章里,亮点亮光虽不为多,但可圈可点亦不为少,如《轻舟越过万重山》中的“每一个企业都力求做优自己的品牌,每一个集团都力求做大自己的事业”,这是铺垫之笔,为衔接下文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金赣情结》一文中有“诞生和成长在红土地上的赣南卷烟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锐意改革,大胆创新,不断进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落后企业一跃成为如今红遍赣南、蜚声江西、享誉华夏的明星企业。”的大胆夹议,为文章增色增辉;言论《善待学习》用“尘世间的每个人,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做什么事,都离不开学习。”的精妙之语把学习的重要性充分凸显出来了。

末了,便想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古训。的确,鄙人认为写作者的长项就是写文章,无论写多写少,总归是文章,文章总是要让人看的、品的,只有大家看过品过之后,方可知晓是否有韵,是否有味?这本似书非书的小集子也应如此。是为序,颇感牵强,充其量只能算一篇习作而已。

作者散文介绍

《做客珠玑巷》

今年初春,我与爱妻驱车西行至广东省南雄市亲戚家做客,并慕名前往该市所属的我国客家人著名的南迁聚居地的珠玑巷逛了一趟。

出游那一天,在亲戚的陪同下,我们一行四人在市中心一家面食馆吃了早点,便乘坐市内交通车不到10分钟时间就到达了珠玑巷。下了车,亲戚没有带我们直接进巷参观,而是在公路旁边新盖房子的一间店面上找到了他们的亲戚,并把我们向主人作了介绍。由于是第一次登门,我们也就不好推辞,也就客随主便罢了。主人家的客厅在地下室,这一家子人都十分好客,我们刚坐下,却端来了沏好的自产绿茶,端出了许多与我们赣南过年相同的年货,还盛上了他们自酿的与我们赣南相近的香甜糯米酒,同时又在短时间内为我们四位客人煮了四碗与我们赣南待客相似的既可口又鲜嫩的荷包蛋汤皮丝。

这家的主人姓何,他个子不高,但精神特别饱满,看上去有70多岁,是一位离休干部。据了解,他13岁时就是一个十分活泼的小伙子,跟随着革命人士穿南山,到北山,迂回五岭打游击。我问为什么参加打游击,他兴致勃勃地说,当时主要是家里穷,希望能找到一条好的出路,响应共产党的号召,盼望早日打倒蒋介石,让老百姓过上好的生活。接着老人的话题就转向了珠玑巷。他说,你们打江西大老远赶来,我作为村里的长辈,只要你们乐意,到古巷游逛我可以当向导。应该说到南雄来的人大部分都要到珠玑巷逛逛,因为这里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一百五十多个姓氏的数千万后裔从这里南迁,在中国史上绝无仅有。我们珠玑巷自1990年修复以来,受到国内外、海内外南迁后裔的广泛关注,游客络绎不绝,如遇节假日游客更是如潮如涌,热闹非凡。目前,市委、市政府按照古巷的总体发展规划,投入3亿多元,已经完成了珠玑巷历史博物馆等配套设施和正在施工的有118个姓氏宗祠以及二园(世界恐龙公园、南迁后裔永久性墓园)、二村(度假村、祠堂博览村)、一街(仿宋一条街)、一工程(28公里水上漂)等主体项目。总的说,珠玑古巷犹如一叟修葺一新的古船,她承载着千百万客家后裔的深情,承载着荣耀,承载着希望驶向未来、驶向辉煌。

离开了何氏老人家,我们便买了门票进入这北起为凤凰桥,南至为驷马桥以及全长1500多米的珠玑古巷游逛。脚踏着鹅卵石铺就的路面,感受着一幢幢民宅祠堂和一间间店面商号。一会儿仰望南门楼,一会儿凝视贵妃塔,一会儿又眺望千年古榕树,所谓古巷、古楼、古塔、古树、古桥等胜景尽收眼底,清晰可辨。珠玑巷尽管有许许多多美好的传说,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数胡妃潜逃和皇室下令血洗珠玑巷的故事。当我们驻足在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同志亲笔题字的“胡妃纪念馆”前,却又情不自禁地迈进了展馆并陶醉在“胡妃的故事”、“胡妃传播江南文化”、“梳妆楼”和“正殿”等展室中思忖、思索和思念。说实话,这次旅游收获还真不小。

《我的北京朋友》

平凡是我在山西省新绛县当兵时的战友加兄弟,他比我早一年入伍,特喜欢与我聊天说地、探讨人生。他老家是秦皇岛的,出生在北京,家住颐和园附近,其父亲是总参的一名副军级干部,他是我们连队当时为数不多的“高干子弟”之一。

平凡对我的好多于我对他的好。他平时很节俭,每每我们到县城逛街,“以看为主”是我们一致的嗜好,我们一般在书店和文化用品店驻足多一些,这也是我们共同的默契。每次我都耐不住手头孔方兄的多少,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要买回一两本书或几样供玩的物品,他都会说我几句:“买书要选择买,买需要的;购物要省着点,购急需的,钱可不是容易来的。”他每说一次,我似乎就明白一些道理,甚至就加深了他为什么这么不厌其烦地“苦口婆心”的理解,花钱无疑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以至于退役后我在我供职的厂子里,曾以《钱要用在刀刃上》、《节能降耗谱新曲》、《卷烟企业如何在调整期增强核心竞争力》等为题,充分阐述了企业经济运行与科学节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确,人生如果能早些养成科学和节俭的好习惯、好修养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最大财富。

年长我一岁的平凡,做人做事的道理不仅懂得多,就是说话也“京味”实足、地地道道,给人和蔼可亲的感觉。有一次,我们在外地训练,我把我姐托探亲的江副指导员捎来的赣南绿茶拿出来自己沏了一杯,然后就问他:“你也来一点如何?”他有点疑惑,问“这是什么茶?”我脱口而出:“我们家乡的绿茶,既香又提神。”“哦,给我来一点。”于是我抓了一大撮给他,他沏好后就慢慢品了起来,我便问他:“有味吗?”他愕然,愣神看着我,不知我说什么。我又问了一遍:“有味吗?”他还是没听懂我说什么。这样足足沉默了两分多钟后,他才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你刚才说什么了,你是说有没有‘味儿’,对吧?”他这么一说,我也顿然彻悟了许多:平凡是北京人,我是南方人,其语言的差异是必然的事情。我说茶有没有味的“味”读音是“位”(不卷舌没儿音),而北京话“味”的读音是既卷舌又带儿音而且拖得要长一些。所以,一个字的读音不可小视,不然,会被人误解和误会,抑或带来麻烦也是可能的事情。从此,我就暗下决心,确定目标,自己给自己加压,一定要学好普通话,说好普通话。通过早操前朗读、听收音看电视、对照汉语词典和与战友交流等,功夫不负苦心人,以至于后来部队缩编后一位四川兵听我说话总以为我是“北京人”,此话当然自己爱听,我想跟我与平凡这位“良师益友”的引导和帮助有很大的关联。关于普通话,自己虽然谈不上“框正腔圆”,至少也不至于“南腔北调”吧。的确,戎马生涯中与平凡在一起的日子里,我长进了不小,成熟了不少……

《我的斗室》

吾者,一介凡夫俗子。平生浑浑噩噩、懵懵懂懂,想当然的拨弄起文字和文字拨弄,纯属兴趣、爱好和休闲,无所谓大志,也无所谓小志。长期以来,长此以往,漫长几十年、跋涉几十年,有时间无时间、有计划无计划、有兴致无兴致地在室里斗、斗在室里,犹如东流的水流到哪里算哪里。斗室里的人冥思苦想、东鳞西爪、咬文嚼字,斗室里的事古今中外、南纵北贯、五味俱全。

斗室有大有小,其用途是供主人闲暇时在家里的工作场所,有的叫书室,有的称书房,还有的谓之“书阁”、“书堂”、“书苑”、“书庵”等。自古以来,名人学者的斗室星罗棋布、别具匠心、寓意深涵。譬如: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取名为“绿林书屋”,意为嘲讽当时一些反动文人,支持学生运动。而他的老师寿境吾则取名为“三味书屋”,主人以食物喻书。艺术大师齐白石的斗室命名为“甑屋”,是指把书读好了就可以吃饭了。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有两个室名,一个叫“棕榈轩”,喜欢此树的挺拔、伟岸;另一个叫“龙虫并雕斋”,其意为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我等之辈只是好奇,试着把斗室称之为“一木斋”,其意有三:一是纪念起见,取自己名字中的一个字形成“一木”;二是木为“五行”之二,万事万物都是从“一”为起点,由一到二,由二到十,直至百、千、万;树木丛植都是由木成林、由林成森,直至树木繁茂、森林浩瀚;三是受力学家阿基米德“给一根杠杆我就能撬动地球”的启发,把“一木”喻之为杠杆。

我的书室很一般也很普通,三口之家从80年代起住一间小房子,虽然常常想“有一间自己的书房该有多好啊!”美好的憧憬就是难成现实。从那个时候起,搬了无次数家,却无次数地折腾了那些个应该搁到书房里的“宝贝”。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把我已积攒的一千多种早期“烟标”毁于一旦,追悔莫及。人总是有了教训才去学会改变。所幸的是,我的目标没有变、初衷没有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书室的变迁,书室由卧厅厨一体到单室几个平米再到现在的三十多个平米,斗室里的藏品越来越多,斗室里的“家珍”也越来越多。我的斗室以书籍为主,以报刊为次,其他玩品再次之。书室不同于书库,书库的作用仅仅是存放书籍而已。书室则不同,要体现的是一个“斗”字,要在收集“心爱之物”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归纳和收藏,同时还要阅读和欣赏,要挑灯夜读、踱步沉思、伏案写作、精雕细刻,直至生产或更多地生产出产品来,这就是斗室。

我自知象谁如何如何藏了多少好书、出了多少作品,自己只能望尘莫及;我深感自己能如何如何收藏多少“珍品”、填补多少“奇缺”,也只能是奢侈奢求。可我的信条是“做不到不勉强,学得到须努力。”譬如:学习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稿件突出“新、特、奇、快”的特点,为单位良好形象和信誉鼓与呼;学习“双百”、“二为”指导方针和服务宗旨,真正把握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基准,多撰写“人人心中有、个个天下无”的文学作品;学习收藏爱好者“艺德为先、孜孜不倦”的精神,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在有形无形的斗室里“斗”的几十年中,自己还算小有收获。书籍的收藏伍百多本,但有少量盗版书;报纸收藏三万多张八千多种类,含文革早期报和创刊号类报纸约三百种;杂志两千多册,创刊号类两百多种;资料的积累通过手抄、剪辑、复印、粘贴等,形成了二十多个种类上万个单项。五年前一位文化资深人士到寒舍看过资料后,他直言不讳地说:“这些资料不可多得,每一单项都可写成一篇文章。”另外,在写作方面也算小有作为。自千禧年起,除连续三年被江西烟草行业评为“优秀通讯员”外,还每年获得“新闻信息调研”单项奖;采写的《赣南卷烟厂生产管理渐趋科学》一文于2000年获《赣南日报》社新闻征文二等奖;撰写的《由平安和谐所想到的……》一文发表在《烟草政工通讯》2005年第五期“刊首语”上,采写的《江西省省长舒圣佑考察赣南卷烟厂》新闻在2000年1月14日《金叶时报》头版头条上发表,还有《赣南卷烟厂春色满园》和《赣南卷烟厂首月销售收入逾亿元》两篇新闻分别于2002年1月15日和2003年2月7日在《赣南日报》头版头条上发表,个人于2009年被企业评聘为“助理政工师”。自1994年11月19日处女作《小议集报》在《赣南日报》发表后,先后在地级以上刊物发表散文19篇、诗歌13首、言论16篇和集报理论文章10多篇,个人于2007年被赣州市作家协会吸纳为会员。

《南京印象》

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提到了南京,提到了南京长江大桥。因此,打那时起,我对南京就仰慕在心。

当兵时,五湖四海皆兄弟,全国好些省份和城市都有战友,唯独没有南京的战友,算是有缘不在此山中吧。八十年代末,我随厂里同志参加在上海举办烟草行业学习培训上,却碰到了几位正宗的南京籍人士,他们都供职于南京卷烟厂。从外表上看,他们几个都比我大,但很豪爽、豁达,我称他们为“大哥”应该是合适的。时隔二十多年再没见过面,我要深深的问候他们一声:“大哥,你好吗?”

南京有座闻名遐迩的紫金山,又名钟山,这里有雨花台、有雨花石、有形式各异的风土人情。来到这里,可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感受美丽的风景,放飞喜悦的心情。如果有雅兴的话,不仅可拾到种类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雨花石,还可近距离触摸规模巨大、鱼类品种齐全、色彩极其丰富的水族馆。这里的名胜古迹集中,有“金陵四十景”之称,是最适合居住的“风水宝地”。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的铮铮铁音,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南京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从此中国人民扬眉吐气,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

有幸来到南京,有幸在江苏中烟张部长的陪同下,驱车游逛了一趟南京。张部长可谓是一位“老南京”,其实他不是南京本地人,自从来到南京工作后,对南京的一山一水情有独钟,对南京的人情世故了如指掌,对南京的感情特别深厚。当车子路过南京师范大学时,我们看到的正是主人要介绍的: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是全国十所最美大学之一,是金陵大学的旧址,她小巧玲珑,依稀可见旧都繁荣模样,虽是承袭金陵女校风俗,胭脂气息略显隆重,仍不失为江南名校之典范。车子进入林荫大道,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亮丽风景线,正如主人所说:在南京市内这样的林荫大道有好几条,太平路、北京路、中华路都有,市内很多大街小巷也有。那郁郁葱葱、浓浓密密的树枝树叶过滤着尘土,吸收着噪音,美化着环境。她夏天可抵挡紫外线,雨季可防暴风雨,是来之于民,造福于民的安全绿色屏障。

“到了南京,如果没去中山陵就等于少看了半个南京。”张部长如是说。当车子经过市区,绕过山道来到中山陵景区。我们买了门票,当天游客很多,在拥挤中通过电子验票口,信步前行,向左仰视却看到了气势磅礴、巍峨耸立的中山陵,我们趁游人不多时在半月形广场合了影。沿着水泥预制块铺就的宽畅大道上往上攀登,踏上这样大的大道还是头一回。一边攀登一边又回头朝下俯视,那种感觉和感受特爽、特惬意,心里却念叨“视野宽阔,气势宏大”几个字而久久不能平静……来到中山陵,是因为这里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在此;来到中山陵,是因为有孙中山先生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南京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来到中山陵,是因为孙中山先生有博大的胸怀,他倡导“民族、民权、民主”,奉行“天下为公”,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游览完了中山陵后,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有伟人的风范,而且有南京的荣耀,更有国人的骄傲,但还有更多是对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思索、思忖和思考。

《婺源之美》

婺源是中国最美的乡村,人们向往之,我更向往之。

前不久,我随参加华东东北烟草片区思研会会员一道,有幸去了一趟婺源。在婺源旅游区黄青导游的带领下,车子徐徐开进了江湾风景区。一路上,黄导给我们介绍了婺源的概况,但她的介绍不是一般的介绍,她个头不高,五官清秀,衣着整洁,我暗自思忖:这乡土气息浓郁而婷婷玉立的样子太象一名即将选秀的“村姑”了,如果“公平、公正、公开”评选的话,她一定能进入前三甲。比如,婺源的由来一种解释是婺源县地处江西东北部,与皖、浙两省交界,因居婺江之源而得名。而她的解释是:“婺”字把它拆开,就是一位美丽、文静的少女矗立在水中,青山是她的衣裳,碧水是她的裙服,那匆匆飘过的白云,是她头上美丽的纱巾,真可谓“此处有佳人,在婺水一方也。”

有的会员问婺源的油菜花开为什么那么漂亮?黄导解释说:“你们有所不知,油菜花开其实哪里都是绿油油金灿灿的,要说为什么在婺源就有特质的美和神奇的美,一个主要的奥秘莫过于婺源的油菜大多是种植在梯田上,梯田给人的视觉是不一样的,当然,油菜花漂亮与地理方位和太阳光线也是有关联的,只要这两者达到了一致的时机,美丽的瞬间就出现了。”再比如,黄导说,你们知道婺源的高速路口上为什么要竖一尊詹天佑的雕像吗?这是因为詹天佑是我们婺源人,他有“中国铁路之父”和“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负责修建了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如今的婺源,高速公路虽然已经开通,但婺源人还是十分盼望能有铁路早日通到自己的家门口,让九泉之下的詹先生与家乡人民一起来分享这一喜悦的时刻,因此就有詹天佑站在家乡盼铁路的雕像。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个愿望马上就能实现了,京福高速铁路江西段正式开了工,于2012年全面建成,届时,婺源无铁路的历史将告结束。

我所在的厂子里有好几个上海阿拉,都是69年从南昌卷烟厂抽调支援的技术骨干,到80年代中期,有当科长的,有当主任的,也有当副厂长的。其中有一位毕业于江苏某轻工学校的我所在质管科的顶头上司章桂枝,她慧中秀外,待人和蔼,由于职责使然,她自称“我的工作没别的,就是‘挑刺’”。她的哥哥跟她一样,也是一位支援江西建设的有识之士,工作单位在婺源。我对于婺源、关于婺源的名称和资讯最早最多的就是从章科长口中得知的,并常常得知她到婺源或她哥哥到厂里都要带回不少的婺源茶叶来。婺源的茶叶之好,以至于有了现在“中国茶乡”和“中国茶文化之乡”的美誉。

我的好友丁慧芳,生在浙江义乌长在婺源却工作在德兴铜矿。有一次,她回到婺源,在随笔中写到:“行至西门桥头,眼前一亮,才发现老街已变了模样;行至街内,古色古香的景象依旧,地面铺着清一色的青石板,隔一段便有一个很别致的休息亭,就连两旁的垃圾桶都别具一格,街道所有的新店面都忙着开张……”文章写得好,我却情不自禁的赞许:“山美水美人更美大多都是为家乡而称赞,婺源是伟人的故乡,也是上古官吏多出的圣地。如今该县在改革开放后,已经发生的巨大变化是整体的变化,作者以老街改成步行街的变化以及到改造好的街景街貌以白描的手法跃于字里行间,可谓是清风扑面、有棱有角……”

《郑州见闻》

我参加工作较早,在供职的烟厂厂龄快三十年了,虽然出差也不少,可从未到过郑州。前不久,我有幸参加了国家烟草局举办的人力资源统计年报培训班,却了却了我盼望已久的一个夙愿。

记得我10岁时有一天,家里收到由河南邮来的一个包裹,里头装有大约五市斤大红枣和一封信。由于父亲不识字,就请邻居看了此信,其内容是:来信的是河南新郑一位姑娘在串连中认识并看上了我哥哥,她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给她寄上到江西赣州的单程路费,就同意与哥哥结婚。当时家中很穷,一时半会难于凑上这笔路费,加之这件事情来得突然,所以没当回事。我算是有口福,邮来的红枣让我吃了一大半,这是我记忆中最难忘的一件事。

这次培训是在国家烟草培训中心。我们下火车后,接站的同志告诉我们,培训中心在市北的鑫苑路,离车站很近,10分钟车程。当车子快到培训中心路过鑫苑路时,与我们一同来的杨女士说,培训中心就在鑫苑路上,上次我们来前面这条“金水河”可臭死人了,想起来真恶心。现在可好了,不仅不臭了,沿河两岸不仅垒起了河堤,也披上了绿装,还架起了不少别具特色的人行桥,两边道路又平又宽畅,真是大变样了,真是人们休闲玩耍、观光赏景的好去处。

河南位于我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郑州市是河南的省会,人称我国中西部的“桥头堡”,是一座颇具发展潜力的城市。该省提出了发展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举的发展方略。发展大型中心城市,就是要把郑州建设成为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形成对全省具有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的“龙头”。我窃喜,能来郑州亲自感受一下城市建设快节奏步伐。在培训班闲暇之时,商务中心的服务员不仅成了我们的向导,而且还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河南以及郑州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河南人并不富裕,但郑州的楼盘房价飞涨,购房者一双双鉴别、甄选的慧眼四处搜寻,把楼市炒得沸沸扬扬。在市东区,其楼盘均价每平米7500元;在郑新东区,每平米5000元以下的房屋已不觅踪影,每平米7000元还不是最高价;在去年上半年,市内有的楼盘炒至每平米9000元以上。

到了河南,才知道该省不仅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占全国人口的7.5%,而且是全国的粮食大省,年产量在1000亿斤以上,占全国的10%以上。据悉,河南省方便面的年产量2006年就达到100万吨,占全国三分市场以上。全国第一家“中国食品名城”的漯河市,其双汇集团朝着“从中国第一到世界第一,从中国双汇到世界双汇”的目标, 成为了全国第一家上市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品牌有肉制品200多种,占全国42%的市场份额,火腿肠产品占全国47%的市场份额。我认为,河南省人很了不起,他们不仅创造的财富是最大,而且对人类的贡献也是最大。

我们在郑州仅待了三天,觉得最有趣味、印象最深的就是这里的大红枣。培训中心旁边有一家小超市,却做起了红枣产品的大生意。这家超市的服务很好,待人礼貌谦逊;这家超市的红枣品种齐全,让人目不暇接。光全国各地来此培训的学员就有一笔相当可观的销量。返程的前一天,在超市驻足购买红枣的顾客三五成群、络绎不绝,我们江西来的十多位学员人人都买了红枣,大袋小袋提着满载而归。有一位来自四川攀枝花烟草商业公司的学员一下买了三、四十包,盛到一个大编织袋里,足有四十斤重,也不知他将怎样把这么多的红枣弄回攀枝花。后来我得知,枣为五果之首,与栗、桃、李、杏共为人们所喜食。枣树叶、花、果、根、刺及木材均可入药。由此可见,古语“一日吃仨枣,一辈子不显老”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

《河源水美》

地处广东东北隅、1988年上划为地级市的客家集聚地──河源,其地域不大、人口不多,但位置显赫,山水秀丽,被誉为生态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和中国绿色明珠,成为了广东乃至邻省的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

我们一行20多人利用双休假日,冒着炎热的酷暑,慕名前往河源。来到这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水。记得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然而,河源的水却有她的特质、有她的神奇、有她的魅力,这里的水是相当宝贵的。河源市犹如一颗水上明珠,东江水系自北向南流经市区,新丰江水系从西向东绕城而过,两江在市区东面交汇,使整个城市三面环水,远远望去,却象浮在水上的一艘木筏,因而,在很早以前又有“槎城”之称,清澈碧绿的水成了这座城市的最好标志。

因为河源与水有不解之缘,所以我们所到之处都与水有关。第一站是游览了东源县的万绿湖,听导游说还是百花仙子的故乡呢。我们登上游船,湖上的水那么绿又那么清澈,这绿得清得让人着迷,让人陶醉,让人感慨。游船缓缓前行,一幅幅秀丽景观尽收眼底,这里不仅可看到双龟出海、三潭披绿的绝妙姿色,还可感受湖光山色、碧波绿岛的风土韵致。游览万绿湖,感受万绿湖,那真是万绿添绿、万绿泛金、万绿人间、万绿胜景的世外桃源。

我们去的另一个景点就是桂山水上漂。没有休息,马不停蹄地往目的地进发。在驱车40分钟的路上,女同胞逗男同志一定要“湿身”,否则就不能返回;而男同胞逗女同志更有趣:“去了不仅要‘湿身’而且还要‘湿贞’”。水上漂的最大特点不管是男是女全身都得湿透,自己要准备好更换的干衣服。有趣的是我们这次出来的男女刚好是五五开,每个皮艇两个位子“男女搭配、漂流不累”的俗语就有人脱口而出了。漂流在紧张有序的情况下开始了。一路上的惊涛骇浪、一路上的急流险滩,除了“汩汩”的水声外,就是女多男少所发出“啊……啊……”的呼喊声,这种声音震撼了山谷、惊动了水涧。漂流时的那种洒脱、那种豪放是何等的刺激,没有身临其境者是难于有这种感受的。经过了“九缸十八弯”,越过了“十八险滩十九潭”,“勇士们”的心情得到了放松、心灵得到了放飞,这就是“亲近大自然、安全有保障”的激情生态漂流。

在返回的路上,我们还去了距河源市区59公里的具有畲族客家风情的黄龙岩旅游景区,主要观看黄龙岩溶洞。这座深为60米、洞内面积约3900平方米而具有“幽、深、奇、险”的溶洞,被世人誉为“地下龙宫”。所谓“幽”就幽在人一进溶洞就有“冬暖夏凉”的感觉,洞大而深,与世隔绝,神秘莫测,特别幽静,所有路径没有灯光人是无法前行的;所谓“深”就深在从上到下深达60米,如果没有人工制做的阶梯是无法下到最底处和从另外一条路径走出溶洞,听说最深处的那口小井的水位始终保持不涨不退,井里的水清澈见底;所谓“奇”就奇在入口与出口都很小,小到只能容一个人进出,整个溶洞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笔,是经过了几千年水与岩石的冲击,使得洞内的各式石笋、石花、石柱、石钟乳,有的像狮、像龙、像人,千姿百态,景色奇绝;所谓“险”就险在洞内共有九厅十八弯,洞套洞、岩连岩、厅连厅、柱连柱、景连景,怪不得导游的第一句话就是提醒游客“赏景不前行,前行不赏景”,说的就是要大家在赏景时千万注意安全,祝福大家旅游愉快,万事如意。

《失怙之痛》

清明节那一天,与长兄和侄子开着五十铃回老家潭口扫墓,半道上在圩镇上购买了扫墓需用的烛香、鞭炮及冥纸等祭品。

由于路程仅十几公里,尽管很快到了老家,却觉得如今不比往常那样的人来人往、热热闹闹,而是显得门庭稀落、冷冷清清。其原因一是大部分人家都盖了新房而搬出了老宅;二是大部分的强劳动力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出来接待我们的是堂嫂(听说70多岁的堂兄找牙医看牙去了),父亲比堂兄年长十七、八岁,兄嫂一家与父亲在世时关系很融洽。记得我小时候每每回到老家,总是落脚他们家,并常常把我们当作坐上客,有好吃好玩的毫不吝啬。我18岁知青下放之所以插队在农村老家,就跟父亲与老家人的交情至深有很大的关系。

父亲一辈子以裁缝为业,这也是我们家能在城镇立足的主要依托。七十年代,仅有一条大街的潭口,父亲所在的服装厂的门面漂亮、车间宽敞,是潭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个厂虽然是镇办企业,但羡慕者有之,很多有来头、有靠山、有背景的人都难于挤进这个无招工计划的门坎。后来有一位不幸被汽车撞伤致残的女孩,由政府出面硬性安排到服装厂。她成为了厂子第一位招工进来的学徒工,也成为了为人厚道、手艺高操、工作踏实的父亲从业三十多年来的第一个徒弟。

父亲中高个头,身材微单,性格开朗,平易近人。我小的时候,一些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父亲总是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譬如,在如何做人上,就用“人要脸、树要皮”开导我们,个中之意就是要求我们人生要有信心和信念,做人要正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样冇样看世上”也很浅显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做事要向好的学习,做人要向好的看齐,千万不要做违背常理的事情。在如何做事上,就有“扫地扫屋阁,洗碗洗碗垛”(客家人“阁”与角谐音同义,“垛”与底谐音同义)告诫我们,其大意就是说生活中不仅要与锅、碗、瓢、勺相佐,还得与油、盐、柴、米相佑,这里头包含着致深的哲理。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得从点滴入手、从细小做起;从普通开始、从平凡做起,生活的真谛或许就在点滴和细小之中。

父亲一辈子没有过惊天动地之举,也没有过一鸣惊人之为。他常常跟我们说,世界之大,够人类生存的,只要努力去做事,机会会是很多的。这大概就是人生法则吧?父亲去世前没能留给后辈充裕的物质财富,但精神财富的给予足让我们享用一辈子,要概括的话就是“为人要正”四个字,三十多年了,我还是这么认为的。我的父亲来世匆匆,去世也匆匆。匆匆的如流水东去、如鲜花凋零;匆匆的如阳光西夕、如云雾飘散,无论东去还是凋零,无论西夕还是飘散,都留下过美好的瞬间,这个瞬间让人遐想、让人陶醉、让人追忆。我思念这美好的瞬间,却更加思念最亲爱的父亲。

《狼山无“狼”》

前不久,我随参加华东东北烟草片区思研会的八十余人,来到江苏省南通市并有幸游览了无“狼”之山的狼山旅游风景区。对于游览,我想每个人的心情各有不同,可我只想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来作表达自己的心境。为什么狼山无狼叫狼山?为什么此山不高却游人如织、香火缭绕?为什么此山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和有数不清道不完的美丽传说?

狼山位于该市南郊,为狼山、马鞍山、黄泥山、剑山、军山五大山之首。传说狼山曾有狼,实质无狼,恐怕只是有狼或许是白狼,最多是到此一游而已;另一传说是此山并无狼,只是其山形象狼得名而已。要更准确的说,现在的狼山的确无狼,只不过当地人欲还狼山真面目,而在山底平坦的地面上安放了一只人工塑造的大白狼,这样既可供游人观看狼本身的相貌,又可比较狼山似狼的相貌。狼山无狼并没有削减她的名气,反而名气越来越大。因为这里有值得人们尊仰、奉仰和慕仰的佛教文化;有上下几千年文人墨客、贵人达官留下的足迹;有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的大势至菩萨道场;有南游江淮,为民行医治病、治理水利造福于民而深受人们爱戴的唐代释僧迦高僧。更令人们赞许的是,佛教中人缘、情缘、财缘的“三缘”文化在这里传承、发扬和光大,狼山也越来越显出灵气、灵秀和灵光。

狼山不高,海拔也就106.94米,由于此山峻拔挺秀、风光独特、古迹甚多,被称之为“天下第一山”。山不是很高,但风光在险峰,好景在山顶,我们还是乘坐缆车上的山。索道虽短,但缆车不少,周转频率高,百来号人转眼间就到达了山顶。上了山,我们享受了特殊的待遇,由佛教大师领我们参观了“贵宾楼”。这座小楼不是很大,但四通八达,有会宾室、展览室等七、八间房舍,风格别致。在主会宾室正中悬挂着曾任苏州市政协主席、中国市长书画院院长曹兴福题写“普照江海”的苍劲大字,两旁有国务委员刘延东与中国林科院院长江泽慧合作题写“爱国爱教”的俊秀书法,还有我国著名作家周而复所题“淮泗江海第一峰”之墨宝。虽然此山不高、庙堂不大,但来此游览观光的络绎不绝,来此烧香拜佛的连绵不断,来此舞文弄墨的不期而至。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南通依山临江通海,是我国天然避风不冻的良港,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山水秀美、经济发达的江海之都。我这次到南通印象最深莫过于这里的山、这里的水和这里的人。如果说山美,那就是狼山旅游风景区的山姿雄峻、楼阁辉映、风光无限。如果说水美,却有长江之上苏通大桥纵贯南北、气势恢宏的壮丽美景;有南通护城河上“夜游濠河”的亮丽景致;有“煮海为盐”的白色聚宝盆等,不胜枚举。如果说人美,就是南通市委、市政府正在打造的“五乡”工程,让人兴致有加、目不暇接。一是纺织之乡:清末状元张謇在南通创办了以纺纱织布为主的大生公司闻名中外、流芳百世;二是建筑之乡:近代史上南通就是中国人最早自主建设和全面经营的城市典范,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如今南通有五十万建筑大军在国内外励精图治、施展才华;三是教育之乡:历年来,从南通考取全国知名大学的莘莘学子为全省前茅;四是体育之乡:不久前,南通不仅成功举办了江苏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到目前为此,南通已有十四位选手获得奥运会和世界冠军,成为了全国地级市世界冠军最多的城市;五是长寿之乡:现在,南通百岁老人有一百多位,九十岁到九十九岁的老人有五百多位,八十岁到八十九岁的老人有十二万多,南通是最适合人居环境的城市。

《清明之后》

每每清明或冬至时节,我都抽时间回一趟老家。这不,2009年清明节当天,正好休息三天,我们全家一行11人,就冒着绵绵细雨,有的骑摩托,有的乘公交车,还有的驾驶小车从南康市区来到了全国文明镇的潭口老家。当然,此行目的是扫扫墓墓,其次是与老家的父老乡亲叙叙旧、拉拉家常。

由于我与妻子和儿子与媳妇四人是乘公交车回来的,所以,我们一到老家村门口,就远远看到对面小山上扫墓的乡里乡亲都忙上了。他们不分大小、不需分工。有的披土,有的除草,整个扫墓井井有条,忙而不乱。一会儿这边说:“摆上纸钱,行数逢单就行,有寿地的这边不要摆。”一会儿那边说:“点上蜡烛和香火,要手拿三柱香行祭礼”,还有的也点上爆竹“噼呖叭啦噼呖叭啦”响声不断,我想放爆竹大概是想让九泉之下的先祖先辈知道后辈的孝道吧。到最后,他们还把带来的纸钱全部在山上焚烧完,扫墓的过程就这些。

我打小就在潭口镇长大,高中刚毕业那一年,就赶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由于可选择回老家插队,因此,我也就赶了个时髦,插队在了这离镇里仅有三华里的老家。老家的名字叫“蔗棚下”,估计最早这里甘蔗种植多,方圆十里八村的甘蔗都到这里集中压榨蔗糖而得此名。其实,尽管我在老家待的时间只有一年多几个月,可那里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和人情世故等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那会儿是文革末期,当时的镇还叫人民公社,蔗棚下还称生产队。

时隔30年了,老家的变化与社会发展是同步的,潭口镇成为了全国的文明镇,我在为我所在的单位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庆幸的同时,也为家乡感到骄傲。扫完墓后,我们在堂兄家里歇息,曾经当过队长的二堂兄向我们介绍了老家的变化情况。他说,一是人口,由10户30多人到现在的近30户60多人;二是房舍,我们大部分都在异地建了新宅,有好几户人家还在镇里、市里建了高楼洋房,就剩下的几户也拆了老宅建了新房;三是生活水平,外号人称“叫化”的老弟,年纪轻轻,他可是致富大户,他个人资产应该接近7位数了吧。我们老家脱贫已成为历史,如今家家户户都有电灯电话,人均收入年年提高,新农村建设有声有色,我们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如今的老家的确是今非昔比,记得我在生产队的时候,各家各户的生活还是艰苦,队里年终一个工分才三、四毛钱,若要做成一件如娶亲、建房的大事的确很难。接着,二堂兄就夸上我了:“你在老家两年就跟镀金似的,后来当了兵,分配在卷烟厂效益好,都自己建了房子,比我们泥腿子强多了。”其实我早就知道兄长是老家的致富能手,他就是谦虚,他虽然没当村民小组长了,但个人事业做得很不错、收入也很可观。改革开放以来,他一直在村里担任电工管理员,自己开了一家碾米厂,买了一部犁田拖拉机,还常年养殖家禽家畜和承包鱼塘等,真可谓无所不能。他致富的真谛就两条,一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二是科学致富、勤劳致富。

《春天来了》

2009新春的第一天上班,与好友在QQ上聊,嘘寒问暖、相互祝福。当我向一位特别好的朋友问候:“想必春节一定过得好吧。”虽然问得一般,可回敬也是一般:“老样子呗。”不冷不热中,我显得无奈,就立马在键盘上敲出:“有老样子就肯定有新样子,新样子虽然象老样子,但还是新样子好。”“呵呵,绕口令呀,有趣,真有你的,出口成章。”

说实在的,春节前我工作还是挺紧张的。由于人在烟厂,心就在了烟厂,而为烟厂多做事、做好事、做实事,这是天职,雷打不动。我将奔五,孔子放言“知天命”不是无道理的。尽管我才疏学浅,办事难免难于件件如意,自己还是勤学苦练,不耻下问,始终坚持“笨鸟先飞”的处事原则,踏踏实实把份内工作完成圆满;尽管家中生计时难时艰,自己还是不当回事,始终坚持“孔方兄”多时多用、少时少用的理财法则,依然把上好班、做好事列为第一要务。春节已经过去,工作当然还会紧张,但希望条理会更加清晰、秩序会更加井然。就好比QQ好友聊天时在对话框常常出现的第一句话:“在吗?在线吗?”而我常常的回答是:“人在阵地在。”这话很平常、很普通,就象我们的生活一样,只要坚守岗位、勤奋工作,把平常的事做好,把普通的活干好,我想面包是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今天天气很不错,风和日丽,街景特别好看,仿佛道路宽畅了许多,奔驰的车子很通畅,行走的人流很流畅。我中午下班回到家,在二楼厅里刚坐下,却听得隔壁王氏家一丈多高的白玉兰树,被北来的风吹得唰唰的响,就象播放音乐,我顿觉这或许就是天籁之音吧。于是,我就朝左俯视,只见树叶哗啦哗啦往下落,紧一阵、缓一阵,一直持续着……他家主妇忙着找到扫帚、出斗就不停地清理,又不停地念叨起来:就要立春了,院子里的桃树都露花苞了,菜地里的小白菜又该猛长了,孙子、外甥们都该报名上学了,我们全家也该打理打理、准备准备春游了……

《无锡有“锡”》

11月8日,我们华东东北烟草政研会一行在会务组的精心安排下,乘中巴离开了南通,在“太湖美呀, 太湖美 ,美就美在太湖水……”的优美旋律中把我们带进了无锡,带进了慕名己久的太湖。

还没有进入旅游景区,请来的导游就在三叉路口上上了车。这个导游特别能侃,他侃了大半个无锡、侃了大半个太湖、侃了大半个灵山。这次旅游使我感受颇深、感慨良多。一是感受了无锡如同都市上海一样,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二是感受了太湖如同浦江外滩一样,风景秀丽、游人如织。既然出来了旅游,就想听听导游的趣味故事,就想看看太湖的美丽景致,就想问问无锡的人情世故。

无锡有无锡,多数与当地惠山之东的锡山有关,至少有以下五种说法:一曰锡山在周、秦时产锡,至东汉锡尽,故名“无锡”;二曰在“青铜器时代”的锡山,人们为争夺采矿,发生了不少的斗殴流血事件,直到锡矿采尽,秦始皇时的王翦于战国末年攻占兰陵后,在锡山驻扎时发现了刻着“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有锡珍、天下弊;无锡父、天下济”的一块石字碑,为渴望太平,故以“无锡”为此地名;三曰到了王莽“新潮”时,由于推崇“新政”,喜欢把既成概念的东西“颠倒”过来,以示其“革命”,无锡遂变成了短暂的“有锡”;四曰可能当时为吴国的“梅村”叫“吴墟”,后因谐音说成了“无锡”;五曰据专家认为,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无锡的青山湾一带还能找到锌铅矿苗,也许当时百姓争采的是铅,铅与锡的外表极为相似,把铅误认为是锡,因为铅同样也是“青铜”中的一种成分。

神州处处遍地金。无锡“无锡”也好、“有锡”也好,总归是过去。地名只是一个“符号”,其名本身不能代表富足、富有和富贵。在这一点上,无锡人自己把握得很好,他们靠的是勤劳、勇敢和智慧,地方有锡一样,地方无锡也一样,发展才是硬道理。无锡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名胜游览景点就有93处,历朝历代有影响的名人就有430人。目前,无锡市的国民经济总产值名列全省第二,该市无锡籍和在该市长期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及院士有70多人,各类专门技术人才大约有30万人。曾被陈毅副总理誉为“红色资本家”的国家副主席荣毅仁、提出以《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的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被世界公认的中国杰出民间音乐家华彦钧老先生、“红学”专家王昆仑先生和我国力学奠基人之一的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等名人名家的事迹可歌可颂,他们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不仅是无锡人的骄傲,也是龙的传人的骄傲。

无锡有“小上海” 之称,我们当天游览太湖景区后就下榻在了地处市中心繁华地段的锦江大酒店。我们坐在中巴车上,当时夜幕降临,因为司机不熟,车子开得很慢,正好一路欣赏无锡城市的美丽夜景。宽敞大道的两侧,一座座五光十色、艳丽多姿的商厦映入我们的眼帘,华联商厦、东方商厦、八佰伴等商场门前人头攒动,好不热闹。来了一次无锡,总该逛逛商店吧?于是,我们安顿好行李,四男两女便走出了酒店,直奔最近的一家大超市。由于下雨,我们一到门口,保安人员却给我们递上塑料袋装雨伞。偌大的商场,服务是一流的,我们每到一个柜区,服务员总是笑容可掬、彬彬有礼,一句接一句“您好”、“欢迎光临”、“慢走”的甜甜语言,给我们带来阵阵暧意,确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难忘在上海的那一天》

公元一九八六年三月的上海,风和日丽、景色宜人,这边有即将竣工的南浦大桥施工者的忙碌身影,那边有规划浦东开发新区开拓者的辗转足迹。初来乍到的我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鲜、有趣。

这次到上海来,是我所供职的赣南卷烟厂特派参加行业业务培训。当考试完毕后第二天,我便独自一人溜出驻地,徜徉到大都市的繁华地段观光赏景。当走到南京路路口的外滩时,一幢高大楼房正面悬挂的一条大幅标语映入我的眼帘,我止住了脚步,仔细观摩起来,大幅标语写着“严禁随地吐痰,严禁乱扔杂物”十二个大字。看完立马感悟到上海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实施“两禁”的巨大力度,又觉得这与己无关,就意不由主地沿着外滩前行。

走不多远,便来到了黄浦公园。由于下着濛濛细雨,就无法再在街上闲游了,至少要等雨停后才能逛些别的地方,就掏钱买了门票进了公园,在观赏园内的花木草石的同时,不一会能听到黄浦江江面上的水浪声,还能听到从远处传来货轮的汽笛声。转眼间,迎面而至的是一排宣传橱窗,里面刊载有“美化与道德、卫生与道德、言行与道德”等栏目的漫画,这些漫画形象生动、意含丰富、栩栩如生,耐人寻味。

逛完公园出来,由于雨水将自己的皮凉鞋打湿了,感觉很不舒服,就找到一张废纸擦了擦,然后把它随手扔在了地上。还没走出几步,一位戴红袖章的卫生管理人员追上我说:“同志,对不起,你违犯了规定,罚款五毛。”顿时,我才醒悟到什么似的,就故意装疯卖傻,并狡黠地说:“我不是有意扔的,要罚下次罚吧。”“哪能行,请你照顾照顾上海吧!”我无奈地掏出十块钱递给那位管理人员,可她一点也不客气的走到个体户那换了零,找回我九块五毛钱说:“小伙子,下次可要注意点,不要随意乱扔杂物。”说完转身就走了。我受到如此沉重的“打击”,心里很不是滋味,狼狈地踏上了刚过来的公交车……

这件事尽管过去了20多年。今天我又有幸来到上海,来到浦东,昔日的点点滴滴记忆犹新,好像就在眼前飘过。尽管自己经历过许多大小事情,但对讲文明讲卫生有较深认识还是第一次。特别是通过这件事后,我却常常这么想: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如果每个人都自觉讲究卫生、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那么,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城市和我们的家园不就更加清明,更加安定,更加和谐了吗?

《坚强》

在我人生即将迎来一万八千个日子的时候,“5·12”四川汶川大地震震撼了我的心灵,震撼了国民、震撼了民族、也震撼了世界。那一条条悲惨的史实令人心酸,那一幕幕凄惨的画面令人心碎。这一次大地震,让我感受最深和思索最多的莫过于“坚强”两个字。

大灾虽然过去,重建家园在即。而我,带着如此沉重的疑惑,却常常这么想:人的一生究竟要经历多少纷繁复杂的事情?究竟要走过多少坎坷曲折的道路?究竟要遇到多少突如其来的磨难呢?能给我最适合、最适宜的注释莫过于“坚强”。

国人将永远铭记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以四川汶川为中心那天蹦地裂的时刻。倾刻间,好端端的家园被夷为平地,数以万计的人民在蒙受生命的威胁。就在第一时间,国务院成立了抗震救灾领导小组,温家宝总理任组长;就在第一时间,温总理冒着余震的危险赶赴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就在第一时间,总理作出了“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抢救生命”的重大决策。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时间,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面对地震灾害的坚定信心和战胜特大困难的坚强决心。

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他以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和克制内心的无比痛楚,奔赴在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就在这关键时刻,总书记那句“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勇的中国人民”掷地有声、气壮山河。这句话不仅鼓舞和激励了中国人民万难不屈、一往无前的果敢气概,更唤起和激发了中国人民坚苦卓绝、英勇顽强、战胜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中国挺住!汶川挺住!”“汶川加油!中国加油!”国人的心声化作了无穷的力量,抢险救灾队进驻了灾区,善款义献源源不断运往灾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彰显华章、昭示千秋。这是血脉相连的义情,这是民族相依的大爱。义情大爱创造了无数的生命奇迹;义情大爱战胜了唐家山堰塞湖的险情;义情大爱缔造了734号直升机英雄机组……

当地震灾难来临之时,烟草人与全国人民一道,表现了坚强的信心、顽强的意志和积极奉献的精神。中国烟草总公司累计为灾区捐款3.39亿元,并通过多种形式为灾区奉献爱心,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灾区烟草人在大灾面前临危不惧,迎难而上,奋力自救,迅速恢复灾后经营工作,行业“两个至上”价值观得到充分体现,为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谱写了新的篇章。

抗震救灾的点点滴滴,抗震救灾的前前后后,抗震救灾的上上下下,无论是被困或压在瓦砾下的,还是冲在前沿或搭桥修路的;无论是受伤群众,还是救护人员;无论是亲临灾区的援助者,还是远在灾区的捐助者,他们所表现的是人类最神圣的精神。这种精神凝聚着中国人的力量,铸就着中国人的坚强,体现了中国人的伟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2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