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在细语中呼喊 |
释义 | 《在细语中呼喊》一书中,作者孙萌以当代中国影视艺术的若干个案为专题,多视角地由点到面地解读了“观看文化”的生成机制和有关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的种种动因。有短评、有长论,在可见中力图看到不可见的部分,记录了艺术与时代、文化的内在关联,以及中外电影的差异。从中告诉世人,影视是一面镜子,它不断地折射和透视着社会与人性的倒影,艺术归根到底在于引领人与自我和真理相遇,影视艺术诗性的力量将拯救人类的精神家园。 书名:在细语中呼喊 作者:孙萌 ISBN:978-7-302-26856-7 类别:艺术,文集 页数:321页 定价:42.00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1月 装帧:平装 开本:170×240 图书信息书 名:在细语中呼喊 英 文 名:Crying in Whispers 作 者:孙萌著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1-1 版 次:1 页 数:321 字 数:346千字 印刷时间:2011-11-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张:20.25 印 次:1 印 数:1-4000 I S B N:978-7-302-26856-7 条形码:22554223 内容简介《在细语中呼喊》以当代中国影视艺术的若干个案为专题,多视角地由点到面地解读了“观看文化”的生成机制和有关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的种种动因。有短评、有长论,在可见中力图看到不可见的部分,记录了艺术与时代、文化的内在关联,以及中外电影的差异。从中告诉世人,影视是一面镜子,它不断地折射和透视着社会与人性的倒影,艺术归根到底在于引领人与自我和真理相遇,影视艺术诗性的力量将拯救人类的精神家园。 “不是缪斯头上的橄榄枝/也不是天使头顶的一轮光环/是嵌入头皮的荆棘/爱的越深,刺的越深/直到全身成为一个伤口/直到在创伤的复原中,荆棘长出花朵/身体盛开着,发出声音/一次比一次更响亮”——孙萌《另一种艺术》 作者简介孙萌,1970年生于山东,博士,诗人。200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留学挪威奥斯陆大学,现供职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领域为世界电影史、美学与艺术诗学。已出版专著《“她者”镜像: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女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诗集《绿色熟悉我的声音》(作家出版社,2011)。 图书目录序 刘巨德 一辑 在细语中呼喊:《无穷动》 《我叫刘跃进》:三个人,一部电影 中国电影中的“娜拉”形象 易卜生在中国 ——2006年2月28日在挪威使馆“易卜生年”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寻找·焦虑·诗意 ——体认《寻枪》 荒漠甘泉:可望又可汲 ——电视电影《大漠之恋》观后 虚实相生的影像世界 真实的影像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与《一个都不能少》之比较 日全蚀:当代中国电影 国际语境中的中国第六代导演 《香水》:让人屏息,但不静气 好莱坞与中国:功夫渗透抑或功夫消解 新十年英雄片创作得失谈 电影中的文艺青年 二辑 银幕与荧屏 也说电视的“俗” 从“雅”与“俗”谈电视栏目 试论近年现实题材电视剧发展趋向及存在问题 觉醒与共谋 ——谈电视剧《橘子红了》中的女性形象 电视栏目中的戏剧性问题 传统文化与收视心理——谈2004春节联欢晚会花开花落 ——中国电视文艺的现状与思考 三 辑 《2046》,都市男女的情感黑洞 三部华语片出征奥斯卡 在恐怖中寻找快乐 想起林青霞 好莱坞不捧华人女星 请给原声片留点空间 金马影展在争议中开幕 周星驰用《功夫》为港片提气 法国美女面临青黄不接局面 艺术门槛锯不得 《星战》,风靡美国28年 第一位影后的悲剧人生 中国电影,离繁荣还远 样板戏唤起旧日记忆 《吕梁英雄传》:小人物反映抗战大主题 没有奥斯卡中国电影遗憾吗 儿童片该长大了 好莱坞眼中的中日男星 温情的尖叫 面对“生死抉择” 《刮痧》“刮”走了什么 21世纪初的操作 ——评《庭院里的女人》 四 辑 镜子,不仅仅是装饰 影视观看的视觉心理动因 男性作为观看的对象 观看与认同 看与被看,哪个更愉快 当电影遭遇爱情 木心:带根的流浪诗人 名叫吉狄马加的风 吴冠中:走进海的深处 有容乃大:杜大恺先生的水墨艺术 跟着线条游走 ——看《刘巨德插画艺术展》 挪用的文化意义 附 挪用其他文化中的故事 ——《花木兰》在西方 图书序言《在细语中呼喊》序 刘巨德 有一天,孙萌老师送给我一本书,书名为《“她者”镜像: 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女性》,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她的博士论文。从这部书中我发现,她是一位对人类生存境界充满忧患意识的诗人。全书以大鹏和燕子对话的寓言形式开篇,每个章节前都引用经典诗句, 在诗意的境界中阐发论证,发人深省。 平时接触孙萌的人,都感觉她朴素、淡泊、谦逊,冬日常穿一件知青式的军绿旧棉袄,梳一条又粗又黑的长辫子,很传统,却很有个性,似乎无声地表达她对文化的主见。很少听她说什么。后来才知道她几乎每天面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在书写,写作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她者”镜像》以诗人的理想,对美国好莱坞电影史中一系列华人女性形象的塑造,从深层做出了清厘,从文化根脉做了挖掘。对华人女性的人生遭遇提出了诘问,表达了一个东方文化人对人类生存境界的忧患,对西方妖魔化中国女性的反抗和叹息,显示了她内心中国文化的灵魂尊严和铁骨铮铮的人文情怀。但她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或女权主义者,而是一个渴望人性神圣的理想主义者,她似乎对天默语:真理有何性别?人都是由神话世界里的同一块泥土造就,有何贵贱? 她好像生活在一个离现实世界很远的书斋世界里,但她的诗化书写,却具有当代学人的敏感和锐气,也有传统文人的气质和精神。这可能与她出身于书香世家,很早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诗意的种子,以及在研究生期间倾心于语言学、诗学、电影学研究有关。她的案头书大多是但丁、荷马、莎士比亚、李白、杜甫、萨福、叶芝、庄子、里尔克、波德莱尔等人的诗集和文集,可以说,诗学的激情和创造力本能地浸染着她对语言文学和电影学思考的精神色彩。 她习惯以诗人特有的悲凉、苍茫和高贵品味电影,透视电影背后灵魂燃烧的梦,而不仅仅是观看燃烧升起的火焰和烟雾。确切地说,《在细语中呼喊》既是一个书名,更是她面对电影、电视、绘画、诗歌等艺术对象的某种状态和心境。艺术对象对于她,犹如一面镜子,孙萌老师旨在书写“镜子”和她之间发生感应的那一部分联系,可谓心镜中的心镜,也许这是她在书写中与真理和自我相遇的路径。 书中大部分内容是她1997年以来,在《电影艺术》、《电视研究》、《名作欣赏》、《环球时报》、《文艺报》等报刊上所发表的艺术散论。她曾是《环球时报》影视文化版的特约撰稿人,也曾工作于山东电视台,做过编导、制片人,23岁开始书写诗歌,写过大量古体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有独特的理解,现在又写现代诗,诗歌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她安顿生命的精神家园。 《在细语中呼喊》一书,有对中国影视文化现状的评论,也有对中外电影文化差异关系的比较;更有关于生死、善恶、悲喜在影视中表现的审视,以及对女性自身命运的忧愁和关怀。她瞬间的直觉常与无限的过去和未来相临,书写游走在流动不息的生命精神里,影视艺术与文学、绘画、诗歌互补互动,复通为一,呼唤灰烬中的艺术星火燃起,为不惜一切代价忘我坚守微弱光明的艺术歌唱。 可以说,《在细语中呼喊》是她对影视艺术镜子的轻轻洗涤,雨丝般诗性的闪光和力量,穿越中西文化的时空,注释着影视艺术的愿望和梦想;也是她艺术良知的隐隐哭泣,在重访人性的故土中,抚慰着人世的惆怅和岁月的苍凉;还是她书写心智通往神性道路上的暖暖急喘,让分崩离析的世界,复苏人性美善的目光。 欣赏电影和诗歌中启示人生、颤栗揪心、牵肠挂肚,看了以后说不出话的美,是孙萌动心之处。她是一个在逆境中反弹到一定高度的文化人,她的不寻常在于她在无人问津的地方自己默默承受苦和痛,这是我们所不了解的。她说:“没有苦和痛,就没有诗人。”苦和痛是她书写的庙宇,书写是她生命的快慰。她说她深信:诗歌和艺术的美,在没有预设、没有目的、没有功利的忘我奉献中诞生,在受难的滴在地上的鲜血上生长,在人与天的界限泯灭中永恒,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和艺术家都需要自我牺牲,牺牲是蜕变,是脱胎换骨,是神性地复活。这不仅仅是她的信念,更是她灵魂的气息和自白。 这样的体悟和愿望,自然是孙萌誓为崇高的诗歌和艺术而生的心境,她把自己的生命平静地安放在了诗歌和艺术中,这样的人在现代社会是很少的,她是幸福的。本书是她生命、情感和直觉对艺术、社会、人生苦乐的体验与感悟,也是诗人对艺术生命精神的感性判断融入理性热情的思辨,包括对艺术人生的注释,知其不可尽,而尽其可尽。她的书写诞生于对人类生存境界的深切忧虑中,社会自然会受益。 2011年9月19日于清华荷清苑 (本文作者刘巨德先生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