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巴黎和会 |
释义 | 巴黎和会是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而召开的会议。这个和会是胜利国举行的和会,又是个大国操纵的和会。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埃德·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主导了和会的进行。和会上签订了处置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奥、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它们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战后由美、英、法等主要战胜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格局。会议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重塑现实政治格局,遏制德国及苏俄等战败国,与此同时又通过筹组国际联盟来企图建立理想的国际外交规范。 中文名:1919年巴黎和平会议 外文名:Paris Peace Conference, 1919 参加国家:英,法,美,意,日等32国 人数:1000多人;全权代表70人 重要人物:劳埃德·乔治,克雷孟梭,威尔逊 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成立国联 四次巴黎和会克里米亚战争后,于1856年举行的巴黎和会。 美西战争后,于1898年举行的巴黎和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1919年举行的巴黎和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于1946年举行的巴黎和会。 会议简介1918年11月11日凌晨5时,巴黎东北贡比涅森林的雷通车站。德国以外交大臣为首的代表团走上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乘坐的火车,签订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的条约。停战的条约是十分苛刻的,它包括: 14天内德军撤出在这次战争中占领的法国、比利时、卢森堡的领土,还有在普法战争中所占领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 一个月内将莱茵河以西的德国领土,以及莱茵河以东30公里的德国领土交给联军; 交出巡洋舰、战斗舰、驱逐舰、潜水艇234舰,空军全部飞机,500门大炮和大量枪支弹药; 德国交出316.8亿美元的战争赔款(德国拿不出这么多,后一再削减,成为7.14亿美元); 德国要交出性能完好的火车头5000个,车厢15万个,卡车5000辆 德国交出全部殖民地(二战时,德国一块殖民地都没有)…… (总的来说,德国失去了三分之一的领土,十分之一的人口(这些人的一部分后来成为纳粹的狂热支持者)) 战争结束了,如何分享这些胜利果实呢? 1919年1月18日,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召开了分赃的丑剧——巴黎和会。 参加巴黎和会的各国代表有1000多人,其中全权代表70人,后改为“四人会议”,即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和意大利首相奥兰多。后因意大利在大战中作用不大,贡献几乎是负的,本国底子又薄,被英法冷落一边。所以实际上又变为“三人会议”,他们是巴黎和会的三巨头,也是主宰者。 在会议过程中,三巨头各怀鬼胎。 英国:希望得到海上霸权,殖民霸权,而且希望欧洲大陆各国实力均等,即大陆均势。 法国:希望得到欧陆霸权。 美国:世界霸权。 于是,很有意思的一幕出现了,每一个国家都会与另两个国家互为对手,而又都能与另两个国家的任意一个联手。 所以,这场会议足足开了5个多月。 为了索取战败国的赔款,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列孟梭吵得不可开交。 “你们法国拿50%,我们英国得30%,怎么样?”“不行,绝对不行!这次大战,法国损失最大,我们应该得58%。” “太过份了,我们不同意。” “那我们也不同意。”已经78岁的克列孟梭,虽已满头白发,但仍像只野兽般凶猛,真不愧他的“老虎总理”的外号。而劳合·乔治也百般纠缠,一点儿都不牺牲自己的利益。 美国总统威尔逊只好在英法之间周旋,忙着打圆场:“我们美国一分钱都不要。你们两国都牺牲些,让别的国家也得点好处,法国得56%,英国得28%,这样可以吗?” 克列孟梭厉声喊着:“可以。但法德边界得以莱茵河为界:除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外,德国的萨尔区也归我们!”如果法国得到萨尔区,就意味着他控制了欧洲最重要的军事工业区,将来可以在欧洲大陆称王称霸。对这点,英国和美国当然不同意。他们从1月吵到4月,谁也不肯让步。威尔逊和克列孟梭都以退出和会来要挟对方。 三个人经过无数次的争执和讨价还价后,终于有了结果:英国得到了国际联盟所规定的委任统治制度下拥有1000万人口的领土,法国得到750万人口的地区,包括阿尔萨斯、洛林、萨尔(法国只许占有萨尔15年,之后归还德国),日本也得到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而美国的“门户开放”原则也得以通过,美国的商品与资本可以进入这些地区,实行机会均沾,大家都有好处分享。 除分赃外,巴黎和会还有别的议程。主要是: 密谋扼杀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决定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筹组国际联盟来反对列宁创建的共产国际。国际联盟指挥各国反动派向革命人民进行血腥镇压,同时重新瓜分德国原有的殖民地。 6月28日是巴黎和会的最后一天,也是全体战胜国在和约上签字的一天。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代表没有出席会议,拒绝签字。 原因何在呢? 原来,巴黎和约里有三条是关于中国的。即战前德国侵占的山东胶州湾的领土,以及那里的铁路、矿产、海底电缆等,统统归日本所有。 本来中国当时参加了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曾把支援协约国大量粮食,还派出17.5万名劳工,牺牲了2000多人。作为战胜国的中国,索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的主权,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英美法却做主要送给日本。而卖国求荣的中国的北洋军阀政府都准备签字承认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中国人民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在全国人民的支援和影响下,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两项提案: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取消日本强迫中国承认的《二十一条》,收回山东的权益。 但提案被否决了,而卖国的北洋军阀却命令中国代表团在和约上签字。6月27日清晨,在巴黎的华工和中国留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6月28日,三万多华人齐集在中国代表团的住所外面。 “不能签字!”三万人发出了一个共同的呼声。 “谁签字,就打死谁!”十五名敢死军的青年准备以自己的鲜血和头颅去捍卫中国的尊严和权利。 中国代表团终于发表了一项声明:“山东问题不解决,我们决不在和约上签字!” 所谓的巴黎和会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的勒索,也埋下了复仇的种子,法国元帅福煦事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休战。”历史无情地嘲笑着巴黎和会。1939年9月,希特勒再次在欧洲掀起大战,距巴黎和会正好是20年零两个月!世界人民再次陷入灾难和痛苦中。 概述版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在巴黎举行的讨论战后问题的国际会议。参加的有英﹑法﹑美﹑日﹑意等二十七国,苏俄未参加。会议名义上是拟定对德和约﹑建立战后世界和平,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宰割战败国﹑重新瓜分势力范围。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代表团由北京和广州派官员联合组成,有北京外交总长陆征祥﹑驻美公使施肇基﹑驻英公使顾维钧﹑驻比公使魏宸组及广州的王正廷等。会上中国代表向会议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取消中日“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占有的各项权利等要求。但会议被英﹑美﹑法等国所操纵,不在乎中国的合理要求,只将山东问题列入会议讨论。和会最后签定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其主要内容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如何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该约第156﹑157﹑158条中,规定把德国在山东侵占的全部权益“让与日本”,从而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成为发生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版本二巴黎和会,1919年1月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会议。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1919年1月,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缔结和约,召开巴黎和会。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操纵了和会。参加巴黎和会的各国代表有1000多人,其中全权代表70人。主要内容和会上签订了处置战败国德国的凡尔赛和约 ,同时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埚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会议密谋遏制苏联,决定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筹组国际联盟来反对列宁创建的共产国际。整体评价巴黎和会其实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一场分赃大会,它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的勒索,也种下了复仇的种子,法国元帅福煦事后评论说:“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休战。”对中国的影响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在和会上反而成为被宰割的对象,中国要求索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的主权,但英、美、法却将德国砄利益转送给日本。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一项提案: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取消日本强迫中国承认的《 二十一条》,收回山东的权益。但提案被否决。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历史背景为确立美国在战后世界的霸权,早在战争期间,美国总统威尔逊,即授命其助理豪斯组成专门机构研究战后和会问题。英国外交部也组织一批专家探讨一旦大战结束英国对和会的对策。1918年1月,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后,豪斯到达巴黎,与法、英、意等国政府首脑就召开战后和会问题进行磋商。1919年 1月13~17日,英、法、美、日、意五国举行巴黎和会准备会议,背着多数国家制定了和会的议事规则。规定英、法、美、日、意五大国为有“普遍利益的交战国”,可参加和会的一切会议。比利时、中国、塞尔维亚等国为有“个别利益的交战国”,只能出席与其本国有关的会议。玻利维亚等与德国断交的国家,只在五大国认为有必要时,才得以用口头或书面陈述意见。议事规则还限定各国出席会议的全权代表的名额,五大国各5名,比利时、 塞尔维亚、巴西各3名,中国、波兰等国各2名,共计70名。 中国提交议案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代表团由北京和广州派官员联合组成,有北京外交总长陆征祥﹑驻英公使施肇基﹑驻美公使顾维钧﹑驻比公使魏宸组及广州的王正廷等。中国代表团最初还对和会抱有很大的希望,因此,在提交的议案中提出了以下7个条件: 一,废弃势力范围; 二,撤退外国军队、巡警; 三,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 四,撤销领事裁判权; 五,归还租借地; 六,归还租界; 七,关税自由权 会议的筹备为确立美国在战后世界的霸权,早在战争期间,美国总统威尔逊,即授命其助理豪斯组成专门机构研究战后和会问题。英国外交部也组织一批专家探讨一旦大战结束英国对和会的对策。1918年1月,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后,豪斯到达巴黎,与法、英、意等国政府首脑就召开战后和会问题进行磋商。1919年1月13~17日,英、法、美、日、意五国举行巴黎和会准备会议,背着多数国家制定了和会的议事规则。规定英、法、美、日、意五大国为有“普遍利益的交战国”,可参加和会的一切会议。比利时、中国、塞尔维亚等国为有“个别利益的交战国”,只能出席与其本国有关的会议。玻利维亚等与德国断交的国家,只在五大国认为有必要时,才得以用口头或书面陈述意见。议事规则还限定各国出席会议的全权代表的名额,五大国各5名,比利时、 塞尔维亚、巴西各3名,中国、波兰等国各2名,共计70名。 会议的机构巴黎和会自始至终在帝国主义战胜国的操纵下进行。 大国会议,凡和会一切重大问题均先由五大国会议讨论决定。先有“十人会议”,由美国威尔逊和兰辛、英国劳合·乔治和贝尔福、法国克里孟梭和毕盛、意大利奥兰多和桑尼诺、日本西园寺公望和牧野伸显组成。“十人会议”为五大国“经常的正式会议”,和会期间共举行60多次。1919年3月26日起,“十人会议”缩减为“四人会议”,即英、法、美、意四国首脑就和会中有关欧洲问题私下协商(4月23日意首相奥兰多离会,由英、法、美三国首脑以“三人会议”形式控制局面)。 和平预备会议,即27国全体会议,和会期间仅开过6次,止于形式。 和平正式会议,协约国代表与各前敌国代表分别相会,一次是递交和约最后草案,一次为签署和约。 委员会,和会附设有国际联盟、赔偿、领土问题、条约起草、战争责任、国际河港铁道等专门委员会52个。 会议的经过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市内法国外交部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1月25日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筹组国际联盟的决议。4月24日第5次全体会议通过《国际联盟盟约》。 1919年1~4月,英、法、美、日、意就制定对德和约问题进行讨论,大国间勾心斗角,争论激烈。战后德国的西部边界、萨尔区归属、德国赔偿和德国前殖民地的处理等问题均因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分赃中各有图谋而成为和会中的难题。后经妥协,于5月7日将对德和约最后草案文本交给德国政府代表 布罗克多夫-兰曹。德国曾几次对草案一些内容提出异议,但英、法等战胜国只对和约草案略做细微的改正。 6月28日在巴黎近郊凡尔赛宫镜厅举行《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签字仪式。德国外长穆勒等代表德国签字。对德《凡尔赛和约》由是成立对德国同盟国的和约在巴黎和会结束后另行签署。 在中国人民的要求下,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收回战前德国侵占中国胶州湾、胶济铁路和山东的一切权利。日本竟然要求和会同意把德国的侵华权益转移给日本,并得到英、法的支持。由于美、日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的矛盾,美国对日本的侵华野心起初持警惕态度,并表示支持中国主张。后日本以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和退出和会相要挟,迫使美国最后放弃了对中国的支持。在五四运动浪潮冲击下,中国代表团不得不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帝国主义列强还秘密拟定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和经济封锁计划。 中国代表向巴黎和会提出希望条件八条: 废除势力范围 撤退外国军队、巡警 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 撤消领事裁判权 归还租借地 归还租界 关税自由权 废除“二十一条” 会议的结果签定了不平等的《凡尔赛和约》。 一、总览 《凡尔赛条约》共分15部分,440条。根据条约规定,德国损失了10%的领土,12.0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喀麦隆、多哥以及德属新几内亚),16%的煤产地及半数的钢铁工业。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东岸50千米内为不设防区。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只准保留陆军10万人。禁止德国拥有空军、坦克和潜艇,海军力量受到严格限制。 二、疆界的决定 · 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战时,就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法国,恢复法国在普法战争前的疆界。 北石勒苏益格经过公投,回归丹麦。 承认波兰独立,并给予波兰海岸线。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归还,包括西普鲁士、波森省、部分东普鲁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亚;东上西里西亚予捷克斯洛伐克。 但泽由国际联盟管理,称为但泽自由市。 割让尤本及萨尔梅迪给比利时;克莱佩达地区给立陶宛(1923年)。 萨尔煤矿区由法国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 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永远不得与它合并。 承认卢森堡的独立。 归还在山东的权益给中国;但后来因为二十一条的关系,则转交到日本。这触发了五四运动,拒签《凡尔赛和约》。中国于1919年宣布与德国的战事结束,并于1921年与德国另签和约。 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分配。 此外,还与其他战败国签定了其他不平等条约。 会议的影响在巴黎和会以后,各国列强暂时在欧洲等地区方面的矛盾得到了抑制。随后,建立起了被称为凡尔赛体系的国际地区“新秩序”,凡尔赛体系不但包括对德条约,还包括对奥地利的《圣日尔曼条约》,对保加利亚的《特里亚农条约》,对匈牙利的《纳伊条约》,土耳其的《色丹条约》,但是对土条约遭到土耳其的资产阶级的反对,后来联军被凯末尔打败,最终签定了《色佛尔条约》,由上述几个条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其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安排的国际体系。 巴黎和会在协调一战参战战胜国家之间的矛盾上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强权政治的霸道措施,未能从根本上协调好各国的争议,比如对殖民地进行"任统治"按照民族自决原则处理民族关系,实际上都是为了维护战胜国的利益,无论战胜国与战败国,还是在战胜国之间,还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之间,他们之间的矛盾仍然未彻底解决,但是却埋下了战争的种子,陆军的福熙元帅在听到和会签订的和约内容后,就这样评价说:“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休战!”值得注意的是,元帅的预言惊人的准确,因为德国正式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是在20年后的1939年。 譬如,和会对德国进行的宰割性惩罚措施,严重伤害了德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被德国人普遍认为这是“强加的和平”。战后,德国的民族主义高涨,也为后来纳粹势力在德国的登场和希特勒撕毁和约扩军备战提供了口实。英法也因此对德国感到有愧,使得后来绥靖主义盛行。而意大利国内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原因竟然是一战以后“分赃太少”,以及战后不久的国内经济危机。至于远东方面的问题,和会上并没有得到实际的解决,中国山东的归属问题就是代表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巴黎和会的这个问题上面,美国方面无论是总统威尔逊本人还是代表团成员们,都明确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权益的主张。在中国的要求被无理拒绝以后,美方代表团成员曾经全体离场以示抗议。当时的中国,曾经因此一度对美国颇有好感,威尔逊总统也因此成为当时国人比较敬佩的“世界大人物”之一(在中国进步青年当中,地位仅次于列宁)。因此,为了协调各国在亚太地区的未解决矛盾,才又有了两年后的华盛顿会议。包括中国的山东问题,都是在那次会议上得到处理的。 与五四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英、美、法、日、意等27个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实质上是一个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其目的是为了重新分配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曾经在战争期间对德宣战,也算是战胜国之一,因而也派外交总长陆征祥率领代表团6人出席了会议。在巴黎和会上,年轻的中国代表、著名的外交官顾维钧向帝国主义列强据理力争,作了强硬发言,提出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等七项条件。接着,在中国旅欧学生要求下,又提出取消“二十一条”和要求收回大战时被日本乘机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权利的陈述书。 当时,帝国主义根本不理睬中国人民的正当要求,竟无理地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全部让给日本,至于日本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二十一条”,又借口不在会议的讨论范围之内而置之不理。中国不仅没能收回山东的权利,反被日本帝国主义将它在山东的侵略用《凡尔赛和约》规定了下来。顾维钧不惧日美英法勾结欺侮弱国的淫威,为维护中国山东大义凛然,挺身而出,怒斥列强,拒签和约。 巴黎和会彻底暴露了帝国主义的狰狞面目,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无理决定,极大地震怒了中国人民,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吹响了反帝爱国的战斗号角,“废除二十一条”的吼声传遍中国。6月3日以后,中国工人阶级以巨大的声势,以政治大罢工的形式,参加了反帝爱国斗争,狠很地教训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其他群众掀起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卖国的全国规模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主要影响通过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国联盟约》以及会后对其他战败国的和约,以条约法律形式,确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一般关系与制度,即所谓凡尔赛体系。其目的是想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完成的重新瓜分世界的成果巩固下来,组织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武装干涉、经济封锁和颠覆破坏活动。由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该体系危机四伏,至20世纪30年代终于彻底崩溃。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以处置战败国德国为中心的巴黎和会,中国应邀参加。这次和会尽管充满了帝国主义的大国强权政治,但对具有战胜国身份的中国,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由于是战胜国,中国便有了讨价还价的资本,有了胜者的心理、胜者的口吻。中国外交官在和会上争之急、辩之激,洋洋洒洒,有理有节,慷慨激昂,高声扬眉,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外交才能和水平,令人刮目相看,重塑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二)由于是战胜国,《凡尔赛和约》中规定了一些有利于中国的条款,如废除德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取消中国向德国的辛丑赔款,归还山东以外的租界地等;对奥和约,又使中国加入国联并被选入国联行政院。 三)由于是战胜国,中国的合理要求便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理解和同情。 四)由于是战胜国,中国的合理要求一经拒绝,便成为一种正常情感无法接受的现实,人民从希望的巅峰跌入失望的深谷,一种被出卖、被蔑视的民族愤怒于是爆发出来。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相关事件中国档案箱失踪事件1919年1月18日,举世瞩目的巴黎和会在法国凡尔赛宫隆重开幕。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而召开的会议。作为战胜国的一员,中国从中看出了收回近代以来丧失给德奥等国的希望,并派出以陆征祥、顾维钧、王正廷等五人为首,50余人的代表团出席这次会议。但是,会上中国代表团装有重要文件档案箱的神秘失踪给中国使团顺利完成使命制造了障碍。 日本人的野心 早在和会召开之前,北洋政府就规定了中国代表团此行的主要任务。其中的重中之重,是收回战前德国在山东省内的一切利益,这些利益不得由日本继承。就一般法理而言,中国是战胜国,德国是战败国,战胜国收回原本就属于自己的东西乃天经地义。但由于日本的野心,这一问题变得复杂起来。 1914年8月,日本不顾中国反对,悍然在中国领土上对德宣战,强行控制了山东,并占有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还迫使北洋政府签定了有关条约。 档案箱的失踪 然而,对于看重证据的西方国家代表来说,顾维钧的发言,虽然精彩、也情理备至,证据却不足。于是,巴黎和会的主席团要求中国代表团在一周之内就顾维钧在会上所发表观点提交一份书面声明,并将能证明这份声明的中日问题档案文件附于声明之后。鉴于顾维钧的出色表现,中国使团决定由他主要负责书面声明的准备和起草事宜。 顾维钧,字少川,1887年生于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1905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国际法博士学位。1912年回国,先后任袁世凯总统府英文秘书,外交部参事。1915年任驻美、日等国公使,参加巴黎和会前他任驻美大使。 就在顾维钧等人忙着搜集档案资料时,问题出现了。从北京启程时,中国代表团为了有所准备,曾经带有一个密码档案箱。箱内装着若干有关满、鲁、蒙、藏问题的绝密档案,其中包括许多连中国驻外使团都不知道的,中国与日本签订的一些密约及各种借款协定的原件。这个档案箱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是,当中国代表团真正需要它时,却发现它不翼而飞了。 它是什么时候丢的?在哪里丢的?何人所为?据中国代表团推测,它在日本丢失,被日本情报部门蓄意窃取的可能性最大。档案箱中装的文件,只有日本才深感兴趣,因为这些文件中的内容涉及许多日本不可告人的秘密,如果这些文件暴露于巴黎和会上,将对日本十分不利。而中国的档案资料不全,日本就完全可以凭借自己掌握的档案资料来说事。 但即使还有一丝希望,中国代表团也不能放弃。有的代表团成员回忆,在到达美国纽约港码头时,好像还见到过它。根据这一线索,中国代表团分别致电华盛顿和纽约领事馆,电询此事。纽约领事馆的总领事邹玉成立刻联络美国方面轮船行李处的负责人和码头上的管事人,结果却是空手而归。之后,虽然经过百般查找,始终没有找到。至今,这个档案箱失踪事件仍然是一个历史之谜。 会议地点定在巴黎这次和会为什么要选择在巴黎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国的复仇心理。法国和德国是多年的仇敌,看到这个老对手终于倒在自己的脚下,法国自然是要在自己的地盘上对德国进行一番酣畅淋漓的羞辱。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普鲁士国王曾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为了将当年的耻辱施加在德国的头上,此次和会的场所不但选在了巴黎,还理所应当的选择在当年德皇加冕的地方。 主要内容和会上签订了处置战败国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次大战后由美国、英国、法国等主要战胜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格局。会议通过领土分配及赔款等措施重塑现实政治格局,遏制德国及苏维埃俄国等战败国及共产国家,但与此同时通过筹组国际联盟来企图建立理想的国际外交规范。 对中国影响中国要求索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主权,但英、法、意主张将德国的利益转送给日本,美国提出暂交英法意美日五国共管,遭日本拒绝。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两项提案: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取消日本强迫中国承认的《二十一条》,收回山东权益;但提案被否决。巴黎和会引起中国人民抗议,爆发五四运动。当时中国代表团成员有五个全权代表,其中有担任团长的外交总长陆征祥、驻美公使顾维钧、南方政府代表王正廷、驻英公使施肇基、驻比公使魏宸祖。中国代表最终没在和约签字。 整体评价巴黎和会初期原本充满对和平的乐观期待,首次参加欧战的美国带来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和平原则,一时颇受欢迎。然而威尔逊的理想主义观点迅速被战胜各国划分势力范围和报复的企图所压倒,所谓反战、民族自决等原则皆无法实施。美国虽签署条约却未能经过国会批准,使美国没有参加国际联盟,外交政策走入孤立主义。而合约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的勒索,也埋下了复仇的种子,法国元帅福煦事后评论说:“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休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