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运动单位 |
释义 | 运动单位(motor unit )定义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最基本的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运动单位分类根据生理功能的不同,可以将运动单位分为2类,即运动性运动单位(kinetic motor unit)和紧张性运动单位(tonic motor unit)。运动性运动单位的肌纤维兴奋时发放的冲动频率较高,收缩力强,但易疲劳,氧化酶含量低,是快肌运动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的肌纤维发生兴奋时发放的冲动频率低,但可长时间发放,氧化酶含量高,属于慢肌运动单位。一般一个运动单位中的肌纤维数量少则灵活,但力量小;多则力量大,不灵活。 运动单位特点对动物和人类来说,运动单位所具有的特点各有异同 。 动物运动单位特点支配脊椎动物骨骼肌的神经纤维数通常远远少于肌纤维数,神经纤维进入肌肉,就生出许多分枝与肌纤维联系,从脊髓前角的一个运动神经细胞发出的一条运动神经纤维,最终支配许多条肌纤维,这种连在一起的系统称为运动单位。肌纤维数与神经纤维数之比称为支配比,每个神经纤维平均支配的肌纤维数随肌肉而异,可由几条至一百几十条。进入肌肉的神经纤维,实际上含有许多向中神经纤维,据谓多者可超过50%,不考虑这点而求得的支配比值需要进行修正。肌肉产生的力的大小,不但取决于被动员起来的运动单位的数量,而且也取决于通过神经纤维送到肌肉的冲动频率。在频率低的情况下,而肌肉的运动还是可以圆滑地进行,这是因为许多运动单位不是同时收缩,而多少有先后之别。甲壳类等的肌肉支配与哺乳类的情况不同,一根轴突发出许多分枝1与整块肌肉的纤维发生联系。这样一来,由于反复刺激神经,产生传递的神经肌肉接头就增加了,于是逐渐有更多的肌纤维进入活动状态,使产生所谓易化现象。随着刺激频率的不同,易化程度也不一样,于是肌肉所产生的张力便得到调整。随动物种类的不同,也有居于上述二种类之间的类型。除运动单位以外,尚有“感觉单位”一词,它是指由一条感觉神经及其分枝所支配的皮肤等一定区域。 人类运动单位特点(一 )运动单位支配肌肉的特点 运动单位是肌肉收缩的基本单位,其范围因不同的肌肉而异:上肢肌肉运动单位的范围大致为5 7mm直径的圆形区域,下肢肌肉者约为7~10mm。在一个运动单位中肌纤维是分散分布的。不同肌肉的运动单位所支配的肌纤维数目差异很大。一个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目称为神经支配比例,如肱二头肌一个运动单位包含800条肌纤维,即神经支配比例为1:800;臀大肌 1:100,腓肠肌1:1934,面肌1:5~7,眼肌、舌肌1:3~7,颈阔肌1:25等。一个运动单位支配的肌纤维数目越少,该肌的灵活性越高。肌电图所记录的运动单位电位,即是一个运动单位中肌纤维电活动的总和,而非单一肌纤维的电位。目前已有专门的设备,来记录和分析单个肌纤维的电活动,这称为单纤维肌电图,对终板病变有较大的诊断价值。病理情况下,运动单位的范围及神经支配比例发生变化。神经原性损害时,病变的神经元功能丧失,其附近正常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以芽生的方式去支配病变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因此使运动单位的范围增大;在肌原性损害时,由于一个运动单位中肌纤维本身的病变,正常功能的肌纤维数目减少,因此运动单位范围减小。 (二)运动单位的生理特性 (1). 肌肉收缩时,不同运动单位的活动并非同时开始,而是相继的,即在某一时程内,只有一部分运动单位兴奋,从而保证肌肉收缩的稳定和持续。 (2). 正常情况下参与兴奋的运动单位的数目可根据生理需要而改变,即肌肉轻度收缩时参与兴奋的运动单位数目少;大力收缩时,则数目多。病理情况下,由于病损使运动单位数目减少,肌肉收缩时不能动员足够的运动单位兴奋,因此产生不同程度的瘫痪。如果疾病呈慢性病程,残存的运动单位便以增加活动频率的方式来代偿。 (3). 对不同刺激的反应不同:刺激强度增大时,兴奋的神经纤维数目增多,反应的强度也越大。刺激强度大到一定程度时,刺激阈不同的神经纤维都能被兴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