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巴拉坑 |
释义 | 巴拉坑简介巴拉坑,葡萄牙语“barracoon”一词的音译,即木屋或木栅之意。 历史由来1860年(清咸丰十年),澳门当局设立了专管苦力贸易的监督官,并在澳门开设了“招工馆”。葡萄牙人称这些招工馆为“巴拉坑”,华人则称之为“猪仔馆”。 1865年(清同治四年)澳门的巴拉坑共有10家,1866年迅速增至40家,到1873年年,澳门的巴拉坑仅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三国开设的就有300余家。 这种巴拉坑名为华工的屯舍,实际上如同牢狱,门窗装有铁栏,门外防守森严,如想逃走或拒绝签约,便会在巴拉坑内遭到毒打,虐待。招来的华工主要出口加勒比海和南美,特别是古巴和秘鲁两国为多。据资料统计,从1856年至1873年间,澳门出口的华工苦力总数为182179人,其中还不包括1861年和1867年两年的数字。澳门成了当时贩运华工贸易的重要基地,交易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