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岳阳楼记 |
释义 | 《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 全文原文庆历四年春,滕(téng)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fú)淫(yín)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jī),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qǐng);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tīng)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xié)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fú)!予(yú)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yī)!微斯人, 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情感抒发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 文章概述记事、写景、抒情融为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 古文翻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水波浩荡的样子,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了。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此地)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降职远调的人和诗人,常常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雨繁密地下着,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头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老虎咆哮猿猴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的心情。(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了啊。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边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的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对着风,那心情真是快乐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就替百姓担忧;离开朝廷,在偏远的地方做官就替君王担忧。这样(看来)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地方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那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忧愁,在天下人高兴之后才高兴”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9月15日)。 注释记: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但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念)。 1)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岳阳楼在湖南岳阳西北的巴丘山下,楼高三层,下临洞庭湖,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2)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3)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jùn):滕子京降职任岳州太守。滕子京,名宗谅,子京是他的字,范仲淹的朋友。古时朋友间多以字相称。谪: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做州郡的长官。巴陵:郡名,即岳州,治所在今湖南省岳阳市。 4)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越,及,到了。 5)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政,政事;通,通顺;和,和乐。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 6)百废具兴:各种该办而未办的事全都兴办起来。废,各种荒废的事业。具,通“俱”,全,皆。兴,复兴。 7)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乃,于是;增,扩大。旧制:原有的建筑规模。 8)唐贤今人:唐代和现代(宋)的名人。 9)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作文,写文章。以,用来,连词。 10)予观夫巴陵胜状:夫,语气助词,不译。胜状,胜景,好景色。一:全。 11)衔(xián)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衔,衔接。吞,吞没。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汤汤(shāng):水流大而急。 12)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横:广远。际涯:边。(际、涯的区别:际专指陆地边界,涯专指水的边界)。 1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朝,在早晨,名词做状语。晖:日光。气象,景象。万千,千变万化。 1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此,这。则,就。大观,雄伟壮丽的景象。 15)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备,详尽,完备。矣,语气词“了”。之,的。 16)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通:到达 17)南极潇湘:南面直达潇水、湘水。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南,向南。极,尽,这里可以异议为“直达”“直到”到,到达。 18)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迁客,降职远调的官吏。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会,聚会。于,在。此,这里。 19)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览,看,观赏。得无……乎,莫非……吧,大概……吧。异:不同。 20)若夫淫(yín)雨霏霏(fēifēi):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下文的“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论述。“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于”“又如”淫(yín)雨,连绵不断的雨。霏霏(fēi),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21)开:原意指解除,本文中指天气放晴。 22)阴风怒号(háo),浊浪排空:阴,阴冷。号,呼啸;浊,浑浊。排空,冲向天空。 23)日星隐曜(yào):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曜,光辉。 24)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岳,高大的山。潜,隐没。形,形迹。 25)樯(qiáng)倾楫(jí)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樯,桅杆。楫,船桨。倾,倒下。 26)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冥冥:昏暗的样子。 27)斯:这,在这里指岳阳楼。 28)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则,就。有,产生……(的情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惧怕别人批评指责。去,离开。国,国都,指京城。去国,离开京都,也即离开朝廷。畏,害怕,惧怕。忧,担忧。谗,说坏话。讥,指责。 29)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萧然,萧条的样子。感,感慨到了极点。而,表示顺接。者,代指悲伤感情,起强调作用。 30)至若春和景明:如果到了春天气候暖和,阳光明媚。至若,至于。春和,春风和煦。景,日光。明,照耀。 31)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32)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一,全。万顷,极言其广。 3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沙鸥,沙洲上的鸥鸟。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锦鳞,指美丽的鱼。鳞,代指鱼。游:指水面浮行。泳,指水中潜行。 34)岸芷(zhǐ)汀兰: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芷:香草的一种。汀:小洲。 35)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36)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而或,有时。长:大片。一,全。空:消散。 37)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照耀千里。 38)浮光跃金:波动的光闪着金色。这是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39)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璧玉一般。璧,圆形的玉。这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 40)渔歌互答:渔人唱着歌互相应答。答,一唱一和。 41)何极:哪里穷尽。极:尽头。 42)心旷神怡:心情开朗,精神愉快。旷,开阔。怡,愉快。 43)宠辱偕(xié)忘:荣耀和屈辱一并都忘了。偕,一起。宠,荣耀。辱,屈辱。 44)把酒临风:端酒面对着风,就是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临,面对。 45)洋洋:高兴得意的样子。 46)嗟(jiē)夫:唉。嗟夫为两个词,皆为语气词。 4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心,思想感情(心思)。 48)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异,不同于。为,这里指心理活动。二者,这里指前两段的“悲”与“喜”。 4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 5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朝中做官担忧百姓。意为在朝中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 51)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意思是远离朝廷做官。下文的“退”,即指“处江湖之远”。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这样。进:在朝廷做官。退:不在朝廷做官。 52)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其:指“古仁人”。必:一定。 53)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那我同谁一道呢?微,没有。斯人,这样的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54)时六年:庆历六年(1046年) 成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心旷神怡”: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旷:开阔;怡:愉快。 “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有很多景物在进行变化。 “政通人和”:政令推行顺畅,人民团结;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百废具兴”:许多被废置的事业又都兴办起来。现在规范词形写作“百废俱兴”。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指水势壮阔的样子。 “淫雨霏霏”:形容细雨连绵不绝的样子。 “波澜不惊”:是岳阳楼月夜里风平浪静时的景色。现在一般的说法是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会自乱阵脚,不惊不诧。 “一碧万顷”:一片碧绿,广阔无际。顷,极言其广。 “岸芷汀兰”: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 “宠辱偕忘”: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春和景明”:形容春风和煦,阳光明媚。 字词讲解一字多义以: 1) 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2) 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夫: 1) 那 予观夫巴陵胜状 2)表句尾感叹 嗟夫 观: 1) 看 予观夫巴陵胜状 2) 景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极: 1)尽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2)穷尽,尽头 此乐何极 3)表示程度深 感极而悲者矣 或: 1)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 2) 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空:.1) 天空 浊浪排空 2) 消散 长烟一空 通: 1) 顺利 政通人和 2)通向 北通巫峡 和:1)和乐 政通人和 2)和煦 春和景明 一: 1)一片:一碧万顷 2)全: 长烟一空 3)整个: 在洞庭一湖 则: 1) 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 2)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词类活用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动词作形容词,被贬谪的) 5.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7.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8.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向南) 9.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 古今异义1.气象万千(古义:事态; 今义:天气变化) 2.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 4.横无际涯(古:广远;今:与“竖”相对) 5.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6.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 7.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 今:准备) 8.增其旧制(古:规模 今:制度) 9.作文(古:写文章 今:作文) 10.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 11则有去国怀乡【古:国都;今:国家】 12.则有去国怀乡【古:离开;今:前往】 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经;今:品尝】 14.越明年【古:及,到;今:越过】 15.宠辱偕忘【古:荣耀;今:恩宠】 16.沙鸥翔集【古:群鸟停息在树上;今:集体,集中】 17.进亦忧【古:在朝廷做官;今:前进】 18退亦忧【古:不在朝廷做官;今:后退】 通假字1.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2.百废具兴(通“俱”,全,皆) 古汉语句式1.倒装句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疑问代词“谁”作宾语,宾语前置。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2.判断句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语气。) 3.省略句 例: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省略主语“滕子京”。) 4.状语后置 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5.定语后置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诗词鉴赏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八百里洞庭湖,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分松滋、太平等长江支流,烟波浩淼,湖山辉映,自古以 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之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2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何等的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3~4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3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淫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怎能不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呢? 第4段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古文观止》的作者总评本文说:“岳阳楼大观,已被前人写尽。先生更不赘述,止将登楼者览物之情写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忧乐一段正论。”这一评语确实道出了本文的精神实质。 全文分析中心思想这篇文章【记】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主题“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一提起岳阳楼,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千古名臣范仲淹,千古名文《岳阳楼记》, 想到其中表明范仲淹宽阔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会赞颂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可以说,人们把太多的目光和关注给了范仲淹,而很少会有人想到功不可没的滕子京。 既是自勉,又是与友人共勉。 后世影响影响力洞穿史册,成为延绵千年的治国理念之一,政事通达、人心和顺成为后代无数治国理政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后世有“居官警语”云:“善为治者,贵运轶民之隐,达民之情。”“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于隔阂。”“上下之交”而不“隔阂”,其核心就是个“通”字,揭示了“政通人和”的关键所在。 22 、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3、“进亦忧,退亦忧”是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4、文章的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7、文中引起下文写景抒情的句子: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48、说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问题研究1、作者在此提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更高的理想境界? 答: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理想境界。虽然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2、作者的旷达胸襟与政治抱负之间的关系:因果关系。 3、“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是进亦忧,退亦忧”这句话中,“进”是指什么?“退”是指什么? ,“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 5、这段话中所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议论。作用:点明主旨,抒发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6、“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答: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以及对滕子京遭贬谪的慰勉。 7、如何理解“进亦忧,退亦忧”一句? 答:“进亦忧”照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照应“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表达了古仁人不念自己的处境,而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文中的作用:。请再写出一句你从课外读到的与此意思相似的诗句或名句。 答:作用:体现本文主旨。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位卑未敢忘忧国。 9、作者巧妙地用两个设问句来逐层深入地阐明论点。第一个设问句先从反面说,后从正面说,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得出“是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句,将文章推向高潮,从而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 1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句的修辞:对偶。 全文: 11、“迁客骚人”登楼“览物之情”为什么不同? 答:他们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产生或喜或悲的感情(或“以物喜,以己悲” 12、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对滕子京的劝勉和规谏。(2)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1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答;“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的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用自己的话概括“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并指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答:第一种:远离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诽谤和讽刺的悲伤。 第二种:胸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辱偕忘的喜悦。 目的: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 15、本文共五个自然段,其中叙事的是第1段,写景、抒情的是2、3、4第段,议论的是第5段。 16、出自本文的成语:百废具兴 、政通人和、心旷神怡。 文章第二段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题目,此外还有什么作用? 答:“衔”和“吞”把远山长江与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同时领起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景 17、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各是怎样的?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一种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因己而悲”的感情; 一种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因物而喜”的感情。 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8、概括各段的大意: ①交代作记的缘由。 ②描写洞庭湖远景,生发议论,引出两种情景。 ③——④、描写阴晴两种天气的景色极其感受。 ⑤、阐述古仁人之心,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 19、联系全文,说说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看法或理解。 答:范仲淹的这句话体现了忧君思想,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20、文章略写巴陵胜状,详写览物之情,试简述其原因。 答:写景不是本文的目的,作者的真正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21、“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区别在哪? 答: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2、本文的议论点明了作者的“忧乐”观,这种“忧”“乐”与前文“迁客骚人”的“悲”“喜”是否一致?为什么? 答:不一致。作者的忧乐观是以天下为基础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迁客骚人的悲和喜是以自己的得失和外物的好坏为前提,是以物喜,以己悲。 23、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地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答: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2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体会。 答:任选其一即可。谈体会既要联系全文,又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如选第一句可围绕政治理想来谈;选第二句可围绕旷达胸襟来谈;选第三句可围绕远大政治报负及民族责任感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25、文章除了对“迁客骚人”与“古仁人”进行了对比的描述之外,还在哪些方面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加以简要分析。 答:①洞庭湖阴晴自然景物描写方面②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③古仁人的忧乐观。 26、“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骚人”是什么意思?根据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举出曾到过岳阳楼的“迁客骚人”之作。 答: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7、读完选段之后,我们仿佛看到了滕子京在为巴陵郡的复兴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你从他的身上能学到什么呢?请结合实际简要回答。 答:学到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言之成理即可。 28、你如何看待作者所追求的“古仁人之心”? 答:紧扣“古仁人之心”的含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谈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29、文章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作用? 答:和后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古仁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30、本文在写作上采用了那些手法?请写出两点。 答:1、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2、运用对比。 31、读了本文,你可能联想到我国古代许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人物,请举出一位,并写出他的类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一句名言来。 答: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2、为何要写滕子京被谪,政绩却很卓著? 答:1、说明滕子京是一个好官。2、为后文议论做铺垫。3、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赞美和对当政者的不满。4、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 写法举要1.构思巧妙,叙事·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 2.用对比的手法写景状物抒怀。 3.骈散结合的语言形式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岳阳楼历史悠久,迄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岳阳楼始建于三国,原为吴将鲁肃训练水师的阅兵台。到唐代时,唐中书令张说谪守岳阳,在此筑楼,正式定名为岳阳楼。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重修,现存建筑是清同治六年(公元 1867年)所建。 东汉末年,孙权的手下大将鲁肃奉命镇守巴丘,操练水军,在洞庭湖接长江的险要地段建筑了巴丘古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鲁肃在巴陵山上修筑了阅军楼,用以 训练和指挥水师。阅军楼临岸而立,登临可观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尽收眼底,气势非同凡响,这座阅军楼就是岳阳楼的前身。 阅军楼在两晋、南北朝时被称为巴陵城楼,到唐朝时期方始称岳阳楼。 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贬至岳州,当时的岳阳楼已坍塌,滕子京于庆历五年在广大民众的支持下重建了岳阳楼。 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在明崇祯十一年(1639年),毁于战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进行修缮。清光绪六年(1880年),知府张德容对岳阳楼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将楼址内迁6丈有余。 岳阳楼在1700余年的历史中屡修屡毁又屡毁屡修。几经风雨沧桑,屡毁屡建,有史可查的修葺共30余次.每次重修后,"则层檐冰阁,岌颂于其上,文人才士登眺而徘徊";圮毁之时,"则波巨浪,冲击于其下,迁客骚人矫首而太息"(清朝张德容《重修岳阳楼记》)。 至民国末年,楼身已经破旧不堪。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岳阳楼极为珍视,,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岳阳楼进行了维修,还修建了怀甫亭、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迹。 1983年,国务院拨专款对岳阳楼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以“整旧如旧”为宗旨的落架大修,把已腐朽的构件,按原件复制更新。 1984年5月1日,岳阳楼大修竣工并对外开放,修复后的岳阳楼保存了清朝的规模、式样和大部分的建筑构件。 重修后的岳阳楼,保持了原有的规模和结构,保留了原有的建筑艺术和历史风貌.楼底花岗石台基增高了30厘米,使岳阳楼前的仙梅亭、三醉亭更显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楼地面改铺古代青,厅中的四根楠木大柱,为旧楼原物;宋代的四个大石墩,仍然蹲立在大柱下.民国二十一年年砌的原三面砖墙,改用了仿明清式样的雕花贴金门窗.二楼为使登临者视野更加开阔,加大了游廊空间.楼堂正面悬挂着清著名书清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由12块紫檀木组成。 建筑特色岳阳楼的建筑构制独特,风格奇异。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岳阳楼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柱高耸,楼顶檐牙啄,金碧辉煌.远远而了,恰似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全楼高达25.35米,平面呈长方形,宽17.2米,进深15.6米,占地251平方米。 中部以四根直径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贯楼顶,承载楼体的大部分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 岳阳楼的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 随着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登临岳阳楼观光揽胜的游客与日俱增,络绎不绝,给楼体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当登楼人数超过八十人时,人站在楼上就有明显的震感,因此第一,应控制一次性上楼人数,特别是旅游旺季,要组织游客分批限量登楼,可以采取售楼票和楼务管理人员有序组织的形式来达到减轻楼体压力的目的。第二,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人为损坏,人流过大对楼梯、楼板磨损较大,应在这些地方采用竹条、胶垫等进行有效保护,把人对木质的损坏减到最低限度,延长主楼的寿命和维修的周期式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传说唐开元四年张说贬到岳州后,决定张榜招聘名工巧匠,在鲁肃阅兵台旧址修造“天下名楼”。有一位从潭州来的青年木工李鲁班,手艺高强,擅长土木设计,被张说相中。张限李木匠在一个月内设计出一座三层、四角、五梯、六门、飞檐、斗拱的楼阁图纸。谁知李鲁班摆弄了一个月的时间,设计出来的图纸只是一座过路小亭。张说很不满意,再限七天时间,一定要拿出与洞庭出水形胜相得益彰的有气派的楼阁图纸。 正当李鲁班一筹莫展时,一位白发老人走了过来,问清缘由,便把背的包袱打开,指着编有号码的木它它说:“这些小玩意儿,你若喜欢,不妨拿去摆弄摆弄,或许会摆出一些名堂来。若是还差点什么,就到连升客栈来找我。”李鲁班接过来,摆了又撤,撤了又摆,果然构成了一座十分雄壮的楼型。大家十分高兴,都说是祖师爷显灵,向白发长者道谢。老人说自己是鲁班的徒弟,姓卢。后来,老者在湖边留下了写有“鲁班尺”3字的木尺,一阵风后不见了。工地上人群纷纷跪下,向老者逝去的方向叩头不止。 不久,一座新楼拔地而起,高耸湖岸,气象万千。 文学文物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6年),堪称"燕汗大手笔"的张说贬官岳阳后,寄情山水,常与文人迁客登楼赋诗,以后,还有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群玉等大诗人接踵而来,写下了成百上千语工意新的名篇佳句,给岳阳楼蒙上了一层浓厚的文化意蕴。 岳阳楼不只建筑精巧,而且还是一个集对联、诗文及民间故事为一体的艺术世界。12块檀木板组成的木雕屏篆刻着《岳阳楼记》全文,各种对联悬于四壁,长的达100余字,短的只有8个字。 岳阳楼保存的历代文物,当推诗仙李白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最为著名,其次要数清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雕屏。雕屏由12块巨大紫檀木拼成,文章、书法、刻工、木料全属珍品,人称“四绝”。此外,出自清书法家何绍基手笔的102字长联,情景交融,亦颇为人所称道。 附近有二醇亭,相传八仙之一吕洞宾曾三度醉卧此间;仙梅亭,因挖出有枯梅花纹的石板相传为他迹而得名。在岳阳楼下的沙滩上,有三具枷锁形状的铁制物品,重达1500斤,也吸引不少游人观看。其用途为何,至今说法不一。 东汉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 曹操南征荆州,以舟师追击刘备,至巴丘(今岳阳)。 赤壁之战后,孙权拜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巴丘为周瑜奉邑之地。 东汉建安十五年(210) 十二月 周瑜从京口 (今江苏镇江)返回江陵(今湖北江陵)。途中,病死于巴丘。孙权命鲁肃代替周瑜领兵。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 孙权、刘备争夺荆州,孙权遣鲁肃以万人屯巴丘,防御关羽。 吴嘉禾三年(234) 八月 诸葛亮卒。孙权恐魏趁机南下,增派巴丘守兵万人。 晋 晋太康元年(280) 二月 晋王×、唐彬定巴丘。《舆地广记》载:“晋太康元年,以吴巴丘邸阁置巴陵县”。 东晋 东晋义熙八年(412) 朱超石作《夜泊巴陵》诗,称:“古村空列树,荒戍久无楼”。 南朝 南朝宋元嘉三年(426) 中书侍郎、大诗人颜延之路经巴陵,作《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诗中有“清氛霁岳阳”之句,“岳阳”之名首次见于诗文。 宋 宋元嘉十六年(439) 废建昌郡,置巴陵郡,扩建郡城。《隆庆岳州府志》载:“今岳州郡城始于宋元嘉十六年,因肃旧围增筑”,“内跨岗岭,滨阻三江,历代悉仍其旧”。 唐 唐开元三年(716) 中书令张说出任岳州刺史,常与才士登岳阳楼,有诗百余篇列于楼壁。张说曾编有《岳阳集》。并于岳阳楼的北面百步修楼一座,后人称为“燕公楼”。 唐开元十三年(725) 大诗人李白出蜀,经巴渝,下三峡,游洞庭,首次到达岳阳。开元十五年(727)出游,又往来经过岳阳。开元二十七年(739)秋,李白与诗人王昌龄相会于岳阳。 唐天宝年间(742~755) 裴元赞整修岳州府城池。 唐乾元二年(759) 贾至被贬为岳州司马,在岳州三年,编有《巴陵诗集》。 唐大历三年(768) 冬 杜甫携全家从湖北江陵、公安流寓岳州,泊舟城下。769年春,再登岳阳楼。 唐永贞元年(805) 十月 韩愈赴江陵,途经岳州。 是时,刘禹锡也在岳州,登岳阳楼。 唐元和十四年(819) 春 白居易登岳阳楼。 唐广明元年(880) 十月 黄巢农民起义军攻克岳州 后梁 后梁开平二年(908) 六月 岳州为淮军所据。梁太祖朱温涸舟师围攻。淮军焚岳州城而逃。 北宋 北宋 乾德四年(966) 二月 岳州遭火灾。《宋史》载:“火起郡署廪库,延烧市肆民舍殆尽,官吏逾城仅免”。 北宋庆历四年(1044) 春 滕子京受谪,任岳州知军州事。滕子京将唐、宋名人诗赋七十八首榜于岳阳楼梁间。 北宋庆历五年(1045) 春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拟于楼临湖一带修筑偃虹堤。次年,欧阳修作《偃虹堤记》。 北宋庆历六年(1046) 六月十五日 滕子京寄书范仲淹,为岳阳楼求记。 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作《岳阳楼记》。 滕子京立“四绝碑”。 北宋庆历七年(1047) 滕子京迁任苏州。滕子京在岳期间,曾编刻《岳阳楼诗集》。 北宋元丰元年(1078) 十月 岳阳楼毁于火灾。 北宋元丰二年(1079) 春 岳州代理知州军郑民瞻重修岳阳楼。 元古八年(1085) 孟夏,米芾将范仲淹《岳阳楼记》写成条幅,馈赠索书者。 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 岳州知州军孙勰重修岳阳楼。 南宋 南宋建炎三年(1129) 正月 岳州大火。岳阳楼受损。 南宋绍兴八年(1138) 岳州知州军范×修整岳阳楼。 南宋淳熙五年(1178) 冬 陆游路经岳州,写有《登岳阳楼》等诗。 南宋庆元四年(1198) 重修岳阳楼 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 六月二十一日,二十三日,岳州连遭火灾,岳阳楼毁于火,不久被修复。 南宋淳祜十一年(1251) 重修岳阳楼。李曾伯作《重建岳阳楼记》。 元至元十四年(1277) 冬 杂剧家马致远游历岳阳,写成“神仙道化”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元 元 至元年间(1264~1294) 岳州路达鲁花赤总管李应春在至元年间曾重修岳阳楼。 元元贞二年(1296) 巴陵郡文学掾陈公举类编《岳阳楼集》。 元至下七年(1347) 四月 夏永作《岳阳楼图》。 明 明洪武四年(1371) 增筑岳州府城。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 岳州卫指挥使音亮扩建府城。 明宣德年间至正统三年(1426~1438) 明威将军、岳州卫指挥佥事刘彦真整修岳阳楼。 明正统年间(1438~1449) 岳州知府易善编刻《岳阳楼诗集》。 明成化七年(1471) 十一月 岳州知府吴节重修岳阳楼,于次年五月落成。 明弘治元年(1488) 岳州知府李镜类编《岳阳楼诗集》。 明正德元年(1506) 岳州知府刘焕重刻“四绝碑”。 明嘉靖二年(1523) 岳州知府韩士英重修岳阳楼,编刻《岳阳楼诗集》。 徐文华作《岳阳楼诗集序》。 明嘉靖六年(1527) 五月 岳州霪雨,大水成灾。岳阳楼楼柱被雷击破。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 岳州知府陆×修整岳阳楼,校刻胥石泉《岳阳楼诗集》。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 岳州知府李临阳修整岳阳楼,作有《重修岳阳楼记》。 明隆庆元年(1567) 岳州知府李是渐缮修城垣,重修岳阳楼。 明万历元年(1573) 正月 钟崇文重刻胥文明《洞庭君山诗集》。 明万历十三年(1585) 八月 岳州知府 清乾隆七年(1742) 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作者介绍简介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祐四年(1052 年)。 范仲淹,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宁变法”(即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晚年他还创立了苏州府学,延续千年,即今江苏省苏州中学。 范仲淹一生的论著很多,诗,词,散文都很出色,有不少爱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好作品。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等。 人物生平范仲淹皇佑三年(1051年),范仲淹又移任青州。这里的冬寒,加重了他的疾病。第二年(1052年)调往颍州,他坚持扶疾上任。但只赶到徐州,便在五月二十日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这时范仲淹积蓄已尽。一家人贫病交困,仅借官屋暂栖,略避风雨。范仲淹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凉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哭哀悼。范仲淹死后没有选择葬在苏州,而是选择了河南洛阳伊川。据说一方面其母改嫁无法入苏州安葬,一方面他是效仿唐代三朝居相的姚崇。另一个原因乃范的先祖是汉代的清诏史汝南范滂,他的十代祖范履冰在唐武则天时曾任宰相。所以范仲淹曾在给兄信中说过:“我本北人,北人淳厚。”他葬伊川后,长子纯佑、次子纯仁(任过宰相)、三子纯礼和四子纯粹及九孙、六曾孙也葬在他夫妇周围。 北宋皇帝闻讯后难过万分,追加范公为兵部尚书,并亲书褒贤之碑。纪念范公的碑文由曾支持他变法的文学泰斗欧阳修撰写。两年方成,热情饱满,词语生动。 范公的勤奋,正直,为国为民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也成为中华民族品德的代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了千千万万人,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先忧后乐”精神已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树立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目中。 文学成就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欧阳修曾称渔家傲为“穷塞主词”。著作为《范文正公集》。范纯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当过宰相。 “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在答友人梅尧臣的《灵乌赋》(大概是在景祐三年(西元1036年)他同欧阳修、余靖、尹洙诸人因言事被贬谪的时期所作。因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当时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要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灵乌赋》为范所作的同名答文)中强调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更是彰显了古代士大夫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即现今所谓的“知识分子的良知” 创作背景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但是范仲淹其实没有去过岳阳楼 庆历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一记叙文,这都是看图写的。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他的论说文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议论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岳阳楼记》是其传颂千古的名作。文章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诗歌方面,坚持风雅传统,诗风古朴,有散文化及多议论的倾向,以《四民歌》为代表。词存五首,《渔家傲》为其名作,写戌边生涯,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及忧国思乡的悲凉情怀表达得协和统一,开拓了宋词的表现领域。有《范文正公集》。 关于岳阳楼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是以东汉末年"鲁肃阅军楼"为基础,一代代沿袭发展而来。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于军事上。自唐朝始,岳阳楼便逐步成为历代游客和风流韵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工艺美术家亦多以岳阳楼为题材刻画洞庭景物,使岳阳楼成为艺术创作中被反复描摹、久写不衰的一个主题。 现在的岳阳楼为1984年重修,沿袭了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时的形制。登岳阳楼可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价值无与伦比。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2001年元月核准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长江黄金旅游线上湖南境内的唯一景点,是岳阳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岳阳旅游业的龙头。 岳阳天下楼 岳阳楼为岳阳城西门城楼。它屹立洞庭湖畔,枕巴山,瞰洞庭,一派虎踞龙盘之势。岳阳楼自古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因三国时岳州曾设为建昌郡,故又有“三昌古楼”之称。 岳阳楼始建于何时?清以前修志皆谓“莫详其始”。清同治《巴陵县志》始据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巴丘“郡城乃鲁公(肃)所筑”之说,推测“岳阳楼或曰鲁肃阅军楼”。光绪《巴陵县志》从之。后人亦多采此说。但亦有研究者持异议。熊培庚《岳阳天下楼》云: 鲁肃系东吴横江将军,驻守巴丘,自可能筑城楼。但所筑很可能为“谯楼”。周祈《名义考》云:“门上为高楼以望曰谯……古者为楼以望敌阵,兵列于其间,下为门,上为楼,或曰谯门,或曰谯楼也。”当时岳阳地当要冲,需筑谯楼以望水域敌船。且《三国志》载:孙权于“夏四月(赤乌三年)大赦,诏诸郡县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以备盗贼”。鲁肃屯守,正合此形势。故推测说鲁肃始修城楼(谯楼)可,而谓其修阅兵楼则不可。 岳阳楼的扩建、定名和声名远播,始于盛唐张说。张说(667—730),字道济,又字说之,洛阳人。历仕唐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武后时因忤权贵,流配钦州(今广西钦州)。玄宗时,召为中书令,封燕国公,后罢为相州(今河北成安、广平等地)刺史。开元四年(716)贬守岳州。此时张说饱经风霜,年近半百,乃借扩修岳阳楼,以寄情销愁。竣工后,因其在天岳山之南,遂定名为岳阳楼。楼成之后,张说“每与才士登楼赋诗,自尔名著”。不久,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著名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宋庆历四年(1044)滕宗谅谪守巴陵,岳阳楼又为之改观。滕宗谅(991—1047),字子京,河南府(今洛阳)人,与范仲淹同为大中祥符进士,曾擢天章阁待制。因其负才尚气,崇尚改革,故屡遭谪徙。庆历三年,因遭诬陷而被降知岳州。在任三年后,调苏州,卒于任所。滕子京虽愤郁满怀,却励精图治。在岳阳迁建文庙,维修南湖紫荆堤,并筑偃虹堤,以防止洪水冲击岳阳楼。欧阳修写《偃虹堤记》赞之。而他最大的功绩,则是继张说之后又重修了岳阳楼。他以张说为表率,寄情托志于土木之中。故“郡寮禀落成之日,子京云:‘落其成,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明《岳州府志》)。新楼增其旧制,刻历代名人诗赋于其上,并于楼北建燕公楼,专祀张说。滕子京犹觉不足,以为“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于是请名家作《洞庭晚秋图》,连同亲拟《求记书》一并寄好友范仲淹。范欣然命笔,遂有《岳阳楼记》传颂千古。 岳阳楼后几经兴废,清光绪六年(1880)再建。为三层、四柱、纯木、飞檐,其盔顶为我国古建筑中所少见。现建筑为1983至1984年按历史风貌重修。同时改建了周围“南极潇湘”、“北通巫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四座牌坊,刷新了“怀甫”、“三醉”、“仙梅”三座辅亭。楼内陈设也有所充实。在江南三大名楼中,唯此楼旧貌依然。 岳阳楼始建于唐朝,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宋代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为之作“记”。它跟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