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云南葫芦丝 |
释义 | 云南是葫芦丝的发源地,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筚郎叨”(“筚”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郎”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云南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常用的调为小D、C、降B、G、F调。葫芦丝在傣族、德昂族、阿昌族中都有传承。但在梁河县芒东、勐养两镇的傣族地区传承得更为广泛。 云南梁河县:葫芦丝吉祥发源地为追溯葫芦丝的历史源头。最近,记者在云南民族地区调研后发现:关于葫芦丝吉祥发源地和有关葫芦丝的起源传说故事被广泛认为是在葫芦丝之乡-----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勐养,而且早在先秦时代那里就有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了。 葫芦丝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民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勐养江畔,一次山洪暴发,一位勇敢的傣家小卜冒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佛祖被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手捧起金葫芦,立刻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福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就在梁河县勐养傣族人家传承下来,梁河的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也前来取经,相继扩大到了整个德宏和其他民族地区,并得到了世代相传—— 葫芦丝是梁河傣、德昂、阿昌人民从古至今使用的一种舌簧乐器,它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特点,吹奏方法是用自然换气法或用循环换气法。用循环换气法能持续发出五度音程,音色优美、柔和、圆润、婉转,惟妙惟俏。在月夜的竹林或傣家竹楼里,能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而吹出的颤音尤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葫芦丝傣语名"筚朗道"(德昂语称"筚格宝",阿昌语称"拍勒翁"),意为用葫芦做成的吹奏乐器。译成汉语,曾名为"葫芦笙"、"葫芦箫"。由于它既区别于哈尼族的"芦笙",又区别于"箫"(箫无簧),故文艺工作者将它定名为"葫芦丝"。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解放初,一些文艺工作者下乡体验生活,听傣族讲不太准确的汉语,将"笙"误听为"丝"。有关专家曾考证,称为"葫芦箫",但不普遍。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龚全国、哏德全等专业人才的推介,"葫芦丝"的名称约定俗成,得到广泛认可。 葫芦丝的主要功能为男青年向女青年传情达意,倾吐爱慕之情。其发展先后经历了自然普及、衰落、改良升华三个阶段。"文革"前,葫丝芦是傣族男青年向女青年传递爱情的一种媒介,不能登上大雅之堂。"文革"后,用葫芦丝串姑娘的方式逐渐被其他方式所代替。由于专业人才的努力,葫芦丝开始走上专业舞台。80年代以后,梁河傣家乐坛人才辈出,先后出现了龚全国、龚家铭、哏德全、李仲培、冯绍兴、杜德光、龚廷政等一批专业和业余文艺骨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龚全国、哏德全、龚家铭等梁籍专业人才。在演奏方面,傣族青年葫芦丝演奏家龚全国在80年代脱颖而出,以出手不凡的力作将葫芦丝艺术首先搬上舞台。龚家铭亦在葫芦丝的制作、谱曲等方面做出贡献。全国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创作出《月光下的凤尾竹》乐曲,使葫芦丝音乐风糜大江南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起之秀的"葫芦丝王子"哏德全在当今中国乃至国际乐坛尽现风采。 梁河的傣族、德昂族、阿昌族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最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乐器葫芦丝,在以傣族为主要居民的勐养、芒东河西、遮岛等地的傣族、德昂族民间艺人制作葫芦丝已有悠久的历史。据勐养镇芒蚌村的沙永兴、沙永明两兄弟及其父亲,硝塘的景岩礼,芒彦的莫安荣,帮盖的冯绍兴,河西乡二古城德昂族杨德先、杨忠平父子等颇有名气的民间艺人都说,葫芦丝演奏和制作的技艺是其祖父就是祖传了,他们制作的葫芦丝曾销往潞西、瑞丽、陇川、盈江等周边县市,受到傣族、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群众的欢迎,而用葫芦丝与陇川户撒阿昌族匠人交换户撒刀的尤为普遍。 德宏,源于傣语,因地理方位而得名,意为“怒江下游的地方”。德宏,是贝叶经记载的“勐卯古国”,是司马迁笔下的“滇越乘象国”,是《马克·波罗游记》中的“金齿国”。大江南北传唱的著名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所赞颂的就是德宏这个神奇美丽的地方,这片蓄势待发的热土。德宏是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集边境、口岸、民族、热区为一体,自然环境优美,坝子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边贸活跃,民族风情独特,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被国内外誉为“孔雀之乡”、“歌舞之乡”。 德宏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茂密,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一直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绿孔雀定居的家园,是绿孔雀的原产地。德宏各民族都喜爱孔雀,认同孔雀。在古代,德宏先民将孔雀作为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11世纪中叶后,傣族、德昂族和陇川的阿昌族先后信仰佛教。孔雀在佛经中被视为吉祥鸟、神鸟,是佛的化身。佛寺建筑上雕塑了各种孔雀造型,佛龛、佛座、壁画、彩联上也刻绘着孔雀,供桌上插着孔雀翎,摆着千姿百态的孔雀工艺品。同时,孔雀还走出佛寺,进入了民间日常生活:德宏傣家奘房的栏杆上雕刻的是孔雀,门上贴的是孔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牛车上插的是孔雀的模型。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德宏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孔雀文化。傣族先民羡慕飞禽,模仿孔雀舞动开屏、展翅翱翔而创造了孔雀舞,并为后人世代喜爱,历久不衰。每逢节日,各族群众翩翩起舞,自娱自乐。由此,孔雀舞蔚然成风,名声鹊起,饮誉中外。景颇族目瑙纵歌舞场上,瑙双瑙巴的头饰用孔雀翎装点。据说,景颇挎包上的银泡和女人身上的银泡都是从孔雀身上学来的,甩银泡舞就是模仿孔雀开屏。 孔雀文化是许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包容了傣族的“果占壁文化”、景颇族的“目瑙纵歌文化”、阿昌族的“阿露窝罗文化”、德昂族的“哀牢文化”、傈僳族的“阔时文化”。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所有记录德宏的文章中,“孔雀之乡”出现的频率最高,这充分说明德宏人心目中早已在打“孔雀”这张牌,而且逐渐被外界所认同。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7月23日,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德宏地处云南省西南部,与缅甸联邦北部接壤,国境线长503.8公里,国土面积11526平方公里。全州总人口106.78万人,以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等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1.7%。全州辖潞西市、瑞丽市、陇川县、盈江县、梁河县两市三县。州府设在潞西市芒市镇,陆地距省会昆明649公里,空距427公里。 德宏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灿烂,民族风情独特,区位优势突出,自然资源丰富,素有“孔雀之乡”的美誉。德宏最突出的特点,浓缩地体现在“边、情、绿、宝”四个字上。 “边”,指的是德宏边境线长,中缅边境德宏段是全国有名的和平边境、商贸边境、奇特边境。德宏,不仅是历史上著名的南方古丝绸之路──“蜀身毒道”的主要出口和滇缅公路、中印公路的交汇点,至今仍然是我国大西南面对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陆地口岸,也是云南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在503.8公里的国境线上,分布着瑞丽、畹町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和章凤、盈江两个国家二类口岸,有中国惟一实施“境内关外”海关特殊监管模式的瑞丽姐告边境贸易区;在28处渡口、64条通道中,有9条公路与缅甸境内的史迪威公路相连接,内陆商品不需绕道马六甲海峡,即可经八莫水路、密支那水路、铁路,运抵仰光出印度洋;或从史迪威公路北上,沿印巴铁路直接进入中东,走向世界,是我国通往缅甸、印度和东南亚、南亚最便捷的国际陆路大通道。全州有26个乡镇与缅甸毗邻,国境线两侧,同一民族跨境而居,村寨相连,阡陌相通,互市通婚,同赶一条街,共饮一江水,有“一井两国”、“一院两国”、“一寨两国”甚至“一坝两国三城”的边境奇观。“情”,即德宏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傣族德昂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傈僳族的阔时节、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等民风民俗各具特色,各民族能歌善舞,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中缅两国人民睦邻友好,“胞波”情谊源远流长,到处洋溢着中缅人民深厚的胞波情、丰富的民族情、独特的宗教情、秀丽的山水情。陈毅元帅“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的著名诗篇,正是中缅友好的传神写照。“绿”,即德宏属亚热带地区,这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为18.7℃─20.3℃,年均降雨1400毫米—170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花开四季、果结终年。全州森林覆盖率61.2%,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素有“动植物王国”、“热带亚热带物种基因库”的美称。放眼望去,宛如置身一片绿色的海洋。只要来到德宏,就能呼吸到绿色空气、品尝到绿色食品、享受到绿色心情,在绿色的大自然体验和谐。可以说,德宏是一个集康体、休闲、旅游、度假、居住、娱乐为一体的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宝”,即德宏紧邻世界著名珠宝玉石产地缅甸,与“翡翠之乡”缅甸克钦邦毗邻,各种红、蓝宝石,翡翠、玛瑙,特别是亿万年的树化石、树化玉等稀世珍宝惟德宏特有,“东方珠宝城”——德宏瑞丽市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珠宝翡翠交易市场和集散地。 云南葫芦丝主要起源于云南德宏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民族色彩。 这种乐器用天然葫芦作为吹气壶,以三根长短不一的紫竹管或者凤尾竹并排插在葫芦的下端,中间较长的一根叫主管开七孔。旁边的两根称为副管,一支为高音,一支为低音。有梅花扣型和推来型。葫芦的上端称为吹嘴,指按中间主管的音孔,在奏出旋律的同时,左右两根竹管同时发出固定的单音,与旋律构成和音。其音乐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极富表现力,深受云南人民的喜爱,无论民音,还是专业舞台都能听到它演奏的优美的声音。近年来在葫芦丝王子:哏德全老师的不停努力和国家的大力的支持下,现在在国内外也颇受瞩目。傣族汉子哏德全招牌形象是那一脸大胡子,用他的话讲他长得“特别原生态”,土得掉渣,做人低调的他名声在外,去年初在春城昆明,俄罗斯爱乐交响乐团为他伴奏,演绎了一场云南民乐与西洋乐交融的新年音乐会,这些年来,他还先后应官方文化部门邀请,赴美国、瑞士、日本、韩国和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和讲学,进行文化交流。哏德全出生于梁河县勐养镇邦盖村一个傣族农民家庭。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葫芦丝,十个勐养人,九个会吹道(傣族称葫芦丝等吹奏类乐器为“道”),哏德全的爷爷、外公、舅舅是勐养的葫芦丝名师,母亲是有名的民歌手,出身“葫芦丝世家”的他,从小随父亲和舅舅学习葫芦丝、巴乌演奏及制作,在家乡放马的岁月里,他在马背上吹了9年的葫芦丝。16岁后,又拜会李仲培等当地名师和文化人学习音乐理论及民族吹管乐,学习专业化、规范化演奏技巧,在演奏技巧上有了很大提高。得天独厚的传承,加上超人的勤奋和努力,磨炼出他扎实的功底和灵活多变的技巧。他说:“作为一个音乐人,仅有刻苦是不够的,要用心,要耐得住寂寞,要用真情和真心去感受、发掘音乐的精髓。”1989年,哏德全老师出版了第一张葫芦丝音乐专辑,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发行葫芦丝音乐专辑的人,引起了强烈的轰动,专辑被人们称为美妙绝伦的天籁之音,一版再版仍供不应求,创下了中国和世界葫芦丝音像作品的发行量之最,专辑销售到欧洲,葫芦丝被称作东方萨克斯。在继承前人的精华中,哏德全在葫芦丝演奏和制作中不断创新。他将传统葫芦丝的7个孔改为9个孔,提高了演奏难度,但音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通过气息和指法控制,吹出小于半度的升降音。中国民族吹管大师俞逊发先生称,哏德全的演奏韵味是独一无二的,所表现的情感和意境无与伦比。多年来,哏德全肩负葫芦丝文化传播交流的重任,将德宏的民间艺术和风土人情传播到海内外,他也因此被称为国内外传播葫芦丝文化的使者。哏德全的家乡梁河县现正在申报“葫芦丝之乡”,有人说,这是用他的葫芦丝吹出来的。哏德全1958年5月生于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勐养江畔的一个寨子里,他从小酷爱音乐,10岁就随祖父、舅舅学习葫芦丝演奏与制作。哏德全在梁河糖厂参加工作,曾在该厂水泵房当工人,他通过自己对葫芦丝的热爱和多年的艰苦耕坛,努力探索,在葫芦丝的演奏与制作上有了很高的造诣,成了当代民族乐坛上著名的葫芦丝制作者和葫芦丝演奏专辑最多、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演奏家,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被人们誉为当今葫芦丝演奏的一代宗师、葫芦丝王。这20多年来他除了致力于葫芦丝的演奏与制作外,还着重教学,传授葫芦丝演奏知识与技巧,跟随他学习葫芦丝演奏的除了中国学生外,还有日本、意大利、法国、美国等国的留学生,使葫芦丝这一民族瑰宝、民族艺术飘洋过海,走出云南,走向世界,得到广泛的流传。几年来,一直被云南省文化厅、省电视台、省广播电台特邀演奏录制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先后担任舞剧《泼水节》,第一届国际旅游艺术节开幕式晚会《江之吟》等节目的葫芦丝演奏和领唱,云南省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他的专辑《多情的葫芦丝》等多盒录音带。该社又推出了他和杨志宇、李春华共同编著的国内第一套葫芦丝、巴乌有声教程及配套VCD光碟《傣风神韵》。哏德老师全曾对电台记者说:“以前的葫芦丝很民间,只是能多出来吹响,不能跟乐队、钢琴这些乐器合乐。真正把葫芦丝的调规范,我做了很大的努力。” “吹出《月光下的凤尾竹》创作的歌曲很快、很容易,象你我保你三天能学会两首,但要学好太难。我有个好朋友是笛子演奏家,他20年前接触过葫芦丝,笛子和葫芦丝是相通的,他摸一个小时就可以和乐队和。他说这个太简单了。但他玩了20多年,一天在街上见到我说德全,太难了,我吹20年永远达不到你那种感觉。”哏德全老师制作的葫芦丝销路很俏,撒切尔夫人来中国时,很喜欢葫芦丝,哏德全送给了她两个。为了把葫芦丝之乡的名气打响,他把工作室从昆明又搬回家乡,鼓励乡亲们多种葫芦,销路由他包了。2003年8月,哏德全老师为回报家乡父老,借返家之机,在梁河举行“故乡情”葫芦丝演奏音乐会,这反映出了民间艺术家植根于家乡的一份深情,他为世人了解傣族,了解葫芦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8年5月生于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勐养江畔的一个寨子里。从小酷爱音乐,10岁就随祖父、舅舅学习葫芦丝演奏与制作。这20多年来他一直艰苦耕坛,努力探索,在葫芦丝的演奏与制作上有很高的造诣。目前他除了致力于葫芦丝的演奏与制作外,还着重教学;传授葫芦丝演奏知识与技巧,跟随他学习葫芦丝演奏的除了中国学生外,还有日本、意大利、法国、美国等国的留学生,使葫芦丝这一民族艺术飘洋过海,得到更广泛的流传。几年来,一直被云南省文化厅、省电视台、省广播电台特邀演奏录制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先后担任舞剧《泼水节》,第一届国际旅游艺术节开幕式晚会《江之吟》等节目的葫芦丝演奏和领唱,云南省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他的专辑《多情的葫芦丝》录音带。该社又推出了他和杨志宇、李春华共同编著的国内第一套葫芦丝、巴乌有声教程及配套VCD光碟《傣风神韵》。葫芦丝乐器与现代电子乐器合奏,亦能体现两种乐器的完美结合,呈现了古典与现代结合的亲切婉转,温馨醉人的全新感受。葫芦丝王子---哏德全老师,出身于傣族家庭。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用葫芦丝作为乐器),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宴,都可以听到动人的歌声。云南十九怪:葫芦可以制作成为乐器卖,还可以吹出音乐来。 云南葫芦丝的历史云南葫芦丝的历史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箫进行了不断的改革。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个音。近年来,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箫。其中的六管葫芦箫,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在我国民族乐器大花园中,它已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1980年初,中央民族乐团访日小组,曾用这种新葫芦箫为日本人民演奏,受到了欢迎和好评。 云南傣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一次山洪爆发,一位傣家小卜冒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自己的心上人,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 云南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擅舞,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歌,都可以听到动人的歌声。赞哈(民间歌手)在葫芦丝的伴奏下唱着古老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唱着旧社会的苦难和新社会的幸福。 在德昂族广泛流传的古老爱情悲剧故事《昆撒乐和欧比木》,对葫芦丝的起源作了描述。 古代的德昂族寨子里有一个叫昆撒乐的小伙子和一个叫欧比木的姑娘,他们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情投意合。昆撒乐会用树叶、竹叶吹奏出美好的音乐。由于叶片会干枯,难以保管,昆撒乐就用薄薄的铜片代替叶片,并把薄铜片放到细竹筒上吹。后来,竹管被虫蛀出一些小洞,吹奏时用手指按不同的洞眼,竹管发出的声音就会变化,再套上葫芦,声音更悠扬了。就这样,昆撒乐发明了“毕格宝”(葫芦丝的德昂语名称)。昆撒乐常常在劳动之余吹起“毕格宝”,欧比木一听到乐声,就会来与他约会。但是,欧比木的父母嫌昆撒乐家境贫寒,不愿将欧比木许配给昆撒乐,便悄悄的在深山老林里盖了一间小吊楼,将欧比木藏到小吊楼里,不让他们见面。昆撒乐是个有骨气的小伙子,决心外出去挣钱,娶回心爱的姑娘。欧比木一个人住在吊楼里,天天思念心中的情人,泪水把眼睛都弄花了。一天,欧比木见地面上有脚印,以为是昆散乐来过,就把梯子放下,等待心上人的到来。哪知吊楼附近的脚印竟是老虎留下的,晚上饿虎顺着梯子爬上吊楼,把欧比木吃了。昆撒乐在外地拼命干活,节衣缩食,攒得了许多银子,赶回家。他找到小吊楼时,发现心上人已不在人间,悲愤不己,钻进深山将老虎杀死。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就会用“毕格宝”吹起悲怨的乐曲,控诉这人为的悲剧。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昆撒乐和欧比木就将“毕格宝”作为“传情”乐器世代传承了下来。“毕格宝”吹奏的曲子就是德昂人民用葫芦丝世代传承吹奏的《流泪调》。现在梁河县的西乡二古城德昂族村寨里,还有很多人会吹这首调子。 云南葫芦丝的种类云南葫芦丝:是很有特色的乐器,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它由一个完整的葫芦,3根竹管和平枚金属簧片组成,通体长约30厘米。在葫芦的柄端,插一竹管为吹口,整个葫芦做气箱,葫芦底部插进3根粗细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芦中的竹管部分,镶有一枚铜质或银质簧片。中间的竹管最粗,上面开着7个(正6背1)音孔,可吹出由g~g'一个八度的旋律音,称为主管。两旁的副管,上面只设簧片,不开音孔,只能发出与主管共鸣的和音,通常是较细的竹管发a音,最细的发e'音。 1、根据不同的材质要求和制作要求分为:天然葫芦紫竹葫芦丝、黑檀葫芦丝、红檀葫芦丝、胶木葫芦丝等; 2、根据音型分为:单音葫芦丝、双音葫芦丝、三音葫芦丝、加键音葫芦丝等; 3、根据调型分为:降B、C、小D、G、F、大A、大D、小F调等; 云南葫芦丝结构图葫芦丝主要由主管、簧片、附管、葫芦四大部份构成 主管:旋律管,开有多个按音孔。傣族旧式主管上开有六个按音孔(前五后一),适合吹奏傣族民歌小调。现今流行的被称之为传统葫芦丝的主管是从旧式主管改良过来,上面开有七个按音孔(前六后一),可发九个全孔音及八个半孔音(或组合孔音),主管背面下方还有一个出音孔和两个穿绳孔。 簧片:发声部件,安装在竹管一端。簧舌形状为等腰三角形和 长方形两种,材料以铜质为主。 附管:辅助(合声)发音管。常见的为一附管发一单(长)音,高音附管。 发主管第五孔音;低音附管发主管第一孔音或主管第三孔音两者任选。一般的葫芦丝只有一个高音附管,附管和主管有机的配合可以使音乐更具活力,附管音孔,按住时附管不发音,打开时附管发音。葫芦:葫芦起漏斗作用,气流通过葫芦传递到主管和附管里面。葫芦品种繁多,全国各地均有种植,形状以亚葫芦为佳。 卡子:的主要作用是起到葫芦丝构造上的稳定,使附管与主管牢牢捆在一起。主管尾塞:它起到的作用是使低音区的发音更加圆润。 拆卸功能托:主要作用是起到葫芦与竹管有机的结合,竹管牢牢的插入葫芦内,密封、不漏气。由于此托的使用,竹管可以不用粘死在葫芦上,起到随时拆卸,可利于专业人士及对葫芦丝簧片发音原理有一定了解的爱好者,进行时时的簧片调整。 云南巴乌结构图双管巴乌 双管巴乌又称双眼巴乌。彝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蒙自、建水等地。 管身竹制,由两支形制、音高完全相同的竖吹单管巴乌并排绑扎而成。管身多用较细的 无节青竹管制作,管长20厘米、内径1厘米,管体修削成方筷形或将两管相邻处的管壁削平。正面开有六对圆形按音孔,孔距均等。在上端管口各插入一截竹管作为簧管。簧管长4厘米、外径1厘米,上留竹节,下口与管身相通,将簧管正面竹皮削平,在节下刻出一个长3 .5厘米、宽0.3厘米的竹制簧片,簧舌朝上。将两管的上、中、下三处用细线绑扎牢固。也有管身用鹰腿骨、雁腿骨或银制的双管巴乌。其中鹰腿骨制的双管巴乌,管长1 7厘米,上开六对圆形按音孔,上口各插入一截长3.7厘米的青竹制簧管,上刻竹簧,簧舌朝上。骨制或银制的双管巴乌多属礼器,为博物馆或民间收藏家所珍藏。 演奏时,管身竖置,将两个簧管含入口中,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横按两管上三孔, 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横按两管下三孔,吹气鼓簧按孔发音,音域c1—c2,为一个八度。一般不能超吹。双管巴乌音色清脆明亮,音量较大。常用于独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 双管巴乌特点 双管巴乌是在传统巴乌的基础上,通过两支巴乌的组合,在不破坏巴乌天然最美音段的基础上,对巴乌音域及演奏进行扩展。 双管巴乌从形状上看酷似两支巴乌捆绑,有两支主管,因此形象的称之为双管巴乌。从单支主管的音域及演奏方法上看,也和传统巴乌一样。其创新在于两支主管上运用的手指法不同,从而使得巴乌音域扩展3个音。 依据对巴乌筒音定音的不同,双管巴乌的音域可以从低音5到高音2、低音2到高音6、低音1到高音5,由此也就产生了三种常用指法。80%的歌曲都能用该双管巴乌演奏,传统葫芦丝教材所提到的几种指法也都能在该巴乌上得到充分运用。因此,双管巴乌除了扩展演奏范围外,还同时深化了巴乌的演奏技巧。 双管巴乌优势 1、在不破坏传统巴乌音色的同时扩展音域。 对于很多改良葫芦丝、巴乌而言,为了扩展音域,通常会使得扩展前巴乌的主音质量有所下降。该巴乌没有对传统巴乌主音进行任何变更,只是通过组合来扩展音域,因此,保证了巴乌原主音的质量。 2、不对指法做大的调整,容易上手。 前面提到,该巴乌的指法依据筒音定音的不同,组合两支主管,从而达到扩展音域的目的,因此演奏时沿用传统巴乌的指法,组合即可,不象加键巴乌那样要重新变更手指指法。只要习惯指法组合,合理在两主管之间进行切换,就很容易用双管巴乌演奏。 3、充分利用了传统巴乌最美的音段。 传统巴乌筒音做5时的音段低音6到高音3是最美的,其余几个音的音色稍差,高音音量也较弱。而双管巴乌对两支主管进行组合,可在两主管之间切换、替代,避开传统巴乌的2个弱势音——高音5、6,也就是利用了两支主管最美的音段,达到最佳演奏效果。 异调双管巴乌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音乐学院吴爱国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沈钰青二人合作,共同改革研制成功竖式异调双管巴乌,改变传统的两支同调巴乌为两支异调巴乌,在保持原有音色特点和没有增加一个按键的情况下,使音域扩展到近两个八度,可以演奏双音和复调,并可转调,显著地提高了巴乌音乐的表现力。 这种异调双管巴乌,由吹头插座、管身、簧片和牛角垫构成。吹头插座为两个独立的铜制吹 管,上端为弯形吹口,下端设有安置管身的插座,吹头里面置有铜制簧片,为避免吹奏双管时漏气,在两个吹口之间夹有牛角垫。两支管身均由内径较细的竹管制作,上端插在吹头插座内,一支为G调巴乌,音域b—e2;另一支为高四度的C调巴乌,音域g1—a2,其间有宽达大六度的迭加音区,重复音达五个之多。 演奏时,管身竖置,嘴含吹口,气流通过吹头振动簧片按孔发音。音域b—a2,近两个八度。 既可演奏单音旋律,又能吹奏丰满的二至八度双音和双音旋律,并可转五声音阶的D、G、C 三个调。在音色上保持了传统巴乌淳厚、浓郁的音色。由于簧片置于吹头内,演奏时不致舌碰簧片,使口腔技巧得以发挥。吹奏中,只要把原来的旋律转换到另一支巴乌上演奏,就可达到音色上的变化和调性上的对比,从而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 云南葫芦丝同特色云南葫芦丝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葫芦箫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为普及,是娱乐时助兴的乐器,每个村寨都有很多制箫的能工巧匠。青年男女传情达意或人们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间劳动,也经常吹响葫芦箫,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 如:葫芦丝演奏快乐晚年 中老年朋友在合奏葫芦丝。本报讯许多中老年朋友在晨练时喜欢打拳练剑、跳操舞扇,但西安却有一群中老年朋友在晨练时迷上了吹奏葫芦丝。昨天,近百位在晨练中和葫芦丝结下不解之缘的中老年朋友齐聚一堂,互相交流吹奏技艺、谈论吹奏葫芦丝带来的快乐晚年生活。据了解,葫芦丝、巴乌是云南地区彝族、苗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喜爱的单簧吹管乐器。去年,我市的许多爱好者自发成立了葫芦丝巴乌爱好者联谊会,到现在已经从最初的30人发展到近300人,而这些参加者多是退休的中老年朋友,平均年龄约58岁。说到用吹奏葫芦丝来晨练,这些老年朋友几乎异口同声:“吹了葫芦丝,咱们就来了精气神儿。” 74岁的成根虎大爷是这些业余爱好者中最年长的一位。说到葫芦丝,老人立刻打开了话匣子。去年,成大爷在兴庆宫公园晨练时无意间看见有人吹奏葫芦丝,便一下子对这种音色浑厚圆润的乐器产生了兴趣。成大爷说,在这之前他几乎完全不懂音乐,甚至连简谱都不识。但从那天起,“能用葫芦丝吹奏出完整悦耳的曲目”便成了他最大的梦想。于是,识谱、记曲、吹奏,他一点点摸索、请教,到现在刚一年的时间,成大爷已经能吹奏出《四季歌》《马兰开花》等十余首曲目。去年老伴生日时,他还献奏一曲,博得了全家人的齐声喝彩。成大爷乐呵呵地说:“这葫芦丝真成了快乐晚年少不了的宝贝。” 而69岁的吴文昭大妈也是吹奏葫芦丝晨练的受益者。她说,自己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疼痛等多种老年疾病,为此,以前几乎不怎么出门。“现在不一样了,每天早晨吹奏葫芦丝晨练,不但练习了肺活量,锻炼了身体,再加上有悦耳的音乐怡情养性,精神气色好不说,连那些老毛病也不‘上门’烦我了。” 西安葫芦丝、巴乌爱好者联谊会会长赵建国告诉记者,以后他们这些爱好者还会带着葫芦丝吹奏节目上广场、进社区,让更多朋友分享葫芦丝带来的快乐生活。 如:千年葫芦丝源于梁河葫芦丝将成德宏中小学必修课 到西南各地旅游景区的小摊上,随处可见葫芦丝的身影,其优美动听的乐声着实吸引了不少拥趸,但很少有人知道葫芦丝是从哪里兴起的。其实,葫芦丝真正的故乡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傣族、阿昌族、德昂族的传统乐器。 在本次德宏首届葫芦丝节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相关领导表示,德宏就是要借葫芦丝节叫响“葫芦丝之乡”,最终让德宏走向世界。下一步还要让葫芦丝成为中小学生必修课,让从德宏州走出去的学生都会用葫芦丝吹出悠扬的音乐。葫芦丝检验品行 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州梁河县。在当地,葫芦丝有检验青年品行好坏和娱乐的功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葫芦丝的吹奏和制作都属自然传承,青年制作和吹奏葫芦丝都靠自己摸索,长辈一般不传授和指导。在民间,一个青年如果葫芦丝吹奏得好,制作得好,就说明他聪明、善良、勤劳有责任感。葫芦丝以独特优美的音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人们上山放牛的时候或到田间地里做劳动的时候,也会掏出心爱的葫芦丝吹奏,消除寂寞和劳动的疲惫。在傣族、阿昌族中,葫芦丝还有着“传情”的重要功能。年轻的小伙站在姑娘家的门前吹奏葫芦丝,要是得到了姑娘的垂青,门内的姑娘就会开门,把小伙迎进家里客厅的火塘边。这时,知趣的父母要么早早回屋睡觉,要么出去散步。而留在家里的姑娘则用自己的歌声回应小伙葫芦丝的求爱。当然,当葫芦丝声在女孩的窗外响起,有时父母会阻止她们去开门,为的是能多听一会悠扬凄美的葫芦丝声。葫芦丝改变生活,在梁河县的10个乡镇中,葫芦丝在6个乡镇有极大的群众基础。那里不但有大批的人吹奏、制作葫芦丝,还组建了葫芦丝业余演奏队。葫芦丝吹奏技艺精湛者有2000多人,会制作葫芦丝的共有200多人。最近几年,随着葫芦丝在各地的普及,葫芦丝给梁河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04年,梁河县共销售出12000多支葫芦丝,经济创收170多万元。有的农户从事专门的葫芦丝演奏或者制作,一大批葫芦丝演出队伍常年活跃在梁河县的田间地头。各乡镇组建的业余演出队经常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此后,打麻将的人少了,看葫芦丝演出的人多了,吸毒的人也少了,制作葫芦丝以改善家庭生活的人也多了。看到这些效益,德宏州下决心将千年葫芦丝打造为德宏州的名片,进一步发展德宏的旅游业。 云南葫芦丝的演奏方法和技巧(一)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用第一节指肚分别开闭第一、二、三个音孔,拇指拖于主管下方。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用第一节指肚分别开闭,第四、第五、第六音孔,拇指开开位于主管前下方的第七音孔。 (二)深呼吸、吸入的气尽可能多一些,吸气后、气息下沉,使气流在有控制的情况下有节制的均匀向外呼出,气息要平稳、不可忽强忽弱。 (三)吹奏中, 高音时要用缓吹法(气流减小)低音时要用急吹法(气流加强)。 如:双吐循环换气技巧 双吐循环换气,是四十多年前的1966年,由当时的内蒙古艺术学校学生马世新开始练习,1971年在其笛子独奏曲中使用,近十几年来一些演奏家发展运用的,它难于长音循环换气。但又不及长音与旋律循环换气使用广泛。 在吹奏单吐、三吐时,由于可以采用抢气的方法,使吹奏不间断地进行,而在吹奏双吐时,是不能抢气的。过去往往都是利用半拍或四分之一拍的空隙时间来换气,这就使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双吐不得不中途停断。双吐循环换气的发展就解决了这一难题。 双吐循环换气有两种吹奏方法,吹奏者可以选练其一,或两者全学。现分述如下: 第一种是前音换气法。所谓前音换气法,就是在“吐库”的第一个吐字的位置上换气。在换气时那个吐字发音,应变成“普”字发音。“普”音是利用下颌的蓄存气,压冲而出,使双唇碰开之音。在此普字冲发的同时,鼻子吸气并很快转换,接上正常的吹奏,使笛音不停不断。 第二种是后音换气法。所谓后音换气法,就是在“吐库”的“库”字音的位置上来换气。其方法同第一种一样,只不过库字音要变成由下颌压冲而出的“虎”字音形。 它们的练习方法如下: (1)循环换气的基本方法,同前面所介绍的相同,这里不再述。 (2)用下颌(喉腔)处的储存气先吹响笛音,它于吹奏长音换气不同之处是,气流从下颚处压时要短、猛而有力,气速要快,使之能有力地冲响一个吐奏音。口形发音的“普”或“虎”要首先进行单吹练习,能把音吹响,吹结实。这里要注意“普”“虎”两音不是从丹田冲出的气,而是胸腹都处在有控制的止气状气,只由下颚的蓄气冲压而得。 (3)当“普”或“虎”能把笛音吹出吐奏音的效果时,接着就练习舌头的连贯动作,把“普”或“虎”与“库”连结起来练习。前音换气是,当舌头随着下颚压出的气流伸向前发出吐音,立即利用舌的惯性力,从根部急发出“库”字音。这样就把“普”与“库”连起来形成双吐。而后音换气则是当“吐”字音发出之后,用下颚所存之气,迅速冲压出“虎”音的同时抢吸,并准确无误地再接发“吐库”演奏下去。 (4)特别注意的是,在练习过程中,每发“普”或“虎”音的同时,一定要用鼻急速而灵巧地抢吸一口气。双吐循环换气的难练之处,也就难在这里。它比长音循环换气时,要求吸气与呼气(下颚压出的气)动作更快而敏捷。 (5)由慢练开始,找到正确方法后,渐次加速为宜。 (6)先从第三、四两孔的中音区练起,逐渐扩大音区。 (7)以上练习达到要求时,即可进行同音的双吐换气练习。 云南葫芦丝指法表注意: 1.附着于音管左右侧的小指,不可固定不动,应根据演奏时的情况灵活掌握,如当运用上三指(即开闭四五六音孔)演奏时,右手小指应附着于第一音孔下侧,而左手小指可自然地随演奏抬起,这样才不至于影响上三指在演奏时的灵活运用.当运用下三指(即开闭一二三孔)演奏时,左手小指应回到副管位置,而右手小指可自然地随演奏抬起。 2.各个音孔在按下(既关闭)时一定要用规定手指第一节指肚将音孔按严,不能漏气,否则会影响音准和音色。在演奏葫芦丝,时应使手臂,手腕放松,手指适度地向里弯曲。开放音孔时,手指不宜抬得过高,过高会影响演奏速度和灵活性,但也不要太低,太低会影响音准和音量。 云南葫芦丝名家名曲1、葫芦丝名家 哏德全:1958年5月生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勐养江畔的一个傣族寨子。自幼深受傣族文化熏陶的哏德全,10岁时就开始跟随祖父、舅舅学习葫芦丝的演奏与制作。每天出去骑马放牛,总是会随身带着他的葫芦丝,只要一有空闲的时间,就一曲接一曲吹着刚学来的乐曲。长大后,哏德全到梁河糖厂水泵房当了一名工人。那时候,糖厂的空气里总是飘荡着美妙的葫芦丝音乐。哏德全把心思全都放在了葫芦丝上,他不断游走于民间,学习各种民族乐器的制造与演奏技巧,他手里的葫芦丝和吹出的乐曲总是比一般人的要好听。 带着一身的技艺,上世纪80年代,哏德全走出了大山,来到了昆明,创办了“哏德全葫芦丝艺术工作室”。凭借对葫芦丝的热爱和自小练就的扎实功底,创新了葫芦丝的演奏技巧,并独创性地在葫芦丝的制作上采取了新的方法,扩展了葫芦丝的音域,让傣家人这一传统乐器有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空间,制造出了以“哏德全”为商标的乐器,创作了一个又一个的葫芦丝新曲,录制发行了一张又一张的专辑。先后担任舞剧《泼水节》,第一届国际旅游艺术节开幕式晚会《江之吟》等节目的葫芦丝演奏和领唱,有专辑《多情的葫芦丝》录音带。他和杨志宇、李春华共同编著的国内第一套葫芦丝、巴乌有声教程及配套VCD光碟《傣风神韵》。 2008年9月16日晚10点10分,著名民族民间艺术家、葫芦丝巴乌制作演奏大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哏德全先生,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不幸在昆明辞世,为他短暂的50个春秋画上了一个遗憾的句号。记者昨天一早就来到哏德全位于昆明凯苑小区的家中。与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亲朋好友一起缅怀这位中国的“葫芦丝王”。据悉,哏德全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日上午9时在昆明油管桥殡仪馆举行。 李仲培:哏德全的启蒙老师。1955年2月生于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芒东镇哪勐村的一个傣族寨子里。从小酷爱音乐,童年深受当地名人、民间艺人和龚全国等人的影响,学会了二胡、竹笛、葫芦丝等多种器乐。 1972年9月参加工作,30余年来,一直从事文化艺术工作——演奏员。1980年州歌舞团的演奏员龚全国被国家四大部封为傣族青年葫芦丝演奏家,哏德全得知后,就写信给龚全国向他请教学习葫芦丝演奏。龚全国收到信后,回信说:你在梁河到芒市太远,我介绍你找我兄弟——李仲培在县文工队,他系统的学过吹管乐,当时哏德全在梁河糖厂当工人,通过龚全国介绍——跟我学习葫芦丝演奏。我就系统地教他学习竹笛的气息技能和音乐基础知识及民族音乐理论。将竹笛的气息、技能、优势和葫芦丝特点、风格相结合,每个星期来上几节课,长达三余年之久,在民间吹奏葫芦丝的基础上,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的演奏技能、乐理等突飞猛进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终于在90年初出现了哏德全的葫芦丝、巴乌演奏专辑,他独特的风格让葫芦丝、巴乌走进千家万户,国内外赞誉不绝。 李春华:出生于云南,幼年时跟随祖父和父亲学习民族乐器的演奏。就读于昆明师范学校时,师从王绍禄先生学习音乐理论及葫芦丝、巴乌演奏,后考入云南艺术学院继续深造,多次收集民间音乐素材,至今从事葫芦丝、巴乌的研究与演奏已有十余载。2000年3月由远方出版社出版了个人专著《葫芦丝、巴乌实用教程》。同年9月录制了独奏专集《节日的德昂山》,2002年4月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了个人教学专程《怎样演奏好葫芦丝、巴乌》。 马苙钧:在大学时学的是兵器制造专业。1997年刚被分配在浙江杭州某大型企业工作时,浑身是劲,一心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干出一番成绩。但生活并不如他想象,企业复杂的人事纠葛、低效的工作作风,让他觉得现实和理想落差很大,作为一个男人因为机制的原因甚至无法为自己的家庭提供一个小巢。如此种种,他感到日益苦闷。1999年,工作之余他一个人去了云南旅行,偶然听到云南地区那种特有的葫芦丝音乐,葫芦丝那柔情、飘逸的乐声,如同天籁,一下子便钻到他的心灵深处,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生性埋藏着的自由、浪漫、热情和返归质朴的渴望,这一刻都被葫芦丝激发腾飞起来了,于是他买下了平生第一只葫芦丝,并打听到葫芦丝大师哏德全的地址,专程赶去拜师。 葫芦丝从此成了释放他心底热情和痛苦的最好伴侣。2001年他告别原单位,做电脑营销、工业项目、广告策划等,但都未成功,幸好身边还有把葫芦丝伴他走天涯,每天业余时间他都坚持学吹葫芦丝。葫芦丝是他当时唯一的精神寄托,他为抚慰自己的心灵而吹奏。 李贵中,彝族,出生于1961年7月,云南楚雄人。云南艺术学院管乐副教授,中国管乐与云南少数民族管乐演奏家。 李贵中1987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并留校任教,从事管乐教学近二十年。由他编著的葫芦丝与巴乌教材深受业内人氏认可与各界好评,并被列为葫芦丝巴乌教学指定教材及考级教材,其独到见解与精湛的演奏技艺为中国管乐特别是少数民族管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十年的教学中,他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学生,现已奔赴省内外各文艺团体及各大专院担任骨干演奏员及骨干教师,可谓:桃李满天下,管艺传八方。云南各大电视台、电台及各大音像出版社特邀演奏,并先后赴日本、美国、新加坡、缅甸等十几个国家进行访问演出及学术交流,向世界展现中国的民族管乐艺术。 龚全国,1950年4月出生于云南德宏州梁河县。傣族葫芦丝演奏家。 1973年,他进入州民族歌舞团。在1979年云南省创作节目调演中,他的葫芦丝独奏《竹林深处》震动了春城舞台,令外国朋友赞口不绝。从1980年开始,他那美妙动听的葫芦丝旋律,飘出云岭高原,飘向全国,走向世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1980年,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他荣获葫芦丝演奏优秀表演奖。1982年在全国民族乐器独奏比赛中荣获葫芦丝、象脚鼓表演一等奖。1983年,他被国家民委、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中国音乐家协会命名为“傣族青年葫芦丝演奏家”,同时参加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家演出团赴内蒙、宁夏、青海、广东等地演出,所到之处,皆受欢迎。1984—1986年曾两度赴日本访问演出,所演奏的代表曲目《竹林深处》、《德宏美》被日本广播电台列为专题节目播放。 1987年,他到云南艺术学院深造。学习期间,他撰写的《浅谈葫芦丝的演奏艺术》论文受到了好评。近年来,他又相继改革成功傣族民间乐器金角琴(牛角琴)、象脚鼓琴、铓琴等。1991年4月,他在赴泰国演出中,金角琴、葫芦丝,还有景颇族民间乐器吐良的演奏,深受泰国人民欢迎。 1991年中秋节,在参加香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节”演出期间,他一人便独奏了4种民族乐器,使香港观众耳目一新,高度评价。他不但能演奏,且多数独奏曲皆为自己所创作。 他创作的代表曲目有:葫芦丝独奏《竹林深处》(与人合作)、《德宏美》、《十二马》、《晚霞》、《进新房》、《心里话》;象脚鼓琴独奏《赶摆之夜》;金角琴独奏《泼水节》、《石林曲》;吐良独奏《守包谷》;竹筒琴独奏《童年》;铓琴独奏《小河边》等。 尚云禄,国家二级演奏员。他从事专业音乐工作四十年,曾多次出访亚洲、西欧、北美许多国家。在国内外访问演出时用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巴乌独奏表演,深受观众好评。 2、葫芦丝名曲 1.月光下的凤尾竹 2.婚誓 3.多情的巴乌 4.竹林深处 5.山寨情歌 6.侗乡之夜 7.瑶族舞曲 8.月夜 9.竹楼情歌 10.放马山歌 11.美丽的金孔雀 12.军港之夜 13.梦回景颇山 14.勐养江畔 15.古歌 16金色的孔雀 17.赶摆 18.迷人的葫芦箫 19.景坡山 20.版纳之夜 21.金孔雀与凤尾竹 歌曲说明: 1.月光下的凤尾竹 作曲:著名作曲家 施光南 作词:词作家、诗人 倪维德歌手:关牧村 2.婚誓 1957年电影《芦笙恋歌》主题曲 葫芦丝把这两首歌曲演绎得非常完美,你能通过葫芦丝“听”到情侣们在谈情说爱,身临其境。 云南葫芦丝考级歌曲葫芦丝、巴乌考级曲目 第一级 1、 打水姑娘 ……………………… 字向清 曲 2、 苗家姑娘过山来 ……………… 王绍录 曲 3、 阿佤人民唱新歌 ……………… 杨正仁 曲 4、 映山红 ………………………… 付庚辰曲 5、 是你给我爱 …………………… 徐沛东曲 6、 花孔雀 ………………………… 何维青曲 7、 我们村里的年青人 …………… 张棣昌曲 8、 摇篮曲 ………………………… 东北民歌 9、 妈妈的吻 ……………………… 谷建芬曲 10、军港之夜 ……………………… 刘诗召曲 11、高山青 ………………………… 台湾民歌 12、友谊地久天长………………… 苏格兰民歌 13、月牙五更 ……………………… 东北民歌 14、桔梗谣 ………………………… 朝鲜族民歌 15、岸畔上开花 …………………… 陕北民歌 16、孟姜女 ………………………… 民间乐曲 第二级 1、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 杨 菲 曲 2、金风吹来的时候 ………… 马俊英曲 3、侗乡之夜 ………………… 杨 明 曲 4、会唱歌的金葫芦 ………… 杨建生曲 5、少年壮志不言愁………… 雷 蕾 曲 6、远方飞来的金孔雀 ……… 何维青 曲 7、婚誓 ……………………… 雷振邦曲 8、康定情歌 ………………… 何 源 曲 9、阿里里 …………………… 彝族民歌 10、金扁担 …………………… 廖地灵 曲 11、星星索 …………………… 印尼民歌 12、竹情 ……………………… 何维青 曲 13、弯弯的月亮 ……………… 李海鹰曲 14、赶摆姑娘 …………………赵越光 吕浩峰曲 第三级 1、月光下的凤尾竹 …………… 施光南 曲 2、山寨情歌 …………………… 范 睿 曲 3、梅花三弄 …………………… 古 曲 4、山寨之夜 …………………… 陈立新曲 5、阿佤人民唱新歌 …………… 杨正仁 王铁锤编曲 6、心中的孔雀 ………………… 赵越光 赵寒冰 曲 7、婚誓 ……………………… …雷振邦 朱福润改编 8、快乐的小孔雀 ……………… 字向清 曲 9、彝族酒歌 …… ………………彝族民歌 10、达斡尔欢歌 …………………达斡尔族歌曲 王 锐 编曲 11、好花红 ……………………… 布依族民歌 王铁锤 编曲 12、采蘑菇的小姑娘………… 谷建芬 曲 13、节日的边寨 ……… ………赵越光 吕浩峰 曲 第四级 1、湖边的孔雀 ………………… 杨正玺 曲 2、版纳之夜 ………………… 曹鹏举曲 3、幸福的日子 ……………… 张汉举 曲 4、晚霞 ……………………… 龚全国 曲 5、追鱼 ……………………… 字向清 编曲 6、采茶 ……………………… 陈 磊 编曲 7、月夜 ………………………… 孔建华曲 8、月夜情思 …………………… 王铁锤 曲 9、版纳情 …………… 赵越光 吕浩峰 曲 10、阿里山的姑娘…………… 刘凤山编曲 11、傣家恋曲 …………………… 王祖安曲 12、月夜 ……………………… 龚启森 曲 13、美丽的金孔雀 …………… 杨建生 曲 14、赶摆归来 ………………… 李贵中 曲 15、美丽的西双版纳 ………… 王铁锤 曲 16、鹤乡人 …………………… 耿平堂 曲 17、凉山情歌 ……… 彝族民歌 易加义改编 18、伐木变奏曲 ……………… 韩学周 曲 云南葫芦丝分类和区别1、按附管发音数分: 双音葫芦丝——只有高音附管发一单音,另一附管只起到配饰作用。 三音葫芦丝——两只附管都分别发一单音。低音附管不常用,特别是中、低音葫芦丝其实用性几乎为零。 2、按附管的形式分: 音塞式——单音附管用软塞塞紧,使用时拔开。 优点:附管音孔处于常闭状态。缺点:只能利用曲目间奏时拔开音塞,转换慢。 按孔式——单音附管的发音用上手小指或下手拇指控制音孔的开合。 优点:便于及时配合主管演奏,转换快。缺点:附管音孔处于常开状态,对于演奏不常用附管的曲目须用手指常按住音孔, 影响其它手指的灵活性。 多音式——多音附管上开有四个音孔,发主管第一、三、四、五音孔音,可配合主管发简单旋律音。 3、按音高划分 可分为超高音葫芦丝、高音葫芦丝、次高音葫芦丝、中音葫芦丝、次中音葫芦丝、低音葫芦丝、超低音葫芦丝等。 4、按音域划分 传统葫芦丝——标准传统型葫芦丝音域为一个纯八度加一个纯四度,即包含十七个半音,共九个全孔音。当筒音作5(so)时发音从3 (mi)至高一个八度的6(la),音孔排列为 3 5 6 7(低音组)1 2 3 5 6(高音组)。 扩音域葫芦丝——又分为加键和不加键两种。在同一主管上音域扩宽为一个八度另五个音。 5、按产地划分 云南葫芦丝——音色甜美、圆润、清析,属标准传统型葫芦丝,具有鲜明的傣族风格。 北方葫芦丝——音色粗犷、开放,音量大。但有的厂家生产的葫芦丝比标准传统型葫芦丝少一个音。其它产地葫芦丝——音色各异。 6、按拆卸形式划分 可拆卸葫芦丝——主管、附管都可以从葫芦上拨下来,便于专业人员维修,也便于使用者作细微调整。不可拆卸葫芦丝——主管、附管粘接在葫芦上,非专业维修人员不能拆卸。 7、按调音形式划分 可调音葫芦丝——主管、附管上都安装有铜制调音节(简称铜插),可对音高作细微调整,不能调节筒音。调音是非线性调节, 调定后不能再变动。不可调音葫芦丝——主管、附管上都没有安装铜制调音节(简称铜插)。 8、按照材质分类 葫芦、木质、胶质、景泰蓝…… 双管葫芦丝 传统双管葫芦丝——两只相同主管装在同一个葫芦上,同时发出旋律双音。 双管两调葫芦丝——组合式葫芦丝。即将本调为F和bB的两只主管安装在一双腔双嘴葫芦上,组合成一支F调的宽音域葫芦丝。以此类推,可以组合成很多调的葫芦丝。 双管和弦葫芦丝——按大三度或小三度配合的A、B两只主管安装在同一葫芦上,同时发出和弦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