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燥 |
释义 | 基本信息燥 拼音:zào 注音:ㄗㄠˋ部首:火,部外笔画:13,总笔画:17 五笔86&98:OKKS 仓颉:FRRD 郑码:UOJF 笔顺编号:43342512512511234 四角号码:96894 UniCode:CJK 基本字义干,缺少水分,炎热:干~。~裂。~热。枯~。 详细字义〈名〉燥 sào:剁细的肉 [minced meat]。如:燥子(剁细的肉。也作“臊子”) 〈形〉燥 sào (1)快 [fast;quick] 从此以后,匡超人的肉和豆腐都卖得生意又燥,不到日中就卖完了,把钱拿来家伴着父亲。——《儒林外史》 (2)另见 zào 燥 zào(1)形声 (2)同本义(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dry] 燥,干也。——《说文》 火就燥。——《易·文言传》 燥,焦也。——《释名》 唇焦口燥呼不得。——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燥荻枯柴。——《资治通鉴》 (3)又如:燥吻(干燥的嘴唇);燥坼(干燥坼裂);燥劲(干燥强劲);燥刚(干燥刚劲);燥气(干燥之气);燥急(干渴得利害);燥渴(口渴)(4)焦急,焦躁 [impatient] 往往燥心污笔。——宋· 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 (5)又如:燥暴(暴躁;急躁);燥灼(焦急如焚);燥急(焦躁不安) 方言集汇粤语:cou3 客家话:[海陆丰腔] zau1 cau5 [梅县腔] zau1 [台湾四县腔] zau1 cau5 [宝安腔] zau1 | cau5 [沙头角腔] zau1 [客语拼音字汇] cau4 zau1 [客英字典] cau5 zau1 中医学释义中医病因学概念,又称燥邪。燥邪致病有外燥和内燥之分。外燥本指自然界干燥的气候或环境状态,多发生在秋季,属六气之一(见气)。但这种气候或环境状态会使正气虚弱或体质阳盛的人发生疾病,对这些人来说,外燥便成为致病的因素,属六淫之一,易伤人津液和侵袭肺脏。内燥则指因各种原因(如高热、吐、泻)引致人体内津液精血耗伤而形成的病理状态。外燥与内燥虽有区别,但两者在病证表现上有共同的特点,且外燥侵袭日久,伤及津液精血,亦可形成内燥。 燥性干涩,最易伤人津液,在病证上常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至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状。 燥邪致病,与气候和环境有一定的关系。秋季气候干燥,空气中缺乏水分,燥邪易侵犯人体。燥邪又有温燥与凉燥之分,临床上以温燥常见,凉燥则多发生在深秋气候寒冷之时。外燥一般从口鼻、肌表侵袭人体,而肺脏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又属娇脏,喜润而恶燥,故燥邪易伤肺。其中温燥犯肺,多致肺津损伤,常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咽干鼻燥、干咳少痰、口渴舌干等症状;凉燥犯肺则可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咽干唇燥、咳嗽痰稀、苔白少津等症状。 外燥侵犯人体后治疗失当,或因其他各种原因导致体内津液耗损,如七情过激,过食辛辣食物,体质阳盛等,均可形成内燥。内燥以虚为主,或偏于寒,或偏于热,主要症状可有皮肤憔悴、毛发枯焦、爪甲脆裂、口唇燥裂、舌上无津、口渴咽燥、目涩鼻干、大便秘结、小便短少等。又因患病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如阴虚血燥,可见皮肤干涩作痒,皮屑纷纷脱落;而津枯肠燥,又主要表现为大便燥结难下,甚至秘结不通。 临床诊断燥证主要依据患者症状,并结合当时的气候和环境,以及病人情志、体质和饮食习惯进行。治疗上总以濡润为主,外燥以其寒热不同可分为温润和凉润,内燥因其部位不同而大致可分为生津润燥或滋阴养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