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郧西县 |
释义 | 郧西县位于十堰市西北部,鄂陕交界,鄂西北边塞顶点,南临汉江,北依秦岭,西南接川陕边境的大巴山脉,因西邻郧县而得名。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史称“依山带江。”地处鄂西北山地,属秦岭东段。除东部天河沿岸为海拔250~500米的丘陵盆地外,大部分海拔在700~1200米,西北部的湖北大梁(金盆梁),海拔1832米,为县境最高峰。汉江流经南部边境,有天河、金钱河、仙河等支流自北向南注入。 中文名称:郧西县 外文名称:Yunxi County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华中地区湖北十堰 下辖地区:城关,上津,观音等18个乡镇场 政府驻地:城关镇 电话区号:0719 邮政区码:442600 地理位置:十堰市西北部 面积:3509平方千米 人口:447484人 方言:西南官话-鄂北片(郧西话) 气候条件:亚热带北界湿润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五龙河风景区,龙潭河风景区,郧西七夕天河广场 车牌代码:鄂C-4 特色文化:七夕文化 区划代码:420322 县委书记:胡俟 县长:杨华林 郧西概况郧西县位于十堰市西北部,鄂陕交界,鄂西北边塞顶点,南临汉江,北依秦岭,西南接川陕边境的大巴山脉,因西邻郧县而得名。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史称“依山带江。”地处鄂西北山地,属秦岭东段。除东部天河沿岸为海拔250~500米的丘陵盆地外,大部分海拔在700~1200米,西北部的湖北大梁(金盆梁),海拔1832米,为县境最高峰。汉江流经南部边境,有天河、金钱河、仙河等支流自北向南注入。 沿顺时针方向,郧西县西南部与陕西省安康市的白河县、旬阳县接壤;西北部与陕西省商洛市的镇安县、山阳县相邻;东北部与陕西省商洛市的商南县交界;东南部与同处湖北省十堰市辖下的郧县为邻。 全县下辖9个镇、6个乡和1个民族乡。版图总面积3509.6平方公里,人口44万。版图呈犄角态势楔入陕西省,历来有秦之咽喉,楚之门户之称。 历史沿革椐《禹贡》:郧为雍、梁二州之域,古麇国之地也。春秋鲁文公十一年,也即周顷王三年春,楚子伐麇。《左传》为此有载:“成大心败麇于防渚”。《杜注》释:“防渚,麇地”。“防,即防陵,今房县”。潘崇复伐麇至于锡穴。麇地汉县,就是今天的郧县。 考之《御纂春秋》,谓隋、唐、宋时期郧西皆属均州,明成化十二年始为郧阳府治。而上津春秋时属晋,时谓晋阴。战国属秦。卫鞅亡魏入秦,秦孝公以之为相,封之于商,得地六百里,号曰“商君”,上津即在其中。惠王害怕齐楚交善,张仪南见楚王,说其闭关绝齐,谓臣使秦王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亦即此地。据史注,商县即秦相卫鞅(亦称商鞅)邑。秦并六国后才设内史、南阳等郡。锡(含郧西、郧县等地)隶南阳,商隶内史。汉武帝建元之际,内置司隶校尉,外置十三州刺史。房、锡、长利、上庸属汉中,隶益州。商隶雍州。西汉末王莽政权改上庸等郡为庸部。东汉以长利并锡,魏明帝分新城之上庸、武灵、巫县为上庸郡,锡魏为炀郡,以商属上洛。西魏以上洛郡为洛州,析商之一部置上津县。隋更长利为郧乡(含郧西中东部和郧县)属淅阳郡,炀帝复商州为上洛,领上津。唐以郧乡属均州,旁有丰利县;复以洛郡为商州,领上津,并隶山南东道。宋并丰利入郧乡,为武当军,隶京西南路,领郧乡。因上津固属商州邑,故隶陕西永兴军路。所以,郧西自古有朝秦暮楚之说。绍兴年间,金人求商而割其半与之,而上津则隶均州。元朝更武当军为郧县,亦属均州,隶襄阳。明朝设郧水驿,属郧县,与上津皆属均州,属襄阳府。至明宪宗成化十二年,抚治郧阳副都御史原杰题建郧阳府。始以郧县之武阳五里,上津之津阳四里设郧西县,隶郧阳府。至清朝顺治十六年始载上津并入郧西。至此,郧西和上津才真正归为一统,而在此前的近一千多年的岁月里,现郧西之版图可谓半楚半秦,分置殊区,各不相干。 古代郧西古为梁州东域。西周、春秋为麇国之地,战国属楚。秦为汉中郡的锡县。汉于境内增置长利县,与锡县同属汉中郡;东汉时省长利入锡县。三国魏时于境西甲河上游要津(即今上津地)置平阳县,隶魏兴郡。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平阳为兴晋,复长利与锡县并存,仍隶魏兴郡,东晋及南朝刘宋时未变。梁置上津县。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复置长利县。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以上津属商州,隶山南西道,省长利入郧乡、省锡县入丰利,隶山南东道。北宋以锡义山之西为上津县,隶商州,属永兴军路,以东为郧乡,隶西南路。南宋划上津归金州,属利州路。元省上津县为上津镇,隶商州。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郧乡为郧县,隶襄阳路的均州。明洪武八年(1375年)复置上津县,属襄阳府;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分郧县的武阳五里、上津的津阳四里置郧西县,以位于郧县以西得名,属郧阳府。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省上津入郧西,属郧阳府。 近代郧西民国初年郧西属襄阳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隶湖北省第十一行政区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隶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1947年11月16日郧西县城解放,设郧西县民主政府。 现代郧西1949年5月属陕西省陕南区两郧专区。1950年两郧专区划为湖北省郧阳专区。1952年撤销郧阳专区并入襄阳专区,郧西属襄阳专区。1965年复设郧阳专区,郧西仍属郧阳专区(即以后的郧阳地区)。1994年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地市合并,为十堰市所辖。 行政区划截止2010年底郧西县下辖18个乡镇场区,其中1个民族乡:城关、土门、上津、店子、夹河、羊尾、观音、马安、河夹9个镇,香口、关防、景阳、六郎、涧池、安家、湖北口回族乡和三官洞、槐树林特场。共有10个居委会、280个村委会。 行政区 政府驻地 人口 面积(K㎡) 村(居)民委员会 城关镇 东方 36420 127.3 东方、春桥、东营、天河坪、民联、余家湾、校场坡、洪庙、四堰坪、车家沟、小河、黄石梁、激浪河、吴家营、石梯子、芦茨沟、下北隅、上北隅、红庙、王家坪、红台、乾兴寺 土门镇 土门 29006 217.6 土门、六官坪、党家沟、关帝庙、上坪、干沟、家竹、邵家沟、唐家坪、龙潭、双庙、平原、茅坪、辽坡、玉皇顶、九龙寺、干树垭、吊桥 上津镇 津城 26596 224.4 津城、伍峪坪、黄龙湾、刘家湾、吴家沟、丁家湾、孙家湾、绞肠关、过风楼、王家庄、吴家铺、十八盘、郭家渡、严家湾、铁箍岭、石庙、磨沟、云岭 店子镇 店子 25897 250.6 店子、张家坪、七里沟、李家坡、铁山寺、天宝山、马鹿坪、瓦架子、小坝河、檀树河、大坝塘、北山沟、前庄、南坡、牌楼、前庄 夹河镇 夹河关 36174 197.5 夹河、金銮山、石宝、花蛇沟、长沙坝、陡岭子、石门子、孙家沟、卧龙岗、大东沟、兵马铺、梅家河、东沟、五郎庙、庙沟、黑虎庙、响水沟、大王沟、小王沟、腰滩河 羊尾镇 卜沟 23502 117.2 羊尾、高庄、付家沟、莲花池、竹坪、张家河、龙潭河、双庙、老观庙、羊尾、胡家湾、石门、朱家沟、板桥、大院、花粟 观音镇 观音台 37442 187.7 观音、龙桥、刘家湾、彭家湾、牛儿山、纸坊沟、天河口、垭子湾、火烧麦、黄土梁、县沟、纸槽、下桃园、沟口、中沟、五顶坪、万寿寺、佛洞、双掌坪、南沟、土岑沟、松树坪 马安镇 下川 22996 174.2 下川、马安关、下河庙、石塔河、徐家湾、白家山、锡铜沟、姬家坪、钱盘子、惠家河、顺利沟、上川 河夹镇 杨家湾 32608 245.8 杨家湾、大坪沟、小坪沟、东寺、归仙河、金姜、黄家河、龙窝、莲花池、大楸木沟、石人河、风沟、坪沟、火车岭、箭流铺、狮子沟、岩屋、魏家垭、青山、小楸木、来家河、刘家湾 安家乡 安家河 12254 234.1 安家河、神雾岭、田坑、瓦房沟、长岗岭、十王寺、康家坪、有水沟、卸甲坡、藏王沟、五里河、元门、八道河 香口乡 下香口 26748 269.4 下香口、八亩地、上香口、李师关、黄云铺、董家坪、黄竹扒、宋家河、黄沙河、老龙庙、沉溪河、枣树坪、白岩河、仓房、六斗、孟川、湖岭、白果沟、树撑岩 关防乡 关防铺 16877 208.7 关防铺、沙沟、土岭、总兵、周家坪、钟坪、一天门、蔡家场、回龙、大磨、包耳场、丁家坪、二天门、龙潭子 湖北口回族乡 泗峡口 23971 251.6 泗峡口、庙川、三天门、虎头岩、李木沟、大新川、小新川、虎坪、龙王滩、湖北口、坎子山、东川、庵坪、西川、桃园、塔坪岭、三十六岩、寺院沟 景阳乡 骡马店 31868 216.4 骡马店、小河口、吴家扁、花屋、兰滩口、天池垭、鱼池、龚家坪、解家坪、南院庄、官亭、玉园、干沟口、栗谷庄、椒园、上坪、十里牌 六郎乡 两岔河 29968 207.3 两岔河、木瓜、岩屋、陆家沟、王家沟、大石堰、罗坡垭、将军坪、龙泉、康家梁、壕渠、梁家川、青铜沟、三院、赵家河、六郎关、黄龙沟、柯家湾、观音垭、兵马铺 涧池乡 风楼 20142 102.4 风楼、瓦屋场、董家沟、孤山、涧池、泥河口、石婆沟、下营、金龙山、上营、军家河、谢家坪、大竹扒 其 他 11539 270.5 药树坪、范家坪、槐树、三岔河、仙姑洞、三官洞、蒿坪河、马家坪、祖师殿、何家井 人口民族郧西县按1990年人口普查总人口为502995人,10个民族,分别与1982年人口普查数比,汉族增加44328人,增长9.76%,其余9个少数民族增加364人(其中回族343人,藏族4人,苗族1人,壮族1人,布依族1人,朝鲜族1人,满族9人,瑶族3人,土家族2人。) 地理环境郧西县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处,属于鄂西北边塞顶点,南临汉江天险,北靠秦岭山脉,西南接川陕边境的大巴山脉,东以郧县为邻,四周均为大山所围,境内间有不少大小不等的村落平川。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史称“依山带江。 从地理上讲,郧西县处于华北自然区域和华中自然区域之间,是过渡地带,属于“副热带北界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量适中(一般是700-800毫米,除个别自然灾害年代外),日照充足,气候温和,无霜期长,严冬时间短。最适合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的生长。由于东西部地区跨度长(长115公里),全县气候不够平衡,有较大差异。如庙川(今湖北口)金银山10月可以下雪,而县城人还在穿夹衣服。全年平均温度为15.4度(这是最理想的),最高是7月为27.8度,极端高温为41.9度,极端低温是元月份,月平均为2.5度,年均日照为1.874小时。无论温度和日照都是很理想的基数。 郧西县总面积3509.6平方公里(耕地约70万亩,占11.4%;林地260万亩,占49%;可放牧荒山70万亩,占11.4%;水产面积1万亩,占0.02%,其它面积(包括沙滩、水面、村庄、道路、崖石等)135万亩,占25.6%。 郧西县大小山头6500多个,其中比较高的有篙山、黑山头、黄龙山、天堂山、娘娘山、白崖寨等38座,均为秦岭山脉。其中千米以上的中山(泛指高山)64座(含1200米以上高峰)。郧西县平均海拔800米左右,最高的郧西大梁楸木沟垴1853米,最低是归仙河的度高垭子1.57米。 郧西县河流大小3000多条,汉江流域经我县西南9个乡镇,长125公里外,其余较大河流有金钱河、天河、归仙河、泥河、兰河、仙河等。这些河流中50公里2条,30—50公里12条,5—10公里以下的山沟1438条,还有毛沟小岔1941条。 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现已探明有矿产50余种,其中金属矿25种,非金属矿23种。重晶石矿郧西县储量达11万吨,其品位高达12.5%~99.5%。 林特资源得天独厚的秦巴山区的温和气候,赐予各类林特品种最佳生长条件,使郧西的林特产品在全国榜上有名。桐油产量达1244吨,居全国第二位,被誉为“油桐之乡”;黄姜基地居全国之最,年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研发的黄姜病虫害防治技术、黄姜有性繁殖技术、黄姜直接酸解技术填补了国家空白,获得国家专利;烟叶质量与希腊并列世界第一,成为全国第一个香料烟基地,香料烟年产量过万担;杜仲基地挤身全国“四大杜仲基地”之列,芝麻油、绿豆、红小豆,享誉省内外。郧西县山斟野葡萄酒业公司、山斟牌野葡萄干红酒获省第八届消费者满意产品称号。 水能资源郧西县有大小河流1557条,其中30公里以上的有5条,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沿境而过,纵贯南北的金钱河、天河、仙河属汉江一级支流。全县年平均流量10.3亿方,可利用水量24.3亿方。水能理论蕴藏量64.5万千瓦,可开发63万千瓦。 农产资源郧西县以黄姜、蔬菜、烟叶、畜牧为主的特色产业基本形成规模化。其中:郧西县一直把黄姜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来培植,致力于做大做强,形成了龙头企业+产业协会+基地+农户的黄姜产业化经营格局。目前,全县18个乡镇(场、区)有307个村、2109个组、74394个农户发展黄姜,约有35万人、15万个劳动力参与种植黄姜,黄姜基地面积达17尤亩,年鲜姜产量可达12万吨。黄姜加工企业发展到12家,皂素实际生产能力达650吨/年,其中龙头企业--湖北百科皂素生产能力达300吨。全县各组黄姜产业协会共有217个,其中县级1个,组级16个,村级200个;会员63155名,其中县级93名,乡级16786名,村级46276名,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协会网络。现已注册登记了“郧西牌”黄姜商标;制订了黄姜系列标准,并由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2年8月14日批准发布,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使郧西真正成为“中国黄姜之乡”和全国黄姜产业第一大县。蔬菜种植面积15万亩,实现产值1.8亿元;烟叶种植面积2.2万亩,产量2046吨,实现税收426万元;畜牧实现收入2.1亿元;新建以核桃、板栗、柿子、茶叶四大骨干品种为主的林特基地3.4万亩。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6.7亿元,比上年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80元,比上年增长3.53%。 经济发展2010年经济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32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06.72%。农村经济持续发展,2010年农业增加值实现10.5亿元,比“十五”末增长54.48%,蔬菜、畜牧、林特、烟叶、蚕桑等农业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粮油生产稳步提升;工业经济不断壮大,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8.8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14.85%,以水电、机械、建材、医化、矿化、食品为主的六大骨干工业初具规模,工业园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招商引资势头良好,五年共引进项目155个、引资22.3亿元;第三产业繁荣活跃,旅游业快速发展,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服务、房产开发等快速扩张,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11.9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15.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0.6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48.49%;财政金融运行稳健,2010年实现财政收入2.2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20%,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4.8亿元、13.71亿元,比“十五”末分别增长245%、234%。 第一产业农村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狠抓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年粮食种植面积80万亩,实现产量20.46万吨,增长5.1%;油料种植面积9.32万亩,实现产量1.86万吨,比上年增长49.9%。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93627万元,比上年增长10.3%。蔬菜播种总面积25.6万亩,新建蔬菜基地1000亩,专业菜基地达到3万亩,总产量25.59万吨,实现收入3.74亿元。改造桑园基地1万亩,新建桑园1.97万亩,蚕桑基地面积达到5.6万亩,养蚕3000张,产茧2340担,实现收入215万元。猪、牛、羊、禽分别存栏22.8万头、4.6万头、22.91万只、125.65万只,出栏23.7万头、1.35万头、18.5万只、98.31万只。 肉类总产量2.52万吨,其中猪肉产量1.89万吨,羊肉产量2776吨,牛肉产量2007吨,水产品产量达到334吨,畜牧产业实现收入4.3亿元,比上年增长9.8%。林业育苗2550亩,容器育苗100万袋,管护桑园5万亩、香椿基地3万亩,嫁接改造核桃、板栗、柿子、杜仲等老基地2万亩,新建优质核桃采穗圃800亩,林特产业实现收入1.2亿元。烟叶栽植2.25万亩,收购烟叶4.2万担,完成税收700万元,实现收入2832万元。林业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年完成造林9.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6.3%,林业收入8040万元。全年外出务工13.66万人,新增劳务输出1.13万人,实现务工收入8.53亿元。 第二产业工业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大力推进“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培植骨干企业,工业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年工业总产值17.45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培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家,剔除政策性关闭5家,年末规模企业保有量达到33家,比上年增加19家,产值6.25亿元,比上年增长38.9%。实现销售收入16.52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入库税金6587万元,增长20.2%;利润9381万元,增长1.4%。工业效益指数为137.99,比上年下降0.83个百分点。汽配工业完成产值14558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3311万元,入库税金61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1.4%、764.2%、32.7%,拉动全县工业经济增长2.9个百分点。矿产工业完成产值31205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9178万元,入库税金1522万元,同比增长55.1%、54.4%、171.3%,拉动全县工业经济增长5.5个百分点。食品工业实现产值4550万元,同比增长30.4%,入库税金41万元,同比增长28.1%。汽配、矿产、食品成为领跑2008年工业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同时着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对县内11家重点企业进行扩能改造,其中精诚汽配、神风、自强食品和鸿大粮油等企业通过扩能改造和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45个,实现产值516万元,利税462万元。百科皂素公司同北京大学和武汉工程大学合力开展黄姜治污技术攻关,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关键治污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精诚60万套轿车差速器已送德国检验合格。投入3.7亿元在上津、南岭、将军河、马安、城关南区、六官坪等地建6座110千伏变电站,在土门六官坪建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已完成上津、南岭、将军河3座变电站,完成投资1.2亿元。对正在和即将进入工业园区的14个项目,已审核报批,电力瓶颈制约工业发展的问题正日趋化解。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县完成建筑业产值1.54亿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0.62亿元,比上年增长41.7%,上缴税金616万元。 项目开发和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依托项目抓招商,通过招商促建设,创新招商方式,拓展招商平台,利用重大节会活动,积极宣传推介郧西,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5亿元,增长45.3%。其中城镇投资9.87亿元,增长54.8%;农村投资2.63亿元,增长99.7%。第一产业投资1.38亿元,增长11.9%;第二产业投资3.99亿元,增长1.46倍;第三产业投资7.14亿元,增长24%。全年筛选、论证、包装项目95个,申报重点项目35个。黄姜生态科技园、土门水库除险加固、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天河干流水电梯级开发等事关郧西发展的重大项目获得立项批准。新开工和续建重点项目35个,完成投资8.3亿元,占全县投资总额的66.4%。强力推进工业“双亿工程”、“双千万工程”建设,工业重大项目引进和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当年实施过亿元项目5个。鼓励和发展回归经济和民营经济企业14家,创业投资7000万元,争取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33个。全盛实业、武当水泥、弘通矿业、海岚数控机床、东方红新型建材等重点项目建设快速推进;总投资1.2亿元年产7万吨的聚丙烯项目一期3万吨等项目正式投产。投资50亿元的天河干流水电开发和硅光伏产业基地项目、投资10亿元的凯迪生物质能源开发项目、投资1.8亿元的金属铸造项目、白云岩综合利用、万吨重晶石粉加工、多金属矿开采、锰矿开采、有色金属开采冶炼、LED灯饰生产、海岚数控机床、佘家湾汽车综合服务市场、30万吨铸造材料、褐铁矿开采及冶炼、甾体激素类药物深度开发、龙潭河虎豹峡旅游区开发等项目相继签约引资到位。全年签订内外资协议项目19个,协议资金73.6亿元,实施项目13个,到位资金5.2亿元。 第三产业“牛郎织女”神话来自郧西,湖北省郧西县中部,有一条由北朝南流向的蜿蜒河流,叫天河。天河发源于秦岭东南部陕西照川,全长69公里,是汉江的重要的支流之一,流经郧西62.7公里。天河东边是杨家河、归仙河,西边是美女河、仙河,正好与天象对称。而天河边的石公公、石婆婆、悬鼓观、天池庵等景点却都与星象图相反,说明了郧西人对冲破天河阻隔的期盼。有天河,就有牛郎织女的传说,就有独特的七夕民俗。在郧西,人们将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代代相传。老人时时告诫后辈:男儿要像牛郎一样勤劳、质朴、善良、挚着,女儿要像织女一样智慧、忠贞、节俭、孝顺。这条天河仿佛一下让人迷失,不知该从哪哪里游走。因为郧西的天河是有灵性的,她完全充当了导游角色,天河的方向就是人想要去的方向。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人们过“乞巧节”。那天,妇女们组织开展各种劳动竞赛,以在竞赛中提高技艺。夜幕降临,人们来到河边燃放河灯,顺河漂流的盏盏河灯,寄托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哀思,承载着人们对家庭、亲人的祈福,同时,也是在为牛郎指路以尽快与织女相会。“河灯亮,河灯明,牛郎织女喜盈盈”的民谣,在郧西县境内广为流传。 白龙洞猿人遗址,会把你带入远古石器时代;走铁山寺、弥陀寺和柳州古城,游悬鼓青嶂、天地映月等郧西古城八景,你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龙潭河旅游风景区是郧西县新近开发的旅游景区之一。其位于郧西县羊尾镇,坐落在两省(鄂、陕)三县(郧西县、郧县、白河县)交界处,景区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12公里,面积达240平方公里。与襄渝铁路、老白公路、汉江水路紧紧相连,临近白河、胡家营、将军河3个火车头。距:十堰98公里,白河县城10公里,安康240公里,襄樊32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景区以自然的瀑布群和古代蔡伦的火纸作坊群为主景,经过自然山、石、岩、沟、洞和树藤、花、草、果、竹以及人文景观的古建筑群装点,景色优美、特色鲜明、风貌古老纯朴、空气凉爽清新。景区内共有天光一线、银河飞泻、龙女出浴、龙潭泻月、龙子击鼓、贡爷古居、千年古镇等60多个景点。大、中、小客车均可直达景区内,是游乐、休闲、避暑、度假之理想去处。 2011年经济2011年可实现生产总值35 亿元、财政收入2.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78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2倍、2.4倍和2.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亿元,比2006年增加14.5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200元,年均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年均增长10.8%。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初步形成蔬菜、畜牧、林特、烟叶、蚕桑、黄姜六大特色产业,农村经济总收入46.3亿元,年均增长13.9%。工业经济大幅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亿元,年均增长39.2%。旅游产业率先突破,五龙河、龙潭河、天河AAAA级景区成功创建,连续两届中国(郧西) ·天河七夕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餐饮住宿、商贸流通、地产开发、金融服务、信息通讯等第三产业日益活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幅显著提升,2010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位先进县”。 2011年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8个集镇、242个村庄规划编制,县城规划区面积由2006年的9.8平方公里扩展到2011年的25平方公里。新建改造七夕大道、环城东路、环城西路、北环大道、天河路、东环路等城区骨干道路40.7公里,建设彩虹桥、小河景观桥等桥梁20余座,建成天河广场、七夕广场、七夕故事园等广场游园10万余平方米,改建农贸、汽修等专业市场6个,修建天河、小河、二道河等水体景观24处85公顷,建成城区公厕17座,完成保障性住房11.5万平方米,高品位实施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城市管理力度加大。城区“禁麻”全面完成,出租车市场有序运行,省级文明县城、卫生县城成功创建。交通条件大幅改善。建设六郎金钱河大桥、土地岭隧道等桥隧54座,新建旅游公路40公里,改造主干路602公里、县乡路926公里,硬化村级路2247公里。水利建设大力推进。新建集中供水工程160处,除险加固水库11座,改善灌溉面积1.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51平方公里,在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江杯”创先争优活动中,被省政府评为优胜单位。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完成重点贫困村建设125个,实施扶贫搬迁2500户10000人,减少贫困人口5.5万人,店子镇李家坡村、安家乡神雾岭村、香口乡李师关村、下香口村被命名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安家乡被列为“全省整乡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乡”,国家烟草专卖局、武汉市等社会扶贫工作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建设沼气池1.5万口,完成人工造林45万亩,封山育林9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6.3%。 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3亿元。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千方百计争项目,五年累计争取项目628个,到位资金41.3亿元。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人脉优势,不遗余力抓招商,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五年累计引进资金30亿元,利用外资实现零突破,累计到位资金500万美元。武当水泥、海岚数控、濠歌时装、富懋时装、中绫缫丝等企业相继落户郧西。 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全力以赴建项目,项目效益充分发挥。城关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成投产,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开工建设。大力实施品牌工程,努力提升产品质量,湖北武当“白家牌”水泥、海天石化聚丙烯、金凤油漆荣获“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槐树有机茶、金钱河鲢鱼等14种农产品获得国家有机、无公害认证,马头山羊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6家企业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发展平台不断完善,引进企业14家,累计投资12.1亿元。城投公司融资能力不断增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作用有效发挥。 科教文卫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01元,比上年增长19%;职工年人均工资15568元,比上年增长8.29%。农民人均纯收入2705元,比上年增加342元,增长14.5%。城乡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农村市场增长超过城镇,餐饮业增长超过零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32亿元,同比增长25.4%。其中城镇7.65亿元,增长24.1%,农村6.67亿元,增长26.9%;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12.29亿元,增长23%;餐饮业1.9亿元,增长45%;其他零售额1240万元,增长6.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0.3%。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41428万元,比年初增加80948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43428万元,比年初增加48636万元。各项贷款余额63668万元,比年初增加6393万元。全年保费收入7357万元,增长34.1%;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253万元,增长22.8%。 基础设施建设呈现新亮点。交通建设稳步推进,全县通车总里程达2343.1公里,当年新增通村水泥路250.8公里。1200公里农村公路管养任务全面落实,296名农民竞标获得农村公路管养权,管养面达100%。客运市场稳步发展,开通郧西至十堰高速客运专线,投入运营高档客车16辆,新开通农村班线15条,新增通客车村31个,新增客运车辆27辆299座,制作标志牌1007块,建设45个候车亭、80个招呼站、1个五星级客运站和农村渡口35处。全面完成郧漫路、观大路水毁路段79公里路基和13座桥梁工程,郧漫路土门至上津段40公里水泥稳定砂和两郧路27公里沥青面;升等改造郧五旅游公路18公里,建设省际农村出口路三条85公里。土地岭隧道主隧掘进300米,六郎金钱河大桥开始桥墩作业。城乡建设协调发展,五龙河大道一级路面建设全部完成;渡春园、城区污水处理厂、城区幼儿园、天河广场二期工程、停车场建设有序推进,滨河东路建设全面启动。新建城市防洪堤3680米,县城绿化植树1381株,植草坪9000平方米、培植花卉12000余盆、绿地面积达50万平方米,建设人行护栏2200米,检修路灯702盏,安装路灯箱82个,果皮箱220只,垃圾桶120只,购吸入式垃圾清扫车等3台,县城绿化、亮化、净化效果明显,获得省级“文明县城”称号。编制集镇规划6个、村庄规划36个,单位修建规划47个,镇容村貌大为改观。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推进有力,实施扶贫搬迁500户2000人,解决14个乡镇26个村4812户、2.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建维修水窖340口、蓄水池(塔)14个(座),完成“一改三建”660户,建设生态家园61间、垃圾池300个,硬化晒场21000平方米,新建沼气池490口,四旁植树5万株。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有效灌溉面积6.06万亩,投资7890万元的4个项目区19条小流域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已完成2个项目区4条小流域的治理任务,省定2座溢洪道扩挖项目工程被评为优质工程,马安关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完工,4座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土门水库除险加固等相继开工建设。灾后恢复重建迅速有力,恢复水毁基本农田18200亩,水库除险加固21座,渠道75条92千米,河堤85处124千米,饮水管道350处19.4万米,堰塘68处,各类水利工程912处。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年末拥有机械化总动力8.7万千瓦,农村用电量4826万千瓦小时。继续实施生态公益林、低产林改造、荒山造林等工程,管护生态公益林132万亩,人工造林8万亩,封山育林45万亩,四旁植树200万株,义务植树160万株,绿色通道新达标里程150公里。新建沼气池4440口、农村能源示范点16处。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5585户,新增206户。移动用户达到126043户,新增36183户。宽带用户达到6464家,比上年增加1607家,有线电话用户达53470家。 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积极推进科技进步,着力实施科技创新,大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和实用技术推广,农业、工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黄姜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水处理一体化技术应用取得新突破。全年投入科技经费481万元,专利申请量56件,专利授权量21件,科研项目20个,到位项目资金483万元。年末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220人,从事科研活动352人。“普九”工作通过国家验收,“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通过省级验收。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郧西汽驾”、“郧西建工”等品牌专业达到省级重点示范标准。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课本费和住宿费,为16224名贫困寄宿生补助生活费1048万元,为5187名中职生发放资助金389万元,为普高1686名学生发放资助金96.6万元,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为596名贫困大学生贷款356万元,争取项目资助284人发放资助金64万元。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当年投资16所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按时完成并投入使用。学校布局调整合理,小学108所,比上年减少22所,在校学生27404人,普通初中24所,在校学生23651人,普通高中4所,在校学生9871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1604人,中等专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5974人。郧西外国语学校正式开班教学,填补民办初中教育的空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县人民医院扩建项目动工兴建,夹河、香口、安家3个乡镇卫生院和38个村卫生室建设全面完成,累计建设乡镇卫生院13个、村级卫生室257个,添置医疗设备一百余件,培训乡村医护人员117名。有效防控手足口病和及时处置乳制品质量事件,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得到增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发展,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优质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5.53%,同比增长0.77个百分点,保持全市领先地位。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广大民众文明素质得到提升。 文化发展郧西有非常悠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郧西是恐龙的故乡。 2006年,在郧西县城西下北隅村的金银山,修建银武高速公路时,发现了白垩纪时代的恐龙蛋化石群,化古成土红色。 郧西是古猿人之家:公元1976年7月,在郧西神岭白龙洞发现了八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中国科学院考证,此化石距今约45万年到100万年,早于北京周口店猿人.被命名为"郧西猿人".其考古点和"郧县猿人头骨化石"出土的地点相距约三十公里。2007年,考古工作者又在郧西黄龙洞发现了距今4至10万年的猿人牙齿化石,填补了亚洲没有4至10万猿人化古的缺环。 2010年,第一届中国七夕天河文化旅游节·天河之爱情歌会在郧西天河广场举行,李咏等明星助阵。 2011年,第二届中国七夕天河文化旅游节·天河之爱情歌会在郧西天河广场举行,李咏,小天后蔡依林、陶喆、信乐团等明星助阵。 郧西交通郧西交通便利,襄渝铁路沿境而过,距县城45公里,209国道线贯穿南北。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南抵车城十堰,北达古都西安,汉江航道直通长江,可达武汉、上海。汉江公路索道桥密切了鄂陕两省六县的经济交往,铁路、公路、水路相结合的交通网络,使郧西成为鄂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油路路达到目的554公里,国际国内程控电话发展到10000多门,开通了移动电话;全县供电线路长达230杆公里,县内有变电站6座,主变电总容量达道3万千伏安,11万千伏输电线路已正式开通;全县有各类小水电47座,总装机1.62万千瓦时,年发电量达到2200万度;县城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4.4万吨。高速公路方面,福银高速公路(编号:G70)自东向西依次穿过郧西县的河夹镇、城关镇(县城所在地)、土门镇、香口乡、上津镇,连接了湖北省十堰市和陕西省商洛市这两个相邻的地级市,进而将武汉、西安这两个特大城市连接起来。未来西武客运专线也将通过郧西并设站,郧西的交通将会越来越好。 2005年至2007年,郧西县致力建设“十堰卫生城、车城后花园”和“湖北东出西进桥头堡”,努力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提升县城品位,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三年投资3亿多元硬化县城4条出口路,综合改造街道小巷31条,道、路、街、巷全部实现绿化、净化、亮化,城区由5.6平方公里扩展到9.8平方公里,经检查,各项指标达到标准。2005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安县”称号。2006年荣获市级“文明县城”称号。2008年7月,被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2005至2007年度省级“文明县城”称号。 重点项目发展2009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5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财政收入15393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300万元,分别增长21.8%和15.1%,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930元和8830元。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工业产值26.5亿元,入库税金7500万元,分别同比增长31.8%和13.9%。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3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亿元,同比增长20%。武当水泥、全盛实业等亿元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出台了《郧西县工业园区入园企业管理办法》,精诚汽配、神风公司等企业入园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黄姜生态科技园和矿化工业园建设顺利推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9.2亿元,同比增长5%。特色产业建设不断推进。播种蔬菜22万亩,实现收入3.8亿元。新建桑园5000亩、自动烘茧线1条、小蚕共育室80个、养蚕专用房320个。新建山羊养殖小区22个,生猪“150”、山羊“1235”、黄牛“165”养殖户分别达到105户、492户、90户,畜牧产业收入达到4.7亿元。新建林特基地6万亩,巩固改造老基地2.8万亩,总产值达到1.6亿元。烟叶种植3.35万亩,产量7.2万担,实现收入4624万元。培训农村劳动力1.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4.42万人,劳务收入实现9.4亿元。五龙河新农村示范区启动建设。重点贫困村建设目标顺利完成,当年减少贫困人口1.5万人。完成年度移民后扶项目59个,落实了2330人的南水北调外迁移民安置点,启动了陡岭子库区滑坡灾民搬迁安置。惠农政策全面落实。旅游开发成效明显,五龙河景区试运营并通过国家4A级景区评审,龙潭河景区旅游公路完成路基改造,上津古城旅游开发取得进展,天河七夕文化开发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项目,全年完成旅游建设投资6800万元,接待游客18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7000万元。商贸流通日趋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亿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辐射18个乡镇(场、区)70个村。金融服务力度不断加大,信用生态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文物保护单位名录1、中共鄂豫陕省委第二十次常务会议旧址1935年,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虎坪涝池大院,县级,1985年8月15日西政发[1985]67号,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中共鄂豫陕省委九棵树会议旧址1935年,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油炸岭村,县级,1985年8月15日西政发[1985]67号, 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中共鄂豫陕省委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1935年,郧西县湖北回族乡二天门,县级,1985年8月15日西政发[1985]67号,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陕南第四分区司令部旧址1947年,郧西县土门镇粮油所,县级,1985年8月15日西政发[1985]67号,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5、陕南军区武装部旧址1947年,郧西县土门镇关帝庙,县级,1985年8月15日西政发[1985]67号,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6、鄂陕周报社旧址1947年,郧西县土门镇,县级,1985年8月15日西政发[1985]67号,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7、陕南军区医院旧址1947年, 郧西县香口乡柯家祠堂,县级,1985年8月15日西政发[1985]67号,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8、烈士墓地1948年,郧西县土门镇凤坪村,县级,1985年8月15日西政发[1985]67号,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9、陕南军区枪械修配厂旧址1947年,郧西县五顶乡万寿寺,县级,1985年8月15日西政发[1985]67号,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0、烈士墓地1948年,郧西县五顶乡万寿寺,县级,1985年8月15日西政发[1985]67号,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1、渡春桥清代,郧西县城关镇,县级,1985年8月15日西政发[1985]67号,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2、河南馆古戏楼清代,郧西县城关镇,县级,1985年8月15日西政发[1985]67号,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3、弥陀寺古塔明代,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群联村,县级 ,1985年8月15日西政发[1985]67号,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4、罗汉寨石窟明代,郧西县店子镇罗汉寨,县级,1985年8月15日西政发[1985]67号,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5、佛爷庙明代,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绿林村, 县级,1985年8月15日西政发[1985]67号,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6、庹家湾遗址新石器时代,郧西县观音镇庹家湾村,县级,1994年11月2日西政发[1994]29号,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7、归仙河口遗址新石器时代,郧西县河夹镇归仙河口村,县级,1994年11月2日西政发[1994]29号,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8、火麦沟遗址新石器时代,郧西县观音镇火麦沟村,县级,1994年11月2日西政发[1994]29号,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张家坪遗址新石器时代,郧西县童袁乡张家坪村,县级,1994年11月2日西政发[1994]29号,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城关汉代遗址汉代,郧西县城关南横街,县级,1994年11月2日西政发[1994]29号,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1、焦家台子墓群汉代,郧西县羊尾镇青山村,县级,1994年11月2日西政发[1994]29号,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2、李家棚墓群汉代,郧西县羊尾镇李家棚村,县级,1994年11月2日西政发[1994]29号,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3、西山墓群汉代,郧西县羊尾镇两利村,县级,1994年11月2日西政发[1994]29号,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4、灵官殿清代,郧西县夹河镇金銮山,县级,1994年11月2日西政发[1994]29号,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5、清真寺清末民国,郧西县羊尾镇老官庙,县级,1994年11月2日西政发[1994]29号,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6、悬鼓观明代,郧西县城关镇天河坪村,县级,1994年11月2日西政发[1994]29号,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7、郧西县烈士陵园现代,郧西县城关镇,县级,1994年11月2日西政发[1994]29号,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