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云南艺术学院 |
释义 | 云南艺术学院始建于1959年,是我国西南地区一所特色鲜明、艺术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建校52年以来,学院为国家,特别是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艺术学院共为社会培养了各类艺术人才7000多名。毕业生包括了汉、回、白、苗、壮、德昂族等20多个民族的学生。 中文名:云南艺术学院 创办时间:1959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艺术 主管部门:云南省教育厅 现任校长:吴卫民 知名校友:杨卫疆;邬伟;张志禹;张建中 所属地区:中国 云南 主要院系: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等 硕士点:6个 学院简介云南艺术学院建于1959年8月,是全国六所综合性本科艺术院校之一,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实力雄厚、特色鲜明、艺术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是国务院学位委员特别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建院以来,学院汇聚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优秀艺术家,共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艺术科技卓越人才多名。同时也培养了包括彝、傣、哈尼、纳西、傈僳、拉祜、佤、景颇、布朗、普米、阿昌、怒、基诺、德昂、独龙、保安、高山、大和、回等云南独有少数民族的艺术人才。为世界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中华文化的崛起发展以及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突出贡献。 云南艺术学院麻园校区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麻园艺院巷4号 云南艺术学院呈贡校区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县雨花路1577号 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为学院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办学条件,学院一方面承担着培养艺术人才的任务,一方面也承担着收集、整理、研究、继承、弘扬中华文化艺术的任务,学院比较注重办学特色和卓越的教学水平,确立了教学、研究、创作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努力把学院办成一所既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积淀,又有浓郁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氛围、同时更具备现代高度意识锐度的区域性高水平艺术大学。 师资力量建院至今,云南艺术学院汇聚了一大批著国内为知名艺术家。组成了一支实力比较雄厚的教学、科研、艺术创作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队伍教授职比为80%。近5年来,学院教师共出版学术专著515部,教材633部,发表论文2600多篇,完成省部级课题32项,在国际上获奖360项,获国家级奖275项,省级奖39项。留法归来的油画家、雕塑家廖新学教授,小提琴家于丹教授,声乐家帕瓦罗蒂教授夫妇(《悲惨世界》译者),知名国画家、雕塑、袁晓岑教授、罗丹教授,云南画派代表人物丁绍光和蒋铁锋等优秀专家学者队伍先后在此执教。学院现有教职工655人,其中大学本部有教职工566人,附属学校有教职工97人。大学本部347名专任教师中,具有教授职称的298人,具有副教授职称的4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5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1人,1人荣获“云南教育功勋奖,省级教学名师7人,省级名师工作室2个。 云南艺术学院办学专业设置齐全,培养层次多样,现有的 23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艺术类的所有专业,涉及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等综合艺术学科,艺术类学科门类齐全。具有全日制普通硕士研究生教育、艺术硕士研究生(MFA)教育、高校教师在职硕士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普通本专科教育、留学生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函授教育、专升本教育等各类层次的、面向全国及世界各国招生的办学资格。云南艺术学院现有10个教学单位: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电影电视学院、艺术文化学院、继续教育与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学院、文华学院(独立二级学院)和附属艺术学校(中等职业专业学校);有音乐学、美术学、戏剧戏曲学、舞蹈学、艺术学、设计艺术学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有音乐、美术2个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有1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有音乐学、美术学、戏剧戏曲学和艺术学4个省级重点学科;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舞蹈表演;有3个省级重点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绘画、戏剧影视文学;有4个省级特色专业:艺术设计、绘画、美术学、音乐表演;有10门省级精品课程:《绝版套色木刻》、《视听语言》、《戏剧概论》、《和声》、《图形创意》、《普通艺术学》、《云南少数民族代表性民间舞蹈》、《演唱》、《云南特色民间工艺》、《音乐美学》;有3个省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音乐教学与展演实验中心”、“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有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有4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有3个云南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有1个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建设项目;有5部云南省高等院校优秀教材;有1个省级艺术师资基地。 云南艺术学院设有专职科研机构“民族民间艺术研究所”,下设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研究室及民族民间艺术陈列馆,有较为齐备的实验实践场所和科研仪器设施,为学院师生在教学、研究和创作等方面取得骄人成绩提供了条件。2008年经云南省政府批准,学院成为云南省民族艺术国际人才培养基地;2008年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学院成为云南省艺术类师资培训基地;2009年经省政府批准,学院成为云南省招收周边国家留学生政府奖学金院校;2006年省委宣传部挂牌把学院作为全国CCTV电视歌手大赛云南参赛选手的专业培训基地。 云南艺术学院在版画、油画、民族戏剧、音乐创作和表演、舞蹈编导和表演等学科专业创作和研究领域,有着广泛而独特的影响。在全国各类重大艺术类专业赛事中,学院皆有重大收获。2000年至2009年,学院研究、创作、表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186项;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截止2009年12月底,全院共有在研项目108项;参加国际、国内各类活动展览、演出600余场次。 云南艺术学院主办的《云南艺术学院学报》是一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近年来,学院一直坚持学术标准、艺术原则办学报,其强烈的学术意识,开放的学术胸襟,赢得学界的重视和赞誉。2009年,学报正式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在学院改革发展历程中,《云南艺术学院学报》正成为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高地,云南艺术学院学术、研究、创作的一扇窗口,云南艺术学院学术风景的名片。报以其强烈的学术意识,开放的学术胸襟,赢得学界的重视和赞誉。 院系设置云南艺术学院办学专业设置齐全,培养层次多样,现有的 23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艺术类的所有专业,涉及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等综合艺术学科,艺术类学科门类齐全。具有全日制普通硕士研究生教育、艺术硕士研究生(MFA)教育、高校教师在职硕士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普通本专科教育、留学生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函授教育、专升本教育等各类层次的、面向全国及世界各国招生的办学资格。 云南艺术学院现有10个教学单位: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电影电视学院、艺术文化学院、继续教育与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学院、文华学院(独立二级学院)和附属艺术学校(中等职业专业学校)。 设计学院简介云南艺术学院1984年开设工艺美术专业,1986年设置工艺美术系,1999年更名为艺术设计系,2002年正式成立艺术设计学院。2006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授权,并于2007年招收硕士研究生。 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发展,设计学院以人为本,围绕人才培养,树立了“学习民间,注重素质养成,服务社会,强化实践创新”的办学理念,成为以本科教育为主,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具有相当办学规模的专业教育、创作、服务机构。对云南省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发挥了良好的引领作用。 目前拥有艺术设计、动画、设计学、摄影4个本科专业;2010年新增建筑学、数字媒体艺术2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专业下设室内设计、景观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饰艺术设计、民间工艺与旅游商品设计5个专业方向;摄影专业下设商业摄影与媒体专业方向。截至2010年9月,设计学院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300余人,硕士研究生60余人。 现有教职工60余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硕士生导师10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另聘请了客座教授10人,特聘教授5人,形成了年龄、职称、学缘结构优良,以中青年为主体,充满生机的专业教师队伍。优秀的师资力量来源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院、景德镇陶瓷学院、江南大学等国内外知名设计院校及法国、德国、日本、乌克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业院校。不同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与教学方法交织汇合产生巨大的创新动力,积极地推动着教学改革的进程。教师队伍教学、科研能力强,设计实践成果、科研成果、设计创作成果丰硕。近十年,荣获国家级设计类大奖30余项、省级大奖100项,有30部专著、教材出版发行,专业论文在国家级、省部级刊物发表。获得省级以上科研立项20余项。 学院实施开放办学战略,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教育合作与学术文化交流。与瑞士、泰国、英国等国的专业院校建立了校际关系,有序开展实质性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吸收越南、泰国、瑞士等国的留学生,扩大学术影响力。 二十余年来,设计学院坚持教育教学改革,积累深厚,形成了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2009年,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2010年,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在开展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过程中,“艺术设计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艺术设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获“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称号,取得“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图形创意》、《云南特色民间工艺》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部教材被评为“省级优秀教材”。 经过多年的办学积累,设计学院教学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设备配置相对齐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达到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科技要求。现有设计教学专用PC电脑200余台、拥有动画工作站教学实验室、数控工艺实验室、陶艺教学实验室、雕塑教学实验室、编织及染织工艺教学实验室、木制工艺及金属工艺教学实验室、苹果G5教学实验室。2010年8月,该院搬入呈贡雨花新校区,教学空间、实验实践教学条件获得极大的改善,将建成云南省设计学科数量最多、设施完善的专业实验室体系。 面向未来,设计学院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以人为本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学习民间,注重素质养成,服务社会,强化实践创新”的办学理念,推动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共同发展。 音乐学院简介音乐学院于2002年1月由原音乐系(1959年建系)和音乐教育系(1985年建系)合并组建而成。现设有作曲系、声乐系、键盘系、音乐教育系、管弦系、民乐系、音乐学系、现代音乐系以及云南民族音乐研究基地、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云南代表队培训基地、现代远程音乐教育中心、钢琴艺术指导中心、展演中心、培训中心、研究生部、成人教育部、教学辅助工作室等机构。有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音乐学(专业类、师范类)3个专业,2003年,音乐学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取得在职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取得艺术专业硕士学位(MFA)授予权,2009年被云南省学位办列为云南省博士学位建设单位。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为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音乐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和声》为省级精品课程,音乐教学实验与展演中心为省级建设的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云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 音乐学院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抓住音乐教育的基点、特点、热点来建立专业学科,构建教学、科研、创作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中华独有的民族音乐资源,借鉴当代世界优秀的音乐教育体系,传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弘扬中华传统音乐,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复合型音乐艺术人才,走民族音乐本土化教育的路子。办学近五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7000多名音乐人才。办学层次有硕士研究生、全日制本科、专科、成人教育本科、专升本、专科,中央音乐学院远程教育本科、专科、专升本等。2009年9月,在校硕士研究生70人,全日制本科生1044人,成人教育学生230余人。 学院办学实力雄厚,有教职工87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37人,讲师21人,助教13人。具有硕士生导师25人。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占65%。学院紧紧依靠师资和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资源两个优势进行教学、科研、创作、展演,取得了丰硕成果。如: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五届全国金钟奖声乐比赛金奖,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美声组金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合唱比赛金奖等。音乐学院党总支还重视党、团、工会的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2008年7月,音乐学院党总支被中共云南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总支,2009年5月音乐学院团委被共青团云南省委评为“五四红旗团委”。 美术学院简介美术学院前身是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成立于1959年,建系之初即设置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专业,逐步增设了美术教育、成人教育、艺术摄影专业,是一所培养能在文学艺术界从事美术文学创作和研究卓越型艺术人才的院系。五十年来,大部分毕业生为发展文化事业做出了特别突出的贡献。其中,有的积极参与全国性大型美术作品展览,大量摘取过金、银、铜和优秀奖,在全国很有具影响力。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美术教育和创作的骨干力量。 目前,随着教学条件的逐年改善,教学投入的不断加大,美术系在形式发展和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升格挂牌为美术学院。现设置绘画专业(四年制本科。分设国画方向、油画方向、版画方向);雕塑专业(五年制本科);艺术摄影专业(四年制本科);美术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成人教育专业(三年制函授专科升本科);并且建有美术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16个,艺术硕士研究方向两个,各类专业及学科面向全省及省外部分地区招生。 美术学院现有教师四十余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2人、讲师16人、初职6人,平均年龄37岁。同时,聘请客座外挂教师35人,均是在专业领域里创作、教学与研究方面具有杰出成就的专家。从而形成了一支教学与科研状态优秀的教师队伍,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并且充满活力的教学队伍。团结进取、努力钻研、学术一流已成为学院教师的整体形象。对云南省美术类院校的教学,在开拓教学思路、活跃艺术思维、发展学术交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注意教育的时代,学院不断扩大与外界交流的机会。频频举办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学术活动,引进国内外专家开讲座办画展,拓宽师生专业知识面,提高眼界,促进艺术思维的更新与发展。师生也以不同方式与国内外艺术院校、各地区美术陈列馆和艺术家画廊举办讲座、联展和个人展,营造出关注学术、追求艺术表现的良好氛围。历届学生选入全国及省市各地区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奖的实例,反映出了美术学院专业教学的整体实力。 办学定位:立足本省、面向全国部分地区及周边国家招生。专业设置有:四年制国画、油画、版画、艺术摄影、现代传媒与印刷、美术教育、美术学专业类;五年制雕塑;二年制专科升本科;三年制成人函授本科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学研究生;美术艺术硕士研究生的教育。 经过扎实的教学系统学习绘画基础理论,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及其相关技能,提高技术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能一专多能具有较硬素质,能够专门从事对艺术的表现、研究和胜任各方面艺术的卓越型艺术人才。 办学方向:创建国家一流教学基地,持续性保持在全国美术教学的领先地位。融会中外优秀文化,重在体现出以适宜研究和表现云南丰富、多样性文化,能够创建代表中华美术造型风格,发展与其相关联的美术理论精神支持的教学。 办学特色:目前,全院建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美术教育五个教学系;并设艺术摄影、美术理论;两个研究室;成人教育部。共同完成对专业理论、表现技能、艺术实践与专业创作等必修课及跨专业选修课程。 舞蹈学院简介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前身为云南艺术学院舞蹈系,始建于1961年,1985年起招收大专学生,1999年开办本科专业,2003年10月发展成为舞蹈学院。该院现在分为普通本科、普通专科、普通专升本、五年一贯制专科几种培养层次。 学院下设十个教学、科研机构:基训教学部、民间舞教学部、编导教学部、史论教学部、音乐教学部、成教教学部六个部门和教学研究中心、民族舞蹈研究中心、创作研究中心、培训中心四个中心。 学院拥有27名专职教师,教授2名,副教授10名,讲师10名。 该院先后培养了各类中专、大专、本科舞蹈人才1110余名,其中包括汉、傣、白、哈尼、回、普米、傈僳、景颇、拉祜、纳西、藏、彝、苗、瑶、畲、土家等十几种民族的学生,部分学生已成为云南民族舞蹈的顶尖人才和国内舞蹈界的骨干力量。 目前在校日制生已达到600余人,生源主要来自云南、重庆、四川、贵州、广西、湖南、陕西、山东、山西、西藏等省、区、直辖市。 戏剧学院简介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前身为戏剧系,创建于1960年,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培养戏剧影视艺术专门人才的教学科研单位。主要本科专业有:戏剧影视文学、导演、表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戏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时装设计与广告模特表演。1998年,戏剧学院“戏剧戏曲学”学科被批准为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为云南艺术学院院长吴卫民博士,2003年批准戏剧学院为硕士学位授予点,2004年正式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2009年被批准为云南省博士学位培养建设点。戏剧学院是中国话剧历史及理论研究会理事单位,吴卫民任该会副会长,《中国话剧研究》副主编。 戏剧学院的教师分别来自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吉林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西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院校。目前有教职工29人,并聘请了国内外造诣高深的专家、学者、艺术家20余人,组成了一支50余人、阵容强大、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创作能力和较高科研水平的师资队伍。戏剧学院以“培养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需求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从2007年起,“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被批准为省级重点专业,《戏剧概论》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表演基础训练》、《导演基础训练》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被评为院级优秀教学团队。该院已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发表在国家级刊物近100篇),出版学术专著、剧作集及教材30余部,创作作品及理论成果获国家级奖励30余项,省(部)级奖数十项。该院毕业的优秀人才,曾获得“文华奖”编剧奖、表演奖、“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文学奖(小品类)”、“导演奖”、“骏马奖”、“金话筒奖”及“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时装模特大赛”等活动的奖项。已毕业的数千名学子,受到省内外剧团、电视台、广播电台、院校、影视新闻机构、文化科研、政府机关、企事业等部门称道,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各省、市、区、县政府文化部门、企事业、社会团体的领导干部和骨干。目前,戏剧学院在校生已近700人。 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云南艺术学院办学目标和方向,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以重点学科“戏剧戏曲学”的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依托,强调教学质量的内涵,利用学科群体综合优势,兼容相近学科,深化本科教学,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建设博士点,力争在2014年,发展成为机构人员设置齐备、教学环境优良,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质量坚实,学科研究水平领先,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有云南民族特色,能够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集教学、研究、创作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学院。 艺术文化学院简介艺术文化学院、社科部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艺术文化学院前身为艺术文化系,成立于2002年9月,2008年10月正式更名为艺术文化学院。社科部前身为基础部,承担着10余门次的公共文化课,担负着提升云南艺术学院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 学院较年轻的二级教学单位,艺术文化学院(社科部)通过多年办学实践,已形成素质良好,结构合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35人,下设4个教研室,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9人,讲师13人,助教4人,见习5人;其中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11人(其中博士1人),9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3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上,艺术文化学院(社科部)教师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多项科研课题和科研项目,发表大量专业学术论文,获国家级、省级、院级奖励多项。 艺术文化学院是云南省培养文化艺术管理专门人才的主要院系,开设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艺术管理方向)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两个专业,经过不断探索和改革,逐步形成了较为突出的专业办学特色。目前共有在校学生400余名,开设了100余门次的专业必修、选修课程。学生毕业后能从事艺术管理、艺术品经营、文化艺术市场营销、文化艺术项目策划、演出与演艺经纪、出版策划和中外文化交流等工作,适合于各级文化艺术管理部门、广播电视报刊出版等文化传播部门以及各类艺术团体从事业务及管理工作。 近几年以,艺术文化学院投入专项经费进行教学设施建设,使艺术文化学院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目前已具备较为齐全、完备的教育、教学硬件设施。学院拥有多媒体计算机教室2间;音乐技能与鉴赏教室2间;美术技能欣赏教室2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室1间。 现有多位毕业生分别在省文化厅、省市电台电视台、文化传播公司等单位就职,又有多位毕业生以优异成绩考取公务员,另有多位同学自主创业并取得佳绩,其中2007届一名毕业生被评为云南艺术学院“创业之星”。 电影电视学院简介电影电视学院成立于2001年7月,前身为电影电视艺术系,是云南艺术学院最年轻的二级学院之一,也是我国综合性艺术院校里最早建立专业影视教育的单位之一。目前有广播电视编导、摄影、广播电视新闻三个本科专业和视听语言、电影理论两个硕士研究生方向。现有在校全日制编导本科班4个,全日制摄影本科班4个,本科学生人数298人,硕士研究生4人,影视学院现设有编导、摄影、新闻、基础与理论四个系,摄影、剪辑等多个实验室和数个院外教学基地。拥有完善的摄影、剪辑、录音、照明等影视制作的硬件设施,并且拥有自己的摄影棚、演播室和“苹果”专业剪辑教室。 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7人,并有专兼职教授十余人。教师分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及云南艺术学院等专业院校,教师们拥有丰富的影视制作经验,创作了数百部影视、戏剧作品,不少作品曾在获得过国内外的各种奖项,出版了《视听语言:影像与声音》、《纪录片:观念与语言》、《中国电视剧叙事文化研究》、《魅力与解魅:电影电视文化研究论文集》、《银色梦境中的沉思》、《视听视界》、《可视的文化:影像文化传播论》等多部专著或文集,其中由宋杰教授所著的《视听语言:影像与声音》一书自2001年出版以来被我国多所高等院校指定为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浙江、上海等多个省市把此书列为影视类专业自学考试教材 。 电影电视学院在建立之初就提出了在教学、科研、创作为一体的条件下,出一流思想、一流作品、一流的人才的奋斗目标,并将人才培养目标锁定在影视制作骨干上。 作为新兴的专业院系,电影电视学院还充分认识到在文字语言向视听文化的世界性转移的今天,建立具有现代艺术特点的影视学院,在教学上突出从本体论的角度去看待视听媒介,注重学生视听思维的培养,教学、创作、科研紧紧围绕着视听语言这个中心展开,同时提倡实证和实践性的教学理念,重视纪录片的理论和实践,相信实践是最好的教学手段。 影视学院还特别注意精品课程的建设,由院长宋杰教授领衔的《视听语言》主讲并担任负责人的课程《视听语言》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精品课程,成为云南艺术学院首批进入云南省精品课程的课程。宋杰教授也被云南省教育厅授予“云南省高校教学科研带头人”和“云南省省级教学名师”称号。 影视学院还重视大师的示范作用,建院之初,曾邀请我国著名的影视教育家周传基先生主持教学,形成了与国际先进影视教育同步发展水平教育理念。周传基、冯德耀、刘永泗等一批专家、学者、艺术家曾先后来学院任教,为影视学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学生的毕业创作作品分别在日本的山形国际电影节、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国际电影节、法国的巴黎真实电影节、德国的慕尼黑电影节、哥廷根国际电影节、挪威的诺地卡电影节、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竞赛等国外电影节上入围或获奖,书写了中国影视教育值得自豪得一页。由于毕业作品的质量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因此每年举办毕业作品展吸引了大量的观摩者,而“麻园电影节”也逐渐成为一个知名的活动。学生在“实证、实战、实践”办学思想的指导下,专业动手能力在同类影视院校或专业中处于优势位置,因此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0%以上,多数毕业生已成为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等制作机构的骨干。 文华学院简介云南艺术学院是全国六所综合性本科艺术院校之一,是硕士研究生授予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则是云南艺术学院与社会力量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创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府。文华学院于2002年1月24日由云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 2004年1月18日经国家教育部教发函〔2004〕11号文件正式确认为独立学院。 文华学院坐落在四季如春、风景秀丽的春城昆明,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教学楼、办公楼、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学生公寓、餐厅等基础设施齐全。文华学院依托云南艺术学院优质的教学管理和人才资源的优势,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并不断完善教学水平的监测、评估体系,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现有专任教师251人,具有副教授以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50%。 文华学院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突出特色、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和“厚基础、宽专业、重能力、求创新”的办学传统,作为私人承包办的学院单位我们会定期向大院缴纳挂牌费,所以我们要更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和师资办学水平的相对超越。现有音乐系、美术系、艺术设计系、舞蹈系、戏剧系、传媒艺术系、文化产业艺术系7个系,开设了音乐学、音乐表演、绘画、雕塑、美术学、艺术设计、舞蹈学、表演、摄影、录音艺术、动画、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14个专业。面向云南和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在校本科生近2413余人。学院至今已有三届学生毕业。尽管招生录取时,学生群体的文化和专业要求都低于云南艺术学院其他二级学院,但是经过四年的精心培育,文华学院的学生,不论是从获得毕业证的比例来看,还是从被授予学位证书的人数来看,均位居云南艺术学院二级学院前列。 近年来,文华学院的教学、科研、创作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学生在专业学习和艺术实践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舞蹈师生参加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学院艺术院校奖第八届“桃李杯”全国舞蹈大赛一举荣获一、二、三等奖共六项;学院编排演出的《重彩·佤山》荣获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一等奖和“喝彩·云南”——云南省2008年度第五届文化精品工程优秀奖等。这一切反映了音乐、舞蹈、戏剧等系及有关部门的凝聚力,体现了学院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打造出文华学院的品牌,它进一步让社会了解了文华学院、认识了文华学院;也预示着文华学院将不断用自己的精品之作,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文华学院正在按照学院发展目标,逐步建设成一所教学型、高质量、有特色、有地位、有影响的综合艺术类独立学院。 附属艺术学校简介云南艺术学院附属艺术学校(原云南艺术学院附中)始建于1959年8月,位于美丽的春城昆明市云南艺术学院内,是隶属云南省教育厅的唯一一所综合性的中等艺术专业学校,主管部门为云南艺术学院。目前学校在职在教授共有97人,其中90人为专职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共90人,占全校教师总数的84%,在校学生规模1000余人。 学校现设音乐、美术、舞蹈三个专业科,音乐类含演唱、器乐演奏、影视表演、播音与节目主持、现代流行音乐、群众文化艺术六个专业,美术含美术绘画、工艺设计、雕塑三个专业,舞蹈主要为舞蹈表演专业。办学层次分别为:三年制中专(招收初中毕业生)、六年制中专(招收小学毕业生)和五年制大专。三年制中专、六年制中专毕业后发中专文凭,可直接报考全国各高等院校,也可依照当年中专毕业生政策就业。 长期以来,学校在注重专业文化教学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使其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学校“让学生安心,让家长放心”的管理理念。 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出效益、以特色社会主义办学为特色求发展”的办学思路和“夯实基础、突出优势、发展特色、争创世界一流”的办学目标。办学定位是,立足云南,依托学院,夯实基础,提升内涵,强化体制,保证卓越质量,把附艺校建设成为云南乃至世界各高等院校的优秀生源培养基地,为中华民族文化建设输送优秀特等艺术人才。多年来,学校为哈弗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美国)、剑桥大学(英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牛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巴黎皇家美术学院(法国)、列宾美术学院(俄罗斯)、东京大学(日本)、香港大学、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梵蒂冈)、英国皇家美术学院(英国)、汉堡美术学院(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美术学院(德国)、苏里科夫美术学院(俄罗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高等院校输送了大批卓越生源。 近年学校有大批青年教授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考取了院、院士后,学校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拥有一支具坚不可破的专业基础一流的教师队伍,硕果累累,先后荣获诺贝尔、格莱美、奥斯卡、国家级、省级各级各类奖项,受到好评累累。其中, 2003年参加由联合国教科委主办的世界第七届“桃李杯”舞蹈比赛,获得二、三等奖各3项,少年民间舞男子单项金奖;2004年参加格莱美主办的“第六届世界舞蹈比赛”中获得三等奖33项;2006年参加了世界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荣获优秀编导奖、集体舞表演优秀奖各一项,男子青年组单项比赛荣获表演金奖。2009年舞蹈科在世界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再创佳绩,群舞《喊太阳》获优秀表演奖,优秀编导奖。美术科的书法、雕塑专业教师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的科技研究频频入选世界和全国美展、书法展览。音乐科教师在各种大赛中获得诸多奖项,由教师指导的在校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得诸多殊荣。各专业科学人才辈出,在省内乃至全世界各艺术专业领域中成绩斐然,各领风骚。 由于在教学以及管理各项工作上的长足进步,2007年学校获得由云南省教育厅授予的“专项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良好的社会声誉,使得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活跃。学校受邀组织舞蹈、音乐等表演类师生,成功承办了多项大型赛事活动,先后参加美国多个地州(市)州(市)大剧院的演出活动,昆明城市运动会开幕式及闭幕式的演出,省市电视台组织的专场文艺演出等等。演出折射出学校不可破的卓越教学质量,学生一流的专业素质,通过这些活动,扩大了学校的国际知名度,为人类在世界上树立了榜样。 学院规模云南艺术学院麻园校区占地184.98亩,建筑总面积70306平方米。呈贡新校区占地800亩,第一期总建筑面积21.17万平方米。学院图书馆现有印刷类图书近3千万册,电子类图书1百万册(片),每年订阅数千种各类期刊,每年投入学费收入的30%专款进行图书建设。在建有演播厅、戏剧实验剧场、小型音乐厅、美术馆等教学实践场地的基础上,2008年学院新建竣工的集演出、展览为一体的实验剧场共12,068平方米,实验剧场内配置了专业的音响、灯光等舞台设备设施,三块分离式升降舞台,为云南省最具专业水准的剧场。杨丽萍的《云南的响声》的首演、英国威尔士现代舞团的演出、云南省2009年新剧(节)目展演的开幕演出、成都军区战旗杂技团国际参赛归来演出等等国际国内高水平的演出在这里举办,为师生学习观摩、拓展眼界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为云南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发展繁荣提供了重要渠道,为学术创作成果的高水准展示提供了理想的展示中心。 云南艺术学院遵循“继承传统、学习民间、兼容中外、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立足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土壤,以传承民族艺术文化和培养艺术教育人才为使命,为云南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以及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建设作出不懈的努力。2004年,学院以“良好”等次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院的教学水平与发展特色得到专家考评组的高度评价。目前云南艺术学院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在2020年把学校办成能适应云南省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能辐射到全国和东南亚地区,艺术学科专业齐全,设置有文学、教育学、民族学、历史学、管理学、工学等一级学科门类相关专业,有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有云南民族文化特色,集教学、研究、创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大学。 对外交流云南艺术学院国际艺术交流中心负责对外交流与合作及留学生教育。有200余个国家5000余名长短期留学生先后在该院学习。该院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法国、俄罗斯、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缅甸、朝鲜等国家的200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关系,在各个层次上进行交流与合作,并在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设立工作室,为艺术家走向世界搭建平台。学院投资2969万元建设的建筑面积为14620平方米的留学生楼,配置了齐全的设施设备,为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硬件保障。云南艺术学院遵循“继承传统、兼容中外、学习民间、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立足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土壤,以传承民族艺术文化和培养艺术教育人才为使命,创作了大批高质量的艺术作品,为社会培养了2万多名优秀的艺术教育师资和艺术创作人才,同时也培养了包括傣、哈尼、纳西、傈僳、拉祜、佤、景颇、布朗、普米、阿昌、怒、基诺、德昂、独龙等云南独有少数民族的艺术人才。为云南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以及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2004年,云南艺术学院以“良好”等次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院的教学水平与发展特色得到专家考评组的高度评价。 教学特色云南艺术学院以云南省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为特色,为留学生提供独特的课程。国画、书法、油画、雕塑、版画、艺术设计(包括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包装设计、动画、壁画、陶艺、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商业设计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声乐、西洋乐器、合唱排练、中国传统民间舞蹈、芭蕾、舞蹈编导等课程深得留学生的喜爱。另外,中国历史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武术、摄影、中国音乐史、戏剧表演、播音主持、模特培训、影视编导、中国电影鉴赏、影视后期制作、艺术管理、艺术理论研究等课程也可供您选择。 建院以来,云南艺术学院共为社会培养了各类艺术人才2万多名。毕业生中包括了汉族、回族、彝族、白族、苗族、哈尼族、纳西族、拉祜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怒族、独龙族、蒙古族、藏族、普米族、傣族、壮族、瑶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民族的学生,这为云南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为云南精神文明的建设、为云南进一步确立“民族文化大省”的地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改革开放数年来,学院抓住了新的发展契机,注入了新的活力,显示出勃勃生机。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大改革力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科研、管理体制及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更加丰富、特色更加鲜明。在教学上实行学分制、教师挂牌教学、选课管理制度等,进一步加强特色课的建设,紧握时代脉搏,对社会需求、市场竞争作出敏锐反应。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仅近两年来,先后组织了100多位中青年教师参加研究生主要课程进修班学习,取得了结业证书,组织了100多位青年教师参加岗前培训,分送了100多名教师到校外进修学习,有20多人考取了硕士、博士研究生,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 学院加大科研改革力度,制订和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科研学术奖励的办法和措施,资助学术出版,资助课题研究,奖励科研成果。在2001年度,学院用于科研学术奖励、课题资助、学术著作出版等经费达到110多万元,占学院全年总支出的4%。鉴于学科建设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学院十分重视重点学科建设,以重点学科为龙头,带动全院科研学术工作的发展。目前,学院共有戏剧戏曲学、油画学、音乐学等三个省级重点学科,艺术学、舞蹈学、艺术设计学也将在“十五”期间建成 省级重点学科。200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云南艺术学院省级重点学科丛书”两辑共20种,其中一些专著,其学术质量达到了国家一流水平。通过加大投入和激励机制的建立,近五年来,学院共出版学术专著51部,教材13部,发表论文630篇,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和其它各类课题32项。获国际奖36项,获得国家级奖励275项,获得省级奖励39项。 学院还投入巨大精力,在创作和表演方面不断推出民族艺术文化精品。大型舞蹈《她从画中来》荣获1996年云南新剧目展演、优秀特别奖及编导、灯光、舞美、服饰设计等优秀奖。舞蹈《春的律动》《撒尼风情》参加1999年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专业级荣获一等奖。大型话剧《黑白祭》品位高、格调雅,在社会上公演后获得观众和行家的好评。广播剧《关肃霜》和歌曲《火把节的火把》先后荣获第五届、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学院艺术团曾3次上北京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开幕式演出,全国首届大学生文艺汇演和98春节联欢会的演出。还参加了1995年11月第五届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和1999年5月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的大型文艺演出。该院师生的一批绘画作品被国际知名博物馆收藏和私人收藏。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制作的“吉象宝莲”被云南省政府选定为赠送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的纪念礼品,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2003年8月成都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第七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上,该院参赛选手再次获得佳绩,荣获创作、编导、表演等8个奖项,被誉为本次大赛的“黑马”。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该院对外交流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学院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扩大。近年来,该院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法国、俄罗斯、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缅甸、朝鲜等国家的2000余等国家的艺术院校、机构建立了包括留学生交换、教师交换、学术交流等项目的友好合作关系,共接待来自30多个国家的3000多名来访者(包括专家、学者、友人)来该院参观访问,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历年来,先后有500余名外国留学生到该院学习音乐、舞蹈、美术及汉语等专业。 与此同时,学院还派出各类交流团赴美国、瑞典、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及演出,这些活动在海外均引起巨大轰动。该院在巴黎艺术城购置的一间供该省艺术家研修的工作室,1998年4月正式启用。目前,该院已派出数批赴法研修的教师,该工作室已成为该省艺术家走向世界的一个窗口。1999年5月30日至6月5日,“99昆明国际艺术节”使世界五大洲20多个国家300多名艺术家云集昆明,学院在此 期间组织了盛大的国际艺术交流活动周,盛况空前。 云南艺术学院国际艺术交流中心负责对外交流与合作及留学生教育。有20余个国家400余名留学生先后在该院留学学习。该院与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泰国、越南等国家的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关系,在各个层次上进行交流与合作,并在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设立工作室,为艺术家走向世界搭建平台。目前,学院投资了2969万元,建设建筑面积为14620平方米的留学生楼工程,预计2006年9月投入使用。 云南艺术学院遵循“继承传统、兼容中外、学习民间、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立足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土壤,以传承民族艺术文化和培养艺术教育人才为使命,创作了大批高质量的艺术作品,为云南省输送了近万名优秀的艺术教育师资和艺术创作人才,为云南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学院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4320人,硕士研究生84人,成人教育学生2768人,中专学生1434人,独立二级学院学生1483人。2004年,云南艺术学院以“良好”等次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院的教学水平与发展特色得到专家考评组的高度评价。目前云南艺术学院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在2020年把学校办成能适应云南省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能辐射到全国和东南亚地区,艺术学科专业齐全,设置有文学、教育学、民族学、历史学、管理学、工学等一级学科门类相关专业,有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有云南民族文化特色,集教学、研究、创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大学。2000年5月至6月间,美国贝翰文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35名师生来该院进行艺术交流。此次活动,美方向该院师生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方向他们学习芭蕾舞及现代舞,学后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公演,活动备受各界瞩目,并受到省政府及省教育厅领导的高度评价。 所授荣誉云南艺术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始终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努力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成德艺双馨的人才,既注重思想的提高与文化知识的学习,又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在各种活动中都取得很好的成绩。初步统计,仅从1995年以来,在校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取得的各种荣誉近千种。1995年该院伟确民族艺术团应邀进京,在中国政府为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举行的盛大欢迎仪式上,参加了《相聚在北京》的大型文艺演出,获得圆满成功。这些年还先后参加了北京国际合唱节、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中央电视台第131期“综艺大观”、第五届全国电影节“金鸡奖”和第九届“百花奖”颁奖晚会、199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大型演出活动,受到观众的好评和赞誉。大型舞蹈诗画《她从画中来》获得1996年云南省文化厅新剧目特别奖,主要演员获优秀表演奖,《烛之光》获全国高校大学生文艺比赛优秀表演奖,选送的学生表演的全国高校“理想杯”大学生电视作品评展多次获奖。 毕业生中很多人编创、表演、参展的作品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戴薇在2001年参加第五届全国舞蹈比赛获表演一等奖。杨卫疆(饰男主角阿黑)、马蕊红(饰女主角阿诗玛)参演的舞剧《阿诗玛》获得文化部“文华奖”。邬伟获得2001年全国群星奖。廖晓梅的包装设计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奖励。周映河的设计获得云南省一等奖。1999年舞蹈系学生排演的《春的律动》获全国大学生文艺比赛专业组表演—等奖;《红土印象》获专业组二等奖;歹磊、杨卫疆等人获全国少数民族单、双、三人舞比赛二等奖。郑旭的作品《染, 拉祜风情》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版画展览金奖。郝平的作品获全国版画展金奖。张志禹的作品《超越》获第二届云南省体育美展一等奖,第二届中国体育美展特等奖,其作品由国内奥委会总部博物馆永久收藏陈列。 孙建东的作品获得海峡两岸著名书画家精品展荣誉金奖,中国青年国画大展一等奖,中国逸吟神墨书画国际展国际交流荣誉金奖。康建中、王硕、李先明、郭海波 、胡云波、林童等先后获得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荧屏奖”、戴梅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专业歌手大赛二等奖,丰润秋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声乐大赛优秀演唱奖。 陈勇创作的艺术歌典《火把节的火把》获全国第七届精神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脱》获全国“广播文艺政府奖”金奖,舞剧《敲响铜鼓》获全省音乐创作一等奖。康建中创作的歌曲《我爱你云南的云》获第七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优秀作品奖。杨健生的《YY—88型》十二平均律二十七孔加键葫芦丝研制获云南省文化厅特等奖、文化部三等奖。刘晓耕创作的独唱歌曲《背 太阳的哥哥》获全国民族之声一等奖,独唱《竹楼·月亮》、《水之恋》分别获云南省第一、二届文学艺术创作基金一等奖,民族轻音乐《长刀祭》录音盒带作为云南省政府的礼品赠送给英国伊丽莎白女王。 毕业生中很多人由于业绩突出,已被评聘为教授、副教授、一级美术师、副编审、二级编导、二级演员等高级技术职称。有些还获得了国际荣誉,荣获由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世界书画家协会等十六个单位联合审订颁发的“世界书画名人证书”,并受聘担任国外一些艺术院校和团体的客座教授、理事等荣誉职务。他们中有的被授予了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人才称号,有三人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教师奖。有些被破格评聘为教授、副教授。 毕业生中还有很多人走上了各级政府文化艺术事业单位的领导岗位。如原云南画院副院长、原该院院长、云南美协副主席张建中,云南省文化厅原副厅长李正荣,云南画院副院长李忠翔, 省文联副主席、省音乐办主席、该院副院长陈勇、省美协副主席、该院副院长李小明,云南民族学院民族艺术系主任石裕祖,昆明市盘龙区文化局局长李如春,大理州歌舞团团长喻良其,宁波市群艺馆馆长施娟娟,昆明市歌舞团副团长姚忠福,曲靖地区花灯团团长罗仕祥,大理白剧团团长龙占祥等。该院一大批系主任和处一级干部也均为该院毕业生,他们走上领导岗位后,管理和业务双肩挑,成为该省艺术事业中的骨干力量。 教学成果建院以来,云南艺术学院共为社会培养了各类艺术人才2万多名。毕业生中包括了汉族、回族、彝族、白族、苗族、哈尼族、纳西族、拉祜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怒族、独龙族、蒙古族、藏族、普米族、傣族、壮族、瑶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民族的学生,这为云南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为云南精神文明的建设、为云南进一步确立“民族文化大省”的地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改革开放数年来,学院抓住了新的发展契机,注入了新的活力,显示出勃勃生机。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大改革力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科研、管理体制及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更加丰富、特色更加鲜明。在教学上实行学分制、教师挂牌教学、选课管理制度等,进一步加强特色课的建设,紧握时代脉搏,对社会需求、市场竞争作出敏锐反应。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仅近两年来,先后组织了100多位中青年教师参加研究生主要课程进修班学习,取得了结业证书,组织了100多位青年教师参加岗前培训,分送了100多名教师到校外进修学习,有20多人考取了硕士、博士研究生,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 学院加大科研改革力度,制订和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科研学术奖励的办法和措施,资助学术出版,资助课题研究,奖励科研成果。在2001年度,学院用于科研学术奖励、课题资助、学术著作出版等经费达到110多万元,占学院全年总支出的4%。鉴于学科建设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学院十分重视重点学科建设,以重点学科为龙头,带动全院科研学术工作的发展。目前,学院共有戏剧戏曲学、油画学、音乐学等三个省级重点学科,艺术学、舞蹈学、艺术设计学也将在“十五”期间建成 省级重点学科。200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云南艺术学院省级重点学科丛书”两辑共20种,其中一些专著,其学术质量达到了国家一流水平。通过加大投入和激励机制的建立,近五年来,学院共出版学术专著51部,教材13部,发表论文630篇,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和其它各类课题32项。获国际奖36项,获得国家级奖励275项,获得省级奖励39项。 艺术成果学院还投入巨大精力,在创作和表演方面不断推出民族艺术文化精品。大型舞蹈《她从画中来》荣获1996年云南新剧目展演、优秀特别奖及编导、灯光、舞美、服饰设计等优秀奖。 舞蹈《春的律动》《撒尼风情》参加1999年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专业级荣获一等奖。大型话剧《黑白祭》品位高、格调雅,在社会上公演后获得观众和行家的好评。广播剧《关肃霜》和歌曲《火把节的火把》先后荣获第五届、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学院艺术团曾3次上北京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开幕式演出,全国首届大学生文艺汇演和98春节联欢会的演出。还参加了1995年11月第五届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和1999年5月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的大型文艺演出。该院师生的一批绘画作品被国际知名博物馆收藏和私人收藏。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制作的“吉象宝莲”被云南省政府选定为赠送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的纪念礼品,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2003年8月成都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第七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上,该院参赛选手再次获得佳绩,荣获创作、编导、表演等8个奖项,被誉为本次大赛的“黑马”。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