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巴吉垒镇 |
释义 | 位于农安县城西30千米。面积408平方千米。人口52391人。镇政府驻巴吉垒。辖:金马、四合、东铁、李家围子、麻花店、莫波、南洼子、上河湾、厂头岗子、双榆树、太和、太平山、西铁、元宝沟等。相传蒙族将领巴吉在此驻兵,故名。 概况巴吉垒镇所在地位于县城西31公里,农安至伏龙泉油渣公路经此。所辖西铁村、太和村、莫波村、双榆树村、李家围子村、东铁村、元宝沟村、四合村、太平山村、石岗子村、麻花店村、上河湾村、南洼子村、和平村、黄金村、 洼中高村、建设村、 孟家城子村、金马村19个村。 镇境地处波罗泡子南沿,水利资源丰富,有苇塘、上河湾2处小型水库,3个较大天然泡塘。波罗泡子盛产鲫鱼,鳌花、鳊花等较佳鱼种也有少量出产,鲫鱼味美有名。波罗泡子水产所设在该乡。全乡有6处较大草原,面积 4.7万亩。年产牧草居全县首位,是养鹅、养羊较多的镇。矿产有矽砂。1985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元宝沟发掘1处新石器时期遗址。 沿革相传蒙族将领巴吉在此驻兵,故名。清初此地为禁垦围场,光绪年开发,光绪15年为农治社,光绪33年为泰区,宣统二年为11区,1926年改为九区并设巴吉垒镇,沦陷时期为巴吉垒村,1949年为巴吉垒区,1958年建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镇。 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基于这种认识,农安县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建设现代农业经济区,使龙头企业向经济区集聚,资金投入向经济区倾斜、基础设施向经济区延伸、富余劳动力向经济区转移,促进农业生产由过去的分散、粗放、无序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转移。 农安县瞄准5年内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00亿元的目标,加大引进和建设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力度。主要引进建设了以大连松源120万吨玉米深加工为龙头的“粮龙”,以吉林华正农牧股份和中国唐人神集团300万头生猪加工为龙头的“猪龙”,以大连成达集团和辽宁曙光集团2亿只肉鸡加工为龙头的“鸡龙”,以南京紫燕和吉林天歌500万只鹅加工为龙头的“鹅龙”,以香港天弘实业和青岛康大集团1000万只肉兔加工为龙头的“兔龙”,以长春高榕公司为龙头的“菜龙”等6条产业龙。此外,还培植了以杂粮收储加工为主的东北杂粮公司、以“三辣”储运加工为主的北方“三辣”储运集团等一批内连基地、外接市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畜牧业既是农安县食品加工这一支柱产业的基础,也是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的主攻点,带动劳动力转移的主战场。农安县以牧业经济区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进高标准牧业小区建设,大面积推进畜禽品种改良。在巴吉垒镇规划建设了集良种繁育、饲料生产、动物防疫服务、商品畜禽生产于一体的国家级牧业经济示范区,规划了肉鸡、肉鸭、蛋鸡、生猪等7个饲养区。年可发展商品肉鸡3000万只,商品肉鸭2000万只,商品兔400万只,饲养蛋鸡100万只,商品猪100万头,商品肉牛10万头,商品鹅100万只。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产值30亿元,实现纯收入5亿元。以此为龙头,经过三年至五年的发展农安县,将建设高标准牧业小区500个,使全县生猪发展到1000万头,肉鸡发展到2亿只,肉鸭发展到3000万只,肉鹅发展到1000万只,肉兔发展到1000万只,强力拉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招商引资农安县巴吉垒镇紧紧围绕“工业强镇、工业富镇”这个主题,不断研究探索招商引资办法,充分利用乡情、友情、亲情实行叩门招商,收到了实效。2003、2004两年引进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12个,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亿元。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实现税收1000万元,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1500人。叩门招商:22次登门拜访,感动老乡回家建油厂。 友情招商引进菊花加工项目,促进农民增收坐落在巴吉垒工业集中区的天之秀菊花加工厂,是2003年从吉林市引进来的企业。2003年春节,镇长李俊学得知自己的一位家住吉林市的朋友想投资1000万元采取定单种植、企业回购的形式,建设菊花加工厂,正在选择合适的地点。当时镇里正搞结构调整,经过考察论证,认为这个项目既可增加农民收入种菊花的收入是种玉米收入的2-3倍,又可以增加镇里的税收。李镇长多次奔赴吉林,在深厚友情的感动下,把项目引了进来。今年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菊花种植面积将突破600公顷,预计增加农民收入800万元,实现税收40万元,获得服务费50万元。 环境招商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巴吉垒镇明确规定客商到工业集中区投资办厂,手续由镇里负责办理,提供最优惠的倾斜政策。洋溢家具项目就是在这种宽松环境的吸引下,客商主动找上门的。去年8月份,长春客商杨溢到一个乡镇买地建厂,由于对方要价太高未谈成,回长春路过巴吉垒工业集中区,见区内几户企业正在紧张建设,停车后了解到这里的土地价格低,投资环境好,便直接来到乡政府,在家的镇领导向他详细介绍招商政策。宫书记和李镇长在县里没办完事就回去陪她实地考察现场,让老板很受感动,当场决定在这里投资办厂。 政策倾向以商招商:客商牵线,引进两个汽车配件加工项目 巴吉垒镇充分发挥客商联系广、影响大的优势,每年通过召开客商联谊会,征求客商的意见,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影响。春节前引进的兰星汽车配件和齿轮箱汽车配件两个项目,就是通过客商杨溢牵线搭桥招来的项目。这两个企业的老板同杨溢是老朋友。他们一直想在市外找块地方建厂,都没有谈成。杨溢向他俩介绍巴吉垒镇的投资环境,鼓励他们来建厂。经过多方努力终于促成两个项目落地。这两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800万元,占地9公顷,目前正在紧张筹备中,“五一”前就可以开工。资源招商:“2814工程”重新启用,加快鹅业发展2814渔场是80年代世界银行投资建设的工程,今年巴吉垒镇利用这个废弃工程招商,引进天辰鹅业园区项目。这个项目计划总投资6100万元,厂址选在工业集中区和2814渔场旧址。利用原有100个大小池塘和65公顷水面搞立体养殖,池里养鱼,池上养鹅,池间地建孵化室、种鹅舍、育肥舍等设施,年养种鹅20万只,孵化鹅雏1200万只,采取“公司+农户”的饲养方式,在这个项目的带动下,今年全镇大鹅有望发展到40万只。同时兴建活鹅拔毛、羽绒制品、屠宰分割、食品加工、饲料加工等项目。企业同镇里签订30年土地使用合同,目前工程建设已经启动。 党政建设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权益的保障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逐渐形成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维护和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执政理念。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发展改革委和文化部将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9.4亿元,带动地方配套资金约25亿元,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到2010年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2007年,已安排资金1亿元,在全国534个乡镇先行试点。 吉林省发挥政府、民营文化企业和农民力量,启动“欢乐庄稼院,文化百村行”活动,多元筹资共建农村文化大院。长春市在“打造欢乐庄稼院”活动中,统一组织送戏下乡演出358场,为农民送各类图书百万多册,送电影1.28万场,建立农家书屋550个、图书馆农村分馆30余个。农民自办秧歌队达1500多个,农民自办文艺团体100多个。农村文化生活活跃起来 文化建设巴吉垒镇群众性诗歌文化起源较早,建国初期,广大农民群众在翻身得解放的喜悦冲击下,以诗歌、绘画、说唱大鼓等形式,表达出对新社会新时代的热爱,兴起了一种全民皆诗的新型社会主义文化运动。1953年,以《走婆家》为代表作的二十首诗歌被登载在《吉林扫盲报》上。1956年,又有大鼓词《八家宪法》被编入扫盲教材。1958年,我们乡被吉林省命名为诗乡。这段时期,巴吉垒涌现出了很多农民诗人。他们词歌创作和那个时代的火热生活紧紧联在一起,这些以王振海、高恩等一大批(上百人)的诗作者,创作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诗篇。结集出版的《巴吉垒乡农民诗选》全国发行,巴吉垒诗歌全国闻名,巴吉垒这个地方也名扬天下。时任东北局书记的宋任穷同志亲临我镇视察,对诗歌创作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赋诗一首:“农民自古有诗章,万颗明珠土下藏。一经东风吹雨后,满园草绿百花香。”之后,巴吉垒诗集发行全国,当时的代表作品有王振海的“口唱山歌手摇鞭,心甜如蜜耙地欢。鞭儿扫落天边月,耙走切平万座山”,著名诗人王振海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从五十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这段时期是巴吉垒诗歌创作辉煌的时期,随着时间不推移,虽然有些老诗人相继故去,但是诗歌创作被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个群众性的以诗歌歌盛世的高潮重新掀起。92年,巴吉垒诗乡文学社成立,93年出版的诗歌集和野鸭文学报在吉林省文化工作会议上发行,在这次会议上,我们巴吉垒镇被省政府命名为“文化特色乡镇”、著名诗人高恩被命名为“农民艺术家”光荣称号。《人民日报》、《吉林日报》、吉林电视台、长春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多次对巴吉垒诗乡文化进行专题报道,又一次使巴吉垒诗乡这个品牌在全国有了广泛影响,成为我镇的一种品牌、一种形象、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人文资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