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云峡河回族乡 |
释义 | 云峡河回族乡位于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区南郊,境内大部分为山区,西接云门山风景区,北靠城区,乡政府驻地距市中心1公里。 中文名称:云峡河回族乡 行政区类别:山东省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 下辖地区:宋阁村、前寺村、耿家庄村等 电话区号:0536 面积:23.7平方公里 人口:1.2万 著名景点:添祠堂 简介云峡河回族乡耕地1.25万亩,辖22个行政村,分别为宋阁村、前寺村、耿家庄村、时家店村、沈家庄村、戴家庄村、后寺村、南云河村、 北云河村、黄家井村、小花林疃村、大花林疃村、郭家桥村、南房村、涝洼村、西邢村、东邢村、北李家村、扈家庙村、七里河村、卢店村、井亭村,其中民族村8个,回族人口2700人。是山东省5处民族乡镇之一,也是潍坊市唯一的民族乡。国家大型企业山东工程机械厂座落该乡腹地。 历史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青州部分地区先后属吴、楚二国。秦属会稽郡类县,至南北朝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类县内分置青州县。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信义县划置昆山县,又先后隶属青州县。南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属浙西路平江府,元二十九年(1292)。根据史料记载,“青州”这个地名,始于中国北宋年间,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原云峡镇设云峡乡,民国三十四年原云峡河回族乡设青州乡,公元1993年,青州县改为青州区,随即改为云峡河回族乡,公元2001年7月,经过进一步机构调整,合并为现在的云峡河回族乡。 古迹奇物和历史故事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云峡河回族乡,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勤劳、奋斗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遗产。而大量的古迹奇物和历史故事就是最有力的见证。 由于历代连绵不断的战争和"文革十年动乱"以及其他一些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使大量的古代文化遗产多数被毁坏以致消失。据考证,青州地区有道院添祠堂,庆宁庵、园通庵、老土地庙、韦天堂、双庙、华家桥庙、三官堂、戚家庙,天福庵,西来庵、土地庙、倪家庙、龙王庙、祝家庙、洪桥庙等。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道院添堂。添祠堂位于新华梅园北星火毛家浜之间,东达界泾河边,南北纵深一里多长。早在宋代香火极盛,拥有庙房1084间,供奉着如来佛、十八罗汉、千手观音及天狗、猛将、土地神等。庙东北处还有一只撞钟,食时鸣钟,庙内众僧闻声赶来用斋,因庙宇大,僧多,先后用斋时差很大。故流传着:"道院添祠堂,吃饭没晨光。"的说法。 南宋天会七年(1129年)金兀术(女真族)任元帅,渡长江,追赶宋高宗赵构,途经此地时,高宗进庙暂避,得知追兵即刻就到,又南渡淞江而逃。金兵追到庙里见宋帝已逃,便放火烧庙,庙房千间被烧毁,只剩南北边上数十间庙房。尔后,历代乡民无力修复,便逐渐分割成添堂与道院庙两座小庙。 经明、清两代修缮,添堂有庙房十一间,占地一亩半,庙内供佛象。一九一一年起作天真小学校舍,一九五五年拆毁庙房,建张家小学,道院庙位于道院庙桥西境,有庙房十间,庙前有银杏树两棵,石狮一对,庙内供奉十八罗汉,千手观音等,一九五四年被拆毁。 生态环境在“宜居宜业”的科技人文社区的诗画长卷中,这一片片浓淡相宜的绿色,这一抹抹怡然宁静的景观把一个“生态镇”的形象勾勒在纸上,云峡河的绿色让人悦目、心怡、情切。这里是云峡河的紫薇公园,每个清晨傍晚,云峡河人聚拢在这里享受绿色带来的惬意。而这片嫩绿的美景还不仅于此,每逢节庆,云峡河人在这里上演着一台台好戏,为绿色增添了人文气息。另一边是透明清澈的湖绿色,走在马家浜边就能感受到。这条曾经已逼仄浑浊的母亲河经过疏浚拓宽,成了云峡河的又一条景观河道,风姿绰约。外环林带要算是墨绿的了,这些“林中村”被包围在浓密的绿色中,紧张忙碌的科技之城中也有了农家的闲适与放松。云峡河的绿,绿在人们眼中;云峡河的绿,也绿在人们的手上。围绕着绿色,云峡河镇打响了治水、限污、添绿“三大战役”,整治河道43条段,新增绿化面积 ,把所有有污染的小企业和养殖业全部迁出镇区。绿色的行动不仅来自政府、还来自那些可爱的云峡河人。王老伯已经70多岁了,却还每天5点起床就往林带里钻,捡拾垃圾、观察苗木、放置鸟巢,义务当起护绿的“第三只眼睛”,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外环林带王老伯语:既做好事,又能锻炼身体,这“第三只眼睛”好处还真不少。) 在云峡河居委有个居民点评台,用来广泛征求居民对环境卫生的意见。一名年轻的大学生提出,小区要增设废旧电磁箱,不久他欣喜地看到自己的想法已经变成了现实。人们欣喜地看到,“外在”的云峡河正一天比一天秀美,“内在”的云峡河也一天比一天昂扬。正是云峡河人的“内在之美”成就了云峡河的外在美,令云峡河的“生态之绿”常青。一流的开发要有一流的生态环境。云峡河镇以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生态化的人居环境、文明化的社会秩序为要求,努力建设最适宜人居、最适宜创业、最适宜发展的新空间。在硬环境方面,先后打响了治水、限污、添绿三大战役,整治河道43条段,修建农村危旧桥梁119座,搬迁有污染的小企业和120多户养殖业,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4%。完成了紫薇公园、马家浜改造、德宏生态会所等一批生态景观建设,云峡河变成了景色优美、空气清新的“城市绿肺”、“园区的后花园”。在软环境方面,建立了集环境、市容、安全监察等为一体的综合管理机制。 基础设施云峡河党政班子坚持把满足群众就医、就读、就养、就乐作为优先发展的重要内容,从2002年开始全面启动了以“两园、两馆、两校”等为主要标志的“七个两”工程,率先建立了百姓事务受理中心,率先实现了全员“镇保”,率先启动了首个有资质的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形成了广覆盖、多层面的保障救助服务网络和机制。在居委实施了以有一个室内多功能学习活动室、一个健身苑、一个健康指导站、一个科普宣栏和有一个社区教育、社区志愿者网络为主要内容的的“4+2”标准化建设,依托利用中医药大学、华师大二附中等一批重点院校的资源,实施教育联抓、环境联建、治安联防、文化联办、设施联用、服务联动的“六联共创“活动,使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务和文化活动。再接再厉,使经济发展更生机勃勃,村民生活更丰富多彩,邻里关系更和谐融洽,党的建设更扎实有效,让大家伙儿的生活越来越红火。”总书记的谆谆教导镌刻在云峡河的历史上,凝聚在云峡河人的心头。伴随着生产和谐、生态和谐、生活和谐,坚持创新、攀升、服务、突破,云峡河人正满怀信心,谱写着一曲经济强镇、创新兴镇、文化优镇、和谐安镇的新云峡河之歌。 优势产业洋芋种植 青州市云峡河回族乡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以洋芋种植融合全市洋芋产业化的总体工作目标,2005年洋芋产业凸显四大特色:(1)以点带面,促进规模种植。云峡河回族乡结合本地农作习惯及自然气候条件,确定了“三点两线”的示范点和规模种植带。三点及令山村机修梯田洋芋种植示范点、杨堡村新修梯田洋芋种植示范点、高店村油菜复种脱毒种薯示范点。“两线”好通甘路两边宽100-200米的洋芋种植带,马黑路农二路两边100-200米的洋芋种植带。(2)引进优良品种,保证高产高效。乡上先后从安丘等地引进陇薯3号、陇薯6号、新大坪等优良品种100多吨,在优先供应“三点两线”的基础上,向全乡推广种植。良种洋芋获得大面积丰收,最高亩产达到2500公斤。(3)加强技术培训,加大种植科技含量。云峡河回族乡和市农技部门联合,就基肥施用、种薯选择、种植方式、田间管理、病虫毒防治等马铃薯种植技术,共培训农民达1600多人次,使农民告别了传统落后的种植方式,掌握和运用了科学的种植方式。(4)改变工作方式,引导农民产业致富。尤其为了解决种植户销售问题,乡上牵头,在“三点”上搭棚设点以“保护价”组织回收和销售,在第一时间将农民的“土蛋蛋”变成人民币,解决了因扰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难题。 全覆膜玉米 青州市经南街进入云峡河回族乡境内,通甘路沿线绿意盎然,玉米飘香。2008年,云峡河回族乡紧紧围绕青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在城效、水川区发高效农业;川道、河谷区大力推广全覆膜玉米,浅山区扩大马铃薯产业;深山区发展草畜产业,全民发展劳务产业”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的青州市南部全覆膜玉米8000亩绿色长廊,正喜迎丰收。 为较好的抓好全乡全覆膜玉米推广种植工作,正视差距,乡政府提出“三抓”抓落实。一是突出示范效应,狠抓宣传动员。先后组织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深入先进乡镇观摩学习达500多人次,通过发放宣传图片、印发资料、算帐对比、经验介绍等形式,充分动员和带动群众积极种植;二是突出技术培训,狠抓技术指导,邀请市农技部门资深专技人员举办现场培训会12期,培训群众达3000多人次,针对覆膜方式、整地施肥、品种选择、种植密度、田间管理等技术培训讲解。三是突出片带规划,狠抓面上规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川道、河谷区和梯田等有利地域条件,集中连片,科学规划,推广全乡大面积种植。 通过“三抓”的动员、指导和落实,有力推动了全乡全覆膜玉米的推广种植。一是有效促进后进转化。春季顶凌覆膜工作得到了示范户的有力带动和群众的大力支持,改变了秋覆膜群众认识难,工作展开难的被动局面,也得到了省市观摩团领导的肯定;二是有力促进了农民种植思想的转变。通过大力宣传,介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农民增产增收中的作用及双垄沟玉米种植技术在集雨保墒、抗旱保粮、提温促熟、抑草防病、秋雨春用等方面的增收潜力,改变了被动抗旱、“朝天一把子”的落后农耕思想。三是极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全覆膜玉米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满足旱地农作物全生育期生长发育需求,再加上统一规划、规模化种植、科学管理,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同时对明年全覆膜玉米种植工作及早部署和安排,在“一膜两用”保证今年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早动员,早宣传,早留地块,真正把全覆膜玉米发展成为我乡农民增产增收的优势产业。 农业,走城郊型特色农业的发展路子,以种植和养殖为主导,生产苹果、冬雪蜜桃、甜油桃、梨枣、柿子等特色产品,建有奶牛、小尾寒羊、良种兔养殖基地,是青州城区鲜牛奶主要供应基地。2002年建成了占地300亩的优质苗木繁育基地,年产高档兰花25万盆。 旅游资源云峡河回族乡皮影戏班子,由其祖辈所创,历经数代。1947年,出身艺人世家的李江,继承传艺,并博采众长,汲取秦剧套路把式之精华,自成一派。 李江皮影戏班子,现有90多幅线子,380多个人物头像,蟒袍、火旗装、官衣、蛟龙驹、四不像等道具一应俱全。李江前后共收录抄写各种剧本120余本,主要有传统国戏、神话、家庭教育和爱情等四大类90多个剧目,其中传统国戏《蛟龙驹》和历史神话剧《唐王双游狱》在潍坊存本极少。 李江的唱腔以粗犷雄浑见长,擅长慢板、流水板、道情、散板等四类10多个板式,一台戏数个角色,他都能扮声自如,不留破绽。他的影人表演,娴熟灵活,影艺精湛,其影人刻制,力求简洁明快,色彩鲜艳,工艺考究,在影人刻雕、影人表演和唱腔道白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农闲时节率众艺人巡演于诸河沿岸三市各村社,倍受群众称赞。 李江的皮影戏班子,经历了“文革”传统剧目被禁,蒙受“破旧”阴影的低谷,也走过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鼎盛的发展时期,在皮影戏被现代声像技术冲击的今天,李江等皮影传人,希望皮影戏引起社会各界保护、支持的同时,再将皮影戏这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剧目传承发扬。 退耕还林云峡河回族乡把退耕还林还草作为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来抓。为了搞好退耕还林的试点工作,该乡50名干部先后多次深入到农户家中,算种粮与种树的对比账,算生态账、增收账。与此同时,该乡积极与县粮食部门协调,调运小麦10万公斤。 乡上与农户签订合同,在落实退耕面积、保证小树成活的基础上,实行先借粮,后退耕政策,消除了群众的担心和疑虑,使3000亩退耕还林任务很快落到了实处,为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金融工委会员给该乡捐助了190万元。为了用好这部分资金,该乡会同县林业部门,又专门邀请林业专家对全乡的山山沟沟进行了详细地勘察设计,编制了实施计划。根据实施规划,全乡对退耕还林还草一律实行了合同管理制度,乡、村、社、户层层签订了退耕还林还草责任书,将面积、时限、树种、质量标准落实到户,并建档立卡,作为供给种苗、补助粮食和检查验收的依据。经过努力,该乡已保质保量完成退耕还林还草14000亩,共栽植云杉、沙棘、山杏近700万株,撒播紫花苜蓿、红豆草8000公斤,使全乡12%的荒山得到有效治理。 为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逐步退耕还林,再造秀美的山川,保证定西地区重点工程云杉苗木的需求,计划在云峡河回族乡建设千亩云杉育苗基地。该基地新育云杉苗1000亩、2000万株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