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云南财经大学信息学院 |
释义 | 概述云南财经大学信息学院2007年5月成立,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硕士点,并承担全校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任务。全院教职工共6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0人,博士和在读博士8人,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达90%;机构设置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信息技术教育系、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办公室、实验室和团总支。 1、 定位 学科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关系到教学、科研和学院的整体发展,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是学院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关键。我院力争把握好学科发展的动态变化,依托云南财经大学在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优势,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为支撑,将学科的发展与我校财经、金融、管理等优势学科相融合,筹建开放的、为学校各学科服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以优势学科的交叉点作为突破点,密切跟踪学科前沿,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领域。 (1)数据挖掘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该方向直接面向经济管理领域信息处理的需要,研究数据挖掘技术在因素分析、趋势预测、风险预测、欺诈识别、监管与决策等方面的应用,为云南财经大学经济管理类学科从事热点、难点课题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技术与手段。 (2)企业信息化与决策支持 该方向主要研究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企业设计过程、制造过程、管理过程和商务过程等全方位的应用,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实时管理控制、企业资源计划、企业间协同与电子商务平台等的规划、设计、集成,以及知识管理与决策支持模型、系统开发等理论与实践。在该方向上的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社会,为云南省乃至全国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 (3)软件工程与形式化描述方法 主要研究体系结构描述语言(ADLs)、连接子、风格、逐步求精、分析技术、模拟、支撑工具;UML中几种图形的代数和操作语义、动态图形的模拟执行、图形在软件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中的建模;以代数描述语言OBJ为基础,对代数描述理论、实现技术、应用展开进一步探索,扩展OBJ本身、把它与其它形式化方法相结合,如OBJ和面向对象、OBJ和UML、OBJ和Petri网等。 (4)信息系统决策模型及其管理模式研究 自上个世纪70年代起,国外学者将企业对于信息系统的选择问题作为信息管理的重要研究领域进行,比较有代表性的工作包括: Nolan 阶段发展模型、Davis的信息技术接纳模型等。由于该领域的研究工作不仅包括技术选择,而且还蕴含了对企业业务流程优化的研究、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等。鉴于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该领域的研究对于指导企业信息化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立足于现有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过几年的努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在跟踪国内外研究前沿的基础上,争取能获得后续研究项目经费的支持,缩小与国内同行在该领域的差距,将该领域的研究推向国内学科前沿。 办学目标本着“以硕士点建设为龙头、以行业应用为重点”的原则在学科建设方面争取进一步的发展。加强学科梯队建设,为学科发展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鼓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项目和重大项目,奠定应用开发基础,扩展在经济行业承接信息技术应用开发的能力和范围;坚持科技创新,提高获奖、专著、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使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通过对行业构件技术的研究,提高经济领域计算机应用开发的效率和水平,整体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2)结合经济信息化建设,研究经济领域计算机应用的集成方式,为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可行的技术方案,整体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3)通过与我校传统优势学科结合,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相关学科,提升传统优势学科的学术水平,进一步增强传统优势学科的竞争优势;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现“零”的突破,横向课题经费达到200万; (5)“十一五”期间发表SSCI、SCI、EI检索论文3-5篇; (6)争取2009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成为省级重点专业,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14年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博士授予权。 3、 措施 (1)硕士点建设对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性,我们将以“控制目前本科生的培养规模不变,适当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为原则,加大硕士点的建设力度,以数据挖掘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为重点,加强计算机应用研究。 (2)承接重大课题,拓展学科方向,鼓励多承接横向课题,培养1-2项国家级课题,3-4项省厅级课题。 (3)结合云南经济发展实际,以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为目的,突出运用多学科交叉方法,促进本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研究的推广。 (4)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改善教学科研条件。 (5)通过访问学者、学术讨论会、合作研究、主办和参加学术会议、邀请专家学者讲学等多种方式,加强同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术梯队。 (6)努力形成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经济管理理论背景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门人才。 (7)努力将本学科的相关实验室建设成为具有区域优势和特色的实验室,使之初步具有承担省、部级和国家级项目的基础能力。 专业建设1、 定位与目标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为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我们将以“加强基础、分类培养、突出应用、注重实际”为原则,走应用研究为主的发展道路,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密切结合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科学地整合课程体系,突出计算机技术与经济、管理互相渗透、注重应用的专业特色,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 “加强基础”就是注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内涵,夯实专业基础、优化课程体系、精心设计和实施教学计划,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的人才; “分类培养”就是通过教学指导计划的修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等措施主动按学生兴趣和特长进行分类培养; “突出应用”就是依托我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优势,紧密结合社会需要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注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注重实际”就是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及金融、财政等行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特殊要求,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经济理论、现代管理理论、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2、措施 (1)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本科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保证培养方案顺利执行,保障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我们将采取大力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建立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加强课程建设的组织并建立课程建设激励机制等措施做好课程建设。 (2)建立分类培养机制 建立相应的教学指导计划,鼓励学生加强自我定位,并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如对继续深造的学生加大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在工程类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强化技能训练,根据市场需求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最新发展,鼓励参加相应的计算机水平认证和资格考试。 (3)在选修课中体现经济管理类课程,使学生既有计算机专业基础,又有经济管理类的知识。 (4)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和计算机类的全国竞赛,有一定能力的学生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从大二开始,组织学生形成计算机软件开发小组,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5)重视实验教学,完善金字塔收缩扩张实验教学方案,开设课程设计类课程。 (6)每年举行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7)形成任课教师、班主任、团总支齐抓共管的局面,以学生学习能力为中心,培养复合应用人才。 出高质量科研成果提供优质服务。 学科建设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下属三个二级学科之一,它是计算机学科服务于国民经济的钥匙与纽带,因此其地位与作用十分重要。2006年以来,信息学院加强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的研究与实践,经过两年的努力,该学科已形成了整体性较强的研究方向,教学科研队伍得到加强,对外交流取得进展,科研成果显著,设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硕士点,实现了硕士点“零”的突破。 2006年,发表国家级和省部级论文73篇,教材9部,其内容涉及数据挖掘、信息安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软件工程等领域。我院教师承当的项目《四川省民营企业资金的筹集与投向研究》成功结题。《面板数据建模问题研究》、《基于机群系统的分布式数据挖掘算法研究》、《依托电子商务构建现代物流系统》、《数据仓库技术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研究》、《旅游吸引力的模糊综合评价》《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网络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研究》七个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获得立项、《软件体系结构的UML模式和验证》一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立项,五项校级课题获得立项。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的申报,2007年13位教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位教师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6年指导大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比赛,获得国家级奖项3项,省部级项目3项。结合财经类院校的特点,与统计、经济类学科结合,以云南省经济发展为背景,将数据挖掘的理论成果应用于经济分析领域。在科学研究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鼓励承接重大课题,拓展学科方向:(2)围绕云南经济发展所遇到的问题,突出运用多学科交叉方法,以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促进本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研究的推广;(3)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条件建设:(4)进一步加强同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培养梯队,通过访问学者、学术讨论会、合作研究等进行校际交流;(5)主办和参加学术会议、邀请专家学者讲学等多种方式展开学术交流。 本学科与国内外主要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有着长期、广泛而深入的联系。2006年来,本学科教师多次参加学术会议,有望在办学层次、科技交流和师资培养等方面取得进展。 学院领导信息学院院长:余建坤 教授 余建坤,四川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毕业,信息学院院长,教授,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生导师。现担任云南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兼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数据挖掘与数据仓库。近年来,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教材10部,主持或参与多项科研课题。曾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红河州科技进步二等奖,红河州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被评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 信息学院党委书记:施仲军 施仲军,男,汉族,1966年11月生。硕士、副教授。现任云南财经大学校党委委员、校长助理、信息学院党委书记。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文化、旅游管理。 信息学院副院长:曾志勇 博士 曾志勇,男,1974年11月生。博士、副教授,云南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1999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上海研发部,参加数据仓库开发,任高级技术副经理、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职称。2005年底调入云南财经大学计算机系。研究方向:决策支持、数据挖掘、并行计算。 信息学院副院长:吴晓松 教授 吴晓松,男,1962年12月生,中共党员,教授,硕士,在读博士。现任云南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负责教学管理、实验室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是云南财经大学学术带头人、学科建设梯队人员、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会员、云南省信息协会会员。从事教育工作14年,培养了大批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十多年来累计发表论文达50余篇,其中部分论文被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全文引印。多年来承担了多项省级科研课题,并获得过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种奖项。 专业方向:管理理论、微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企业管理、制度经济学。 信息学院调研员:胡顺昌 胡顺昌 男 汉族 1953年12月生 中共党员 云南东川人。云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教育专业毕业,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毕业,中级职称。现任云南财经大学信息学院调研员。长期从事政治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