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皂隶舞
释义

简介

皂隶舞,福建莆田民间迎神赛会,在“神驾”之前,以八人扮皂隶,俗称“八班”,作四对而行,在行进中,每对在左方的将右手齐腰向后弯曲,左手持木棍伸出头上,将身向内一摆;在右方者则将左手齐腰向后弯曲,右手持木棍伸出头上,将身向内一摆;摆时两人相对而视,喊“扬威耀武”,接着两人又成背对背,在左方的将右手抵达左手,左手换右手,身向外一摆而喊;在右方的将左手换成右手,右手换左手,身向外一摆而喊。全队就这样且行且摆且喊,约二三十步而止,算是舞了一次,以后可反复多次,舞姿显得粗犷有力。此舞源于何时无考,清代至民国时期境内较为风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50年代在乡村元宵节间出现,60~70年代被禁止,80~90年代初,在农村中又再出现。

皂隶舞概论

莆仙民间舞蹈。风格独特,丰富多彩,有起源于唐宋之间的《棕桥舞》、宋元时代的《皂隶舞》,明代的《九莲灯》等,它和民间音乐一样,保持百戏许多痕迹,并在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就表演性质而言,历代流传下来的有生活、迎神、法事、戏曲舞蹈诸类。这些舞蹈古朴优美,地方特色鲜明,表现兴化人民生活情趣和审美观念,也反映当时风情习俗和宗教信仰,深受群众喜爱。

流传在莆仙民间的“皂隶舞”,是中国古代“驱鬼除邪”的踏舞,古称“乡人傩”。它源于远古崇神傩舞,也称八班舞,表演驱邪捉鬼动作,以表神灵下凡驱除邪气,保佑一方平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灵川的皂隶舞,表演者头戴凶神恶煞般的面具,手持棍棒走在队伍前面,每逢人多处就表演:两人一对,时而面对面,时而背靠背,抑扬顿挫尽显原始舞蹈单纯古朴,成为出游队伍最显眼文化符号。而在仙游枫亭,每年“六乡”“朱赛”等地出游,神驾前也扮有一队皂隶,成对而行。他们动作整齐粗犷,舞姿原始奇特,阵容严肃威武。

艺术代表及特色

城厢区灵川镇东汾皂隶舞是一种古朴而神秘的民间舞蹈,自明代以来,世代相传,经久不衰。

东汾皂隶舞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廿日东汾村民举行隆重而热烈的五帝郊游仪式时表演。

东汾皂隶舞队,由皂隶、旗牌官、八班和乐队组成。皂隶八人,脸戴假面具,青面獠牙,口吐带夸张的红红的大舌头,头上插着彩色的纸条,身着黑衣红裤,腰系红布带,手持竹棍,腿扎绑带,足登草鞋。旗牌官一人,头戴呢质礼帽,身穿长衫马褂。八班八人,头戴藤制高帽,身穿黑衣黑裤,手持水火棍。乐队六人,乐器有大锣、唢叭、小鼓、韵锣、沙锣、钹和唢呐。

皂隶舞的表演分为“请牌”、“收牌”和“开道”三个部分。“请牌”和“收牌”在五帝庙的前殿和顶埕举行。上午十时许,皂隶、八班、唢叭手、锣手分列前殿的两侧,旗牌官站在中殿神桌的左侧。随着旗牌官一声高喊:“挂起参谒牌!”此时,大锣紧敲,唢叭吹起,现场立时充满着一种神秘的气氛。一名皂隶离开队列,提起参谒牌,开始独舞。只见他举着参谒牌,且跳且转三圈,跳小步,踢脚,从前殿到顶埕,然后将参谒牌放在顶埕的正中,回到原位。随后,旗牌官又高喊:“威仪耀武!”八班齐声呼应,“请牌”礼毕。接着,旗牌官又高喊:“收起参谒牌!”另一名皂隶出列,独舞,舞姿与“请牌”时相同。然后他小跑着将参谒牌收回原处,“收牌”结束。“开道”,在五帝郊游时的路上表演。皂隶舞安排在皇驾前,为五帝开道。

皂隶舞的舞蹈动作显得简朴刚劲、威武整齐,气氛神秘庄严。其基本动作有“盘腿跳”、“左右摆”、“左右望”和“左右跳步”等。乐队所伴奏的音乐也比较简单,乐曲是莆仙戏的《得胜令》,旋律和缓,音色低沉而浑厚,且富有节奏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2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