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早春桂林殿应诏 |
释义 | 《早春桂林殿应诏》是唐朝大臣上官仪创作的一首应制诗。全诗八句四十字,诗人没有大量搬运书写皇帝出行仪仗羽卫的词语来壮声威,而是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早春”的风物景色上,写得清丽流美。 中文名称:《早春桂林殿应诏》 类别:应制诗 创作年代:初唐 作者:上官仪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出处:《全唐诗》 作品原文早春桂林殿应诏 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 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 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 花蝶来未已,山光暧将夕。 作品注释①步辇:帝王所乘坐的代步工具,原称“辇”,秦以后去掉轮子,改由人抬,故称“步辇”。 ②太液池:位于唐长安城大明宫的北部,是唐代最重要的皇家池苑。 ③暧(ài):昏暗不明的样子。 作品评析上官体诗歌对初唐宫廷诗歌是有发展贡献的。其特点在于巧妙运用风花雪月等自然风物的“影带”效果,形成精致软媚的风格,用南朝诗歌的娴熟技巧革新初唐诗歌质重的艺术缺陷。上官体的应制诗巧妙地避开了镶金嵌玉的华丽辞藻堆砌的凝滞呆板,以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体悟人间百态的变化,在对景物的选取中,注意景物之间的合理配合和色彩料理。在接受传统的艺术变化中融进了自身的创作体验,进一步提高了诗歌的审美功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 这首《早春桂林殿应诏》是一首典型的应制唱和诗,它并不摆脱宫廷诗的“三部式”的结构程式,用一种清新自然的笔调对桂林殿早春的优美景色进行细描细绘。首联巧妙点题,中二联使用宽泛、工整的对句作结构性展开,但却避开了传统宫廷诗用事藻词的惯例,而是以疏朗的意象描绘宫宛初春景色。诗人以灵心妙技观景状物,意象新奇独创,描写初春景致,清新明丽:流莺满树,芳草积堤,生动地传达出早春的神韵,而晓树—春堤,流莺—芳草,一笔荡开,扩大了意境的范围,两组意象并列配置,造成视境的开合与感觉的挪移,采用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相结合的方式,在明丽的色调中,化静为动,动静结合,显示了诗人良好的艺术感受能力。“满”字辅“积”字使静止的景物顿生光辉,清新明丽,意象新奇;“风光一空碧”两名尤为绝妙:露珠在风光中闪烁,着一“翻”字,形象传神,雪花飘扬自天而降,着一“上”字造成视角的纵横开合,使人感到雪花仿佛要返向产生它们的碧蓝的天空。听觉、视觉、嗅觉的交叉转换,色彩与景物的有机搭配,使全诗流淌着春意融融的情韵之美,表现出诗人所具有的细腻观察力和以虚实相间的空间营构、创造诗境的能力。尾联以含蓄蕴藉的手法,将日暮的景象化入想像之中:暖暖的夕阳映照满目的青山,翩翩的彩蝶萦绕在身旁,一种安逸闲适开朗的心境便跃然而出。同时对“对仗”这一艺术手法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显现出其应制诗的别样体势特色。 诗中早春的明洁和风物的生机组成美好的御苑氛围,呈献为步辇宸心内在的雅意和美满,达成应制和颂美的宫廷要求,明丽的景物和清逸的心情都和所谓宫体诗歌的情调有所不同。 作者简介上官仪 (约608—664)唐代大臣、诗人。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贞观(唐太宗年号,公元627—649年)进士。官弘文馆学士、西台侍郎等职。永徽(唐高宗年号,公元650—655年)时,见恶于武则天,麟德(唐高宗年号,664—665年)时又被告发与废太子忠通谋,下狱死,籍其家。诗多应制、奉和之作,婉媚工整,时称“上官体”。又归纳六朝以来诗歌中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形成颇有影响。原有集,已失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