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皂隶 |
释义 | 释义词目:皂隶 拼音:zàolì 基本解释 [yamen runner] 旧时衙门里的差役(皂:玄色,黑色。差役常穿黑色衣服) 详细解释 古代贱役。后专以称旧衙门里的差役。 《左传·隐公五年》:“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皁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儒林外史》第八回:“皂隶若取那轻的,就知他得了钱了。”鲁迅 《三闲集·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打人,也不行的。但大老爷要打斗殴犯人的屁股时,皂隶来一五一十的打,难道也算犯罪么?” 概述原为古代的贱役。 源至春秋时期的等级之说,所谓皂者:卫士也,无爵而有员额者;所谓隶者:获罪者狱其责,即因犯罪而服役者,所以有当时有这样的列序: 政事奴隶∶皂、隶、舆、阍、司宫、寺人, 生活奴隶∶僚、仆、台、圉、牧、竖、奴、婢、徒人。 后世连称皂隶,大抵是说那些小衙门中的使唤公差:咱们只去见官,省得捕快~来。——《红楼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