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月坑
释义

月坑的含义

月球上,以卫星看,常会看到月球上有许多大大小小,坑坑洼洼的凹坑,称之为月坑. 那月坑是由小行星撞击,或月球表面的火山喷发引起的。

月球表面有许多圆形凹坑构造,称为月坑。月坑大小不一,小的直径只有几十厘米甚至更小,大的直径达200多公里。估计月面上直径大于1000千米的月坑总数在3.3万个以上。月坑的形态和构造多样,有些月坑只是一个浅的凹坑,有的月坑周围是环形山,有的月坑中央有山峰或峰群,有的四周有辐射纹。大多数月坑周围环绕着高出月面的环形山,高度在300~7000米之间。月坑底部一般很平坦,深度约几十米到6公里不等。多数月坑是陨石撞击形成的,而且有不同的形成年龄,也有的可能是火山成因的。最大的几个月坑是克拉维月坑(直径240公里)、贝利月坑(直径295公里)和牛顿月坑(直径230公里)。

哥白尼月坑

哥白尼月坑是月球正面著名的年轻月坑之一,位于月面中央偏西北和雨海南面,直径90.7公里。它有穹状隆起的中央丘,周围是环形山,内侧有同心圆状阶梯。它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有亮的辐射纹,长达600公里左右;周围还有一系列被抛出物撞击出的次生小月坑链。

第谷月坑

第谷月坑是月球正面典型的有辐射纹的月坑,位于月面中心与南极之间,直径85公里。坑底下凹4.5公里,有高2公里的中央峰,周围是环形山。它有12条亮辐射纹,最长的达1800公里。它附近还有许多抛出物撞击而成的次生小月坑链

月坑的生成

月坑是如何形成的呢?有两种流行的解释:其一是由于陨星碰撞月球形成的,其二是由火山爆发形成的。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这两种方式都可形成月坑(环形山),但其中80%以上是由撞击作用形成的,不到20%的月坑可能是由月球火山爆发形成的。大的环形山多是小天体碰撞的产物。

陨星撞击是形成月坑的主要原因。在星际空间游荡的石块——陨星体——遇上了月球后,受月球引力吸引撞向月球,由于月球表面没有大气,陨星体可以长驱直入,毫无阻拦地冲向月面。在陨星和月面撞击的瞬间,巨大的动能转化热能,温度急剧升高,引起爆炸,从而形成坑穴,而且坑穴的范围比撞击它的陨星要大得多。爆炸时物质向四面八方飞溅,落回月面便堆砌成环形山。有些环形山中间凹下去的体积大致等于四周墙壁的体积,这是对陨星碰撞说的强烈支持。我们地球多亏有大气层的保护,大多数与地球相遇的陨星已在大气层中烧成灰烬,即使有部分较大的陨星或它的残留体能到达地面,也已被大大减速,撞击的猛烈程度大大降低,这样,地球才得以免遭陨星频繁而猛烈的“轰炸”。除了陨星撞击是形成月坑外,另一方面,人们也曾经观测到个别的环形坑偶然有少量的气体逸出,似乎是活火山,这支持了有些月坑是由火山爆发形成的这种解释。

月坑的分类

月坑可分为由火山作用形成的火山口和由撞击作用形成的撞击坑两大类型。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月坑属于撞击作用形成的撞击坑。按照坑的形态,撞击坑可简单地分为碗形撞击坑、大的中心隆起或中心环的撞击坑和有巨大直径的多环盆地三大类。

碗形撞击坑是三类撞击坑中最简单的撞击坑,如月球上的普罗克鲁斯碗形坑。

根据月球表面上最清晰的212个撞击坑的深与坑唇间直径的统计表明,在坑的直径约为15千米处发生转折,即由简单的碗形撞击坑向更复杂的形态转变。月球上碗形坑的直径一般小于20千米,随着坑的直径增大,坑的形态变得更为复杂。撞击坑的深度、直径不仅与撞击体的大小、速度、轨道、密度和结构有关,而且还与撞击天体的重力场、撞击处的岩性有关。由此可推测,复杂形态的撞击坑也与上述因素有关。

在月球上,凡直径大于35千米的撞击坑一般都有中央隆起,如月球上的安纳萨茹拉斯坑(Anaxazoras)(直径为51千米)具有不对称的中央隆起。与碗形坑相比较,这类撞击坑要复杂得多。根据月球上撞击的统计表明,具有中央环的撞击坑的直径一般都大于100千米。

尽管多环盆地不称为“坑”,但它是由大型冲击体导致的特大型撞击坑。月球上有44个直径大于300千米的盆地,其中至少有30个具有多环山系的构造。如澄海盆地直径约920千米,盆地内的第一道山环的直径为620千米,内山环的直径为480千米,内盆地的直径为320千米。月球上最为复杂的多环盆地当属风暴洋,其中心位置为北纬26度、西经15度。三道环形山组成了三道“防线”。也就是说,要进入盆地中心,必须在距中心1600、1200和800千米处翻越三道山梁。研究表明,风暴洋是月球上发生过的最大的冲击事件形成的,形成时间为39亿年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1: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