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巴黎故事 |
释义 | 基本内容名 称:巴黎故事 又名: 巴黎爱情故事 / 巴黎故事 主 演:朱丽叶·比诺什,罗曼·达瑞斯,嘉莲·维雅 导演: 塞德里克·克拉皮斯编剧: 塞德里克·克拉皮斯 类型:喜剧 / 剧情 / 爱情 发行年份:2008 地 区:欧美 影片类型:爱情片 语 言:法语 内容介绍巴黎,一个充满故事的城市。24小时前,皮埃尔还是巴黎歌剧团的舞蹈演员,他突然感觉自己喘不上气,送医院急救证实是急性心脏病发作,唯一的根治办法是心脏移植,但手术需要等待合适的供体,就算有了,成功率也只有40%。将面临死亡的威胁和必须忍痛放弃最钟爱的舞蹈事业,皮埃尔一下子变得心灰意冷。他的姐姐爱莉丝是个单亲妈妈,为了孩子五年拒绝男人的爱,其实她是个爱心泛滥的女人,只要有空就会选择做义工帮助别人。在大学任教的老教授罗兰,表面为电视台录制巴黎旅游节目一帆风顺,其实暗恋自己班上的女学生莱提雅,每天只能偷传简讯向她诉情衷;罗兰的建筑师弟弟菲力普,40多岁的中产阶级,婚姻事业皆美满,突然感到人生缺失意义,却因为无力改变现状而陷入忧郁…还有还有,街角那个爱碎念的面包店老板娘、以及菜贩帅哥老板、与咖啡店侍者们,他们都有一段令人发噱的背后故事。看似没有关联的每个人,在巴黎这个繁华而古老的市井小巷里交集 精彩影评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部电影,我会说,这是一首献给巴黎的情歌。林林总总二十来个人物,很难讲谁是主角谁是配角。如果非要找个主角的话,那这个当仁不让的主角不是别的,而是巴黎这座城市本身。我猜这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就叫做《巴黎》,简单,有力,直接。 法文中的一个单字——Paris,不知道为什么到了中文版里面就变成了巴黎故事(正如Australia到了中文里就变成《澳洲乱世情》)。或许是嫌巴黎这两个字太轻,承受不起一部电影的重量?好吧,即便如此,加上故事两个字,也并不会让题目变得高明多少,反而让巴黎从中心词沦为一个偏正短语里面轻飘飘的修饰成分,只告诉观众电影的发生地或者说背景在哪里,重心落在了故事两个字上。而这部电影其实和故事无关,它不讲故事,它讲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如果非要舍弃《巴黎》这样简单直接的译名,那我觉得倒不如翻成《巴黎浮世绘》。 是的,这部电影就是一张当代巴黎的浮世绘。众多小人物带着自己的悲欢离合在这里粉墨登场,看得人眼花缭乱。这些人,有些彼此认识,有些全然不认识,甚至压根没有打过照面,在电影里从头到尾没有任何交集。如果说他们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他们都生活在巴黎,或者向往生活在巴黎(北非人),巴黎是他们共同的舞台。 我之所以一直对法国电影怀着一种好感甚或说敬意,是因为这些电影往往都很诚恳。它们忠于生活,不刻意制造离奇情节和戏剧效果;不放大苦难,不走悲情路线,也不执著地制造皆大欢喜的结局(happy ending);既不简化生活,也不故意让它变得复杂;既不把生活描绘成一床美好的玫瑰,也不会把它表现为一床狗屎(狗屎——merde是巴黎人的口头禅),更不会通过电影对观众进行道德说教。它们只是努力展示生活的本来面目,有欢笑,有泪水,加上一点法式幽默,这就是生活——C'est la vie,不难理解为什么法国人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正因为如此,法国电影往往带有浓烈的人间烟火气味,似乎透过银幕都可以闻得到。 奇怪的是,在中国,这样真实反映生活本身的电影往往会被打上“文艺片”的标签,而中国观众对所谓的文艺片,向来是不买账或者说不屑一顾的。一部电影若是被归为文艺片,那么也几乎就意味着它在票房上肯定会惨淡不堪。如此这般,大概也就没有几个导演愿意拍文艺片了。如今的中国,电影人都争着搞大片、大制作、大场面,电影院里一年到头也放不了几部电影,还都是所谓史诗片、动作片、战争片、悬疑片、惊悚片,唯独没有真诚的生活片——好吧,我是说他们说的文艺片。也许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实在太沉重了,沉重到我们不愿意在电影院里在看到真实的生活。 而对于我来说,我之所以看电影,就是因为我想知道这个世界上,别的人都是怎么活着的,并从他们的人生里反观自己的生活。可是很显然,在中国,我并没有太多精神上的同伴,其明证就是在13亿人口泱泱大国,1000多万人的首都(还是文化中心呢),居然撑不起一家——哪怕是仅仅一家艺术影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