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云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
释义 | 概述云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创建于1972年,原为云南农业大学农机系,1993年更名为工程技术学院。 学院设有汽车与农机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工业工程系,共四个系;一个机电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实习工厂和汽车驾驶培训学校两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机械设计研究所科研机构。学院可利用的实验室还有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工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两个工科校级实验中心。并在校外建立三个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学院现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车辆工程五个本科专业,一个农业机械化工程硕士专业,以及农业机械化、计算机应用两个成人函授专业。 学院拥有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2人(含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讲师21人(含实验师、工程师),助教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人、在读博士2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17人,在读硕士10人;硕士生导师15人, 曾有多名教师到美、日、英、德、荷兰和泰国进修深造。学院教师注重实践、注重应用,爱岗敬业,多名教师获得国家级先进个人、国务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省级优秀共产党员、省级先进个人等称号。 学院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校内外实习、实验和生产实践,毕业学生在教学科研单位、各类机械企业、农机管理等部门普遍受到好评。学院已为社会培养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3000余人,各类技术岗位培训6000余人,为云南边疆的经济、科技文化和农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学院现有在校本科学生921人,研究生36人。 近年来,学院积极开展教学及科研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以高原动力机械、山地作业机械、专用机床设备、生物质能,以及云南特色生物种植、加工工艺和机械设备为特色的科学研究。共发表论文250余篇,多次获云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并申报国家专利5项,获省市级奖励12项。 学院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积极参与合作办学与交流。曾为越南举办多期“中越中小型农机具开发与研究”研讨班,对越南农机企业培训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近400余人;并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其它单位联合进行计算机培训,培训学生近千余人。曾派出学生到日本鹿尔岛大学进行学习交流,同时接收该校的学生到学院交流学习。通过合作办学与交流,有效利用了教育资源,获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声誉。 学院领导工程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余杨 教授 工程技术学院院长:张汝坤 教授 工程技术学院副院长:宁旺云 副教授, 分管学院科研工作 工程技术学院副院长:杨丽祥 副教授, 分管学院教学工作 工程技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张天顺 副教授,分管学院学生工作 师资介绍学院拥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60名教职工中有教授4人,副高职18人,硕士生导师12人,校内外兼职硕士生导师6人,博士学历教师4人,硕士学历教师31人。另外有在读博士2人,在读硕士10人。 1、机械制造工程系 机械制造工程系现有教师13人,分别是:黄云战、杨丽祥、张上游、李琦、阳厚森、汪溪、张艳诚、张天会、王琼、李贵荣、张永华、杨琳琳、施杰。 2、农机与车辆工程系 农机与车辆工程系现有教师17人,分别是:张汝坤、朱云、时玲、李建军、张海东、余继文、段见伟、蔡宗寿、赵玉清、张立芸、韩继光、张毅杰、席云廷、王正义、高云龙、潘和柱、龙光远。 3、工业工程系 工业工程系现有教师12人,分别是:王瑞杰、张天顺、阮建雯、李华英、商茹、张霞、杨文彩、陈立畅、唐秀英、顾丽春、李欢、林娜娜。 4、电气工程系 电气工程系现有教师14人,分别是:余杨、宁旺云、苏红梅、付宏财、孙璟、黄兆波、熊林、李裕、张雪萍、冷雪梅、邹欢、杨彦鑫、阮解琼、吴秋宁。 5、机械制造实训中心 机械制造实训中心现有教师4人,分别是:罗新文、邹建林、张福昌、施留和 组织机构1.工程技术学院综合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余继文 负责处理院行政、工会、函授教学等工作 办公室副主任:杨文彩 负责处理学科建设、科研、合作交流、研究生教学等工作 办公室副主任(教学秘书):商茹 负责处理本科教学等工作 2.工程技术学院党群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陈立畅 负责处理党建、就业、离退休等工作 辅导员:林娜娜 协助办公室主任工作 3.工程技术学院团委办公室 团委书记:张立芸 负责处理共青团、学生、学生会等工作 专业培养工业工程专业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基础,掌握现代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能应用工程技术知识,在各级管理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系统、生产系统及服务系统的规划、设计、分析、运营、评价、决策等工作,既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制造基础、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工程管理等工业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研究管理系统、生产系统及服务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与控制;接受应用工业工程相关理论与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训练;具备规划、开发、设计和评价管理系统、生产系统及服务系统的初步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较强的本国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2、系统地掌握机械工程、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信息管理等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 3、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 4、熟悉经济建设和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及法规; 5、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6、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7、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方案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8、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主干学科:机械工程、管理学、技术经济与管理 四、主干课程:机械制图、管理学、运筹学、工业工程基础、工程经济学、人因工程学、生产运作管理、制造技术与制造系统、物流工程与管理、系统建模与仿真。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军事训练、认识实习、机械制造基础实习、生产实习、市场营销实习、制造技术与制造系统课程设计;数据库技术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工业工程基础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物流工程课程设计、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质量管理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六、修业年限:三至六年。 七、毕业学分要求:学生毕业时应修学分为180个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模块35学分,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类课程选修12学分,学科公共课模块20学分,专业基础课模块22.5学分,专业课模块23.5学分,专业选修课30学分,实践教学37学分。 八、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车辆工程专业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基础,掌握现代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能应用工程技术知识,在各级管理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系统、生产系统及服务系统的规划、设计、分析、运营、评价、决策等工作,既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制造基础、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工程管理等工业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研究管理系统、生产系统及服务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与控制;接受应用工业工程相关理论与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训练;具备规划、开发、设计和评价管理系统、生产系统及服务系统的初步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较强的本国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2、系统地掌握机械工程、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信息管理等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 3、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 4、熟悉经济建设和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及法规; 5、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6、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7、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方案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8、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主干学科:机械工程、管理学、技术经济与管理 四、主干课程:机械制图、管理学、运筹学、工业工程基础、工程经济学、人因工程学、生产运作管理、制造技术与制造系统、物流工程与管理、系统建模与仿真。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军事训练、认识实习、机械制造基础实习、生产实习、市场营销实习、制造技术与制造系统课程设计;数据库技术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工业工程基础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物流工程课程设计、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质量管理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六、修业年限:三至六年。 七、毕业学分要求:学生毕业时应修学分为180个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模块35学分,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类课程选修12学分,学科公共课模块20学分,专业基础课模块22.5学分,专业课模块23.5学分,专业选修课30学分,实践教学37学分。 八、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继电保护、电力市场、控制工程、电机及其控制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素养和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和适当的科研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能够在电力局部门、国民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设备的安装调试、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设备、电力工程、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和适当的科研能力。本专业的特点是强弱电结合,使学生受到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工和电子、电气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1、基本要求 (1)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热爱本职工作; (2)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 (3)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通过计算机二级。 (4)具有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写应用能力,具有较好的口头表达及语言应用能力。 2、专业要求 (1)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理论、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理论与应用等; (2)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的从事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3)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具有良好的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 (5)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 (6) 掌握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的运行和控制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电力企业生产管理的基本知识; 3、专业拓展要求 (1)外语方面: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英语),能自如运用外语从事专业工作; (2)计算机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主要语言,能够运用计算机对控制系统进行控制; (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扩展知识的能力,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三、主干学科 主干学科:电气工程 交叉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四、主干课程 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电子技术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的累计学分为52.5学分,其中包含军事训练2周;认识实习2周;金工实习2周;模拟电子技术综合设计1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2周;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2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2周;生产实习2周;社会实践6周;毕业实习1周;毕业设计12周等。 六、修业年限 学制四年,修业年限3-6年 七、毕业学分要求 毕业时学生应修足不少于180个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模块35学分,公共选修课模块12学分,学科公共课模块23学分,专业基础课模块24学分,专业课模块23学分,专业选修课应选修学分不少于30,单列实践教学环节33分,课外修读12学分,并能在素质拓展方面和科研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八、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理论、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管理科学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工程学、机械制造工艺学、自动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 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5、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6、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 四、主干课程:机械制图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工程材料、金属工艺学、电工学、数控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学。 五、主要实践性环节:金属工艺学教学实习、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金属工艺学课程设计、冷冲压模具设计课程设计、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工艺装备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六、修业年限:学制4年。修学年限3-6年。 七、毕业学分要求:毕业时学生应修足不少于179学分, 其中公共课必修课模块47学分,学科共同课24.5学分;专业基础课模块23学分;专业课模块16.5学分;专业选修课模块选修30学分;实践教学38学分 。 八、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科研机构云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机械设计研究所 云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机械设计研究所位于云南昆明北市区云南农业大学校园内,是一个农科综合性大学下属的工科研究所。研究所建立于1984年,前称为云南农业大学农机系设计室,1993年至今更名为云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机械设计研究所。在校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瞿怀忠教授等历任所长和各位教师及合作同仁的倾心努力下,研究所历经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由一个设计室发展成为涉及机床、农业机械、烟草机械、温室大棚、数控技术等领域,具有一批具备机械工程及产品研发能力队伍的设计研究所。 研究所定位及研究方向 定位:立足于教学科研;外协于相关领域的企业、单位;努力打造对外负责与合作项目及产品研发的品牌效应。 研究方向:机床与数控技术;烟草种植机械及其他农业机械产品开发设计;温室大棚设计建设。 成果和成绩 1、活塞销光双端面倒角自动机床研究与制造,获楚雄州人民政府科学技术成果贰等奖; 2、手摇萝卜切丝机研发,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3、菠萝切片机研发,获省发明三等奖; 4、小孔精密镗床的研发; 5、土壤深施肥枪的研制,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6、多功能小型青饲料切碎机研制; 7、牛奶块状饲料清洗切碎机的研制; 8、作物秸秆搓揉机研发; 9、版纳微型猪近交系猪场养殖设施研制; 10、 便携式环保烤烟抑芽涂抹器研制; 11、 立式活塞销坯料自动车外圆切断数控机床协研; 12、 ATC-80×25ZW液压自动顶起装置协研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