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增城市荔城镇第二小学 |
释义 | 荔城街第二小学,历史悠久,从1905年创办开始,已走过了100个春秋。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了严谨的学风,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近年,学校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积极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走“创建特色,打造品牌”之路,努力使学生获得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 创新办学理念,营造育人环境 近年来,学校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理念,以“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主能力,学会自主发展”为培养目标,以质量和效益为生命线,以教育理论与政策为导向,以制度和作风为保障,努力营造优越的育人环境,积极探索教育改革新路子。 1、建立德育育心机制。以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为主旋律,建立德育育心机制。重温百年办学历史,凸显深厚文化底蕴,展现二小人的风采,在继承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让正气充满校园,让学生逐步形成“三主动”(会做的事情主动做,不太会做的事情主动试着做,不会做的事情主动学着做)的行为习惯。 2、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文明校园。以“荔”字为主题,构建荔城二小校园文化,分为“忆荔”、“赏荔”、“品荔”、“颂荔”四个模块,每一个模块表现不同的内涵和魅力。“忆荔”:迎合百年校庆活动,以壁画的形式介绍二小百年建校史和办学特色,展示荔城二小的风采,回忆荔乡的发展历程,加强爱家乡、爱学校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赏荔”:利用学校的花园,种植增城各种荔枝,并给每种荔枝配上扼要的文字介绍,让学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欣赏增城荔枝品种及其特点,加深对荔枝文化的了解。在种植荔枝的过程中,掌握荔枝的种植技术,培养劳动生产技能。“品荔”:以荔枝图案为背景,设计日常行为规范和礼貌用语、名言警句等,品味荔枝艺术的同时,品读名言佳句,从中受到陶冶。“颂荔”:宣扬荔枝文化,歌颂荔枝品质。悬挂荔枝诗词歌赋、书画摄影作品等,营造浓厚的人文文化氛围,教育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提高文学修养和艺术修养。 3、加强学校硬件建设。以信息网络建设为重点,逐步实施网络管理,实现协同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学校网站(www.zclc2.com),以此为平台,让社会了解二小,让二小走向社会。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学校现拥有多媒体电教室、电脑室、电子阅览室、软件制作室等十四个专用场室,还建有红领巾电视台,先进的教学设施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条件。 重视师资培养,建设一流队伍 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1、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倡导“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处,处处是楷模”的观念,要求教师尊重、关爱学生,做学生的朋友。 2、重视业务培训。提倡终身学习,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坚持以校为本的培训制度,不断更新教师的业务知识,培养更多学者型教师。 3、实施名师工程。采取扶优补强的策略,选派优秀教师外出学习,使他们尽快成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成为名师。 重视全面发展,培养个性和特长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学校组建了40多个兴趣活动小组,各兴趣小组由辅导老师专人负责,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有具体的活动时间。让学生在学好基础课的同时,向体育、艺术等方面全面发展。2004年6月,我校在增城展览厅举办了“庆六一学生美术作品展”,共展出学生作品五百多幅,受到同行和社会的好评。 另外,我校把开展“无线电”兴趣活动作为科技教育特色项目来抓。通过这一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通过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各种电子小制作,掌握一些无线电基础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感受成功的乐趣,树立学习的信心,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2004年12月,我校“无线电活动”被评为广州市中小学校科技教育特色项目。 坚持科研兴校,创立科研品牌 我校坚持科研兴校,重视科研工作,把课题攻关作为教育整体改革的突破口,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目前,我校开展研究的课题主要有:广东省“十五”重点科研课题——《小学“自主化”教育模式的实验研究》;国家教育教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的子课题——《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动物篇”自主化教学模式研究》;广东省“十五”科研课题《器乐教学研究》的子课题——《牧童笛的教学》。此外,还承担了增城市新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项目,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50多位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或教学设计先后在各项评选中获奖,40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教育学术刊物上发表,《小学“自主化”教育模式的实验研究方案》获广东省教育科研评比吴汉良二等奖。《小学语文“可爱的动物”专题学习网站的构建与应用》、《基于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动物篇”自主化教学模式》、《“可爱的动物”专题网站》分别被评为全国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 荔城二小史载《增城教育志》 荔城街第二小学位于荔城街西园路6号,前身是增城官立高等小学堂,由当年的县考棚改建而成。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月开办,是增城最早创办的高等小学堂。首任校长吴南台。 民国初,学堂改为县立高等小学校,校长由县政府直接委任。1938年10月,日军入侵增城,校舍被毁,学校停办。抗战胜利后,增城中学校友和县内一些知名人士援手于1946年在旧址办起私立增光小学。 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于1950年接管了这所学校,改名为县立小学。1952年,私立导正小学和夏街方壶小学先后并人县小,改校名为县第一小学,1962年又复称县立小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县城全部小学合并,称工农小学。1969年分开办学,因所在地属二街道,故改名为县城镇第二小学,1987年改为今名。 该校在民国时期和建国后都是重点小学,一向学风严谨,教学质量较高,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首届毕业生陈宗南,公费留学美国,获理工科硕士学位,回国应聘于中山大学任教20多年,后为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30年代毕业的吴介民、徐辛雷、徐亮、甘霖、王彦鸿等,在抗战初期奔赴延安投身革命,成为领导干部。该校自1978年以来,先后获市县普及小学教育先进单位、文明单位、体育锻炼达标先进单位,家庭教育先进单位等称号。1994年,顺利通过省、广州市的检查评估,成为首批省一级学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