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枣行朱庄自然村 |
释义 | 枣庄朱庄位于菏泽城正北二十五里,黄堽集西北三公里,占地约十八万平方米(600米×300米),建在一片凸起的土丘上,分布着东西两条柏油大街,村东西两头有两条南北道路,四十余条小巷,居住着二百余户,柒佰多人。东西两头有对称的两条南北道路,好似秤杆把村庄托起,远处望去郁郁葱葱,烟云缭绕,实乃风水宝地也。 村庄简史 大明嘉靖年间(公元1526年)由朱氏建村曰:朱李庄。清咸丰年间,村庄周围种植枣树较多,改为枣行朱庄(县志),1954年——1956年曾是乡政府驻地。 历史遗迹 本村朱姓在明朝为皇族,朱外郎(约明朝万历以后)任宛平知县,日进斗金,告老还乡,死后建亭房,以悬梁墓方式葬于村前。解放后,刘汉庭老人曾说,在他年轻时深翻土地,曾发现过亭房脊,文化大革命时曾挖探,未探着。村东有片朱氏墓地(砖墓),一九六八年曾被张庄社员挖一墓,出土一面护心铜镜。(直径约10多公分,卖给了废品收购站) 明朝时,村西建有“菩萨堂”,东建有“土地司”,1970年生产队挖地瓜窖时挖出大门楼一座,并出土两座石碑:一是清乾隆四十五年,重修菩萨堂土地司记事碑,具碑文所载在地下找出两眼龙泉井(大石盘所盖);另一碑老化字迹不祥,现有一古柏树在原堂旧址旁(约四百余年)。解放前,本村有耕地一千四百多亩,居民二百多人,现在有耕地八百余亩,七百多人,居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刘姓,马姓三十余人,刘氏十世祖人(刘嘉宾)于明末清初时由东南刘垓迁入此地,繁衍生息,历终三百多年。 经济状况 村民主要从事农业。解放前,亩产小麦百来斤,种杂粮一年一季,收成甚少,生活比较贫苦。解放以后,居民生活稍有提高,但仍以地瓜干为主食。生产队每个工价值不足三角钱,穿的是自纺自织的粗土布衣,住的是破土房。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九九零年拉上了电。二零零四年又修了柏油路。耕地大部分都浇上了黄河水。小麦、玉米亩产近千余斤,机耕、机收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妇女、老年人在家种地。本村还有农用三轮车,有几家都买了小轿车,盖起了两层小楼,全村居民都住上了砖瓦房。手机不光是年轻人的专利品,连老年人都用上了手机。 本村有两个建筑队,四十余人,常年为本村及周边村民建楼房,每人每天能挣40—50元。有养鸡专业户、养猪专业户,还有几家做花米团生意,每年冬闲时节,以家庭为作坊,产品供应菏泽地区及周边市县,是唯一的花米团生产地。 故事传说 解放前几条主要交通夹斜道路绕村而过,阴阳先生曰:“此村必出奇人” ,不久就出了个刘殿起(刘大麻子,大土匪)生于一九OO年,此人膀阔腰圆,力大过人,夜观百步,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名赫一时,威震一方,影响菏泽地区。约1940年他打下魏湾自称司令,后招安于孙秉贤、卢冀之(国家党专员)、任小王营长(驻菏泽城武装头目),一九五一年被枪毙。 解放以后,该村为国家培养了很多知识人才,约一百五十人之多,先后有二十多青年参军,刘传忠、刘敬锋、刘俊锋升为正营级军官,有人民教师三十余名,有大学教授,有在菏泽一中任教二十多年的高级教师刘传锋,有在中原油田中学任教近三十余年的高级教师刘传省……还有几十名国家干部及三名正 营级军官(简介几人): 刘传德,男,汉族,一九三四年生,正科级,党员,曾在菏泽县公安局、人事局、组织部、劳动局工作近四十余年,退休前任牡丹区劳动局纪检书记。现已退休。 刘传道一九三四年生,正县级,大学学历,中学时入党,一九五七年任师范教师团委书记,一九六O年任菏泽九中校长、一九六一年在菏泽县政府办公室工作,1964年任师专附中书记,文革后任市委宣传部科长、市出版局局长,现已退休怡养天年。 刘永贞:男,汉族,一九六七年生,正科级,党员,曾在原菏泽市委工作,现在牡丹区检查院工作,担任洪拳协会主席。 刘宏泉:男,汉族,一九七O年生,正科级,党员,大学学历,曾在菏泽学院组织部工作,现在市人事局工作。 风土人情 饮食生活方式同周围其它村庄没有不同,主食以面食为主,馒头、蔬菜、粥等搭配。 嫁娶形式同附近村庄的习俗相同,大致步骤为:媒人说媒、相亲、换帖、择吉(送好)、迎亲、迎亲车队发车前放鞭炮、新娘上车时放鞭炮、迎亲车队回来的路上过村庄放鞭炮、过桥放鞭炮扔钱币、过庙放鞭炮照红毡、到家下车、燎车、给下车礼、新郎背新娘入家门、拜堂、入洞房、办喜宴。 丧事方面的习俗与附近的村庄也一样,大致步骤为:去世后成殓、烧倒头纸、报丧、吊孝、守丧、出殡、入土、稳主。过三年时的大致步骤为:下帖、请陵、祭奠、上坟、稳主、宴席。 节日过法:同北方传统的节日过法基本相同,中秋吃月饼、圆月;冬至吃饺子;大年三十上午贴对联;春节早起、放鞭炮、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吃饺子或元宵、放鞭炮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