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越洋逐梦 |
释义 | 基本信息标题:越洋逐梦 出版社:上海政通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6-19 页数:585 定价:15元 装帧:平装 作者简介吕立新,男,1964年3月5日出生,河北唐山人。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理事、研究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授课专家,河北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河北省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文化部《20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项目负责人,国家《艺术品管理条例》起草小组成员,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公益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2007年被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授予“突出贡献奖”。 内容简介徐悲鸿从幼时起便崇尚西方美术,一心想赴欧洲学习正宗的西画,幸运的是年轻的徐悲鸿遇到了康有为、傅增湘以及蔡元培等多位恩师,在他们的帮助下,1919年,二十五岁的徐悲鸿以北洋政府公派留学生的身份,携妻子蒋碧微远赴重洋,踏出了赴欧洲学习的第一步。此时的欧洲刚刚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百废待兴,那么一个陌生的东方学子将会在此有怎样的境遇,迎接徐悲鸿的是怎样的人生呢? 至徐悲鸿留学欧洲之时,中国经历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历次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已是国力空虚、百病丛生。一个来自西方人眼中贫穷蛮荒国度的留学生,漂泊于异国他乡,自有着令人难以体会的苦楚。但幸运的是,徐悲鸿对艺术热爱且执着的精神,得到了法国著名画家达仰的青睐,那么,徐悲鸿将开始怎样的学画生涯呢? 对于人类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变革是明显而迅速的,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普通人来说或许有些遥远,甚至是虚无的。但纵观人类历史,一个国家乃至一种文明的复兴,文艺的复兴莫不是其先行者,艺术肩负着启迪民智,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二十世纪初,西方美术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各种流派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但锐意改革的徐悲鸿此时却选择了传统而保守的写实主义,这是为什么呢? 艺术虽无国界,艺术家却有自己的祖国,徐悲鸿在欧洲刻苦求学西画技法,但心中却时刻关怀中国画的发展与未来,师夷长技,却以自强。徐悲鸿自幼研习国画,他对中国画积年养成的弊端有深刻的了解,同时在欧洲的学习又开阔了他视野。最终,他把写实主义引入中国,并身体力行全方位倡导中国画的改革,使中国画自此开创全新格局,筚路蓝缕,功不可没。徐悲鸿留学欧洲八年,此间他的学习成绩如何,他为对他寄予厚望的国人交出了怎样的答卷呢? 书画鉴定专家吕立新做客《百家讲坛》,系列节目《写实徐悲鸿》第三集《越洋逐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