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杂诗三首
释义
1 沈佺期诗作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杂诗三首》

【创作年代】初唐

【作者姓名】沈佺期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作品出处】《全唐诗》

作品原文

其一

落叶惊秋妇,高砧促暝机。

蜘蛛寻月度,萤火傍人飞。

清镜红埃入,孤灯绿焰微。

怨啼能至晓,独自懒缝衣。

其二

妾家临渭北,春梦著辽西。

何苦朝鲜郡,年年事鼓鼙。

燕来红壁语,莺向绿窗啼。

为许长相忆,阑干玉箸齐。

其三

闻道①黄龙戍②,频年③不解兵④。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⑤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⑥,一为取龙城⑦。

作品欣赏

这是一首写闺情闺怨的名诗,诗中明显地流露出反战的情绪,这是初唐连年争战的特定历史环境所产生的厌战思想的反映。不过诗中还希望能有良将出师,早日结束战争,思想内容也有积极的一面。诗人写的杂诗共有三首,这是其中之一。三首诗体制一样,思想内容的指向性也很一致,可以视作一束无题组诗。

诗的首联在主人公未出场之前首先交代背景。“黄龙戍”,在今辽宁开原县北,唐朝曾戍兵于此。“频年”,就是连年,说明战事已不止一年。这两句话既交代了良人从军征戍的历史大背景,也说明了从军的时间之长,地点之远,这就为女主公的思夫作了有力的铺垫,同时也制造了一种氛围,一种厌战情绪溢于言表。

颔联两句直取核心,正面描写思妇对月怀人。诗人在这里以满腔同情之心写出女主人公深夜难眠,望着天边的一轮明月在痴情地思念自己的丈夫。可是,她又哪知她在闺房里所瞩望的那个月亮也同时高高地悬挂在丈夫军营的上空呢?也许那个同样痴情的心上人,也在同一时刻望着月亮在思念自己的爱妻吧!“汉家营”,以汉代唐,实指唐朝的军营。这两句话,通过对照的写法,不露声色地写出闺中少妇和远戍征夫绵邈难逮的思念之情。笔法活脱,耐人寻味。

颈联是颔联的进一步生发,同样写夫妻异地的怀念之情,而颔联比较含蓄,主要是写月亮。此联则更加直露,毫不掩饰地写出了少妇的“今春意”正是良人的“昨夜情”。“良人”,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谓。这里诗人把“少妇”与“良人”对举,把“意”与“情”对应,写出了夫妻分别之后,岁岁年年,时时刻刻不在思念。读者还会进一步推想在那战争频仍的年代,长期分离的夫妻何止千万!他们不也是日日思念,夜夜伤怀吗?何况战争是残酷的,也许少妇今夜思念的良人,昨日已经战死。“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不是一场更大的悲剧吗?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一幕幕地重演呢?这就逼出了下面带有结论性的警语:“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旗鼓”,在这里代指军队。“将旗鼓”,就是说希望出现一位智勇双全的良将,带领千军万马,高举战旗,擂响战鼓,向敌军发动最后的进攻。“龙城”本指匈奴人统治的中心,这里泛指敌军阵地,“取龙城”意谓把敌军消灭,将士们凯旋而归。这是少妇的愿望,是征人的愿望,当然也是诗人的最大愿望。战争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当国家安全受到外来侵犯的时候,又不得已而为之。一味宣传厌战,就可能给国家民族带来厄运,结束战争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来犯的敌人消灭。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首诗的用意还是积极健康的。

作品评析

在诗歌创作上,沈佺期虽善于写作形式华丽、对仗工巧的应制诗,但内容空洞,华而不实,几无可取之处。长期以来为人称道的主要是描摹征戍贬谪和抒发个人情怀的诗作。由于诗人对唐初连年不断的边塞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和灾难怀有不满的情绪,一些以征戍闺怨为题材的诗作往往写得真挚感人。《杂诗三首》就是这样的作品。这组诗从思妇与戍卒的角度出发,以征戍闺怨为主旨,意在期盼良将出现一举夺取龙城,结束令人困扰的战争,明显地具有反战情绪,言短意长,含蕴无尽。这组诗构思新颖精巧,诗中所抒之情与所传之意彼此关联,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势若转圜,极为自然。

作者简介

沈佺期

(656?—714 )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上元(唐高宗年号,公元674—676年)进士,为协律郎,后历任通事舍人、给事中、考功郎。流放归,为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后升任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是继“初唐四杰”之后的著名诗人,高宗和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以写应制诗而闻名。但这些应制诗多为歌颂皇帝点缀升平之作。与宋之问齐名,号称“沈宋”,被誉为律诗的奠基人之一。原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

2 朱自清诗作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杂诗三首》

【作者姓名】朱自清

【文学体裁】现代诗

【创作时间】1921年11月

作品原文

【其一】

风沙卷了,

先驱者远了!

【其二】

昙花开到眼前时,

便向她蝉翼般影子里,

将忧愁葬了。

【其三】

无力——还在家里吧;

满街是诅咒呵!

作品评析

20世纪20年代初,诗坛上小诗流行一时。从外来影响来看,有泰戈尔《飞鸟集》的启迪,也有日本俳句的刺激;从时代背景来看,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大解放使得新文学先驱者理性与感情如同岩浆一样奔突迸发,艺术感觉异常敏锐,寄流云以遐思,望繁星而对语,心有所感即发,遂有小诗盛行。

小诗短小精悍,自由灵动,写一地景色,抒款曲情愫,表片缕思绪,自有所长。朱自清早就羡慕日本的短歌,诗友俞平伯的小诗尝试惹起了他的创作冲动,于是有了他的第一组小诗:《杂诗三首》。

小诗诸家,各有千秋。宗白华的“流云”,飘逸着山水的清秀明丽,刘大白的“泪痕”,凝结着初醒者的感悟,冰心的“繁星”闪烁着人类之爱的光芒,而朱自清的这组小诗则透露出先驱者的忧郁。

“风沙卷了,/先驱者远了!”或许是远了文化,近了政治。一些新文化先驱者从文坛走向政坛,从书斋走向社会,这在执著于文化建设的“纯粹”文人朱自清,不能不引起喟然长叹。或许是远了高潮,跌入低谷。五四高潮之际,置身于新文化运动激流之中的北大学子朱自清,曾经怀有多么炽热的激情、多么高远的希冀,然而,无情的现实又是魔爪般撕碎了他的理想花环。环顾周围,黑暗仍复黑暗;遥望前途,难有光明企盼。新文化先驱者艰难跋涉才寻找到的一块绿洲,竟也为风沙所弥漫,这不能不让跋涉者陷入深深的忧郁。

忧郁至极时,便要寻求解脱与慰藉:哪怕是昙花一现的美丽,哪怕是海市蜃楼的假象,哪怕是白日作梦的幻觉,只要能将难耐的忧郁埋葬。

到底是一介书生,纵使在幻想的空间天马行空,面对现实却几无缚鸡之力。“无力——还在家里吧;/满街是诅咒呵!”“在家”,是主动的抉择还是无奈的退避,是悲怆的失败还是差强人意的自慰,恐怕诗人自己也难以说清,或许二者兼而有之。身“在家里”,却心忧天下;无力抗争,又不甘屈服;在理想与现实的剪刀口中生存,在忧郁的深谷里挣扎,这正是朱自清悲怆的一生,也是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缩影。

《杂诗三首》自然通脱,象近意远,毫无欲赋新词强说愁的流弊;三首各自独立成章,内里又一脉相承;语调淳朴质厚,惹人共鸣,并留下无尽的回味余地。

作者简介

朱自清

(1898—1948)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严重的胃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寻朝》、《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7: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