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运河之都 |
释义 | 概述概述 京杭运河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工程,贯穿京、津、冀、鲁、苏、浙等6省市,联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5大水系,如长龙般地绵亘于中国的东部。在其贯通和通航的600余年里,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作出了极大贡献。 面对浩浩运河和其巨大历史贡献的事实,人们不禁要问,运河的开凿、疏浚、管理和营运是如何实现的呢﹖尤其是她南北纵贯6省市,竟然一脉相承数千里,繁忙畅盛数百年,实可谓“人类历史的奇迹”。勿庸讳言,元明清三代的朝廷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但是,仅有来自京城的朝廷御旨是不行的,必定有一个如人们常说的“管理处”或“指挥部”之类的专门机构进行统一谋划和实施督理,还必须有沿运各地方官府的密切配合。否则,是很难奏效的。那么,这个“指挥部”究竟设在何地呢﹖ 据统计,历史上沿运河的较大城镇有淮安、天津、德州、临清、东昌、济宁、扬州、苏州、杭州等9余个。这些较大城镇及其官吏在运河的开凿、漕运和管理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这些城镇的地位和作用也决不是平行和平等的。除了有路、州、府、县之分外,就运河的开凿、漕运和管理而言,必定存在着一定的统属和主从关系。 江苏淮安淮安概况 2001年原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更名为楚州区(楚州区于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复名为淮安区 ),而淮安为运河重镇,长期为州府治所,为江苏中北部交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1年,两淮城市(即原淮阴市和原淮安市)组成新的淮安市,奠定了运河之都的地位。淮安位于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淮河与京杭运河交点,历史上淮安更是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淮安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与扬州为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为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中国古都学会授予淮安“运河之都”牌匾。 城市发展,淮安市未来发展规划,定位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江苏省的三级中心城市(苏州为一级,宁锡徐连扬为二级,淮安等为三级),长三角北部地区的重要公铁水空交通枢纽、区域商贸总部经济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重要国家物流节点城市,北翼中心城市之一(宁锡淮),江苏三圈(宁锡徐)一极(淮安) 之增长极,规划江苏第四大都市圈。加紧水渡口区域和清河新区的建设,使市中心向东污染少的区域推进。人口方面:主城区人口120万,高教园区30万,新城区(清河新区,生态新城,清浦新城)90万,开发区60万,市区人口总计将达到300万人,城市化率达到80%,建成超大型城市,财政总量争取进入江苏省前五位。交通方面:近期开工建设淮扬镇城际铁路、连盐淮城际铁路、宿淮铁路,并对现有的新长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中期规划建设宁淮城际铁路,进行沪徐铁路(淮安段)的前期准备工作。同时,在规划中还包括十二五期间建设城市快速公交系统(BRT)、城市快速通道。十二五末力争轨道交通和水上公交开工。高等教育方面:对现有高校资源进行优化配制,筹划组建综合性淮安大学,淮安理工大学,淮安医学院。县域规划方面(2008-2020年):涟水县规划城区人口40万人,城镇化80%,建成中等城市;洪泽县规划城区人口25万人。 运河文化 天地悠悠,淮水泱泱,古运河欢快地流过2200多年的历史,孕育了淮安灿烂的文化,也造就了其“运河之都”独特的历史地位。历史上,管理漕运的漕运总督部院以及管理运河的河道总督均设立在淮安。今天,在第四届中国京杭大运河文化节即将开启大幕之际,在世人关注的目光中,聪明、勤恳的淮安人以其宏大的魄力与智慧,正续写着现代“运河之都”的新辉煌。 明清时期,淮安因中枢漕运、集散淮盐、漕船制造、粮食储备、河道治理地位显赫而成为“运河之都”。运河文明给淮安带来千年辉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而淮安作为漕运、盐运的要道,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淮安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历史文明璀璨,千百年来,博大精深的淮河和运河文化哺育了一代代淮安儿女。这里诞生了大军事家韩信、《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大英雄关天培、梁红玉等杰出英才。1898年,新中国总理、一代伟人周恩来诞生在淮安,在淮安学习、生活了整整12个春秋。 漕运总督院部 淮安古迹名胜众多,与大运河有直接关联的遗存主要有:洪泽湖大堤、清江大闸、码头“三闸”遗址、御坝遗址、盐河双金闸、三百六十丈越堤、清江督造船厂遗址、淮安常盈仓遗址、漕运总督署遗址、河道总督署遗址、古末口与古清口遗址、淮安钞关遗址、陈潘二公祠、清江浦楼、吴公祠、西坝盐商遗迹、杨庄正泰浴室、清江古清真寺、镇淮楼、文通塔、河下古镇、码头古镇、宋龟山运河口、古汴河口和泗州城遗址等,其中16处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淮安因京杭大运河而成为运河线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从“夹岸数十里,街市栉比”、“淮郡三城内外,烟火数十万家”、“壮丽东南第一州”等文字记载中,淮安当年的繁盛可见一斑。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根。大运河提供的的历史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资源。从2006年召开“运河之都”全国学术研讨会以来,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运河之都”这张城市名片,弘扬运河文化,传承运河文明。利用好这一珍贵资源,为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着力研究的重大课题。 河道总督部院 淮安,积极做好大运河淮安段的保护与申遗工作。大运河淮安段的保护管理,具有跨区域、跨管理单位、历史信息叠加程度高、流动性强、边界模糊等特点,其难度和复杂程度较大。淮安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下大力气抓实抓好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据统计,近两年来,淮安用于运河沿线文物古迹维修的资金已近亿元。市政府先后组织维修了淮安钞关遗址、清江大闸(正、越闸)3000米闸身闸室石工墙、吴公祠、清江古清真寺、清江浦楼、陈潘二公祠、圣谕祭祀碑、润州会馆等十多处有关大运河的文物古迹。还拨出专款支持淮安区维修和保护运河重镇——河下古镇。淮阴区也积极投资维修码头古镇漂母墓、韩信故里、枚乘故里等文物古迹。淮安充分利用历史遗留下来的资源,凸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运河给淮安提供的不仅是历史记忆,我们要继承传统,更要促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升淮安在国际、国内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使更多的人了解淮安,喜欢淮安,记住淮安。 当前,淮安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是:加快推进“大交通、大产业、大流通、大文化、大旅游”五大建设,努力把淮安建设成为能够辐射周边地区2000万人口的苏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 淮安自古以来就有“九省通衢”“南船北马"的美誉,曾因重要的水陆交通地位而兴,又因交通重心的转移而衰。如今,崛起的淮安将发展交通放在了首位,五条高速公路交会缠绕,长兴铁路建成营运,运河航道改造升级……经过前几年的努力,淮安的高速公路从南京到连云港,从北京到上海,从盐城到徐州,在城市中心形成了一个十字型交叉,并且形成了90公里的高速环。目前淮安的高速公路人均占有率在全国位列前茅,甚至超过了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为淮安中心城市的建设,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近年来,淮安还加快了运河、盐河航道整治工程建设,这一工程将让淮安历史性地实现“运河经济”向“海河经济”的转变,从而实现海河联运、“海港内移”和“借港出海”的目标,直接承接国际辐射,实现跨越式发展。市交通局局长唐道伦说:“我们就是要打通淮安通过盐河到连云港的港口的这样一个航道。目前是五级航道,把它设施改成三级航道。盐河建成之后,我们的京杭运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及盐河、张福河,还有金宝杭线,淮安也是一个内河水运的枢纽。” 淮安还积极实施民航机场建设,待淮安民航机场通航之后,淮安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形成立体格局,“大交通”将构筑完成。届时交通运输服务水平也将达到较高层次。从而实现“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全面充分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和紧密衔接,具有承载能力更强、运转效率更高、运输成本更低、安全性能更好,经济和社会两个效益更大”的目标。这些,都为淮安打造现代“运河之都”提供了成熟的条件。古老的运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利用运河、开发运河、发展运河文化旅游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淮安在保护挖掘运河文化的基础上,科学整合利用运河文化资源,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尤其在发挥大运河淮安段旅游功能方面,做起了文章。 淮安坚持“在建设中保护里运河历史风貌”的原则,在里运河沿岸建设了包括码头古镇秦汉文化区、古清口水乡风光区、现代工业文明区、清江浦历史风貌区、现代都市风貌区、板闸生态旅游度假区、古末口河下古镇文化区、淮安区文化观光区、淮安水利枢纽景区等九大景区,为淮安旅游业开辟出一条运河黄金水道特色旅游线。里运河文化长廊文物景点建设的全面启动,推动了淮安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 淮安自然资源丰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素有“日出斗金”之称的洪泽湖,碧波万顷,荷香鱼跃,百里长堤被誉为“水上长城”、“休闲佳境”;盱眙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钟灵毓秀,蔚为壮观;铁山寺自然保护区万木葱茏,鸟语花香,环境宜人,被誉为江苏的“九寨沟”。万亩荷塘、万亩水杉林、万亩蔬菜种植园,也已成为农业生态观光一道道风景。淮安依托“名河”来整合“名湖”、“名山”、“名人”资源,已经初步建成江苏新兴的旅游城市。按照旅游资源的自然分布,全市初步形成了四个不同风格的旅游景区,即以清河、清浦、楚州、淮阴四区和涟水县为中心的人文景区,以洪泽为中心的洪泽湖风景名胜区,以盱眙为中心的山水旅游景区和以金湖为代表的农业生态观光景区。淮安相继推出了“淮安名人故里游”、“洪泽湖风光游”、“淮河风光游”、“现代农业风光游”等旅游专线,并成功举办了“中国淮扬菜美食文化节”、“中国盱眙龙虾节”、“金湖荷花艺术节”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淮安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得到有力提升,并给老百姓带来了更广阔的赚钱门路,旅游业已经成为淮安新的经济增长点。从2002至2007年,外地到淮安的游客人数每年增长30%,增幅居全省前列。今年全市旅游年收入已突破35亿元。2006年,淮安被评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破浪扬帆正逢时为了招引八方游客,再现“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繁华,近年来,淮安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306亿元,建成事关百姓民生的重点项目1220个,城区面积增加了30多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38%。城市悄然间变靓、变大了。日新月异的中心城市建设给老百姓带来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大运河文化广场、市民健身广场、中洲公园、钵池山公园、里运河风光带等城市绿色板块绘就了淮安绿水城市的景观风貌,也为淮安打造文明、富裕、和谐、平安的新名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继“运河之都”全国学术研讨会认定淮安为运河之都、国家将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后,淮安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按照“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淮安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工作思路,以激情奔放的千里大运河为“红线”,联结北京、淮安、上海、杭州等沿线重要城市,相继举办了举办“京杭大运河淮扬美食推介暨经贸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大淮安影响、做响“中国运河之都”这个城市品牌。淮安在对内、对外开放上进一步扩大,近几年,共引进外资实际到位800多个亿。目前除了独具淮安特色的冶金、机械、纺织、化工、烟草、食品、建材、医药八大支柱产业外,淮安还在竭力打造三个千亿元以上的产业,这三个千亿元以上的产业就是化工、冶金和电子信息。“运河之都”的魅力吸引了沙钢集团的目光,引来了台湾富士康、明基、台玻等世界五百强企业的“驻足”。 运河之都——淮安,从她渊远的历史源头走来,带着昨天的骄傲,也带着历史的风尘,更带着对未来的信心,随着时代的大潮,永远向前奔去。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运河之都”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一个“繁荣富蔗、文明安康、和谐有序、集约高效”的新时期的“运河之都”将以雄健的风姿崛起在运河之边。 美食文化 淮扬菜 淮安与扬州为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淮扬菜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淮扬菜,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素有“佳味之美”之誉。许多标志性事件的宴会都是淮扬菜唱主角: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首次盛宴、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大庆宴会、2002年江泽民主席宴请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等,都有淮扬菜上桌。 淮安钦工镇名菜——周公思乡. 淮扬菜系是淮安、扬州、镇江三地风味菜的总称;“淮”即淮菜,以淮安为代表,“扬”即扬菜,以扬州、镇江一带为代表。事实上,淮扬菜更可理解为淮河与扬子江的联袂,而淮扬之间的运河则是整个京杭大运河的精华所在,故而也可说淮扬美食与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淮扬菜系形成于明清,而尤以清时为盛。在明清以前,淮安、扬州都是全国有名的大都市,都有各自的饮食文化传统。而淮菜在隋唐之际便已是驰誉神州的中国四大古典菜系之一。明清以后,淮菜和扬菜开始相互渗透、逐渐融合,并糅合南北风味于一炉,从而形成了统一的菜系。 淮安区车桥镇名菜——软兜长鱼 淮安、扬州、镇江三地位于长江南北,淮扬紧挨京杭大运河,从地理上看是连接南北西东的重要交通枢纽。淮安、扬州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相当繁华,当时的淮安地区、扬州地区不仅仅是文化交流上的发达,更可以理解为淮安、扬州在那个时候便已是消费集中地带!从文献记载中淮扬菜的闻名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和淮安以及扬州的文化交流发展、鼎盛过程一样,历唐、清两个时期,且也是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达到顶峰,借势于两代皇帝的频频南巡期间屡屡逗留淮安、扬州。到乾隆年间,淮扬菜系已经成为全国四大菜系之一。 淮菜 明清时期,淮扬宴席的发展形成一个高潮。明万历年间《淮安府志》记载:“淮安饮食华侈,制度精巧,市肆百品,夸视江表。”这“制度”之中,就包括饮宴规格、规矩。清代康熙年间的《淮安府志》中则记载:“涉江以北,宴会珍错之盛,淮安(即当时淮安府治山阳县)为最。民间或延贵客,陈设方丈,伎乐杂陈,珍氏百味,一筵费数金。”乾隆、嘉庆年间,有关淮扬宴席的记载更多。 西汉辞赋大家枚乘。他的代表作《七发》中有一段劝楚太子品尝美食的文字,盛赞家乡江淮一带的食馔为“天下之至美”:雏牛之腴,菜以笋蒲。肥狗之和,冒以山肤。楚苗之食,安胡之饭。抟之不解,一啜而散。于是使伊伊煎熬,易牙调和。熊蹯之膈,芍药之酱。薄耆之炙,鲜鲤之脍。秋黄之苏,白露之茹。兰英之酒,酌以涤口。山梁之餐,豢豹之胎。小饭大啜,如汤沃雪,此亦天下之至美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