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跃鲤桥
释义

该桥建于清光绪17年(即1891年)位于麻溪河元岭大队河段,现在元岭大队部东南方向耀鲤山的西端,此桥原是永湖至惠州的主要通道,属单拱行人桥,桥墩及拱部均由规格一律的方形和长扁形的白麻石切成,桥内跨径30米,桥面宽1.8米,桥拱顶部至水面高25米,拱部顶端的厚度仅38公分,桥的承受压力三吨以下,桥的两边建有石栏杆,东西二桥头建有避雨亭和石雕人头像为桥伯公。此桥是永湖境内的一座优秀的古建筑作品,九十年来,经无数次洪水冲击,地震等自然灾害冲击,桥身仍完好无损,造型美观、雄伟壮丽,安安稳稳地跨在麻溪河上。自元岭大桥建好通车后,再没有人行的桥成了三朝元老的展览品,因桥东端避雨亭被毁掉,碑文也被毁了,因此此桥的设计师是谁也无从查考了。

随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铺开,位于惠阳区永湖镇元岭村的古石桥——— 跃鲤桥(本报《惠州地理》曾对其进行系列报道)数次见诸报端,成为众多文物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的探幽之处。日前,这座古老的石桥又传来让人欣喜的消息:桥上的两块“跃鲤桥”石刻,有一块居然是清末惠州名士江逢辰的手书题刻。这一发现,为我市的石刻文化增添一抹亮色。

冬天草枯现石刻

跃鲤桥属于典型的单孔砖石拱桥。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记载,跃鲤桥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桥长18米,宽2米,高8米,拱跨约14米,其拱跨仅次于博罗县观音阁镇南坑村的通济桥。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桥的拱部顶端,厚度仅38厘米,充分体现出跃鲤桥高超的建筑工艺和轻盈优美的线条。稍微留意一下,就能看到拱部顶端的两侧各有一块镌刻着“跃鲤桥”3字的石匾。

由于跃鲤桥在1966年园岭大桥 (公路桥)建成后便荒废乡间,桥上长满杂草,“跃鲤桥”石匾因此被杂草遮掩。在草木茂盛的夏季,人们只能看到“跃鲤桥”3个大字,从来没有人注意到大字旁边还有小字。直至日前,市民严先生前往跃鲤桥采风摄影,无意中发现桥上杂草枯萎后,“跃鲤桥”3字不仅清晰可见,连旁边的小字也看得一清二楚:面朝惠南大道的石匾的小字是“光绪辛卯年(1891)三月”,面朝永湖麻溪的石匾的小字则是“江逢辰题”。

平时喜欢研究惠州文史的严先生马上意识到,江逢辰,惠州清末进士,是一位著名的才子和孝子,而一直以来关于跃鲤桥的媒体报道均没有提及江逢辰。严先生说,江逢辰是知名度甚高的历史名人,实在不应该将他的手书题刻湮没在乡间杂草中。

难得一见的魏碑石刻

江逢辰手书题刻的 “现身”有何特殊意义?记者采访了我市文史学者、《惠州志·艺文卷》主编之一的吴定球先生。吴定球认为,1891年时江逢辰刚好30岁,而此时的江逢辰在书法上已经小有成就。由于受同乡邓承修的影响,江逢辰成年后尤其尊尚魏碑笔法,运笔方圆并用,在当地享有盛誉。光绪十八年(1892),江逢辰高中进士,远赴北京任官,直到甲午战争后弃官返乡,回到广东后要到台山主讲赤溪书院。江逢辰英年早逝,卒于1900年,年仅39岁,因此留在世上的手书题刻很少。由此可见,“跃鲤桥”石刻弥足珍贵。

吴定球说,旁边注有“江逢辰题”的“跃鲤桥”石刻正是江氏所独有的魏碑风格。在清末年间,精于书法的康有为以“圆笔”作碑体的特殊方法,以区别清代以“方笔”为主的碑派诸家。而江逢辰则糅合了康有为和邓承修的笔法,形成方圆并用的独特风格。这一特点,在“跃鲤桥”石匾上展露无遗。

昨日下午,记者将发现江逢辰手书题刻一事联系了市博物馆副馆长钟雪平。钟雪平得知此事后兴奋莫名。他说,江逢辰墓的消失已经是我市文化遗产的一大损失,任何有关江逢辰的文物都非常珍贵,如果“跃鲤桥”石匾保护完好,跃鲤桥完全可以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报料人:严先生 奖金:50元

延伸阅读

江逢辰手书题刻在我市还有2处

江逢辰(1861~1900),字孝通,号雨人,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官户部主事,工诗文词,书学北魏,尤工篆、隶,善画山水、花卉。1900年,江逢辰因守母孝而哀毁病卒,年仅39岁,有《江孝通文集》行世。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留传在惠州境内的江逢辰手书题刻非常少,除了“跃鲤桥”之外只有两处:现存桥东“桃子园”正门的墨石横额篆书“桃园”,以及位于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的“碧滟楼”门额。(严艺超 朱丽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4: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