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灶神 |
释义 | 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灶司爷爷(浙江衢州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故《礼记·祭法》中“王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中国古代就祭祀灶神。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冀中地区供张奎、高兰英。 中文名:灶神 外文名:Kitchen God 别名:灶君、灶爷、灶王爷、灶王等 国籍:中国 职衔: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 身份:传统习俗神话人物 职责:掌管全家祸福 相关节日:祭灶日 释义字形读音词目:灶神 拼音:zào shén 基本解释[kitchen god] 迷信的人在锅灶边供奉的认为能掌管一家祸福的神 详细解释旧俗供于灶上的神。传说灶神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至除夕上天陈报人家善恶。《庄子·达生》“灶有 髻 ” 唐 成玄英疏:“灶神,其状如美女,著赤衣,名 髻 也。” 汉 应劭《风俗通·祀典·灶神》:“《周礼》说:‘ 颛顼氏 有子曰 黎 ,为 祝融,祀以为灶神。’”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上》:“灶神名 隗 ,状如美女。又姓 张 名 单 ,字 子郭 。夫人字 卿忌 ……一曰名 壤子 也。” 清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乱岁》:“廿五至除夕传为乱岁日。因灶神已上天,除夕方旋驾,诸凶煞俱不用事,多於此五日内婚嫁,谓之百无禁忌。” 神话人物灶神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或称「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或「灶王」,北方称他为「灶王爷」,鸾门尊奉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厨房之神。 灶神之起源甚早,商朝已开始在民间供奉,及周礼以吁琐之子黎为灶神等。秦汉以前更被列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 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赐于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的职责,是玉皇上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上帝报告。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上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做所为的日子,又称"辞灶",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谢灶之期也分阶层,关于何时谢灶,民间有所谓「官辞三」、「民辞四」、「邓家辞五」,有称:忘了辞五,别辞六,就是说,二十三、二十四没辞,就辞五,但千万不要辞六了。「官」指官绅权贵,习惯于年廿三谢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会在年廿四谢灶,「邓家」即指水上人,会在年廿五举行。但是民间百姓大部分会选择年廿三谢灶,希望有贵气,取其意头。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猪血糕等,总之,用这些又黏又甜的东西,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上天时多说些好话,所谓「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一般家家户户都贴年画灶君,两边贴有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回宫降吉祥】。另外,黏住灶神的嘴巴,让他难开口说坏话。也有人用酒糟去涂灶君称之为「醉司命」,意思是要把灶神弄醉,让他醉眼昏花,头脑不清,以使少打几个小报告。因此,祭灶神象征着祈求降福免灾的意思。在祭灶君之时,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着第一次进酒,此时要向灶君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进酒,进第三次酒之后,将旧有的灶君像撕下,连同甲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君上天,仪式便顺利完成。而焚烧一个用篾扎纸糊的马,是作为灶神上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一点黄豆和干草,作为灶神和马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此外还要焚香、叩首,并在灶坑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喃喃叮咛:「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平安」之类的话,目的是祈祷灶王向玉皇上帝奏报这家一年来的种种善事,不要讲坏话。送走神明后,可别忘了正月初四(一说除夕夜)把众神接回来,此之谓「接灶」或「接神」。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神。 灶神形象灶神是男是女?古有不同说法,一般经学家以灶神为老妇,或为美女,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的纸马,往往是一对老夫妇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看来中国百姓怕男性灶神寂寞又为其添了一位灶王奶奶一同供奉,倒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信奉历史中国是信奉多神的国家,在我国古代人们信奉的众多神灵中,灶神在民间的地位是最高的。民谚曰:“三祭灶,四扫屋……”,即指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一说二十四)祭祀灶神。灶神,俗称灶君、灶爷、灶王爷,是由原始的火崇拜发展起来的一种神祗崇拜。原始人群在长期与大自然搏斗的生活中,学会了使用火,火,成了原始人的自然崇拜之一。在原始人氏族群居的生活中,那一堆永不熄灭之火便是他们的灶,因而在原始人那里,火神与灶神是一致的。不过,自灶神产生之日起,其职掌便与火或灶火毫无关系,他是天帝派驻各家的监察大员,是一家之长,负责监督一家老小的善恶功过,定期上报天庭,因而得到一般老百姓的顶礼膜拜。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流传着“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俗谚。孔子在向其弟子解释人们“媚于灶”的原因时指出:“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见《论语·八佾》)也就是说,如果不讨好灶神,他就会向上天告你的恶状。由于人与天帝无法沟通,所以,天帝那儿只能任凭灶神胡言乱语,凡人“无所祷也”。灶神告什么状,天帝就会给你定下什么惩罚。葛洪《抱朴子·微旨》说:“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一百日也”。也就是说,谁要是得罪了灶神,严重的要少活三百天,轻微的也要少活一百天。试想,平白无故地丢掉几百日的寿命,这种惩罚实在是让人畏惧。 早期的灶神产生于人们对火的自然崇拜。在秦代以前,祭灶就已成为国家祀典的“七祀”之一了。到了汉代,祭灶又被列为大夫“五祀”之一,并且灶神也被人格化,并被赋予新的功能。《太平御览》卷一八六引《淮南万毕术》就说:“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郑玄注《礼记·记法》也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这说明,至少在汉代,灶神已成为督察人间过错,专向天帝打小报告,说人坏话的神了。 所以,人们如果要祈福禳灾,便要对灶王爷恭恭敬敬,如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得将污脏之物送入灶内燃烧等等,名目繁多。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爷要升天报告一年的情况时,人们还要为灶王爷摆上供品,供上好吃好喝的,这就是所谓的祭灶。祭灶时,麦芽糖和酒是必不可少的,酒是为了让灶王爷喝得忘乎所以,晕头转向,而麦芽糖又甜又粘,把它糊在灶神嘴上,一来灶神嘴吃甜了,就不好再恶言恶语,只能说好话,二来麦芽糖粘住嘴巴,想说坏话也张不开口,只能说个含含糊糊。老百姓把“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这一套人世生活经验,也用在了对灶神的供奉上。宋代范成大《祭灶诗》即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猪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哪里是祭灶,分明是向灶神送礼行贿。 古时祭灶不分身份的贵贱、高低,上至皇宫、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对灶神都是毕恭毕敬。据有关资料记载:每年腊月二十三,清朝皇帝例行在坤宁宫大祭灶神,同时安设天、地神位,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礼,以迎新年福禧。祭灶这天,坤宁宫设供案,安放神牌,神牌前安放香烛供品,殿廷中设燎炉、拜褥。像民间一样,在灶君临升天汇报工作前,要用粘糖封住嘴,以防他在玉帝面前胡说八道。祭灶时,宫殿监奏请皇帝到坤宁宫佛像、神像、灶君前拈香行礼。礼毕,宫殿监再奏请皇后依次向灶君等神位行礼。 灶神的崇拜,从早期的企求降福,到后来的谨盼避祸,曲折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己命运的茫然不解,只能把自己遭遇的各种吉凶祸福托之于神,而灶神不许有怨言、说怪话、发牢骚的种种禁忌,则被统治者加以利用,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种工具。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祭灶的风俗渐渐淡化,它必将慢慢远离人们的生活。 灶神来历综述它是中国民间信仰最普遍的神祇,几乎各民族都有供奉。据记载,祭灶习俗在先秦时已经流行。但灶神究竟为何物,是一个不容易搞清楚的问题。由于可供参考的说法实在太多,大致可分四种"流派": 上古帝王或后裔说《事物原会》称,黄帝作灶,死为灶神。《淮南子·氾论篇》:"炎帝作火而死为灶。"高诱注:炎帝以火德为管理天下,死后以灶神的身份享受祭祀。《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国语·郑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吕氏春秋·孟秋》"其神祝融"高诱注:"祝融,颛顼氏后,老童之子,吴回也,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官之神。"有人据此认为灶神就是火神,是这一自然力崇拜的产物进入人类居住空间后的变体。由于炎帝为"火德之帝",祝融为"火官之神",所以都被奉为灶神。 鬼神或精变说《礼记·礼器》"奥者,老妇之祭也"郑玄注:"老妇,先炊者也。"《仪礼·特牲馈食礼》"卒食而祭爨、雍爨"孔颖达疏:"爨者,老妇之祭也。……此祭先炊,非祭火神。"是说灶神既非火神,亦非灶的发明者,而是一位主司厨房烹调事务的女神--先炊,因为烹调须在灶上操作,所以对她的祭祀表现为祭灶。《文献通考·郊社一九》释灶神的"司命"名号:"司命则司命星下食人间,司谴过小神。"《庄子·达生篇》记齐桓公问皇子告敖:"到底有没有鬼?"皇子告敖答曰:"有。水下有鬼叫'履',灶中有鬼叫'髻'。"西晋司马彪注:"灶神,其状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也有称灶神为火精宋无忌的。《三国志·魏志·管辂传》:王基家贱妇生一子,堕地便走人灶中。辂曰:"直宋无忌之妖,将其入灶也。"《史记·封禅书》"宋毋忌"司马贞索隐:"《白泽图》:'火之精曰宋无忌。'"关于灶神是一对夫妇(即"灶公灶母")的俗信,也有所本。《荆楚岁时记》:"灶神名苏吉利。"《玉烛宝典》十二引《灶书》:"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灶王经》说天下灶君,以种火老母为尊。有人认为,这是俗信"灶君奶奶"的由来。 人死变神说《酉阳杂俎·诺皋记》云,灶神姓张名单,又名隗,字子郭,貌如美女。其妻小字卿忌。生有六女,都取名察洽。传说张单是一个负情浪子,因羞见休妻而钻入灶内,成为灶神。一说,古时候有一贪官,生性最馋,每天须找美味食用,百姓不堪其扰。后一位神仙幻变的民女将他掴到锅台上,变成"灶王",只能看人家吃美食。 穷蝉演变说此说为当代学者袁珂的见解。他从前引《庄子·达生篇》"灶有髻"人手分析。"髻"是"蛣"的异体字或假借字,《广雅·释虫》:"蛣,蝉也。"《大戴礼·帝系篇》:"颛顼产穷蝉。""这就说到点子上了:颛顼之子名穷蝉,蝉又是'灶有髻(蛣)'的'髻(蛣)',而'髻(蛣)'又说是灶神,是"穷蝉"与灶神之间有了一定的"联系"。但此"蝉"并非"知了",而是灶上常见的一种蝉状的小生物,俗称蟑螂,有的地方称为"灶马"。正是这种常见于灶上的小生物,古人以为是神物(或鬼物),祀为灶神。殷周鼎彝,多以蝉纹为饰,所刻绘的就是这么一种东西。《史记·五帝本纪》"颛顼生子曰穷蝉"司马贞索隐:"《系(世)本》,作穷系。"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三"灶神"条引《许慎异义》:"灶神,古《周礼》说,颛顼有子曰犁,为祝融,祀以为灶神。"犁、系、髻(蛣)音皆相近,而穷系又作穷蝉,是穷蝉即犁,也就是古代传说中的灶神。《后汉书·阴识传》"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李贤注引《杂五行书》:"灶神名禅,字子郭。"《酉阳杂俎·诺皋记上》:"灶神姓张名单。"可见"单"或"禅"其实都是"穷蝉"一名的演变。进一步推测,"苏吉利"该是"宋无忌"的音而"吉"、"忌"的声音又都近于髻(蛣)。至此"豁然贯通":穷蝉既然又名穷系,而系、髻(蛣)、吉、忌的声音又如此相近,则后世传说的灶神,无论名叫"禅"的,名叫"单"的,名叫"宋无忌"的,名叫"苏吉利"的,都是颛顼的儿子"穷蝉(穷系)"一名的演变。而穷蝉的本来面目,实际上又只不过是灶上常见的那种蝉样的红壳虫--蟑螂(《漫话灶神和祭灶》,原载《散文》1980年第二期)。 此外,民间传说中关于灶神由来还有多种"版本",而少数民族有关灶神的传说更为丰富. 灶神,即东厨司命定福灶君,俗称灶君、灶王、灶王爷。中国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礼记》的《祭法》篇称,「王为群姓立七祀」,在七祀中有一祀就是祀灶。但是普通百姓只能祀一锺,或者祀户,或者祀灶。灶要生火,因此,两汉时期,有称火神炎帝神农,死后托祀于灶;也有称祝融禄回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神,托祀于灶。上灶还要洗刷锅盆,因此《礼记》的《礼器》篇又称祭灶是「老妇之祭」,「惟盛食于盆,盛酒于瓶,卑贱之祭耳。虽卑贱而必祭之者,以其有功于饮食,故报之也」。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的纸马,往往是一对老夫妇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 《事物原会》一书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认为灶神是黄帝死后的神灵形态;《淮南子·氾论篇》说:“炎帝作火,而死为灶。”认为灶神是炎帝的神灵而非黄帝;《周礼说》记载:“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即认为灶神是颛顼的儿子,名黎;但也有认为灶神不是帝王神灵而纯是平头百姓的,《仪礼·特牲馈食礼》孔颖达疏记载:“爨者,老妇之祭也。……此祭先炊,非祭火神。”意思是说:灶神既非火神,亦非灶的发明者,而是一位主司厨房烹调事务的老年妇女——先炊。还有更有趣的说法,《酉阳杂俎·诺皋记》认为:灶神姓张名单,又名隗,字子郭,貌如美女。其妻小字卿忌。生有六女,都取名察洽。关于这个张单,民间另有个传说:说他娶妻丁香,丁香孝顺公婆。后来张单外出经商发了财,移情别恋妓女海棠,回家休了丁香。丁香嫁给贫穷老太婆打柴的儿子。海棠好吃懒做,失火烧光了家产,丢下张单改嫁了。张单只好流浪讨饭。腊月廿三,他到丁香家讨饭,被认出后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门里憋死了。因为他是玉皇大帝的本家(都姓张),所以玉皇封他为灶王。 冀中平原家家有敬灶王,贴灶王(灶王爷、奶像)、送灶王(腊月二十三)、迎灶王的习俗。传灶王爷、灶王奶奶就是《封神演义》中,姜太公所封的张奎和其夫人高兰英。并演绎出很多的美好传说。 灶神职能灶神之职原是主管人间的饮食制作。约在东晋前,灶神又有了监察人间罪恶,掌握一家寿夭祸福的职能。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的《微旨》称:「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大约成书于元明之际的《东厨司命灯仪》中有句称,「灶神职重,秉下民倚伏之权」,「在天为七元之使者,递日奉万事于宸庭」,「迭主阴阳,虽善善恶恶,均在修为;然是是非非,必恭记录」。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 奉祀介绍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报告人间功过,定人祸福。因此,北方习俗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南方习俗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旧时亦有士绅家于二十三日送灶,百姓家二十四日送灶之别。奉祀灶君多用糖元宝、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团子之类,以冀塞住灶神之口,不讲人间罪恶,世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毕,即将奉祀经年的灶君旧纸马从灶上揭下,连同纸锭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除夕接神时,再行接灶神之礼,奉祀灶神后,再在灶上粘贴新的灶君纸马。 关于祭灶礼仪 祭灶的礼仪各地可能不同,大体上来说是如此规矩: 祭灶时间:多数地区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少数地区为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也有“官三民四”的说法。 祭灶地点:厨房炉灶边 祭灶供品:三牲(鸡、猪、鱼肉)、饴糖(麦芽糖)、清茶、水果、金纸等 祭灶以麦芽糖塞住灶神之口,使其不讲人间罪恶,祭祀之人口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焚香祀送,祭毕,即将奉祀经年的灶君旧纸马画像从灶上揭下,连同金纸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 祭灶的礼仪,在我看来是整个灶神传说及祭祀风俗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因为它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人的神怪观念。神仙不仅是可以沟通和控制的,甚至是可以戏弄的。人们的娱神行为同时也是自娱,神仙在年节当前的时候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一个影子,而是与我们一同欢庆佳节的血脉相通的家人。祭祀活动在敬神行为的背后,是以强化家族观及民族观为目的,也许这就是中华民族星火相传、团结进取、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相关故事相传朱元璋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一天,朱元璋的母亲正在做饭,突然有一只喜鹊闯进来,叫道:“朱家天下万万年!朱家天下万万年!”朱母生气道:“什么万万年,不要开我们的玩笑。我看哪,有个二百七十六年就不错了。”朱母一边说,一边生气地用勺子敲打灶台,以赶走喜鹊。这时,被朱母敲得鼻青脸肿的灶神现身了。他无奈地对朱母说:“朱老妈呀,老天爷让你们朱家天下万万年就是万万年了嘛,你干吗还生气呀?现在好了,你说二百七十六年就只有二百七十六年了咯。” 后来,明朝果然只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 希腊神话赫斯提亚(Hestia): 家灶及火焰女神,她是克罗诺斯与瑞亚最大的孩子宙斯的大姐,掌万民的家事。三位处女神明之一。在希腊神话中,并没有详尽的记载。她是位贞洁处女女神。 灶神之诗宋朝诗人范成大有一首叫《祭灶祀》的诗,而把民间灶神的习俗刻画得入情入理、淋漓尽致,在老百姓眼里,灶王爷并不是纯粹的铁面无私,也不是专打小报告的卑鄙小人,而是一位通情达理、圆滑世故、稍加贿赂就替人消灾免祸的好好先生,很迎合普通群众的世态。全诗如下: 古传腊月二十四, 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 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 豆沙甘松粉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 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 猫犬触秽君莫嗔。 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灶神》武强年画《灶神》,此图为八仙灶,灶神周围环绕八仙,所以叫八仙灶。 评剧《灶王爷》剧目介绍评剧《灶王爷》由北京凌空评剧团在2009年首演的一部贺岁评剧。贺岁评剧《灶王爷》讲述了赵老汉的儿子赵避牛好逸恶劳,整日赌博弄得家中大乱。灶王爷夫妇通过让赵避牛娶妻、抛妻、发迹、破落、乞讨,最后立志改恶从善重新做人的变故来劝人向善,达到家庭团聚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 “灶王爷本姓张,家住顺义张各庄。”经有关方面考察得知,家家户户供奉的每年腊月二十三祭奠的灶王爷本是顺义张各庄人氏,顺义区有关方面已经将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成功注册为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三糖锅沾,说的是每逢年前的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吃糖锅沾,为的是让灶王爷嘴甜甜的上天言好事,多说好话,接着在要在年前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迎接灶王爷回到家中,这叫回宫降吉祥。于是新的一年会家事和谐、风调雨顺、万事兴旺。这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让从小在顺义潮白河畔长大的凌空评剧团团长刘建国突发奇想,抓住这个和本地区有关的题材搞一出剧目,在春节前后上演既能娱乐百姓又能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一点力量。评剧、当地传说、贺岁这三点汇成了创作这出神话剧目的主旨。 演出情况精心打磨一年多,经过五易其稿的大型神话评剧《灶王爷》以全新面貌与广大评剧戏迷见面了,此次演出从唱腔到舞台、服装、道具都重新进行了调整,不但改进的评剧《灶王爷》剧情更加紧凑、唱腔更加完美,堪称经典剧目。2010年1月8日,北京凌空评剧团团长刘建国携团在廊坊市管道局影剧院倾情上演了由刚立民、李忆霞、李焕、赵立明领衔主演的评剧《灶王爷》,特别是具有浓浓年味的评剧《灶王爷》更给廊坊市民带去了新春祝福和问候,得到廊坊人民的热烈欢迎。 这是评剧《灶王爷》第一次走出首都大门,1月24日该剧登陆天津中国大戏院荣誉殿堂。另外,评剧《灶王爷》同样获得了赴台演出的邀请函,进而将展开全国巡回演出活动。现在评剧《灶王爷》已被多个城市列为春节期间重点邀请剧目。 在刚刚结束的第七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北京凌空评剧团以其演出的《灶王爷》一剧,拉开了本届评剧艺术节的序幕,作为打炮戏也充分表现了组委会对民营评剧团的肯定与重视。并且在参加此次评剧艺术节的13家院团中,北京凌空评剧团身为本次艺术节中的唯一一家民营剧团,特别为艺术节带来了传统戏《无双传》作为祝贺演出剧目,该团还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共同演出《野火春风斗古城》,引来了各方人士关注的目光。 剧团相关唯一一家民营评剧团,唯一一家自带三台剧目参加评剧艺术节的团体,形成了评剧艺术节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北京凌空评剧团虽然凭借《灶王爷》一剧获得了优秀演出奖,但是据该团团长刘建国介绍,获奖自然高兴,这也表明了专家和观众对本团的肯定和鼓励,但是他看重的并非获奖本身,他希望借助评剧艺术节这个强大的平台,与其他院团进行业务上的交流和沟通,让演员得到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希望在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当下,代表未来市场方向的民营团体更应该有一席之地,通过三台演出,让大家领略民营评剧团的实力,更展示创新演出模式的效果。一台自创剧目,一台青春靓丽的传统戏,一台名家强强联合的现代戏,可以说为评剧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刚刚成立三年的北京凌空评剧团已经连续参加两次中国评剧艺术节,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示了民营评剧团的不俗实力。评剧现代戏《绿色恋歌》和新编贺岁评剧《灶王爷》两出原创戏成了北京凌空评剧团迈向更专业化之路的品牌作品。特别是神话贺岁评剧《灶王爷》已经演出数十场,在全国形成了良好的口碑。由于其透着浓郁的年味气息和原汁原味的传统唱腔,现在评剧《灶王爷》已被多个城市列为春节期间重点邀请剧目,而且还已经拿到了赴台湾演出的邀请函。 本次艺术节上的《灶王爷》已经六易其稿,从道具、布景、服装、唱腔、场次衔接等都做了变化,一边演出一边总结经验,力图精益求精。评剧《灶王爷》在天津演出后,天津观众评价说这才是真正的评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